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葉文秀助理教授研究組最新研究成果:植物...

2020-12-06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由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葉文秀助理教授與岡山大學Yoshiyuki Murata教授牽頭,聯合上海交通大學盧江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學Toshinori Kinoshita教授、日本明治大學Hanae Kaku教授和Naoto Shibuya教授等組成的研究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題為"Stomatal immunity against fungal invasion comprises not only chitin-induced stomatal closure but also chitosan-induced guard cell death"的研究論文,闡明了困惑學界多年的關於植物與病原真菌圍繞植物氣孔發生的攻防機制。

 

植物葉表的氣孔,由一對保衛細胞圍成的小孔構成,是高等植物與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主要器官,也是許多植物病原菌入侵植物引起作物病害的主要侵染途徑。保衛細胞能夠主動識別病原微生物的具有高度保守性的結構分子,從而引起氣孔關閉以阻止病原菌的入侵。然而,植物與病原真菌圍繞植物氣孔發生的攻防機制一直困惑著學術界。

該研究團隊發現,在真菌侵染植物過程中,植物分泌的幾丁質酶會分解真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幾丁質釋放出幾丁質寡糖,而植物保衛細胞能夠識別幾丁質寡糖從而引起氣孔關閉,阻止病原真菌的入侵。研究發現,幾丁質寡糖誘導的氣孔關閉主要是由其受體CERK1、質膜鈣離子通道、鈣離子濃度振蕩、鈣離子依存性蛋白激酶及質膜陰離子通道SLAC1介導的信號通路引起的。同時,植物激素脫落酸信號通路的主要成員磷酸酶PP2C和蛋白激酶OST1也參與了幾丁質寡糖信號通路,表明它們可能在兩條信號通路的互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另一方面,病原真菌在入侵過程中會分泌幾丁質脫乙醯酶,導致幾丁質寡糖脫乙醯化變為殼寡糖,而殼寡糖並不能誘導氣孔關閉,表明幾丁質脫乙醯化可能是病原真菌抑制氣孔關閉的生存策略之一。進一步研究發現,當殼寡糖積累到高濃度時,會引起保衛細胞的迅速死亡,而這一過程雖然不由幾丁質受體介導但是也需要質膜鈣離子通道介導的鈣離子的流入。由於殼寡糖在真菌中的保守性,其誘導的保衛細胞死亡是一種植物抵抗真菌入侵氣孔的廣泛的防禦措施。

該研究詳細解析了植物保衛細胞與病原真菌間互作的分子機制(見下圖),所提出的保衛細胞通過主動死亡來抵禦病原菌入侵(同歸於盡)的植物氣孔免疫理論,更新了學界多年的關於植物與病原菌圍繞植物氣孔發生的攻防機制的認知,同時也為今後精準控制氣孔關閉來提高植物抗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葉文秀博士2019年以長聘教軌助理教授引進到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講席教授盧江團隊。葉文秀助理教授為本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日本岡山大學Yoshiyuki Murata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日本學術振興會特別研究員項目、日本文部科學省新學術領域研究、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項目等的資助。

全文連結: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8/05/1922319117

DOI: https://doi.org/10.1073/pnas.1922319117

相關焦點

  • 交大農生學院「生物質熱化學轉化」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本科生發表...
    近日,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生物質熱化學轉化」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的催化熱解研究論文被Springer旗下的SCI期刊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錄用(論文題名:Reaction Chemistry and Kinetics of Corn Stalk Pyrolysis without
  • 上海交大武國章團隊發表逆向信號調控質體發生的綜述論文
    2021年1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武國章副教授與德國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Ralph Bock教授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ant Cell上在線發表了題為「GUN control in retrograde signaling: How GENOMES UNCOUPLED proteins adjust nuclear gene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該工作的微觀力學測試與表徵部分是由西安交大完成: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的王悅存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單智偉教授為作者之一。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上海交大魏天然助理教授、上海電機學院金敏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植物病原細菌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被發現
    PLoS Pathogens | 上海交大朱勃/陳功友團隊揭示植物病原細菌通過RNA編輯適應環境變化的新機制責編 | 逸雲2020年8月21日,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朱勃/陳功友合作團隊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PLoS Pathogens發表了題為A-to-I RNA
  • 上海交大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籤署農業碩士(葡萄栽培與葡萄酒學...
    2018年7月1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林忠欽和阿德萊德大學校長Peter Rathjen在閔行校區行政A樓共同籤署了兩校農學院的農業碩士(葡萄栽培與葡萄酒學方向)雙碩士項目協議。農業與生物學院院長薛紅衛、阿德萊德大學副校長Nancy Cromar作為協議的見證人參與籤約。
  • 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根瘤菌研究新成果在ISMEJ發表
    生物學院 供圖 8月11日,微生物學頂級刊物之一The ISME Journal (國際微生物生態學會會刊,5年影響因子 11.630) 在線發表了生物學院陳文新院士課題組的研究論文
  • 上海交大海洋學院崔行騫最新研究成果為解析三疊紀末同位素漂移...
    該論文由崔行騫副教授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Kliti Grice教授課題組、英國南安普頓大學Jessica Whiteside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Paul Olsen教授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Roger Summons教授等人合作完成。上海交通大學為本成果共同第一單位。
  • 上海交大培育圓葉葡萄品種滬上結碩果[圖]
    上海熱線報導 上海熱線訊,上海人注意啦!美味可口的圓葉葡萄品種在滬上結碩果了!就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農業與生物學院大樓對面的籬笆後面的神秘葡萄園!    原來葡萄還分為真葡萄和圓葉葡萄兩大類。真葡萄包括歐亞葡萄種、北美葡萄種群和原產我國的東亞葡萄種群。
  • 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
    近日,Cell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在線刊發了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方課題組關於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抑制劑研究的最新成果。該工作通過構建細菌巰基丙酮酸轉硫酶(MST)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模型,從26,000個化合物中篩選發現了細菌MST的第一個活性抑制劑,並系統研究了該抑制劑的分子機制和細菌水平作用機理,揭示了該抑制劑可增強已知抗生素的殺菌效果。
  • 上海交大李晨曦助理教授在氣相分子成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李晨曦助理教授與瑞士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的Ruth Signorell教授課題組合作,在氣相分子相態變化的初始過程(即成核過程,nucleation)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陳力軍教授研究組
    陳力軍教授領銜的智慧機器人及量子通信研究組隸屬於南京大學計算機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 青島農業大學張忠華教授研究成果在《The Plant Cell》發布
    湖南省蔬菜研究所陳惠明研究員、北京大學白書農教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李徵教授、上海交通大學蔡潤教授、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William Lucas教授等也參與了該項目的完成。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農科院創新工程、深圳市孔雀團隊、山東省泰山學者等項目的資助。
  • 鞏志忠教授:在中國農業大學工作很「忙」很「順」
    1月8日的人才招聘會上,鞏志忠教授(右)作為院長接受求職者的諮詢     鞏志忠,「973」項目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院長、教授。2002年7月,完成在亞利桑那大學的博士後工作來到中國農業大學,成為中國農業大學生物學院教授。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能源研究團隊在化學化工領域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Evidence of phenolic pool as a key intermediate for zeolite-catalyzed lignin pyrolysis」的論文
  • 這篇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來自交大!
    這篇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來自交大! 喜 報理學院林艾靜副教授在Nature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發表人類大腦複雜交互網絡最新研究成果
  • 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做客第118期大師講壇與交大師生交流「如何...
    3月13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學術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朱健康在閔行校區圖書信息樓做客第118期大師講壇,為交大師生帶來題為「如何建立好的生物學研究體系」的精彩報告。本次講座也是農業與生物學院六十周年院慶系列學術活動之一。
  • 莫爾晶格能控制光 交大科研成果刊登《自然》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葉芳偉課題組與陳險峰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經過3年實驗,他們率先發現並揭示:基於莫爾晶格的極平帶結構可以實現對光的精準控制,甚至能夠完全鎖定光波,阻止它的擴散。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適用性。
  • 2020年朱健康團隊連續發表2項研究成果,在植物脅迫取得新進展
    在2019 年,朱健康團隊(通訊作者)發表了20篇高水平研究成果,在基因編輯,表觀遺傳及生物脅迫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由於篇幅有限,iNature盤點其中的17篇文章(點擊閱讀): 【1】2019年9月27日,國際頂級綜合類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IF:13.22)在線發表了由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朱健康研究組完成的題為
  • 上海交大張大兵課題組合作闡明植物根系響應外界土壤硬度的機制
    2021年1月15日,上海交通大學張大兵教授研究組和英國諾丁漢大學Malcolm Bennett教授研究組合作在Science發表了題為Plant roots sense soil compaction through restricted ethylene diffusion的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