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發現細菌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新型...

2020-11-30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Cell子刊Cell Chemical Biology在線刊發了上海交大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方課題組關於硫化氫氣體產生酶抑制劑研究的最新成果。該工作通過構建細菌巰基丙酮酸轉硫酶(MST)的高通量藥物篩選模型,從26,000個化合物中篩選發現了細菌MST的第一個活性抑制劑,並系統研究了該抑制劑的分子機制和細菌水平作用機理,揭示了該抑制劑可增強已知抗生素的殺菌效果。

細菌耐藥性是亟待解決的全球性問題,但近30年來只有為數不多的抗生素藥物被批准上市,因此急需具有新機制和新靶點的藥物先導物。最新研究表明,H2S產生酶可通過產生H2S來拮抗抗生素的抑菌效果。但是,細菌MST靶向抑制劑至今尚無報導,這已成為概念性驗證(proof-of-concept)「MST作為治療細菌耐藥性的新型藥靶」的難點之一。

本研究中,基於課題組發明的H2S高通量並行檢測特色技術以及在H2S產生酶抑制劑研究領域的長期積累(參見Chem. Comm. 2013; Cell Death and Disease 2018; J. Med. Chem. 2019和已授權的2018年中國發明專利CN201310467388.1),通過高通量藥物篩選發現了細菌MST的第一個抑制劑—羅格列酮(pioglitazone,一種FDA批准的治療II型糖尿病的藥物)。重要地,該抑制劑具有良好的選擇性,其不抑制其人MST同源酶等其它氧化還原酶活性。通過酶動力學、分子突變、代謝物靶向質譜檢測、反應活性氧RoGFP2實時探針和細菌CRISPER/Cas9基因編輯等多學科交叉方法,系統地證實了羅格列酮在分子和細菌水平在靶性(on-target)、有效性和分子機制。本研究成果,獲得了細菌MST的首個特異抑制劑和小分子探針工具,並系統闡述該酶與抑制劑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率先確定細菌MST在抗生素耐藥性中的藥靶可行性,為細菌耐藥性的治療提供具有「新型骨架的藥物先導物」和「新靶點」。

生物體內,ROS和H2S含量具有平衡關係。通過發現並應用細菌中H2S產生酶的抑制劑,可降低細菌中H2S含量從而打破這一平衡,造成細菌內ROS含量提升並促進抗生素的殺菌效果。

該題為「Discovery of an inhibitor for bacterial 3-mercaptopyruvate sulfurtransferase that synergistically controls bacterial survival」的文章於2020年11月12日在線發表。上海交通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通訊單位,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博士留學生Giorgia Croppi為第一作者,周越洋高級實驗師為第二作者。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於晶副研究員和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方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海市自然基金等基金的資助,並得到浙江工業大學阮奔放教授課題組的大力協助。

論文連結:https://www.cell.com/cell-chemical-biology/fulltext/S2451-9456(20)30428-1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利用藥理學探針工具發現細胞鐵死亡新機制
    近日,上海交大吳方課題組在線發表最新科研成果「A pharmacological probe identifies cystathionine β-synthase as a new negative regulator for ferroptosis」該論文發表在Nature集團《Cell Death and Disease》雜誌Chemical
  • 上海交通大學在細菌DNA硫化修飾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最新研究成果以「Structural Analysis of an L-Cysteine Desulfurase from an Ssp DNA Phosphorothioation System」為題發表在《mBio》雜誌上。劉立瓊等為第一作者,吳更、王連榮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為第一單位。
  • 上海交大燃燒能源研究團隊最新成果為生物質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近日,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燃燒能源研究團隊在化學化工領域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發表題為「Evidence of phenolic pool as a key intermediate for zeolite-catalyzed lignin pyrolysis」的論文
  • 該如何購買可靠的硫化氫氣體
    在密閉場所,如下水道、農業密閉糧倉、鐵路罐車、隧道等工作場合,空氣中含有的有害氣體會對人體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在人員進入密閉空間作業之前,要對空間內有害氣體進行檢測。其中有一種無比恐怖的氣體叫硫化氫,它無色但是有一股臭雞蛋的味道,是強烈的神經毒素,對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它能溶於水,0℃時1摩爾水能溶解2.6摩爾左右的硫化氫。
  • 研究發現新型RING類別E3泛素連接酶
    繼今年年初華中農業大學張忠明教授研究組在Plant Cell雜誌上發表了關於克隆豆科植物固氮調控基因的研究成果之後,近期又再次發表文章,發現了新型的RING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研究發現,不同於多晶形態下的脆性行為,InSe單晶二維材料在塊體形態下可以彎折、扭曲而不破碎,甚至能夠折成&34;、彎成莫比烏斯環,表現出罕見的大變形能力。非標力學試驗結果進一步證實了材料的超常塑性,其壓縮工程應變可達80%,特定方向的彎曲和拉伸工程應變也高於10%。
  • 上海交大海洋學院崔行騫最新研究成果為解析三疊紀末同位素漂移...
    carbon」的研究論文。該論文由崔行騫副教授與澳大利亞科廷大學Kliti Grice教授課題組、英國南安普頓大學Jessica Whiteside教授、美國哥倫比亞大學Paul Olsen教授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Roger Summons教授等人合作完成。上海交通大學為本成果共同第一單位。
  • 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近日,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藥理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方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為12.08)在線發表了題為「Enhanced Drug Delivery by Nanoscale Integ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To Induce Tumor Collagen
  • 上海交大範先群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蛋殼來源的新型仿生骨修復材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眼科範先群教授課題組與泉州師範學院楊大鵬教授課題組合作,開發一種蛋殼來源的新型骨修復納米材料,該材料具有環保、仿生、骨誘導的特性,為骨組織工程支架材料的開發提供思路。近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 10.652)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論文題為「Integrating eggshell-derived CaCO3/MgO nanocomposites and chitosan into a biomimetic scaffold for
  • 上海交大研究出新型「並聯機器人」
    1月11日,記著從上海交通大學得到消息,上海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高峰教授課題組「並聯機器人機構拓撲與尺度設計理論」獲得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如何根據並聯機器人產品的功能要求來設計出機器人,是近20年來國際上研究的一個熱點和難點。   如何根據機器人的功能要求,設計機器人的構型,也就是機器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包括多少個支鏈、多少個鉸鏈,以及他們之間應該如何連接起來?設計出的機器人性能好壞如何判斷,也就是它的性能指標如何定義?
  • 可靠的硫化氫氣體在線監測系統去哪裡購買?
    在密閉場所,如下水道、農業密閉糧倉、鐵路罐車、隧道等工作場合,空氣中含有的有害氣體會對人體產生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在人員進入密閉空間作業之前,要對空間內有害氣體進行檢測。 其中有一種無比恐怖的氣體叫硫化氫,它無色但是有一股臭雞蛋的味道,是強烈的神經毒素,對黏膜有強烈刺激作用。
  • 譚付瑞課題組關於新型苯並呋喃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最新研究成果...
    PBDFP-Bz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光伏性能與已報導苯並呋喃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光伏性能對比近日,我校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譚付瑞課題組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方面的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該工作以「Novel benzo[1,2-b:4,5-b']difuran-based copolymer enables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small energy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深海熱液口在活躍狀態下不斷噴發熱量並產生微弱的光,被認為可能是光合生物的起源地,也可能孕育其它特殊光能利用生物,但一直沒有得到證實。
  • 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細菌有望通過人工光合作用生產太陽能
    從研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加入硫化鎘納米粒子對細菌的細胞膜的外部。硫化鎘可以吸收光。當嫁接到細菌上時,它們充當了能夠進行人工光合作用的半導體。熱乙型支原體-CdS能夠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可用能量。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同一個團隊進一步研究了他們。他們想提高細菌的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
  • 研究揭示深海熱液微生物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新機制
    OT37-5b的文章,報導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超岷團隊關於深海熱液細菌基於硫化鎘納米顆粒利用光能的新發現,為解釋深海微生物是否能夠利用光能及發展新型光學納米材料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物質基礎。深海熱液口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極端生境,溫度高、重金屬含量高,同時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類群,是研究深海生物極端環境適應機制乃至生命起源的理想場所。
  • 研究發現亞鐵與多硫協同誘發細菌鐵死亡
    目前發現鐵死亡與神經系統疾病、腫瘤、心臟疾病等密切相關,研究鐵死亡有助於深入認識這些疾病的發生發展機制並為藥物研發提供指導。目前鐵死亡研究主要集中在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等真核系統中,並受到精確的細胞通路調控,如GPX4,system XC-,p53等。但是原核系統,如細菌等缺少這些通路分子,因此目前尚未發現細菌等可產生鐵死亡。
  • 上海交大生命學院科研團隊通過功能基因組挖掘發現一種新型羊毛硫...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國際版》(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鄧子新院士團隊陶美鳳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Functional genome mining reveals a novel class V lanthipeptide containing
  • 上海交大童華課題組關於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研究取得最新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童華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以「Emergent solidity of amorphous materialsas a consequence of mechanical self-organisation」為題發表了關於有限溫度下非晶固體剛性起源的最新成果。
  • 細菌耐藥性最新研究進展一覽
    DOI: 10.1016/j.cell.2017.05.04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羅格斯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能夠有效抵禦耐藥性細菌的新型抗生素-pseudouridimycin,這種抗生素由來自土壤樣本中的微生物所產生
  • 上海交大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科研團隊在DNA硫修飾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領域權威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子新團隊賀新義研究員和趙一雷教授在DNA硫修飾領域聯合領銜,與復旦大學甘建華研究員課題組共同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DNA backbone interactions impact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