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軍區上海實驗幼兒園開展「趕走霧霾,給孩子的心靈植下一片綠」主題植樹活動,一名小朋友正在小樹上掛心願卡。
今天是植樹節。該種什麼樹、怎麼種樹,才能在霧霾天氣中最大程度吸納「PM2.5」,發揮樹木「綠肺」功用?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春江教授說,城市森林具有降低顆粒汙染物的良好作用,但不同樹種功能不同。劉春江課題組成員殷杉博士在多年研究中發現,如葉片表面粗糙,表皮毛較豐富,再加上可以分泌一些粘性物,就可滯留細小顆粒物,甚至將一部分PM2.5吸到葉片氣孔內部。香樟、廣玉蘭、女貞等樹種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和抗性,是上海地區城市森林的優勢樹種;然而,若重點考慮降低大氣PM2.5顆粒物,則可多選擇一些針葉樹,例如雪松、龍柏、水杉等,比闊葉樹有更好效果。
課題組曾在浦東新區多處典型綠地中進行相關生態功能測定,通過大量數據採集,得出最佳樹種配置方式。殷杉認為,交通綠化隔離帶、公園外圍的片狀綠地等,具有吸滯汙染、改善空氣的較強功能。這類間隔性綠地,喬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應維持在1∶2∶5左右。如在一定面積內配置12至15株喬木,包括香樟、廣玉蘭、銀杏、懸鈴木、水杉等樹種;配上30株左右大灌木,如夾竹桃、紅葉李、慈孝竹、石楠等;外加80株左右小灌木,如杜鵑、月季、黃馨、小葉黃楊、火棘等,同時配以草本植物。「這種植物配置的鬱閉度約70%、疏透度約30%,基本可以形成疏密有致的植物群落。」
在排列上,小灌木應栽在靠近道路或人為幹擾較大的一側,其後是大灌木或喬木;大灌木應搭配在喬木之間,避免與喬木冠幅重合,保證其生存空間。「這樣的植物群落約能阻擋交通汙染物中30%—40%的顆粒物,10%—20%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以及5—10分貝的噪聲汙染。」劉春江認為,在城市居住區和繁忙主幹道兩旁,應「見縫插綠」,形成無縫綠色屏障。他主張,少建草坪,多造森林群落,以提高單位綠化面積的生態效益。同時,不應把森林「公園化」,應形成較大連續分布的森林面積,保持其自生狀態。
(責任編輯: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