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春江團隊提出凝並效應:植物葉片上吸納細顆粒物的...

2020-11-24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摘要:凝並效應和幹沉降的共同作用促使顆粒物高效的滯留在葉片上,有效的從大氣環境中去除。

近年來,亞微米顆粒物由於對人體健康危害大且難以從空氣中去除,受到了廣泛關注。城市植物葉片被認為是淨化顆粒物和減輕空氣汙染的重要器官,大量研究關注了不同植物的滯塵能力和水平,但對於植物滯塵機制,特別是顆粒物從大氣遷移到葉片表面時的粒徑變化,卻鮮有報導。

農業與生物學院教授劉春江團隊近期對亞微米顆粒物(粒徑介於0.1-1μm)在植物葉片上的粒徑變化進行了量化表徵,利用模擬滯塵實驗,首次提出亞微米顆粒物從大氣遷移到葉片表面的過程中,粒徑顯著增長,即發生了「凝並效應」:平均粒徑從發射時的0.48微米,增大至葉面上的3.40-3.70微米,亞微米顆粒物數量佔比從95%下降至不足20%。該項成果於2020年2月正式發表於環境科學領域重要期刊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5.714)上。

原文來源:Yin S, Lyu J, Zhang X, et al. Coagulation effect of aero submicron particles on plant leaves: Measuring method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J].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20,257: 113611. 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19.113611

主要結果:

基於掃脫-再懸浮方法的葉面顆粒物粒徑分布:

顆粒物從大氣轉移到葉片上後,分布明顯向大粒徑處移動,在5μm、10μm、20μm三處達到了質量濃度峰值。 

基於X射線顯微鏡法的葉面顆粒物粒徑分布:

在各介質中的凝並效應指標。上圖為顆粒物不同粒徑段佔比,1μm~2.5μm微米顆粒物數量佔比由在大氣中發射時的80%左右,降低到在葉面上的37%,小顆粒顯著地向大粒徑轉化;下圖為顆粒物平均粒徑,顆粒物平均粒徑由0.48μm,增長到3.70μm左右。

討論:

兩種測定方法的比較研究:

經過對葉片上微米級顆粒物分段佔比和平均粒徑兩項凝並指標的檢驗,發現兩種方法測得的結果無顯著性差異,因此本研究科學有效的證實了顆粒物的凝並效應的存在,且開發的兩種測定方法均可廣泛應用在凝並效應的量化中。

X射線顯微鏡下的模擬滯塵後的葉片

凝並效應的作用機理:

過往植物滯塵研究著眼於幹沉降這一過程,但本研究發現凝並效應也是植物滯留顆粒物的重要機制。葉片邊界層的氣流運動與大氣不同,較小尺寸的顆粒會受到氣流變化的幹擾,在邊界層中碰撞、粘附,從而表現出凝並效應。凝並效應使顆粒物粒徑增大,可加速幹沉降過程;而已經通過幹沉降滯留在葉片上的顆粒也受到葉片特性的影響,進一步促使小顆粒在大顆粒表面發生凝並。因此,對於亞微米顆粒物來說,幹沉降和凝並其實是滯塵過程中同時發生、相互作用的兩步,兩者共同作用促使顆粒物高效的滯留在葉片上,有效的從大氣環境中去除。

這一發現補充和深化了植物葉片滯塵機理,為進一步研究凝並的影響因素奠定了基礎。由於凝並效應的強弱影響不同樹種的顆粒物去除能力,因此在燃煤源、冶金化工源、道路等顆粒物汙染源附近,可以將凝並效應納入考量,優化樹種選擇,更加科學的進行植物配置。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教授殷杉和碩士生呂俊瑤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劉春江教授。本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科研項目的支持。

文章原文:https://doi.org/10.1016/j.envpol.2019.113611

相關焦點

  • 今日植樹節 應對霧霾吸附PM2.5顆粒物首推針葉樹
    該種什麼樹、怎麼種樹,才能在霧霾天氣中最大程度吸納「PM2.5」,發揮樹木「綠肺」功用?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春江教授說,城市森林具有降低顆粒汙染物的良好作用,但不同樹種功能不同。劉春江課題組成員殷杉博士在多年研究中發現,如葉片表面粗糙,表皮毛較豐富,再加上可以分泌一些粘性物,就可滯留細小顆粒物,甚至將一部分PM2.5吸到葉片氣孔內部。
  • 城市森林能較好吸滯大氣顆粒物 多種針葉樹可降低PM2.5
    昨天,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的劉春江教授提出,在霧霾天氣持續不斷、PM2.5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種下一棵樹,就是為人類儲蓄一份健康。據劉春江課題組研究表明:枝條和葉片表面粗糙、分泌物豐富、葉面積係數高的樹種,會具有較好的吸滯大氣顆粒物的功能,若重點考慮樹種降低大氣PM2.5顆粒物,可多選擇一些針葉樹。
  • ...五針松最厲害水杉墊底-滯塵 大氣顆粒物 幹沉降 疣狀突起 植物...
    上海交大農生學院劉春江教授表示,城市的森林植被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可以起到削減顆粒物等大氣汙染的作用。  上海在「2012-2017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中明確計劃新增4600公頃城市森林,而北京市園林局已規劃並啟動在城市周邊造林1.5萬公頃治理霧霾汙染。但這些綠化造林工程帶來的對霧霾的防控效益還有待研究。
  • 上海交大最新研究成果:針葉樹種葉片具有更強滯塵能力
    資料圖  據《青年報》報導,針葉樹種尤其是松柏類的葉片具有更強的滯塵能力,適合種植在交通道路隔離帶,高速公路兩側綠化帶最窄也應達到20m,才能阻擋汙染物……植樹節到來之際,上海交大農生學院劉春江團隊發布了歷經數年的研究成果,有望幫助緩解城市大氣汙染。
  •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葉文秀助理教授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植物...
    由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葉文秀助理教授與岡山大學Yoshiyuki Murata教授牽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盧江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學Toshinori Kinoshita教授、日本明治大學Hanae Kaku教授和Naoto Shibuya教授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tomatal immunity
  •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河北農業大學在大白菜葉片吸收PM...
    【歡迎您關注--農業環境科學】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對大氣沉降PM2.5-Pb對白菜葉片氣孔Pb積累的貢獻進行了研究,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農作物可從土壤、水和大氣中吸收並富集鉛,其中大氣顆粒物沉降是農產品鉛的主要來源之一。含鉛顆粒物沉降於植物葉片上,可能通過葉片的外質連絲、氣孔和表皮毛捕獲細小顆粒而進入葉片內,這對露天種植的具有較大表面積的葉菜類蔬菜而言無疑是增大了可食部位遭受鉛汙染的風險,進而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河北農業大學研究團隊通過前期研究顯示206個白菜株系葉片鉛含量超標率>50%,且主要源於大氣沉降。
  • 鞏志忠教授:在中國農業大學工作很「忙」很「順」
    進入中國農業大學後,於2003年成為「973」項目「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基礎」的首席科學家,2004年11月成為生物學院院長。鞏志忠作為一名回國工作兩年的「海歸」,對於回國工作有何感受和經驗之談呢?記者於近日走訪了鞏志忠教授。
  • 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在超精細顆粒物檢測應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顆粒物的高靈敏傳感檢測在環境監控、國家安全和生化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近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極端光學創新研究團隊」肖雲峰研究員和龔旗煌院士帶領的課題組成功製備了基於納米光纖陣列的全光傳感器,並將其用於大氣中超細顆粒物的檢測。
  • 我的在線教與學 | 生物學院:同心戰「疫」育桃李
    截至2月26日,生物學院已開課《植物學A》、《植物生物學》、《遺傳學A》、《微生物學》等18門課程,20個課堂。No.1頂層布局,統籌協調 生物學院領導及早謀篇布局,經多次網絡研討認為教學中心應統籌全局,儘快啟動遠程教學相關準備工作。
  • 溼法脫硫協同去除細顆粒物的研究進展
    溼法脫硫過程中,燃煤煙氣在噴淋漿液的洗滌作用下不僅能 高效脫除SO2而且可以協同去除細顆粒物,但同時存在石灰漿液夾帶導致出口顆粒物濃度增加的問題。本文首先綜 述了溼法脫硫的應用現狀,對比了溼法脫硫系統前後細顆粒物物性變化,然後概述了應用於溼法脫硫協同去除 細顆粒物的新方法,包括脫硫塔內部結構調整以及促進細顆粒物凝聚長大,同時分析了溼法脫硫工藝中採用荷 電細水霧吸附細顆粒物並增益脫除SO2的可行性,以期為燃煤電廠細顆粒物排放控制提供借鑑。
  • 植物吸收淨化PM2.5的主要途徑
    在大氣汙染時,空氣中有許多汙染物,其中有氣態汙染物,如NOx、SO2、Cl2、O3等,也有像比較大的粉塵這樣的固體汙染物,也有一些成分複雜的、可以是多成分組成的細顆粒物,如PM2.5這類汙染物。而PM2.5是可吸入顆粒物,因此,會對人和其他動物構成相對較多的傷害或負面影響。
  • 近期,山東農業大學研究團隊在植物科學領域取得一系列進展
    來源 | 山東農業大學近日,山東農業大學科研團隊在蘋果側根形成、植物生長發育、蘋果響應乾旱脅迫等調控機制方面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這些成果發表在《植物細胞》《植物生理》等植物研究領域知名期刊上。根尖分生區幹細胞的不斷分裂分化保證根的持續生長。前人的研究表明,轉錄因子PLT及SCR介導的信號途徑在根分生區發育中起關鍵作用,根中不同濃度梯度的PLT1分別影響細胞分裂分化,但對其上遊轉錄調控機制及PLT1濃度梯度的維持機制尚不清楚。
  • 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根瘤菌研究新成果在ISMEJ發表
    生物學院 供圖 8月11日,微生物學頂級刊物之一The ISME Journal (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5年影響因子 11.630) 在線發表了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種什麼植物能夠吸附PM2.5?
    經過四年攻關,項目組全面完成了項目的預期目標和研究任務——科研人員構建了首都圈森林大氣環境監測網絡,科學地揭示和評價了森林調控PM2.5等顆粒物的機理和功能,篩選出了具有防霾治汙功能的適宜樹種,提出了針對城市典型區域高效滯塵的森林優化配置技術,集成了城市森林調控PM2.5等顆粒物的技術體系並開展示範。
  • ...器官發生分會會長焦雨鈴與合作者提出葉片起源的「應力反饋學說」
    【學術前沿】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植物器官發生分會會長焦雨鈴與合作者提出葉片起源的「應力反饋學說」 2020-12-02 16: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植物病原細菌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被發現
    PLoS Pathogens | 上海交大朱勃/陳功友團隊揭示植物病原細菌通過RNA編輯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2020年8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朱勃/陳功友合作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發表了題為A-to-I 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