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為國奉獻 澎湃一生

2021-01-13 央視網

陳能寬,1923年5月出生於湖南省慈利縣江埡鎮一個山溝裡。陳能寬自幼好學,且刻苦努力。在常德雋新中學讀初中,他對幾何學十分著迷,受到該校一位幾何老師的很大影響,為他日後進行金屬結構的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礎。1939年初中畢業後,他以最高總分考取有獎學金的長沙內遷沅陵的雅禮中學。高中期間,他的英語和理科成績都很好,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含當時遷到平越的國立交通大學北平鐵道管理學院和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入唐山工學院(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留學考試剛恢復,他和妻子裴明麗(唐山交大,現西南交通大學土木系畢業)考取了有政府支持的自費留學,於1947年到美國深造。

1955年秋,中美兩國在日內瓦達成「交換平民及留學生」協議,他才真正有了歸國的希望。有些美國朋友對他急於回到貧窮落後的中國不解,他說:「新中國是我的祖國,我沒有理由不愛她。這種誠摯的愛,就象是被愛神之箭射中了一樣,是非愛不可的!」。陳能寬終於在1955年11月25日,帶著全家大小乘威爾遜總統號輪船,從舊金山經檀香山、日本、菲律賓、香港,於12月16日抵達深圳,實現了回國願望。

1956年起,陳能寬先後到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後改名物理所)和中國科學院金屬所任研究員。1960年6月,經中央批准,陳能寬與其他科技骨幹奉命選調到二機部參與原子彈、氫彈的攻關事業,由於工作的特殊性,陳能寬在這一專業領域中默默無聞地工作了30餘年。有的發明創造和科技成果在報獎時,大家公認陳能寬應該排名第一,他卻「利用職權」把自己的名字勾掉,將榮譽讓給一起攻關的年輕人。最後公布名單時,他比列名的人更感到欣慰和歡悅。

20世紀80年代早期開始,陳能寬就積極組織了院內外專家的跟蹤研究,動態消化分析,參與了中國跟蹤世界高科技發展的863計劃的前期論證、綜合分析和評估;863計劃有關領域的起草、制訂和實施工作。1988年,陳能寬兼任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從核到非核,從軍用到民用,對中國國防科技領域的發展戰略研究提出了新的見解,為90年代,中國建立軍民結合新體製作出重要貢獻。陳能寬於1997年6月15 日在第4屆全國雷射科學技術青年學術交流會上提出:「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客觀真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時至今日,面臨著「複雜」的環境中的挑戰,促進學科間的碰撞、交叉與融合,促進整體性認識,激發科學新思想,已是中國科學家需要再思三思的問題」。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舉行
    6月2日,「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張炎良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日電(記者 張炎良 黃昂瑾 見習記者 嶽巍)6月2日上午10時許,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 兩彈一星元勳名單完整版:陳能寬逝世僅6人在世
    兩彈一星元勳  「兩彈一星」是指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後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飛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99年新中國成立50周年時,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或追授給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
    陳能寬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    1923年5月13日,陳能寬出生在慈利縣江埡鎮。1942年以優異成績被保送至唐山交通大學礦冶工程系(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
  • 兩彈一星元勳核武器奠基人陳能寬逝世 享年94歲
    原標題:兩彈一星元勳、著名核物理學家陳能寬逝世 享年94歲又一位大師溘然長逝。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導,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 憶兩彈元勳陳能寬:擅文學精科研 勵青年科技強國夢
    陳能寬院士所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同事及生前友好送他最後一程。這是「兩彈一星」元勳陳能寬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所賦詩篇。  「陳院長不僅在科研方面很出色,對中外文學,他也很擅長,能寫詩。」「我們當時坐車到『17號工地(炸藥試驗場)』要兩個多小時,陳院長在車上經常捧著書看,很少說話。」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已有17人離世 媒體解析其功績(1)
    ,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陳能寬同志於2016年5月27日12時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觀海內參記者統計發現,截止目前,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已有17人離我們而去。「兩彈一星」部分元勳合影 「兩彈一星」功臣中17人辭世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並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分別為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吳自良、陳芳允
  • 陳能寬院士與西南交大
    陳能寬   5月27日12時,中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能寬因病逝世,享年94歲。自1942年進入國立交通大學貴州分校(現西南交通大學)礦冶系學習以來,陳能寬已與西南交大結緣74年。   據不完全統計,西南交通大學在平越期間的人才培養迸發出巨大能量:姚桐斌、陳能寬2名「兩彈一星元勳」(全國23名),肖紀美、佘畯南等9名院士,勘察設計大師胡惠泉,社會活動家楊紀珂等上千名專家學者。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99年9月18日,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 國務院及中央軍委製作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授予給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追授王淦昌、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等(按姓氏筆畫排序)23位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 憶陳能寬院士: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我國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原核工業部科技委副主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陳能寬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4歲。6月2日,陳先生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前來弔唁的人排起長隊。一位大師溘然長逝,帶給我們無盡的懷念與感傷。
  • 【中國科學報】陳能寬:詩詞情懷寫豪邁
    在「兩彈一星」的功勳冊上,有這樣一位特別的人物,在長達近四分之一世紀的時間裡,他隱姓埋名不為人知。旁人以為,他就是一個普通的科技工作者。受命參與原子彈研製中最為關鍵的「爆轟物理試驗」之時,他卻從未接觸過炸藥,甚至連雷管都不知為何物。然而,他卻不辱使命,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攻克了世界級的技術難題。「東方巨響,大漠蒼茫,天似蘑菇騰地長,人半春雷鼓掌。」
  • 兩彈一星元勳在世僅餘4位
    2018年11月17日,中國核武器研究的開創者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程開甲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至此,中國2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僅有4位在世。在世「兩彈一星」元勳(4位)王希季(1921.7.26-)火箭、衛星於 敏(1926.8.16-)氫彈孫家棟(1929.4.8-)飛彈、衛星
  • 「兩彈一星」元勳多數來自江浙,江浙地區有什麼魔力?
    「兩彈一星」是指我國20世紀50年代、60年代時為了抵制帝國主義的侵害與核訛詐所採取的科研決策。這一決策旨在通過我國無數科研家的科研手段打造出屬於我國的核彈、飛彈與人造衛星,提升我國的國力。這些人就是為「兩彈一星」研製作出重要貢獻的23位科研專家。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亞、孫家棟、任新民、吳自良、陳芳允、陳能寬、楊嘉墀、周光召、錢學森、屠守鍔、黃緯祿、程開甲、彭桓武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採訪路人的,問「兩彈一星」是什麼,回答出來的人不到一半;問鄧稼先是做什麼的,竟然沒有人回答正確,還有人以為是種莊稼的!確實令人心痛不已,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強大,為了我們的和平昌榮,隱姓埋名、嘔心瀝血、奉獻青春,甚至還有人獻上了健康、獻出了生命。而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只懂得明星網紅。
  • 千人冒雨送別「兩彈元勳」王大珩
    當日,「兩彈一星」元勳、著名光學科學家王大珩院士的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社會各界千餘群眾前來送別。新華社記者 汪永基攝 據新華社北京7月29日電「兩彈一星」元勳,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光學科學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於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 「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渝開展
    1月18日,「兩彈一星」元勳朱光亞生平事跡展在重慶科技館開展。其中,朱光亞的大學作業、文件手稿、辦公用具等珍貴實物及眾多圖片首次與公眾見面,市民可親眼見證朱光亞從一介青年學生成長為功勳科學家的人生歷程。
  •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2月16日,北京八寶山殯儀館,各界人士送別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圖/視覺中國  任新民  性別:男  籍貫:安徽  終年:102歲  去世原因:病逝  人物介紹:飛彈總體和液體發動機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元勳,中科院資深院士,我國飛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
  • 追憶「兩彈一星」元勳屠守鍔
    編者按:2012年12月15日05時05分,我國航天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著名飛彈和火箭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高級技術顧問屠守鍔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95歲。
  • 弘揚「兩彈一星」精神 國科大展出23位元勳肖像畫
    「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在國科大舉辦。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15日電 (記者 孫自法)為弘揚「兩彈一星」精神,推動大學生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中國科學院大學(國科大)在新學期開學之際,在其圖書館舉辦「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展出全部23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個人肖像畫和群像。中科院院長、國科大名譽校長白春禮院士,中科院副院長、國科大校長李樹深院士,國科大副校長董軍社等參觀「兩彈一星」功勳人物肖像畫展。白春禮指出,可以進行巡展,以擴大對科學家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的宣傳。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按照學校來看,多個「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的清華大學,緊接著就是西南聯合大學、現在的南京大學(當年的國立中央大學)和交通大學(現在的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元勳們在最寶貴的青春年華受到了系統正規的尖端科學教育,國內的清華大學排在第一位。因接受非常正規的高度等教育,這就為即將到來的「兩彈一星」研製積累了深厚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從就讀學校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所受的本科教育,全為國內外一流高校。
  • 中國科學史最悲壯的一具骸骨,為了保護兩彈一星資料,他壯烈犧牲
    1964年的今天,黃褐色的蘑菇雲在我國西北戈壁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兩彈一星元勳中,有一位科學家令人惋惜,那就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研製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的郭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