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專家與醫療專家南昌「論劍」一滴油

2020-11-26 中國江西網

  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訊 梁加均報導:後疫情時代如何健康管理?11月24日,由華南理工大學輕工與食品學院聯合江西省智慧健康研究院主辦的新一代油脂與健康暨甘油二酯學術交流會在南昌召開。江西春迪健康、永華特醫、廣州利澤、江西康脂源等多家知名企業負責承辦。新一代油脂與健康暨甘油二酯發明人王永華教授與江西省多家三甲醫院知名專家及國內從事慢性病領域、營養領域的業界精英「論劍」一滴油。

  江西省衛健委原黨組成員、副主任程關華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期待與會專家、學者通過一場沙龍、一場論壇進行高峰對話與學術碰撞,為消費者的健康提供更安全、更營養、更健康的油脂。

  後疫情時代如何健康管理?作為發明人王永華教授通過疫情帶給我們的思考、飲食與健康、機遇與挑戰等三個層面,向與會的心血管專家、糖尿病等慢性病專家、營養專家進行學術分享與現場學術交流。圍繞脂質科學與健康等前沿學術話題進行專題報告和討論,王永華詳細向與會人員分享了脂質分析與表徵、脂質製備與修飾、脂質改良與調控、脂質營養與健康等研究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探討了健康油脂產業發展動態,旨在推動脂質科學與健康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學術交流。

  作為醫學專家,永華特醫醫學專家還現場解說了甘油二酯臨床表現。通過一系列大數據、專業的醫學檢測以及鮮活的臨床實踐案例進行了詳盡解讀。永華特醫醫學專家的解說得到了來自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江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吉林修正集團、修正健康集團、青山湖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業界人士高度認可與好評。在討論互動環節,主持人、江西省智慧健康研究院領導、王永華教授、醫學專家、醫院慢性病管理專家還圍繞一滴油展開了精彩對話與適時互動。活動最後,江西多家主流媒體還對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永華進行了專訪。

  ——專訪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學院副院長、教授王永華

  研究領域:酶工程與油脂工程,「新穎酶分子發現→底物識別與催化機制→酶分子改造→酶製備與保存→酶的應用」創新鏈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ess in Lipid Research、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Chem.Commun等國際知名期刊,申請中國發明專利40件,獲得專利授權18件,7項專利技術在企業產業化,成果支撐企業累計新增產值100多億元。

  問:減肥是不是要少吃油、不吃油?

  王教授:油脂必須吃,賦予食物美味之外,是身體重要組成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油脂是人體健康必需的營養素,其熱能最高,提供能量,提供必需脂肪酸,構成身體組織和生物活性物質,是脂溶性維生素的載體。

  問:油脂對於與人體健康的關係?

  王教授:油脂的攝入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是重要的能量來源,人體25-30%的能量都由它提供;除了提供能量,油脂是生命有機體的重要物質基礎,參與細胞膜構建;還為人體提供必需的脂肪酸、調節腸道菌群;也幫助人體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物和蛋白質,促進維生素A、D、E、K等有益脂類伴隨物的吸收。趨年輕化慢性病人群從膳食結構入手問:我國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大背景下,膳食結構是否同步變化?王教授:而近50年來,人類的膳食結構發生巨大變化。主要依賴於植物的傳統膳食結構,已經被高脂肪、高能量、含有大量以動物成分為主的食物所取代。與此同時,油脂攝入結構的不平衡,成為脂肪蓄積、腸道菌群失調、慢性炎症產生進而發展成為慢性疾病的重要誘因之一。

  問:目前我們膳食結構的總體情況如何?

  王教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建議,成年人每天油脂的攝入量不超過25克。如今,盛行的烹飪方式大大增加了我們對油脂的攝入。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油脂主要成分都是甘油三酯。甘油三酯經人體消化吸收後,在小腸細胞內會立即重新合成,導致餐後血脂升高。超過機體正常所需的甘油三酯會以脂肪的形式堆積在體內,從而造成肥胖以及高血壓、尿酸高、糖尿病等基礎疾病。因此,用甘油二酯油來代替傳統食用油(甘油三酯),可以解決很多由後者可能帶來的健康隱患,如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科技賦能功能性成食品科學的發展趨勢問:甘油二脂與普通食用油的區別?王教授:食用油是人類脂質攝入的主要渠道,普通食用油是由大於95%甘油三酯和最高3%的甘油二酯組成,甘油三酯容易在體內累積,所以過量食用會引發肥胖等系列健康問題。甘油二酯是天然植物油脂的微量成分及體內脂肪代謝的內源中間產物,它是公認安全(GRAS)的食品成分。近年來發現,膳食甘油二酯具有減少內臟脂肪、抑制體重增加、降低血脂的作用,因而受到廣泛的關注。而27.3%以上含量的甘油二酯油才會對人體的健康起作用。

  問:那目前這項研究探索應用情況如何?

  王教授:在「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導向下,以及國家鼓勵科研人員積極參與成果轉化政策的指導思路下,為了進一步推進「醫工結合」創新研究發展,由華南理工大學、南山安捷基金、廣州呼研所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辦的「特殊醫學營養食品」創新型企業——廣州永華特醫營養科技有限公司於2018年應運而生。從2005年開始脂類科學研究,目前團隊已囊獲了30多項發明專利。圍繞酶製劑、催化技術等建立了完整的功能性油脂智慧財產權體系,擁有自主的專利和核心技術。在酶法加工技術和甘油二酯工藝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並形成了自主智慧財產權,在生物酶法製備功能性油脂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問:目前最主要的成果轉化是?王教授:南山康脂食用烹調油,是一種以高含量甘油二酯為主要成分的新型高級食用油。選用天然純淨食用油原料,通過專利技術,轉化為天然二酯油。南山康脂系列產品甘油二酯含量均在40%以上。長期食用會幫助我們消除脂肪,有效地刺激白色脂肪組織中的脂肪分解和褐色脂肪組織產熱,幫助我們更快的燃燒卡路裡,從而使脂肪積聚減少。因此解決體內脂肪累積帶來的健康隱患。

相關焦點

  • 松樹"滴油"原是害蟲作怪 專家建議及時噴藥殺蟲
      半島都市報4月28日訊(記者 徐新東 實習生 王林) 松樹可分泌松油,割開樹皮後即可流出,但松針也「滴油」是咋回事呢?27日上午,青西新區的程先生反映,在濱海大道附近一排松樹上的松針「滴油」,路面也被打溼。青島市城市園林局的專家介紹,松針上「滴油」並不正常,他分析松樹應該被蚜蟲等害蟲侵害,建議及時噴藥殺蟲。
  • 一滴油不用就真的健康嗎?韓國「空氣炸鍋」檢出隱患
    這兩年,空氣炸鍋很火,這種廚房小家電不僅能用來炸薯條烤雞翅,甜品、披薩,各種零食小吃也全都不在話下,最關鍵的是,它不需要用一滴油,就能「炸」出酥脆的口感!聽起來確實非常神奇,但它的安全性,其實得打個大大的問號!很多人都覺得,油炸過的食物,不太健康,而空氣炸鍋,可以不用一滴油就能「炸」出美食。
  • 烏龜難產緊急求助 專家支招在其產道內滴石蠟油
    烏龜難產緊急求助 專家支招在其產道內滴石蠟油  紅網5月31日訊 (瀟湘晨報記者 蔡侃)劉先生有兩隻烏龜養了15年了,一直很聽話。可最近3天,其中較大的那隻龜女總顯出很煩躁的樣子,在家裡轉來轉去,劉先生仔細觀察,發現它是要下蛋了,但卻遭遇了「難產」。
  • 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制難度分析
    導語油滴有兩類,一類是建窯油滴,一類是華北油滴。那麼兩者的燒制難度有何差別呢?此篇,武夷建盞便精選李達老師所寫論文,對比分析建窯油滴與華北油滴燒制難度。關於如何分辨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筆者在建窯油滴和華北油滴的差別一文中有過細述。建盞泰鬥李達老師在《宋代油滴茶盞鑑賞》一文中提到:判斷一件瓷器的燒制難度,可以從坯、釉、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個制瓷因素的制約程度考慮。
  • 伊美爾集團重慶艾薇美醫療美容侯寶忠專家,G-SVF脂肪膠填充更精準
    伊美爾集團重慶艾薇美醫療美容侯寶忠專家,G-SVF脂肪膠填充更精準市場信息網   2020-10-29 14:22:19   來源:    評論:   很多求美者都會問,自體脂肪膠是什麼?它與自體脂肪填充面部有什麼區別?
  • 南昌大學一附院腦外科醫生開辦「微講堂」
    中國江西網訊徐雅金報導:「我是泰和縣中醫院外二科醫生,一位患者入院後2小時複查CT,請問各位創傷性硬膜外血腫哪兒去了……」近日,南昌大學一附院神經外科的微信上,收到一名基層腦外科醫生發來的消息,神經外科專家立即進行了回復。今年以來,南昌大學一附院神經外科利用手機微信開辦了30期「微講堂」。
  • 2020食品安全熱點十:食物過敏問題如何破解 專家:實施致敏物質標籤...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圖為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食品真實性與溯源分會理事長、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總師吳永寧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8日訊 1月8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中國經濟網協辦的「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
  • 【全國三八紅旗手】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不斷提高醫療...
    【全國三八紅旗手】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消化內科:不斷提高醫療技術,最大程度滿足患者需求 2020-11-09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造肉益生菌 專家解讀2019食品安全熱點事件
    「人造肉」科技問題待解,標準法規待完善解讀專家:王守偉(中國肉類食品綜合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人造肉」是非自然生產、有類似肉品口感食品的代名詞,通常分為植物蛋白肉和細胞培育肉兩大類。自加熱食品須跨過「自加熱包」安全這道坎解讀專家:路福平(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副理事長、天津科技大學副校長)自加熱食品是以無火焰自加熱器對食品加熱,快速復熱至可食用狀態的產品。
  • 80年代「水變油」騙局,王洪成在全國騙了4個億,許多專家都上當
    喜歡投機取巧的王洪成這次決定幹次大的,最終王洪成也成功了,研製出了號稱是中國第五大發明的"水變油"技術。王洪成在發布會上,向媒體宣稱,他研發了一種特殊液體,名叫"洪成基液"。只需將這種"洪成基液"往水中滴入一滴,混合後,一點即燃。成本比汽油更低,熱值比汽油還高,直接將水變成燃料,燃燒後沒有殘留。
  • 模仿蚊子複眼,新型油滴多鏡頭問世
    最近一份發表在《美國化學協會·應用材料和界面》(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期刊上的研究,用液體材料造出新型複眼結構:由大量微型油滴當作小鏡頭,排列在一顆大油滴上形成複眼成像系統。
  • 第三屆生物活性肽技術研討會上演「華山論劍」,太愛肽的這項技術亮...
    ,有華南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江南大學、上海交大、浙江大學、重慶大學、南昌大學等單位科學家以及活性肽生產一線研發技術等專家,以及上百家優秀企業代表參加活動。、論壇內容之廣、專業度之高,堪稱活性肽行業的「華山論劍」。
  • 科普:全方位剖析油滴盞!
    當然,《滿濟準後日記》、《蔭涼軒日錄》等日本古籍也均有「油滴」的記錄。而「油滴」一詞並不見於我國宋、元、明、清文獻中。由此也可以基本判斷「油滴」一詞來自日本,並非我國。▲日本靜嘉堂文庫的油滴建盞有的學者認為,「油滴」是宋代文獻中所指的「鷓鴣斑」。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
  • 霧霾「賴」在南昌不肯走 專家:天氣靜穩、逆溫作用等因素造成
    本報訊 江南都市報記者金路遙、實習生向昌宇報導:抬頭看天,不見藍天白雲,只是一片灰濛濛,既幹擾視線又影響健康的霧霾已在南昌「駐紮」了幾天。氣象部門監測資料顯示,12月24日至昨日,南昌連續7天監測到了霧;而29日至昨日,因空氣變得乾燥,灰霾開始籠罩城市上空。  為何近期南昌霧霾天難消散?
  • 美輪美奐的「油滴」建盞!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首先,油滴從花紋類型,可分為鷓鴣斑(或油滴)和華北油滴兩種,今天我們具體來講解鷓鴣斑(或油滴):什麼是鷓鴣斑(或油滴)油滴釉,是宋代黑釉系統的結晶釉,在釉面上,滿布小圓點和斑點。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徑一般為三、四毫米,最大者達一釐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繚亂。鷓鴣斑(油滴)的原理當窯內溫度燒到1300℃左右時,瓷器上的釉開始形成液相分離結構,釉主體相分離出富鐵的另一相。
  • 被央視「點名曝光」海鴨蛋,筷子一戳就流油,這「油」從何而來?
    尤其是撥開鴨蛋,筷子輕輕一戳,裡面的油水就流出來,讓人忍不住咽口水。央視曾經曝光過,今天咱們也曝光一下「海鴨蛋富得流油」,油從何來?一方水土養一方「鴨」,在廣西北部,又這麼一片紅樹林海灘,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讓這片海灘成為了海鴨們的嬉戲之地。
  • 金龍魚首度公開:一滴油背後的大國宏圖
    「這可能是中國海關第一次出口小包裝稻米油」,張波說,「大家很興奮,卻沒有任何經驗可參考,光是辦理通關手續都折騰了兩個多月,出口的稻米油要經過上海和東京港海關商檢部門的重重審查,而日本海關對進口食品的審查和檢驗,比對本國產食品有更嚴格的要求。」
  • 物理實驗——密立根油滴實驗
    注意中間的進油小孔可能會因油滴長時間停留而堵塞灰塵,因此實驗之前可能需要向孔中吹氣,疏通進油小孔。另外,在觸碰電極的時候不要通電,以防高壓危險。接通儀器電源和顯示屏電源,將儀器顯微鏡焦距調至合適位置(如圖即可),之後將電極電壓調至200V—300V之間即可,再將油霧孔對準進油小孔,之後使用油壺將油壺口伸入油滴噴霧口,進行噴霧。
  • 食品專用塑膠袋遇熱也放毒 遇高溫高油析出有害物
    為此,羊城晚報記者購買了幾款不同級別的塑膠袋送到廣州每周一檢食品藥品安全研究所進行測試,結果顯示,不僅不合格的塑膠袋盛裝食物會帶來危害,食品級的塑膠袋遇到高溫、高油仍會析出有害物質。權威專家建議,少用或慎用塑膠袋盛裝食物。碗套塑膠袋省去洗碗程序近日,記者接到讀者劉先生的報料稱,他家小區樓下,一家小店售賣的早餐生意非常火爆。
  • 常滴眼藥水,能治乾眼症?眼科專家今日發話了
    眼科專家提醒:吹空調防寒雖好,但也要注意節制,常吹空調要小心提防乾眼症侵擾!長沙市市民譚女士是一家企業「白領」,每天跟電腦打交道至少7小時。入冬以後,公司每天都開空調,乾燥的室內環境加上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常常讓譚女士覺得眼睛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