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來自交大!

2020-12-08 澎湃新聞

這篇最新研究成果第一作者來自交大!

2020-05-11 18: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喜 報

理學院林艾靜副教授

在Nature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

發表人類大腦複雜交互網絡最新研究成果!

2020年4月27日,Nature期刊Communications Biology(通訊生物學)在線發表了北京交通大學與哈佛大學、波士頓大學、巴伊蘭大學等共同合作完成的題為「

Dynamic network interactions amongdistinct brain rhythms as a hallmark of physiologic state and function

」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研究了健康個體睡眠腦電波各個腦節律間的複雜交互作用機制,發現了完整的腦節律交互作用圖譜,為神經生理調節機制提供了新視角,具有廣泛的臨床意義。

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林艾靜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為論文的第一作者(研究生期間師從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商朋見教授),北京交通大學為第一完成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為該論文的第一標註。

該論文自2020年4月27日在線發表至5月10日,下載量已達2205次,並被來自世界各國的研究學者在Twitter、Facebook等媒體上相繼轉載(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0-0878-4)。

在系統整體層面上,腦節律具有複雜的多層次時空演變和大範圍時間尺度特徵。在微觀層面上,單一神經元的複雜放電模式和大腦各區域神經元間的交互作用產生了具有不同頻率和時空動態特徵的腦節律。在宏觀層面上,腦節律與一系列生理狀態、神經生理與認知功能、病理狀態密切相關。傳統腦研究側重於探索腦節律及其與特定的生理狀態和功能間的聯繫,如低頻波在深度睡眠時佔主導地位,而高頻波在清醒時佔主導地位,低頻波與高頻波的共存和病理狀態具有某種特定聯繫。因此,該領域研究主要集中於單一腦節律特徵和特定成對腦節律間的交互作用,以探究不同腦區的時間動力學特徵、神經元起源及空間分布。

本論文通過採用腦節律間的瞬時調製動態交互網絡作為新思路來研究生理功能。假設除特定時間與空間特徵,腦節律間的調節作用在維持生理狀態與功能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大尺度準穩態行為之上。著重解決了一個基本問題,即腦節律如何作為複雜網絡不斷調製和作用來產生不同的生理狀態與功能。我們探討了主導與非主導腦節律間的調節和耦合機制,揭示了腦節律間在小尺度下的動態複雜交互網絡結構特徵。

研究表明,單一腦節律或特定成對腦節律間的交互作用並不能完全描述生理狀態與功能,而所有腦節律間的持續調節機製作為一個複雜網絡能更為全面地描述生理狀態與功能。在小尺度上的腦波調製微觀結構(傳統上被認為是噪音)蘊含著腦波交互作用的重要信息。研究發現了腦波交互作用的整體關鍵圖譜,並在不同大腦區域和個體具有魯棒性。

該項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61673005)的資助。

潛心治學,探索未知

嚴謹專注,磨砥刻厲

這是優秀的交大人!

來源丨北京交通大學官方微信

編輯丨李陽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該工作的微觀力學測試與表徵部分是由西安交大完成: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的王悅存副教授為該工作的共同第一作者,單智偉教授為作者之一。史迅教授/研究員、Jian He教授、陳立東研究員為本文通訊作者;上海交大魏天然助理教授、上海電機學院金敏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能源研究團隊在化學化工領域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Evidence of phenolic pool as a key intermediate for zeolite-catalyzed lignin pyrolysis」的論文
  • 超150篇論文,55項發明專利!這8位「男神」全是博士,都來自西安交大
    博士期間,圍繞"基於大規模天線的空域信號處理關鍵技術"展開研究,目前已公開發表9篇期刊論文(第一作者論文6篇)其中四篇中科院一區,兩篇二區。在校期間,連續兩年獲博士生國家獎學金,連續四年參加英語競賽均獲全國獎項,獲得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二等獎、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國家二等獎、2020年優秀博士生標兵等榮譽。
  • 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
    近日,Cell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在線刊發了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方課題組關於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抑制劑研究的最新成果。最新研究表明,H2S產生酶可通過產生H2S來拮抗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但是,細菌MST靶向抑制劑至今尚無報導,這已成為概念性驗證(proof-of-concept)「MST作為治療細菌耐藥性的新型藥靶」的難點之一。本研究中,基於課題組發明的H2S高通量並行檢測特色技術以及在H2S產生酶抑制劑研究領域的長期積累(參見Chem.
  • 盤點西安交大近期6篇《科學》
    西安交大研究成果在《科學》刊發  發現單晶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  北京時間  該工作西安交通大學為第一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電信學部董國華博士、材料學院李蘇植教授和電信學部姚謀騰博士生為共同第一作者。劉明教授、周子堯教授及丁向東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 北京女博士以第一作者登頂《自然》,研究成果獲國際關注!
    11月5日正式出版的《自然》(Nature)雜誌刊發一組文章,報導了快速射電暴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含由北京師範大學天文系林琳老師第一作者的題為《銀河系內磁星爆發期射電脈衝輻射的零探測》(No pulsed radio emission during a bursting phase of a Galactic magnetar)的文章。
  • 西南交通大學楊倩博士以第一作者在Nature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12月10日出版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發表了西南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畢業生楊倩(現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博士後)為第一作者的文章Capillary condensation under atomic-scale confinement (Nature, 2020, 588, 250–253),報導了納米限域毛細凝聚新理論,並對傳統開爾文公式進行了修正,使其能夠更好地描述亞納米尺度的毛細凝聚現象
  • 他讀研3年發16篇SCI!西安交大直接發他博士證?
    從小學二年級跳到小學六年級,這叫聰明。從初中三年級直接參加高考成為大學生,有人叫「神童」。那碩士讀著讀著畢業了,卻要被人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叫什麼?近日,「西安交大應屆碩士畢業生被建議授予博士學位」這一話題登上知乎熱搜,討論熱度達到857萬。超模君大眼一瞪,三年發16篇SCI!這位仁兄,要不要這麼強?
  • 這五位交大青年教師,好樣的!
    這五位交大青年教師,好樣的!讓我們一起看一段視頻,來認識這群可愛的交大教師!熊 軻潛心問道圍繞智慧交通物聯網難點問題開展基礎性創新研究形成一系列原創成果
  • 西南交大研究團隊:磁浮二代3節編組工程車月底下線
    ——由西南交大研發的「磁浮二代」工程樣車,已經走完設計、製造、調試、下線這段路。推行「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校級改革試驗成果兩年半,成立24家科技創業公司,智慧財產權評估作價入股1.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8億元——西南交大這個「科技領域的小崗村」,已碩果纍纍。2015年,第一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在長沙磁懸浮線開跑,最高運行時速100公裡。這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鐵路,核心技術就是來自西南交通大學磁懸浮實驗室研究團隊。
  • 莫爾晶格能控制光 交大科研成果刊登《自然》
    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交大物理與天文學院葉芳偉課題組與陳險峰課題組合作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經過3年實驗,他們率先發現並揭示:基於莫爾晶格的極平帶結構可以實現對光的精準控制,甚至能夠完全鎖定光波,阻止它的擴散。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適用性。
  • 交大學子榮獲國際橋梁學術會議優秀論文獎
    ▲作者吳金峰博士生獲獎證書▲導師李小珍教授獲獎證書BEI-2019是橋梁工程協會(BEI)的一個官方會議,面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研究人員和從業人員,通過大會報告和專題報告討論橋梁工程和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未來發展前景。
  • 西安交大在《自然》集中發表6篇論文!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
    由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參與的 6篇論文在《自然》雜誌齊發! 首創多項 面向全基因組大數據的高精度計算技術, 是迄今最全面的癌症多組學研究成果。
  • 4篇頂級論文!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發表2篇Nature,2篇Science!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學校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頂級國際期刊《科學》《自然》發表多篇論文,在拼搏奮進的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20年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通大學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上海交大海洋學院崔行騫最新研究成果為解析三疊紀末同位素漂移...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海洋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崔行騫在國際權威期刊PNAS上,以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and isotopic evidence reveals the end-Triassic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 is not from massive exogenous light
  • 北京"超牛"博士:研究成果助力癌症治療,以第一作者發表9篇SCI!
    共發表科研論文26篇,SCI文章總影響因子超250。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SCI期刊論文8篇,影響因子總和超過90。大學這座象牙塔給他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但校園生活太過豐富多彩,他一時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和目標,以至於拿到大一學年的成績後,張凱才意識到應該沉澱下來,不忘初心。回想童年的約定、中學的拼搏,這又使他內心&34;的種子逐漸發芽。大二學年,他以更加嚴格的標準要求自己。
  • 他是交大直博生,發表多篇論文:科研就是探索,專注會更享受科研!
    目前,王耀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已經發表三篇(PRL 2篇,Optica 1篇),作為共同作者發表論文三篇,作為主要完成人提交專利申請一項。「科研就是探索」「我是做物理的,我認為科研就是一個探索的過程。無論你的專業是什麼,無論你將探索哪些地方,其實都是在解決未知。
  • 西安交通大學研究成果在《自然》刊發
    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大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 交大科技力!
    同時MSIsensor-pro在低腫瘤純度和低測序深度這類低信噪比數據中也顯示出來很大的潛力。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組學和生物信息學領域權威期刊《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影響因子6.597)上。
  •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校友星耀武研究員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7月31日,青島農業大學農學1999級校友、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星耀武研究員科研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ncient orogenic and monsoon-driven assemb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