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西安交通大學譚厚章教授團隊:亞微米顆粒物湍流團聚數值模擬研究

2020-12-15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點擊藍字「潔淨煤技術」,進入公眾號主頁;點擊右上角3個小點,在彈出頁面點擊「設為星標」

細顆粒物排放是造成大氣汙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亞微米顆粒粒徑小於1 μm,比表面積大,易富集有毒汙染物。工業用煤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亞微米顆粒物已成為大氣中亞微米顆粒物的主要來源。湍流團聚通過在傳統工業除塵設備前端增加團聚裝置以促進亞微米顆粒物的長大,進而提高傳統除塵器對亞微米顆粒物的脫除效率。

前人研究多集中在理論分析和建模上,但鮮見擾流件的形狀對顆粒物團聚的影響。西安交通大學譚厚章教授團隊考慮湍流和布朗運動引起的顆粒物團聚,建立數值模型來分析不同煙氣流速對顆粒物團聚特性的影響以及亞微米顆粒物在不同形狀擾流件中的團聚情況

摘要:亞微米顆粒物(Submicron Particle)是大氣汙染物的重要來源之一,危害人體健康,湍流團聚是脫除燃煤煙氣中亞微米顆粒的重要手段。利用k-ε湍流模型與離散相(DPM)模型,在亞微米顆粒物湍流團聚試驗平臺基礎上建立了一個由湍流效應和布朗運動共同作用的亞微米顆粒團聚過程的數值模型,根據試驗數據對模型進行合理性驗證,研究了湍流團聚器的進口流速、擾流件排布、擾流件形狀對亞微米顆粒團聚特性的影響規律。結果表明:擾流件迎風面和擾流件的縱向尾跡區是碰撞和聚集的主要區域小粒徑亞微米顆粒物的團聚效率明顯大於大粒徑,從粒徑593.5 nm處團聚效率開始變為負數;不同流速下,由於更小粒徑顆粒物在渦流中跟隨能力更強,PM0.1的團聚效率均大於PM1湍流團聚器的進口流速不宜過大,以保證亞微米顆粒物所需要的停留時間。模擬所採用的三稜柱錯排擾流件的最大團聚效率對應的流速為5 m/s;亞微米顆粒物在順排、錯排結構的團聚效率差別不大,但順排和錯排結構對亞微米顆粒物的作用機制有較大差別,順排結構擾流件尾跡區的渦街得到充分發展,而錯排結構包含更多迎風面,增大了顆粒物碰撞機率,更易受到侵蝕;此外,單個擾流件條件下,由於Y型擾流件的產渦能力更強,比圓柱型擾流件和三稜柱型擾流件具有更好的湍流團聚效果

1

試 驗

圖1 亞微米顆粒物湍流團聚試驗臺

圖2 試驗團聚段布置示意

圖3 團聚段計算網格

2

結果與討論

2.1 數值模型驗證

團聚效率為正值說明亞微米顆粒物經過團聚段後小粒徑顆粒物減少、大粒徑顆粒物增多,小粒徑顆粒物的團聚效率明顯大於大顆粒物,從粒徑593.5 nm開始團聚效率變為負值,主要原因是小粒徑顆粒物慣性較小,易隨渦流運動,造成局部富集增加碰撞團聚機率,另一方面是小顆粒物團聚成大顆粒物後沒有繼續團聚為更大粒徑的顆粒物,使這部分顆粒物增多,團聚效率降低。

圖4 試驗與模擬計算的團聚效率對比

團聚前後3種湍流模型計算出的亞微米顆粒物團聚效率試驗值為16.4%,模擬值為20.1%。模擬結果與試驗結果趨勢基本一致,但存在一定偏差,尤其是粒徑15.7~23.3 nm,主要原因是本文計算模型未考慮壁面對顆粒物的吸附效應。亞微米顆粒物在渦量場中的分布可知,由於團聚段內存在大量產渦擾流件,亞微米顆粒物被渦流卷吸運送至壁面處,增加了顆粒物沉積在壁面的機率,從而影響湍流團聚過程。其他可能造成偏差的原因還包括模型的精確度、試驗本身的測量誤差等。總體而言,模擬計算結果可以反映實際湍流團聚情況。

圖5 某一時刻渦量場中的亞微米顆粒物分布

2.2 入口煙氣流速的影響

5種流速均可使亞微米顆粒物發生湍流團聚,出口粒徑分布的峰值相較於初始值均向大粒徑方向偏移,證明了湍流團聚對粒徑分布的影響。隨流速升高,亞微米顆粒物的團聚效果逐漸減弱,在40.0~68.5 nm最為明顯。

圖6 不同流速下進出口亞微米顆粒物粒徑分布

隨流速升高,二者均下降,縮短停留時間會降低顆粒物團聚效率,但單位停留時間下的團聚效率隨流速的升高而升高,主要是由於流速升高,流場內各處的湍流耗散率升高。因此選擇進口流速時,既要保證流場中湍流耗散率的大小,又要兼顧顆粒在流場中的停留時間。

圖7 不同流速下亞微米顆粒物的團聚效率以及平均停留時間

進口流速升高會造成通道進出口壓差升高,且升高速率隨流速的升高而升高。隨著進口流速升高,通道內流動阻力增大,影響湍流團聚效果,甚至影響煙氣排放。因此實際應用中,需合理控制煙氣流速。

圖8 不同流速下進出口壓降變化

2.3 擾流件排布對亞微米顆粒物團聚的影響

順排對PM0.1與PM1的團聚效率分別為26.5%及18.9%,錯排對PM0.1與PM1的團聚效率分別為28.4%及20.1%。PM0.1和PM1錯排的團聚效率都大於順排,兩者團聚效率差距不大,但其對顆粒團聚的影響並不能簡單從團聚效率角度來衡量。

圖9 不同排布類型對應的團聚效率

順排中元件形成的尾渦會與其後面元件產渦發生耦合作用,使擾流件尾跡區的渦街充分發展,可以長距離攜帶小慣性顆粒,增加了湍流耗散率的有效距離。

圖10 順排時的速度場與渦量場

錯排結構使得顆粒更易撞擊擾流件壁面,有助於顆粒橫向移動並跟隨渦流撞擊下一個擾流件迎風面,增大團聚機率。但同時,錯排結構中擾流件迎風面更易受到亞微米顆粒物的侵蝕,因此工業應用需要對這部分表面採用特殊處理以防止受到侵蝕。

圖11 錯排時的速度場與渦量場

2.4 擾流件形狀對顆粒團聚的影響

為探究擾流件形狀對亞微米顆粒物團聚的影響,對3種形狀的擾流件進行數值模擬。為節約計算成本,選取單個擾流件進行模擬計算,分析其對亞微米顆粒湍流團聚的影響。

圖12 研究擾流件形狀影響所用計算模型

採用Y型渦片作為擾流元件團聚效果最好,圓柱效果最差,主要原因是Y型元件產渦能力強,且圓柱對流場擾動能力弱,產生的湍流強度比較弱,使得湍流耗散率較低,導致顆粒碰撞機率降低。

圖13 不同擾流元件下顆粒團聚前後粒徑分布

Y型渦片對流場作用產生的湍流耗散率最強,提高了顆粒的碰撞機率,且Y型渦片前端還有導流作用,尾跡區產生的漩渦固定性好,攜帶小顆粒能力強。而三角形擾流柱也可擾動產生可觀的渦流,但其迎風面積比Y型渦片小,因此團聚效率相對較小。

圖14 3種形狀擾流件的湍流耗散率場

3

結 論

1)亞微米顆粒的團聚效率隨顆粒粒徑增大逐漸減小,粒徑大於593.5 nm後團聚效率為負。團聚試驗段的壁面效應以及亞微米顆粒的破碎等動力學行為不可忽視,相關機理模型有待進一步優化。

2)進口流速升高使得亞微米顆粒的團聚效率逐漸減小,雖然流速升高會使湍流耗散率升高,但同時顆粒在團聚段的停留時間變短,導致各組分顆粒濃度降低嚴重影響顆粒團聚效果,且流速過大會導致進出口壓降過大,影響顆粒團聚及煙氣排放。

3)3種擾流元件對亞微米顆粒物團聚效率從高到低分別是Y型渦片、三稜柱、圓柱。順排和錯排2種排布的團聚效率相差很小,順排PM1團聚效率為18.9%,錯排PM1團聚效率為20.1%,但其流場分布以及增強亞微米顆粒團聚的機理完全不同。在工業應用中應考慮材料磨損和顆粒沉積對運行的影響。

引用格式

馮鵬,盛虎,周虎,等.亞微米顆粒物湍流團聚數值模擬研究[J].潔淨煤技術,2020,26(5):181-187.

FENG Peng,SHENG Hu,ZHOU Hu,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micron particle turbulence agglomeration[J].Clean Coal Technology,2020,26(5):181-187.

推薦閱讀

  • 前沿熱點 | 浙江大學王智化教授團隊:全面揭示臭氧與垃圾焚燒煙氣中多種汙染物反應的均相反應機理

  • 前沿熱點 | 清華大學CFB研究團隊:一種新型衝擊式循環流率在線測量方法和原理樣機的研究


  • 前沿熱點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孫銳教授團隊:不同揮發分含量煤種與熱解半焦混燃效果如何?

  • 前沿熱點 | 東南大學段鈺鋒教授團隊:基於Aspen Plus的0.3 MWth CFB燃煤中試裝置全流程模擬

  • 前沿熱點 | 清華大學李政教授團隊:超超臨界CFB鍋爐外置換熱器啟動過程模擬分析

  • 前沿熱點 | 山西大學程芳琴教授團隊:城市生活垃圾焚燒飛灰組成特性及重金屬熔融固化處理技術研究

  • 前沿熱點 | 中科院力學所魏小林研究員團隊:水泥爐窯高能效低排放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進展

  • 前沿熱點 | 北京工業大學梁文俊教授團隊:工業爐窯VOCs廢氣吸附-脫附-催化一體化淨化技術研究

  • 前沿熱點 | 西安交通大學譚厚章教授團隊:煤粉工業鍋爐預燃式低氮燃燒器試驗研究與開發

  • 前沿熱點 | 中科院力學所潘利生副研究員:2種離子液體對水泥窯窯尾煙氣CO2吸收特性試驗研究

  • 前沿熱點 | 西安交通大學王登輝副教授:如何選擇煤化工VOCs治理技術

精彩回顧

END

本平臺刊登的《潔淨煤技術》所有稿件均按照國家版權局有關規定支付了相應稿酬,《潔淨煤技術》享有稿件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未經授權,不得匿名轉載。本平臺所使用的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

聯繫我們:

電話:010-87986452/87986451

郵箱:jjmjs@263.net

網址:www.jjmjs.com.cn

微信客服:438351866

電子期刊

交流群

微信公眾號

我就知道你「在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潔淨煤技術,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能源信息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相關焦點

  • 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春江團隊提出凝並效應:植物葉片上吸納細顆粒物的...
    摘要:凝並效應和幹沉降的共同作用促使顆粒物高效的滯留在葉片上,有效的從大氣環境中去除。近年來,亞微米顆粒物由於對人體健康危害大且難以從空氣中去除,受到了廣泛關注。
  • 「前沿熱點」西安交通大學譚厚章教授團隊:煤粉工業鍋爐預燃式低氮...
    該研究成果以《煤粉工業鍋爐預燃式低氮燃燒器試驗研究與開發》為題在《潔淨煤技術》進行了網絡首發。引用格式許鑫瑋,譚厚章,王學斌,等.煤粉工業鍋爐預燃式低氮燃燒器的試驗研究與開發[J/OL].潔淨煤技術:1-8[2020-10-21].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3676.TD.20200923.1128.002.html.
  • 西安交通大學研究成果在《自然》刊發
    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浙江大學王智化教授團隊:臭氧脫硝過程中硝酸鹽氣溶膠的生成機理及控制
    推薦閱讀 前沿熱點 | 浙江大學王智化教授團隊:全面揭示臭氧與垃圾焚燒煙氣中多種汙染物反應的均相反應機理 前沿熱點 | 清華大學CFB研究團隊:一種新型衝擊式循環流率在線測量方法和原理樣機的研究>前沿熱點 | 哈爾濱工業大學孫銳教授團隊:不同揮發分含量煤種與熱解半焦混燃效果如何?
  •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研究成果登上Science!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合作研究成果在Science刊發!該研究發現,不同於多晶形態下的脆性行為,InSe單晶二維材料在塊體形態下可以彎折、扭曲而不破碎,甚至能夠折成&34;、彎成莫比烏斯環,表現出罕見的大變形能力。非標力學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材料的超常塑性,其壓縮工程應變可達80%,特定方向的彎曲和拉伸工程應變也高於10%。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和H2O/CO2混合工質熱力...
    西安交通大學與科技部高技術中心「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新型節能技術」重點專項辦公室於2018年3月14日在西安聯合召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煤炭超臨界水氣化制氫和H2
  • 西南交通大學主持的兩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啟動實施
    10月22日,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潘煒教授和閆連山教授主持的兩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寬帶微波光子信號調控核心器件與技術」(「光電子與微電子器件及集成」重點專項)和「新型光纖傳輸系統架構與關鍵技術研究」(「寬帶通信和信息網絡」重點專項)啟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成果 | 華中科技大學孫路石教授團隊:水煤漿熱解及煤焦結構特性分析
    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在不同溫度下(800、900與1 000 ℃)對不同濃度水煤漿(55%、60%、65%與原煤)的熱解特性進行了研究,考察熱解氣和煤焦中主要元素隨水煤漿濃度和熱解溫度的變化規律;對熱解焦炭採用XRD和Raman進行微觀結構表徵,通過對XRD和Raman分峰擬合分析煤焦結構隨水煤漿濃度和熱解溫度的變化規律,並建立
  • 華中科大新型除塵方法可有效控制飛灰顆粒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運用我國發明的新型化學團聚強化除塵技術,可有效控制燃煤電廠飛灰細顆粒物排放。
  • 西南交通大學張旭教授團隊在固體力學頂級期刊發表研究成果
    關於iHEA單拉變形行為的宏微觀實驗研究目前已比較豐富,但循環塑性行為的實驗研究和機理分析尚未開展,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合金服役能力的評估和工程應用。西南交通大學力學與工程學院康國政教授團隊與德國馬普鋼鐵研究所合作,針對單相iHEA開展了循環變形測試,並對變形後的試樣進行微觀表徵分析,根據宏觀力學響應和微結構演化規律發展出合理描述這種高熵合金棘輪行為的晶體塑性本構模型。
  • Cell子刊《iScience》刊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苗啟廣教授團隊研究成果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市大數據與視覺智能重點實驗室苗啟廣教授團隊與西北大學郭松濤教授團隊、西北大學房鼎益教授、陳曉江教授、許鵬飛副教授團隊於2014年展開合作,進行動物AI研究,利用金絲猴圖像數據進行金絲猴個體身份快速準確識別。歷經長達4年的野外和動物園的動物面部數據採集,並建立動物面部識別資料庫。
  • 華東交大楊輝教授團隊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課題和高鐵聯合...
    近日,由華東交通大學副校長楊輝教授作為首席專家,牽頭申報的「離子型稀土產業集聚區域網絡協同製造集成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獲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立項,項目總經費3133萬元(其中中央財政經費733萬元),此項科技創新將有力推動稀土產業高質量發展。
  • 單智偉團隊7月《科學》刊文一作劉博宇:原位電鏡研究鎂合金的應用...
    儀器信息網訊 北京時間7月5日凌晨,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刊發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通過採用原位電鏡納米力學測試技術,表明塑性差並不是鎂的固有屬性,通過提高流變應力(如通過細化晶粒或提高應變速率)來促進位錯形核和滑移,可能是行之有效的增塑方法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 湍流與複雜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LTCS)與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LTCS)與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力學所)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LNM)2019聯合學術年會暨第三屆湍流與非線性力學研討會在中科院力學所舉行。LNM主任魏宇傑研究員和LTCS常務副主任李存標教授分別代表實驗室作2019年度工作報告。魏宇傑從固體變形破壞的非線性力學和流體運動的非線性規律兩個方面總結了LNM重要研究進展和科研成果,並介紹了重大研究項目及國家需求項目方面的申報和科研進展情況。
  • 項目啟動 |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高緯度地區區域數值預報模式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第58篇:982字)3月20日,由北京城市氣象研究院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
    據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官網上公示2020年度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主動健康與老齡化應對」重點專項的立項結果顯示,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梁佩鵬參加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多模跨域生物反饋功能刺激與健康狀態調控技術及應用研究」(項目編號:2020YFC2007300)成功獲批。
  • 西安交通大學:打造量子光學排頭兵
    記者 王梓萌攝  量子光學是基於輻射場的量子理論研究光輻射的產生、相干統計性質、傳輸、檢測以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中的基礎物理問題以及應用的一門學科,現在得到廣泛應用的雷射技術即源自於此。10月23日,記者來到西安交通大學,採訪了在量子光學領域深耕多年的物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福利。
  • 螺旋湍流研究取得進展
    螺旋度的定義是速度與渦量的標量積,螺旋湍流指平均螺旋度或局部螺旋度不為0的湍流流動狀態,廣泛存在於龍捲風、颱風等自然現象及航空發動機、離心泵等旋轉機械流動中。螺旋度守恆性定理為系統研究三維湍流的時空演化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作為三維湍流僅有的兩個二次無粘不變量之一(另一個為動能),Noether定理決定螺旋度具有時空多尺度分布和多尺度多方向手性間的傳輸特徵。
  • 寧波諾丁漢大學成功舉辦2020傳熱傳質數值方法國際學術會議
    由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傳熱傳質分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寧波諾丁漢大學、寧波市能源材料與技術重點實驗室、寧波市低碳汽車熱管理前沿技術創新團隊聯合舉辦的2020傳熱傳質數值方法國際學術會議(ISNMHMT2020)於2020年12月11-13號在寧波諾丁漢大學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