-
「二氧化矽亞微米、納米球粒度標準物質」研製取得新進展
在近日召開的2009年下半年度國家一級標準物質終審會上,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納米材料可控制備與應用研究室唐芳瓊研究員匯報了申報國家一級標準物質「二氧化矽納米球粒度標準物質」的研製情況。與會的近40位專家對「二氧化矽納米球粒度標準物質」進行評審後一致認為,該成果研製的二氧化矽納米球具有可靠的均勻性和穩定性,可以作為粒度標準物質。
-
國內外亞微米球形矽微粉製備技術及最新進展
球形矽微粉是大規模集成電路封裝和IC基板行業的關鍵材料,如用於晶片封裝的環氧模塑料和液體封裝料以及高性能基板,在航空、航天、汽車、物聯網及特種陶瓷等高新技術領域有諸多應用。球形矽微粉按照粒度分類,可以分為微米球形矽微粉(1-100μm)、亞微米球形矽微粉(0.1-1.0μm)和納米球形矽微粉(1-100nm)等3種類型。
-
以蠶絲納米纖維應用技術切入市場,「清科絲宇」提供蠶絲領域技術...
頭圖來源 | pexels編輯 | 石亞瓊天然動物纖維蠶絲具有良好的韌性和柔軟度。如何對蠶絲進行改性以獲得性能更為優質的材料、並推進產業化應用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課題。36氪最近發現,蠶桑產業或因技術進步有新發展。
-
我國獨創廢棄物製備亞微米銅粉技術
利用含銅廢棄物製備亞微米銅粉技術」已經通過了國家工信部組織的專家科技成果鑑定:工藝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公司批量生產的亞微米超微細銅粉、亞微米銅基精華油、亞微米銅基潤滑油、亞微米銅基抗磨修復精華油等系列高科技衍生產品已銷往國內外,正式服務於紡織機械製造、交通和化學工業等相關領域。
-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科研進展】工業製造最佳碳納米管纖維方面取得新進展 2020-09-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納米級、亞微米級、微米級加工,到底是什麼樣子?
納米級?什麼概念? 先來看一組換算: 1微米=0.001毫米 1納米=0.001微米=0.000001毫米 我們知道普通加工的精度一般在10~100μm,精密加工精度在3~10μm,高精密加工精度在0.1~3μm,而精度要求高於0.1μm的屬於超精密加工的精度。
-
亞微米重鈣、矽灰石超細粉體投產
本報北京6月26日電 中國第一家產業化應用納米技術的亞微米重質碳酸鈣、矽灰石後加工產品最近由香港偉確集團下屬偉確超微新材料有限公司與華南理工大學合作在廣東連州投產。首期生產的重質碳酸鈣漿料、重質碳酸鈣和矽灰石亞微米超細改性粉及後加工產品是廣東省十五計劃科技重大專項「超細及納米技術」項目,專利發明人為華南理工大學畢舒博士。
-
靜電紡絲產業發展現狀與上海未來發展方向
編者按靜電紡絲技術是一種亞微米、納米級纖維的製備技術,它擴展了纖維的功能性。本文介紹靜電紡絲技術發展現狀,對上海提出建議。靜電紡絲技術作為一種亞微米、納米級纖維的製備技術,擴展了纖維的功能性,有原材料來源廣泛、纖維結構可調性好、製備技術擴展性強、多元技術結合性強等優點。近些年來該技術研究較多,技術發展迅速,在環境治理、個體防護、生物製藥、清潔能源和國防軍工等領域已達到應用前期水平,部分實現了產業化應用。
-
納米技術與納米材料在纖維中的應用研究
摘要: 本文介紹了納米技術在化學纖維中的應用方式,並闡述了納米技術在功能性纖維和其他特種纖維中的應用情況,以及納米材料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最後展望了納米技術的應用前景。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在材料和結構設計方面,通過將彈性壓阻型碳納米管(CNT)嵌入PU納米纖維包裹在可伸縮的纖維型芯電極上,成功地在纖維和紡織品基體上構建了精細的傳感微/納米結構和高效的導電網絡,實現了多模傳感能力。在傳感機理上,利用這種製備方法和先進的結構,製備的織物傳感器具有精細的層次結構,從一維宏觀紗線到亞微米彈性納米纖維,再到內部納米尺度的碳納米管滲流網絡。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可穿戴式纖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李清文團隊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他們採用柔性的碳納米管纖維作為導電電極,通過溶液法在纖維表面依次包裹上緻密的n型二氧化鈦電子傳輸層,介孔二氧化鈦,鈣鈦礦,空穴傳輸層及Ag納米線,隨後與另外一根碳納米管纖維通過加捻形成雙螺旋結構,最後將整個電池採用透明聚合物封裝,使得電池穩定性有了大幅提升。
-
微納米氣泡技術在環保領域的應用
隨著對微納米氣泡研究的深入,發現其對生物科學、流體動力學等多個應用領域中都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1]。雖然學者們對氣泡的大小範圍具體有不同看法,但大多數同意微氣泡直徑應該在10-100微米的範圍,1-10μm為亞微米氣泡,10-1000nm為納米氣泡[2],而釋放和水力剪切的結構是影響氣泡尺寸的關鍵,在微距鏡頭下微納米氣泡圖片如圖1所示。
-
英研究顯示5微米以上納米纖維致癌風險高
2012-08-25 13:40:28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黃堃 現在不少產品都用納米纖維
-
科學網—亞微米通信光放大器成為現實
-
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電紡木質素基碳微纖維和納米纖維的前體、性質和應用綜述
碳納米纖維(CNFs)是碳的一維形式,其直徑在亞微米和納米範圍內,在能量存儲、催化和吸附等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木質素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用於生產CNFs的低成本、可生物再生前體。本綜述全面介紹了通過靜電紡絲技術由木質素製備碳納米纖維的最新技術。本文首先介紹了木質素的特性,CNFs的結構和應用,尤其是儲能方面的應用,以及對靜電紡絲法的描述。
-
從兩句話淺述分子光譜技術的應用進展
上述微塑料的研究尺寸大都在20微米以上,因為受光衍射所限,傳統的傅立葉變換顯微紅外光譜的空間解析度在10微米左右。實際上,在自然界中,還存在很多微塑料其尺寸可達微米乃至納米級,1微米到100納米的塑料顆粒被稱為亞微塑料,尺寸小於100納米的被稱為納米塑料。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數微小的塑料顆粒具有微米和納米級別的尺寸。
-
納米纖維大孔支架製備技術在骨組織工程研究中的應用與意義
納米纖維:是指直徑為納米尺度而長度較大的具有一定長徑比的線狀材料,此外,將納米顆粒填充到普通纖維中對其進行改性的纖維也稱為納米纖維。狹義上講,納米纖維的直徑介於1-100 nm之間;廣義上講,纖維直徑低於1 000 nm的纖維均稱為納米纖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