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上午9點,芝諾學院與北京四中iGEM團隊在線上採訪了食品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梁建芬教授,同學們就關心的問題向梁教授做了請教,梁教授也耐心的回答了大家的問題,並就項目的開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
梁建芬,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教授,食品加工專家
前情回顧
「按時按量的發酵,但麵包又『爆炸』了!」
「不知道麵包什麼時候發酵好,又不能總是盯著」
……
在製作麵包時,你是否會為發酵過度而苦惱?
有沒有想過,讓酵母菌自己來控制發酵?
接下來,睜大你的眼睛,看北京四中iGEM團隊史同學
為你帶來會「自殺」的酵母菌——智能酵母
線上採訪
7.16上午9點,芝諾學院創始人朱天擇博士介紹開場,向大家介紹了本次的嘉賓、食品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梁建芬教授,並把學院與四中團隊的項目向梁教授做了簡單介紹。梁教授熱情的與大家問好,採訪正式開始。
首先,四中團隊的史同學介紹了項目背景,以及本次「智能酵母」項目的起因。
接下來,四中團隊的嚴同學來介紹項目設計,通過講述ppt,介紹了大家對麵包酵母的設計,對酵母活性時間的設計,指出本次主要是通過設計一種基因上的撥動開關來控制酵母菌死亡。
在提問環節,各位同學踴躍提問,芝諾學院朱老師、馮老師也都向梁教授就相關問題做了探討。
史同學:對於麵包發酵到位的特定指標應作何選取與表徵?
梁教授:麵包機制,想要通過一種特定的指標來表徵是不現實的,不同麵粉,不同麵包有不同的發酵要求,加工與發酵手段都不一樣,很難通過一種確定的手段與指標對其發酵程度做出表徵。
嚴同學:有沒有一種麵包,相對而言比較合適來做這方面的實驗?
梁教授:麵包發酵受到麵粉影響很大,麵粉中麵筋蛋白都不同,不同蛋白質肽鏈胺基酸組成都有極大差異,很難通過麵粉中某個指標來表徵酵母的變化。建議用二氧化碳氣體量,用可吸收二氧化碳的物質來吸收二氧化碳量作表徵。
馮老師:麵團的外界指標不太好作為標準,所以我們能不能找一個酵母的內在指標,這樣也更接近於我們目前的設計。
梁教授:可以通過酵母菌代謝產物的濃度作為指標來表徵。
馮老師:怎樣比較好的控制酵母在麵包醒發過程中其活性的變化。
梁教授:在發酵過程中希望酵母有一個積累,不希望它產生大量氣體,希望的是酵母數量的積累,需要根據不同麵包來判斷其需要的醒發程度。在最後的醒發階段,給與高溫高溼的環境,調節代謝產物積累,加入乳化劑等等來調整。
馮老師:以時間為標準來對發酵過程做控制?
梁教授:在工業生產中通常以時間為標準,工業和家庭有兩個不同的加工要求與體系。
朱老師:酵母發酵過程中怎麼樣能讓它快速進入休眠狀態或者快速啟動?
梁教授:通過物理化學方法來對酵母菌的環境做出調控,讓它快速休眠失活或者快速啟動。
在最後,梁教授介紹了進入食品實驗室所需要的一些技能條件,並推薦了一些食品企業的生產實踐,宣傳科普基地。大家對梁教授表示感謝,梁教授也邀請大家有機會去農大做客。
項目展望
1.我們將走進實驗室進行基因編輯實驗,後續我們將繼續在b站和公眾號等平臺更新我們的研究進展
2.我們將舉辦線上的項目宣講、烘焙交流和做烘焙直播,歡迎大家關注我們的b站「Annika今天吃什麼」。如果疫情好轉我們將舉行線下項目宣講。
3.關於二次發酵
我們了解到,很多麵食在製作過程中都需要進行二次發酵,可我們研究的這個系統的設計現在只能讓酵母在完成了一個發酵進程以後死亡。在此基礎上,如果我們可以令酵母完成第一次發酵之後進入一個類似「休眠」的階段,而在隔一段時間之後自動進行第二次發酵,則會令我們這個「產品」的受眾範圍更大。目前來看,我們在這一個方向上開了個好頭,因為我們並沒有選擇通過毒素來殺死完成發酵任務的酵母,而是用停止基因回補的方式讓酵母死去,這令我們在如何攻克「休眠」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關於發酵時長控制的精確度
相比於如今人為停止酵母發酵,我們這個停止基因回補的系統的開關只能啟動一次,在發酵時間的把控上是一錘子買賣,比較粗糙,所以我們希望找到一些酵母發酵進程中的標誌物,再加以利用後讓我們能夠通過識別這些標誌物或者一些其他的方法來更加精細的控制系統,從而令酵母的發酵時間得到更好的把控。
隊伍聯繫方式 :1831691474@qq.com
聯繫人:高一11史珩
歡迎關注隊伍b站:Annika今天吃什麼
郵箱:aeneasch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