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能寬院士與西南交大

2021-01-13 人民網

原標題:陳能寬院士與西南交大

  陳能寬

  5月27日12時,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因病逝世,享年94歲。噩耗傳到位於成都的西南交通大學,全校師生萬分悲慟,紛紛以各種形式緬懷這位傑出校友。自1942年進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以來,陳能寬已與西南交大結緣74年。

  據不完全統計,西南交通大學在平越期間的人才培養迸發出巨大能量:姚桐斌、陳能寬2名「兩彈一星元勳」(全國23名),肖紀美、佘畯南等9名院士,勘察設計大師胡惠泉,社會活動家楊紀珂等上千名專家學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礦冶系1943屆畢業生中,一個班出了三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肖紀美、徐採棟,中國工程院院士邱竹賢。

  在交大,陳能寬收穫了知識,收穫了愛情。讓我們把目光投向1942年,走進陳能寬心之所系的母校。

  1942年初,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嶽指揮軍隊取得長沙大捷,英國《泰晤士報》稱:際此遠東陰雲密布中,惟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耀奪目。這次勝利為長沙贏得難得的和平。這一年,湖南長沙雅禮中學公告保送生名單,陳能寬以優異成績(平均分為92.05)名列其中。19歲的陳能寬,意氣風發,翩翩少年,人生第一次遠離故土、遠離家鄉,前往夢寐以求的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西南交通大學被迫從河北唐山輾轉內遷,經湖南湘潭進入貴州平越(今為福泉)。陳能寬入學之時,交大已在平越辦學4年之久。走進交大的陳能寬,學號被編為C19。他面對的是這樣一幅學習生活場景:隨著起床鐘聲敲響,寂靜的山城頓時沸騰起來,大小操場上,愛好體育運動的小夥子們,龍騰虎躍,一片喧鬧,福泉山下,古城牆上,同學們三三兩兩,讀外語、背公式,一片琅琅書聲。太陽漸漸升高了,大家夾著書本,拿著學習用品,爭先恐後地湧進教室、實驗室、圖書館,有的聚精會神地聽教授講課;有的認真細緻地搞試驗、做作業。傍晚時分,大家三五成群,漫步在藜峨山麓、犀牛灘旁,縱情高歌,指點江山,盡興地傾訴著共同的心聲……

  辦學條件簡陋,但交大的嚴謹治學、嚴格要求之風絲毫沒有鬆懈,考試沒有人監考,而考場秩序井井有條,期末考試考了59分(60分及格),還有一次補考的機會。如得分不超過40分,連補考的機會都沒有了。作弊開除,絲毫沒有商量的餘地。如上午考試作弊,下午出布告開除,第二天就得離校。在這樣近似嚴酷的學習氛圍中,陳能寬接受了系統的學習訓練,度過了難忘的兩年平靜歲月。兩年的基礎課程學習中,陳能寬的英語得了81分,由李斐英教授執教;得了92分的微積分由黃壽恆教授執教。李斐英教授和黃壽恆教授,加上羅忠忱、顧宜孫、伍鏡湖,被尊稱為「交大五老」,正是他們開創了學校「雙嚴」傳統。

  1944年,日寇入侵貴州,在來不及確定遷移地點和教育部又未撥款的情況下,11月16日,學校當局布告全校,暫時停止上課,師生自行到重慶集中。教授們公推顧宜孫、王鈞豪兩位教授先去重慶聯絡校友,尋找新校址。陳能寬和其他同學一起,賣光了除被子及換洗衣物以外的東西,籌集路費,步行20餘天才到重慶。1945年1月下旬,在複課準備工作就緒後,學校登報通知師生齊集璧山丁家坳,2月15日,正式開學授課。學校自1944年11月宣布再度遷校,到1945年2月15日在新校址上課止,歷時3個月。

  新校址在離重慶主城區80公裡的丁家坳。同學間流傳一句名言:「只要一盞燈、一張凳」,意味著只要求晚上能有盞能看書和做作業的燈,有一張能坐的凳子,挑燈夜讀如此而已,別無他求。到了三、四年級,則都上各自的專業課了。陳能寬所在的礦冶系,礦山測量由王叔海教授執教;地質學和選礦學都由何杰教授執教;礦物學、試金術和巖石學都由蔡承雲教授執教;礦藏學由李唐泌教授執教;探礦、開礦、採礦方法等均由諶湛溪教授執教;鋼鐵冶金、非鐵冶金、冶金計算和金相學都由王鈞豪教授執教。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946年6月初,學校在重慶璧山送走了輾轉流亡期間的最後一屆畢業生115人,其中,就有以優異成績畢業的陳能寬。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在校期間,陳能寬與同年級的土木系女生裴明麗相知相戀,並於畢業這一年在璧山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兩人相濡以沫,相伴終生。

  戰亂後的中國百業凋敝,陳能寬面對的是與理想嚴重脫節的現實,他積極尋求出路,次年,他與妻子考上了由政府資助的自費留學,遠赴美國耶魯大學。在耶魯大學,陳能寬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就獲得了碩士學位。此後,他的故事就為廣大讀者所熟知:1955年毅然回國、1960年奉命參與核武器研究,1964年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直至1999年9月18日,在人民大會堂,他從江澤民總書記手中接過「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陳能寬走過了一條許身報國的道路。

  陳能寬因特殊的工作性質,隱姓埋名幾十載,在恢復身份後,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之後,每逢重要節慶、校友聚會,只要條件允許,他一定參加。陳能寬也數次回到母校,為師生講學、為交大發展鼓勁。

  1991年,西南交通大學北京校友會舉行年會,有人邀請陳能寬坐主席臺,他婉拒了,他說,校友再大也是學生,下面還有幾位部長、副部長也是學生。陳能寬還說了一句讓交大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話:別人都說,唐院(西南交大前身恢復重建於唐山)是東方的康奈爾,我希望20年之後人們稱康奈爾大學是西方的唐山。

  1996年、2001年,西南交通大學的100周年、105周年校慶,陳能寬都以七十多歲高齡出席,給母校師生以巨大鼓舞。1996年,陳能寬回校參加百年校慶時說:「每一個人都應有強烈的民族責任感。我們抗戰時期之所以能在窯洞裡潛心讀書,就是抱著要振興祖國的堅定信念。」關於如何把交通大學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他說:「關鍵在人才,關鍵在多出教學科研成果!今天母校的環境已是今非昔比了,交大青年應有很強的民族責任感,有愛國奉獻、開拓創新的精神,要想建成世界一流的大學,就必須造就一批一流的拔尖人才!」

  在2016年5月15日的西南交通大學建校120周年校慶紀念大會上,師生沒有見到高大儒雅、謙遜溫和的陳能寬學長。12天後,不幸的消息傳來,交大永遠失去了這位讓人尊敬的老學長。(許金磚)

(責編:王藝錠、熊旭)

相關焦點

  • 西南交通大學,能否復「東方康奈爾」榮光,成為西南第一名校?
    西南交通大學(英文名稱:South West Jiao Tong University,英文簡稱:SWJTU),簡稱西南交大,1896年成立於山海關,是一所本部位於四川成都的211工程大學,教育部直屬。西南交大還以其著名校友、老校長茅以升的名字,命名成立了「茅以升學院」,對優秀本科生進行特別培養。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為國奉獻 澎湃一生
    高中期間,他的英語和理科成績都很好,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含當時遷到平越的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入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留學考試剛恢復,他和妻子裴明麗(唐山交大,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畢業)考取了有政府支持的自費留學,於1947年到美國深造。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
    陳能寬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慈利縣江埡鎮。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唐山交通大學礦冶工程系(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
  • 憶陳能寬院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陳能寬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歲。6月2日,陳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前來弔唁的人排起長隊。一位大師溘然長逝,帶給我們無盡的懷念與感傷。
  • 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可能新晉「一流大學」嗎?網友:4交大齊聚?
    目前我國有5所高校被認為是原交通大學的繼承者,分別為上交、西交、臺灣交通大學(也稱新竹交通大學)、西南交大和北京交大。其中,前3所的整體實力足夠「一流大學A」類,這點毋庸置疑,而後面兩所高校在首輪「雙一流」建設中僅為「一流學科」高校,那麼在即將進行的第二輪建設中可能成功取得突破嗎?
  • 追憶陳能寬院士:能容天下事 寬待身邊人—新聞—科學網
    5月27日,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陳能寬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歲。 6月2日,陳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前來弔唁的人排起長隊。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中國科學報】陳能寬:詩詞情懷寫豪邁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朋友們說,陳能寬的好學可能與他的名字有關,寬闊,所以海納百川,更有人為他寫下這樣一副藏頭聯:能容天下事,寬待天下人。在「兩彈一星」的功勳冊上,有這樣一位特別的人物,在長達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裡,他隱姓埋名不為人知。旁人以為,他就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
  • 中國標準動車組25日在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實驗室試驗
    透露這一訊息的是位於成都的西南交大的停電通知。 據西南交通大學後勤保障處發布的停電通知,因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時速500公裡中國標準動車組試驗,經用戶超大負荷用電保障申請,學校批准,定於:2015年3月25日23:55—26日04:00;3月26日23:55—27日04:00;九裡校區眷誠齋12幢、13幢,15幢、三食堂、遊泳池、中達A、齊達、工行、中行、等區域配合停電。
  • 陳能寬:不遠萬裡聽「反調」—新聞—科學網
    1987年4月,64歲的陳能寬迎來科學生涯中的第二次轉折,出任原國家863計劃雷射領域(863—410主題)的首任首席科學家。
  • 西南交大、西南財大、西南大學,以「西南」開頭的211,哪個更強
    今天小編介紹的是以「西南」開頭的211院校,有西南交大,西南財大和西南大學這三所。目前以「西南」命名的院校大都在重慶,四川兩地,省屬院校也有以西南打頭的,如西南科技大學,西南林業大學,西南醫科大學等。西南交通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是赫赫有名的交通大學的一脈,西南交通大學從唐山搬遷到成都。機械工程和交通運輸工程是其一級國家重點學科,除了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南交通大學還有一個國家實驗室:現代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這個確實是其優勢。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西南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入選A+,土木工程入選A-,7個學科入選B+。
  • 西南交大誠聘英才,400教席等你來!
    學校聯繫方式西南交通大學黨委組織部(人才工作辦公室)聯繫人:劉繼宗 段玉全電話:+86-28-66366202+86-28-66366258Email>學校網站:http://www.swjtu.edu.cn/聯繫地址:中國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西部園區西南交通大學,郵編6117562.
  • 西南交大助推成都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加速發展
    近日,全球首個真空管超高速磁懸浮列車原型測試平臺在西南交通大學(以下簡稱為「西南交大」)超導實驗室建成,該列車理論時速最快可達2900公裡。儘管該列車相關技術尚處於試驗階段,西南交大在磁懸浮列車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最新進展仍意義重大。超高速磁懸浮列車是未來交通運輸的重要方向。
  • 兩彈一星元勳核武器奠基人陳能寬逝世 享年94歲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 西南交大124周年校慶專屬頭像等你換!
    西南交大124周年校慶專屬頭像等你換!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最特別的 西南交通大學
  • 憶兩彈元勳陳能寬:擅文學精科研 勵青年科技強國夢
    陳能寬院士所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同事及生前友好送他最後一程。6月2日,我國著名金屬物理學家、爆轟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同志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追悼會現場,曾跟隨陳能寬,經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發的幾位離退休科研工作者,回憶起和陳院長共事的經歷,這樣告訴記者。
  • 為什麼成電進了985,而西南交大沒有進?學長:實力使然
    一般四川的西南交大朋友總是說,當年西南交大實力最強,完全有資格進985,而成電完全更有資格?其實西南交大實力強也是吹得,當然成電進985靠的是關係,是運氣這個倒是有一定的可能。>北方交大(1個):鐵道運輸自動化與通信西電(1個):通信與電子系統如果單純看博士點,好像兩個大學實力差不多,但是具體看會發現,西南交大的專業都是鐵路方向,學科非常狹窄,而成都電訊都是通用型學科,同樣當年的北方交大學科是通信,但是也是鐵路方向的
  • 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高速磁浮是世界軌道...
    1月13日上午,採用西南交通大學原創技術的世界首條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樣車及試驗線在成都正式啟用,這標誌著我國高溫超導高速磁浮工程化研究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具備了工程化試驗示範條件。西南交通大學首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認為,作為一種國際尖端技術,高速磁浮是當前世界軌道交通技術的一大「制高點」。在商業運營之外,該技術對我國形成高速磁浮全系統全速度級的試驗驗證能力,構建完整的技術體系和標準體系,實現我國軌道交通技術的持續領跑,亦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首臺工程化樣車有哪些創新技術?
  • 為什麼說西南交通大學是唐山的痛
    ,從此唐山交大在國際聲名鵲起,被譽為東方康乃爾。該校先後培養出73名國內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37名、中國工程院院士19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雙院士4名、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國皇家建築學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2名。湧現茅以升、竺可楨、林同炎、楊杏佛、黃萬裡等學生。更有意思的是該校學生莊俊主持設計建造了清華學堂。
  • 西南交大研究團隊:磁浮二代3節編組工程車月底下線
    推行「職務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校級改革試驗成果兩年半,成立24家科技創業公司,智慧財產權評估作價入股1.3億元,吸引社會資本8億元——西南交大這個「科技領域的小崗村」,已碩果纍纍。2015年,第一代中低速磁懸浮列車在長沙磁懸浮線開跑,最高運行時速100公裡。這是中國首條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低速磁懸浮鐵路,核心技術就是來自西南交通大學磁懸浮實驗室研究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