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的人才招聘會上,鞏志忠教授(右)作為院長接受求職者的諮詢
鞏志忠,「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院長、教授。2002年7月,完成在亞利桑那大學的博士後工作來到中國農業大學,成為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定居農大前,他曾輾轉於日本千葉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和亞利桑那大學等高校,完成其博士、博士後期間的學習和研究工作。
進入中國農業大學後,於2003年成為「973」項目「作物高效抗旱的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學基礎」的首席科學家,2004年11月成為生物學院院長。鞏志忠作為一名回國工作兩年的「海歸」,對於回國工作有何感受和經驗之談呢?記者於近日走訪了鞏志忠教授。
「因為這裡是研究植物最適合的國度」
對於當初回國的原因,鞏志忠概括為「中國是世界上最適合研究植物的國度」。原因有二。其一,美國政府較為重視動物研究,植物研究投入不多。在美國搞植物研究很難申請到課題。
其二,中國政府對植物、農業研究非常重視,投入也非常大。這是與國情密切相關的。中國約有耕地19億畝,7億畝受乾旱威脅,其中20%是鹽鹼地。同時,全國每年平均有3 億畝糧田受到低溫、3 億畝糧田受到高溫影響而減產。「全國13億人口要靠這些土地吃飯,每年政府都擔心減產對全國糧食安全的影響。如果能通過生物工程使作物更加抗旱抗鹽,對我國糧食生產會產生極大的影響。而美國的耕地面積非常大,他們不在乎一兩畝地減產」。
選擇農大,因為農大人團結
談到為什麼選擇農大,鞏志忠說最主要的原因是「農大人很團結」。他解釋說,在美國的時候,就聽朋友說過,農大人很團結。來到農大幾年間,深刻地體會到了這句話。農大的學術研究和工作氛圍非常和諧,生活上教師之間也能夠互相幫助。「不管做什麼,遇到什麼問題,都會有人熱心幫忙」,「團結對於一個科研項目的成敗,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畢竟一個科研項目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
另外,在農大研究植物,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農大長期以來形成了濃厚的生物和農業研究氛圍,置身其中使人樂在其中。「我們做完基礎研究,再交給農學院做育種,合作起來非常默契,而其它綜合性大學的生物學院就沒有這種優勢」。但他認為,農大的這種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生物學院、農學院的聯繫還不夠緊密,「我們希望生物學院和農學院能夠搭建一個平臺,更好地進行實質性合作」。
自由支配科研啟動資金也是他欣賞的中國農業大學吸納人才的優勢條件。「學校給予我們足夠的信任來支配這筆項目啟動費,錢能用在刀刃上。很多學校買什麼都要報送審批,甚至有的學校要求把研究啟動經費用在固定資產上,如實驗儀器、設備。而我們的實驗更多的錢花在試劑上」。
在農大工作,很「忙」很「順」
鞏志忠已在農大工作兩年有餘,對於在農大工作的感受,他概括為兩個字 「順」和「忙」。
他說,在農大工作很順心,科研、教學等各方面都進展順利,同時感覺非常忙,似乎從沒有空閒時間。
2005年初,又一批「海歸」人才充實到教學和科研隊伍中。對於剛剛進入中國農業大學的「海歸派」,鞏志忠作為「過來人」提出了一些建議。他說,引進的人才必須要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其價值,學校提供了空間,但很多東西還要自己「折騰」出來。有的人來了之後某些時候可能感到不順心,有受到冷落的感覺,「一方面要督促學校提供更好的條件,譬如簡化入校手續等,學校職能部門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要有心理準備,這麼大學校,進來這麼多人,學校很難為你做好一切,自己也要努力,儘快建好實驗室,開展工作,奠定自己在國內的研究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