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安交通大學抓住新時代新機遇,學校科研人員在自然科學領域頂級國際期刊《科學》《自然》發表多篇論文,在拼搏奮進的道路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0年1月16日,英國《自然》期刊在線發表了西安交通大學壓電單晶研究團隊的最新學術成果:"Transparent ferroelectric crystals with ultrahigh piezoelectricity(具有超高壓電效應的透明鐵電單晶)"。
該研究成果獲得了兼具高壓電係數(>2100 pC/N)、高電光係數(220 pm/V)和理論極限透光率的鐵電晶體材料,將有效地推動聲-光-電多功能耦合器件的設計與開發,並為今後壓電材料的設計提供了思路。
該論文第一作者包括西安交大電信學部邱超銳博士生、張楠教授和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王博博士。西安交大李飛教授和徐卓教授及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陳龍慶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2020年2月6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生物信息計算團隊在《自然》合作發表6篇論文,分別聚焦泛癌全基因組數據畫像、腫瘤體細胞突變的路徑圖譜、非編碼區的驅動突變特徵、基因組結構突變的特徵模式、復現腫瘤的演化歷程和多組學薈萃的RNA變化規律六個方面,有助於科學界在致癌分子遺傳學機制方面獲取嶄新視角。
首創多項面向全基因組大數據的高精度計算技術,以前所未有的規模進一步揭示了癌症的複雜性,在癌症組學的多個領域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發現和具有指南意義的結論,西安交大生物信息計算團隊躋身國際腫瘤前沿研究第一梯隊!
2020年4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學二附院黃強與杜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合作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介紹了一種研究胚胎發育的活體成像技術,通過不同發育階段的"腹窗",實現了高分辨成像觀察小鼠胚胎第9.5天至出生的連續發育過程。該研究實現了直視下觀察哺乳動物胚胎發育、以高分辨成像活體觀察胚胎發育的動態過程,有助於研究早期器官形成過程中不同幹細胞的命運決定,並進行細胞譜系分析。
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單位和共同通訊作者單位,二附院黃強為論文的第一作者。
2020年7月31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科學》雜誌發表論文。研究發現,不同於多晶形態下的脆性行為,InSe單晶二維材料在塊體形態下可以彎折、扭曲而不破碎,甚至能夠折成"紙飛機"、彎成莫比烏斯環,表現出罕見的大變形能力。非標力學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材料的超常塑性,其壓縮工程應變可達80%,特定方向的彎曲和拉伸工程應變也高於10%。該研究發現二維結構範德華半導體InSe在單晶塊體形態下具有超常規的塑性和巨大的變形能力,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西安交通大學 i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