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施一公:剛發1篇Nature 又背靠背連發2篇Science!

2020-12-06 儀器信息網

  2016年7月22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施一公研究組於《科學》(Science)雜誌就剪接體的結構與機理研究發表兩篇長文(Research Article),題目分別為《酵母剪接體激活狀態3.5埃的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Activated Spliceosome at 3.5 Angstrom Resolution)和《第一步催化反應後的酵母剪接體3.4埃的結構》(Structure of a Yeast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 at 3.4 Angstrom Resolution),報導了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剪接體激活和剪接反應催化過程中兩個重要狀態的剪接體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的三維結構,闡明了剪接體的激活和催化機制,從而進一步揭示了前體信使RNA剪接反應(pre-mRNA splicing,以下簡稱RNA剪接)的分子機理。

  RNA剪接是真核生物從DNA到蛋白質信息傳遞中心法則的關鍵一環。其主要執行者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分子機器——剪接體。通過剪接反應,前體信使RNA中數量、長度不等的內含子被剔除,剩下的外顯子按照特異順序連接起來從而形成成熟的信使RNA(mRNA),進一步在核糖體的催化下被翻譯成蛋白質。RNA剪接的化學本質就是前體信使RNA經歷兩步轉酯反應完成剪和接在兩個關鍵步驟,而每一步都需要由剪接體催化完成。

  剪接體是一個由大量蛋白因子介導、核酸(RNA)催化的金屬核酶(protein-directed metalloribozyme)。在剪接反應過程中,組成剪接體的蛋白質-核酸複合物及剪接因子按照高度精確的順序進行結合和解聚,並伴隨大規模的結構重組,組裝成一系列具有不同組分和構象的統稱為剪接體的分子機器,根據它們在RNA剪接過程中的生化性質,這些剪接體又被人為區分為B、Bact、B*、 C、P、ILS等若干狀態。獲取剪接體在激活及催化反應過程中不同狀態的結構是最基礎也是最富挑戰性的結構生物學難題之一。2015年8月,施一公研究組率先突破,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裂殖酵母剪接體處於ILS狀態的3.6埃高解析度結構。

  在最新發表的兩篇《科學》論文中,施一公研究組進一步探索並優化了蛋白提純方案,捕獲了性質良好的釀酒酵母剪接體分別處於激活狀態(activated spliceosome,又稱為Bact complex)和第一步催化反應後(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又稱為C complex)的優質樣品,並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和高效的數據分類方法,重構出了總體解析度分別為3.5和3.4埃的兩個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並搭建了原子模型(圖1,2)。這兩個複合物近原子解析度三維結構的解析,首次完整地展示了第一步轉酯反應前後pre-mRNA和起催化作用的snRNA的反應狀態,以及剪接體內部蛋白組分的組裝情況。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催化核心區域的解析度達到了2.8至3.0埃,清晰的展示出剪接反應中心的結構信息,為解釋剪接體對pre-mRNA splicing的催化機制提供了迄今最為清晰的關鍵證據。

  如上兩個結構與該研究組之前報導的ILS剪接體及2016年1月報導的3.8埃的釀酒酵母tri-snRNP結構的對比更為深刻的揭示了剪接體在pre-mRNA剪接反應過程中作為核酶催化完成兩步轉酯反應的本質,是RNA剪接研究領域的又一突破性進展。

  清華大學醫學院三年級博士生萬蕊雪、生命學院博士後閆創業、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生白蕊為兩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生命學院一年級博士黃高興宇為第二篇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施一公為通訊作者。電鏡數據採集於清華大學冷凍電鏡平臺,計算工作得到清華大學高性能計算平臺、國家蛋白質設施實驗技術中心(北京)、聯想高性能計算、以及榮之聯董事長王東輝先生的支持。本工作獲得了北京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經費支持。 

圖1 Bact complex電鏡密度及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2 C complex電鏡密度及三維結構示意圖

  圖3 剪接反應機理圖解


  去年研究成果被譽為「諾獎級別」

  2015年8月21日,《科學》(Science)雜誌同時發表了施一公教授研究組的兩篇具有裡程碑意義的論文,宣布得到了高解析度的剪接體三維結構和剪接體對前體信使RNA執行剪接的基本工作機理,從而將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在分子機理的研究上大幅度向前推進。

  當時,施一公先生接受採訪時也表示:「我此前以通訊作者身份在《科學》、《自然》和《細胞》上發表的文章總共接近50篇,但我覺得這次的意義特別重大!這項研究成果的意義很可能超過了我過去25年科研生涯中所有研究成果的總和!」

  當時很多領域內頂尖科學家也認為這是過去二三十年中,中國科學家在基礎生物學領域做出的最傑出成就,這項成就將得到諾貝爾獎委員會的認真考慮。因此,很多媒體都以「中國取得諾獎級研究成果」為題進行了報導。

  近年學術成果豐碩,屢獲大獎

  近年來,施一公先生學術成果豐碩。根據Scopus資料庫的統計,施一公院士這些年來總共發表了超過165篇重量級論文,其中發表在Nature、Science、Cell、PNAS和Nature子刊等全球最頂尖期刊上的頂尖論文就高達80篇。另外施一公先生2008年全職回國後,以清華大學為第一單位發表的論文就高達60篇,相比於他在國外時的成就毫不遜色甚至還完全超越。

  此外,在施一公先生身上的頭銜和榮譽令人難忘,除了當選為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先生還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另外還是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獎項方面施一公還獲得了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楨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獎項,無一不是超重量級的榮譽。

  相關論文連結: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6/01/06/science.aad6466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8/19/science.aac8159

  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5/08/19/science.aac7629

相關焦點

  • 中科大「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技大學,這可是一所傳奇大學。聽名字,是中國科學和技術的最高學府,中科大學也對得起名字,作為隸屬於中科院的全國重點大學。曾經比肩清華北大。曹源在這個頂級雜誌發論文那是易如反掌。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連刊兩文報導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值得關注的是,本次兩篇Nature論文的第一作者、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來自中國。他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產生神奇的超導效應。這一發現轟動國際學界,直接開闢了凝聚態物理的一塊新領域。
  • 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時隔兩年天才少年再現壯舉
    來源 |納米人、材料科學與工程、Pubmed等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
  • 中國科大少年班校友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
    當地時間5月6日,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生曹原(10少校友)再次連發兩篇《自然》(Nature),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在兩篇論文中曹原分別作為第一共同作者和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即使是使用最先進的設備,其θ的局部變化也高達0.1度。而且,MATBG中的相關狀態相對於扭曲角的異常特別脆弱。總之,這項研究證明了θ無序作的重要性,為相關物理現象的實現和應用提供了指導。 而早在2018年3月5日,《自然》就在網站連發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重磅石墨烯論文,並專門配發了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Eugene J.
  • 斯坦福駱利群院士2年5篇CNS:3篇Cell,1篇Nature和1篇Science
    本文系統回顧駱利群院士近兩年的重要科研成果,包括 3篇Cell,1篇Nature,1篇Science。【主要參考:inature 報導文章】第一篇 2020 《Cell》: "原位"進行蛋白質組學在細胞界面上的分子相互作用介導了單細胞到組織的組裝,並因此控制著多細胞生物的發育和生理。2020年1月16日,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及Alice Y.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石墨烯駕馭者」王者歸來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石墨烯駕馭者」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這也是在繼2018年3月5日在 Nature以背靠背長文形式在網站刊登了重大研究成果後,曹原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
  • 中科大天才再發2篇Nature,發現魔角石墨烯名噪全球
    兩年後的今天,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震驚世界!曹原,中科大校園內新一代學神級傳說。他僅僅用3年的時間就學習完成了小學、初中、高中的全部知識,年僅14歲就以669分的高考成績考入了天才集中營的中科大少年班。當然,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只是天才少年曹原地開始。
  • 24歲「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一天連發2篇Nature
    5月6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 Nature 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同天刊發兩篇論文5月6日,24歲的曹原與其博導Pablo Jarillo-Herrero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文章,介紹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 96年的博士生連發兩篇Nature,石墨烯超導重大發現
    ,甚至來不及排版,文章還配以第三篇文章作為評述前述成果。值得一提的是:曹原還和導師分享了其中一文的共同通訊作者。通訊作者通常由教授等課題組長擔任。曹原成為通訊作者,表明他是論文的主要創意貢獻者之一。Nature 2018.DOI:10.1038/nature26154   2. Yuan Cao, P.
  • 連發三篇Nature,Science,創紀錄的速度,把...
    Sargent院士繼2月6日、3月6日《Science》 之後,今日再發《Nature》,以創紀錄的速度將CO2轉化為乙烯。  5.14《Nature》: 利用主動機器學習加速發現CO2電催化劑  利用二氧化碳和可再生能源,將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為化學原料,既能減少石化燃料的使用,又能有效減少大氣中中的二氧化碳,可謂一舉多得。
  • 中國少年連發兩篇Nature震驚世界,為什麼中國論文要發英文期刊?
    我國24歲天才少年曹原與其導師一天之內連發兩篇《Nature》,介紹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論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導師共同為文章通訊作者。在第二篇論文中曹原和其他兩位作者並列為第一作者。
  •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 | 這個課題組一天發兩篇
    一個億砸出兩篇《Nature》,只為一睹原子芳容!,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學研究所的Holger Stark團隊與英國醫學研究委員會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Sjors Scheres 和Radu Aricescu團隊分別實現了1.25 Å和1.22Å的解析度(之前的世界紀錄保持在1.54Å)。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都講了什麼?-虎嗅網
    當地時間5月6日,因發現魔角石墨烯超導態而榮獲《Nature》「2018年度科學人物」榜首、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成員曹原,再次連發兩篇Nature,講述了團隊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的一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Nature,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Nature,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
  • 天才少年曹原再次連發2篇Nature!在魔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
    5月7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分別以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以及共同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據納米人微信號消息,第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人員致力於通過對扭轉角的控制,將魔角特性推廣到其他二維研究體系,以調諧和控制電子-電子相互作用的強度,實現相似的物理行為。他們採用了一種全新的魔角石墨烯體系:基於小角度扭曲的雙層-雙層石墨烯(TBBG)。另一篇Nature論文中,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扭曲角的分布信息。
  • 浙江大學:最近連發2篇Science和多篇Nature子刊!
    在國家雙一流名單公布的最近一個多月裡,浙江大學在科研方面就取得了很大突破,連續發表2篇Science(含參與發表1篇)和5篇Nature子刊,上升勢頭可謂非常強勁。  這些論文來自浙大不同院系,包括生命科學研究院、醫學院、化學系、物理系、農學院等。
  • 時隔兩年再次連發2篇Nature,天才少年曹原能否衝擊諾貝爾獎
    這位沉迷科研不能自拔的青年,就是2年前入選了《自然》雜誌發布2018年度科學人物的年輕科學家曹原。2020年再次同一天連發兩篇Nature時隔2年,曹原再次做出這樣的壯舉。2020年5月6日,曹原所在的課題組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在磨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兩年時間,連續兩次背靠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四篇Nature,即便是學術界大咖也沒有幾人能做到。
  • 天才少年再現壯舉,時隔兩年再次連發2篇Nature,曹原有多牛
    這位沉迷科研不能自拔的青年,就是2年前入選了《自然》雜誌發布2018年度科學人物的年輕科學家曹原。2020年再次同一天連發兩篇Nature時隔2年,曹原再次做出這樣的壯舉。2020年5月6日,曹原所在的課題組再次背靠背連發兩篇Nature,在磨角石墨烯取得系列新進展。其中一篇,曹原是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訊作者,另一篇曹原為共同第一作者。兩年時間,連續兩次背靠背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四篇Nature,即便是學術界大咖也沒有幾人能做到。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評選要求明確規定: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的、創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貢獻。
  • 顏寧又Nature上發了兩篇論文,為啥沒有評上中科院院士
    如今,顏寧又在國外頂級期刊Nature上連發兩篇論文。如此高的學術成就,為啥評不上中科院院士呢?一、中科院院士評定標準我們不能因為發論文厲害,就認為這個人就很厲害,當然我不否認顏寧不厲害。任何的研究必須要有實際意義,2018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其中的一個女副教授,就在某一個不入流期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而獲得諾貝爾獎。你能說她不厲害嗎?
  • 天才少年: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又連發2篇論文!
    近日,被譽為「天才少年」的95後博士曹原在《Nature》上連發2篇論文。《Nature》作為國際頂級期刊,很多大學教授一生都難發一篇論文,而作為95後的曹原不僅發表了,而且一發就是2篇,真是太牛了,國家之驕傲。
  • 魔角石墨烯三個月內第5篇《Nature》
    在2018年,麻省理工Pablo Jarillo-Herrero課題組將兩片石墨烯堆疊起來並旋轉~1.1°,於是發現了石墨烯新的電子態,可以簡單實現從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開啟了非常規超導體研究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