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上午,由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主辦的「玉成中國:神話學與考古學專家對話」論壇在閔行校區人文樓211會議室順利舉辦。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顧鋒發表論壇致辭,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黨委書記齊紅主持開幕。
十餘位人類學、神話學學者熱情發言,就中華文明起源問題的各個剖面作出詮釋與闡發。
郭大順、張敬國、劉莉三位考古專家分別在發言後對話評議。
神話學研究院首席專家葉舒憲作題為《玄玉時代:孕育中原文明——早起奢侈品的神話觀》的主題演講,悉數文學人類學三十年理論建構,總結四重證據法、神話觀念決定論、文化大小傳統論、文化文本多級編碼論、玉文化先統一中國論等方法論觀點。
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徐堅作《古史重建的三種路徑》的分享,他認為疑古、信古、釋古是一個「正反合」的過程,從批判史學的潮流到機械實證史學的回溯,最終走上考古、文獻、神話的擬合之路。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易華帶來《石峁夏都論》的講演,從玉帛古國到幹戈王國、龍山文化與齊家文化以及玉璋玉戈的實際用途與象徵意義等角度闡述石峁遺址作為夏代首都到可能性。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胡建升在《神熊意象與中華文明探源》中指出,從三皇之首伏羲的神熊創世,到五帝之首皇帝的帝車制度,再到大禹建熊旗,熊是中華文明起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神話意象,成為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要素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譚佳作題為《文學「互文性」與考古學的結合——以〈山海經〉為例》的報告,她總結了跨學科的難點與起點,並從文學理論的「互文性」的角度闡發文本與器物之間的相互建構關係。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李輝從分子人類學的角度講演《中華民族的起源》,從基因的角度重述中華文明起源,為我們展示了科技考古的新成果與新維度。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唐啟翠的《璜珮鳴琅璆:從珩璜之佩看文明起源與中國禮制話語建構》,試圖解決珩璜之佩如何表徵或建構禮制話語的問題,探尋其背後的深層信仰。
本次論壇形成了積極良好的對話交流,創設了開放多元的學術空間,實現了神話學與考古學的跨學科交流融合,場面熱烈,氣氛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