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代磁懸浮全要素試驗車 (本報資料圖片)
成都商報記者昨日獲悉,「磁浮二代」項目的最新進展——由西南交大研發的「磁浮二代」工程樣車,已經走完設計、製造、調試、下線這段路。目前,三節編組工程列車正在組裝,將於10月底下線。
推行「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校級改革試驗成果兩年半,成立24家科技創業公司,智慧財產權評估作價入股1.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8億元——西南交大這個「科技領域的小崗村」,已碩果纍纍。
2015年,第一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在長沙磁懸浮線開跑,最高運行時速100公裡。這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鐵路,核心技術就是來自西南交通大學磁懸浮實驗室研究團隊。
「但是這個速度的磁懸浮在市場上有點尷尬,和輕軌、地鐵差不多。」研發團隊有關專家告訴記者,此次第二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不僅速度得到了顯著提升,最快可以達到160公裡/小時,同時軌道建設成本卻從每公裡1.5億元降低到1億元,降幅達30%,超過日本、韓國而居世界先進水平。不到1年的時間,第二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完成從設計到通過技術評審的流程,10月底一列3節編組的工程列車將組裝完成下線。
和「磁浮二代」相似,同樣由西南交大教授研究團隊研發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的軸端接地裝置,只用了3年時間就實現了從無研製經驗到批量生產。
「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激活了教師們的活力,加速了這些科技成果轉化的速度。」西南交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韓靖告訴記者,目前團隊成立了四川城際軌道交通材料有限責任公司,「先確權後轉化」的方式給予了老師們「養育」自己的科技成果的空間,智慧財產權評估出的股權以及隨之而來的分紅,激勵著老師們繼續研發、轉化。
記者了解到,在2010-2015年六年期間,西南交大轉讓、許可職務發明成果只有14項,收入158萬元,但申請費、維持費和專利獎金支出達到900萬元。而從2016年1月西南交大全面啟動「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校級改革試驗以來,截至目前,已對205項職務發明專利進行了分割確權,評估作價入股總值達1.3億,吸引社會投資8億元,成立了24家高科技創業公司,呈井噴式增長。
在科技成果權屬問題上的改革創新,讓西南交大被稱為「科技領域的小崗村」。而作為此次改革的倡議者、制定者和實踐者,西南交大研究院公司總經理康凱寧認為,以上的科技轉化成果,已經能充分證明分割確權能激活校園科技成果的轉化活力。康凱寧表示,西南交大這個「先行先試」的「小崗村」,推廣經驗的同時還將繼續走在改革創新前線。成都商報記者 尹沁彤
原標題:西南交大磁懸浮實驗室研究團隊的最新成果:磁浮二代3節編組工程車月底下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