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方超課題組研究促進納米藥物腫瘤靶向遞送和深...

2020-11-23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上海交大基礎醫學院藥理學與化學生物學系方超課題組在美國化學會國際著名期刊Nano Letters(影響因子為12.08)在線發表了題為「Enhanced Drug Delivery by Nanoscale Integration of a Nitric Oxide Donor To Induce Tumor Collagen Depletion」的論文。該研究構建了基於介孔二氧化矽納米載體的一氧化氮(NO)供體(亞硝基硫醇)與阿黴素靶向共遞送系統,該系統可通過NO對腫瘤微環境膠原的降解作用增強納米藥物的腫瘤靶向性和深部滲透。

當前,基於納米技術的腫瘤靶向治療是腫瘤基礎和臨床研究的熱點。FDA已經批准上市了多種抗腫瘤納米藥物(Doxil、Abraxane、Onivyde等),然而這些納米藥物對患者生存期的延長作用仍十分有限。研究發現,納米藥物雖可通過EPR(Enhanced Permeation and Retention)效應聚集在腫瘤部位,卻由於腫瘤基質(膠原、透明質酸等)的阻礙大多數僅滯留在腫瘤血管周邊,進一步向腫瘤深部滲透的作用很弱。因此,表觀的納米藥物腫瘤靶向分布「掩蓋」了深部腫瘤細胞缺乏有效藥物暴露的微觀困境,導致療效不佳,這也成為限制納米藥物臨床轉化的主要瓶頸問題。

有研究報導採用外源性蛋白酶(如菠蘿蛋白酶Bromelain或透明質酸酶hyaluronidase)降解腫瘤基質,促進納米藥物腫瘤深部滲透。本研究中,課題組發明了一種「Protein-free」的基於一氧化氮(NO)的膠原降解新策略。課題組設計構建了共遞送一氧化氮(NO)供體(亞硝基硫醇S-nitrosothiol)和阿黴素(DOX)的基於介孔二氧化矽的納米系統 — DN@MSN。以原位小鼠乳腺腫瘤為模型,DN@MSN靜脈給藥以後,通過EPR效應聚集在腫瘤組織中,亞硝基硫醇分解釋放NO,通過NO → ONOO-(過氧亞硝酸鹽)→基質金屬蛋白酶(MMP)通路顯著增強腫瘤微環境MMP-1,-2的表達量和活性,有效消解(deplete)腫瘤基質膠原,促進納米藥物腫瘤深部滲透和抗腫瘤療效。另一個重要發現在於,NO介導的膠原消解可通過周細胞(pericyte)非依賴的方式擴張腫瘤內部被基質擠壓的血管,促進納米藥物在腫瘤深部的血流灌注和EPR效應。

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博士研究生董霄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方超教授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基礎醫學院陳紅專教授和University at Buffalo(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Jonathan F. Lovell教授給予了重要支持。該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教委項目的資助。該工作也是方超課題組於2017年以來在國際著名期刊Adv Funct Mater、Adv Sci、ACS Nano上發表關於腫瘤多模式治療「智能」納米系統等多項成果後的又一重要進展。

論文連結:https://pubs.acs.org.ccindex.cn/doi/10.1021/acs.nanolett.8b04236

相關焦點

  • 上海藥物所發現納米藥物載體遞送力學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甘勇課題組與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施興華團隊合作,深入解析了納米藥物載體的力學性能對於克服多重生理屏障的影響
  • 新一代腫瘤藥物革命的出現——納米藥物
    納米藥物作為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型藥物,其在醫藥領域的發展必將引起疾病診斷和治療的革命。目前,納米醫藥技術的基礎理論及納米藥物的製備工藝等還很不完善,納米技術應用於中藥的研究和開發還僅是出現了一些苗頭。因此,納米技術在醫藥領域中的研究還需做大量的工作,但納米醫藥所具有的優越特性預示著它在臨床疾病治療中具有十分廣泛的應用前景。   重磅!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陳航榕團隊前期基於葡聚糖的縮醛化改性,製備出一種具有腫瘤微環境弱酸性響應的多糖基經皮藥物遞送系統。利用乳液/溶劑蒸發過程,同時裝載親水性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aCTLA4抗體及疏水性的光敏劑ZnPc,自組裝形成粒徑在150nm左右的納米顆粒,並進一步集成到透明質酸基質中,構建智能響應型微針經皮遞送系統。
  •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西安交大研究智能控釋材料 實現對腫瘤精準治療 2018-06-29智能控釋材料就好像「控制藥物釋放」的「鬧鐘」,根據病灶環境響應來控制其釋放與否、釋放速度以及釋放程度。具有能大量裝載生物活性藥物、保護藥物活性成分、提高藥物生物利用率並幫助藥物靶向定位等優點。  陳鑫表示,智能控釋材料被認為是現代生物醫學領域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在疾病治療和組織再生等領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中科院高能所胡毅研究員和陳俊副研究員課題組在發展新型刺激響應性細胞靶向策略方面取得進展
    小分子藥物通常不具備特異性識別和靶向病變細胞的能力,從而可能會誤傷大量的正常細胞,其潛在的危害性不容忽視。因此,發展細胞靶向策略將有助於將藥物定點輸送至病變細胞,以降低藥物的毒副作用。其中,刺激響應性細胞靶向系統能在物理或化學刺激的作用下,實現對目標細胞的特異性靶向。可響應的刺激信號主要分為內源性(酸度、氧化還原性等)和外源性(光、聲、磁場等)信號。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陳航榕團隊前期基於葡聚糖的縮醛化改性,製備出一種具有腫瘤微環境弱酸性響應的多糖基經皮藥物遞送系統。局部微針遞送的方式能夠有效避免藥物的全身毒性,實現了安全、高效的光動力學-免疫聯合腫瘤治療。
  • 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獲進展
    10月27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梁興傑課題組與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景虹課題組合作,在可變形納米遞送系統增強腫瘤免疫治療研究中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Proton-driven transformable nanovaccine for cancer immunotherapy為題,在線發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
  • 華中大楊祥良教授、甘璐教授團隊與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教授合作《Nat Biomed Eng》在抗腫瘤藥物遞送系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納米藥物由於具有滲透與滯留增強效應(EPR)、智能響應性、可靶向修飾、不同作用機製藥物共輸運等優勢,在腫瘤精準治療和診療一體化方面受到極大關注。但如何進一步提高抗腫瘤納米藥物的靶向輸送效率和臨床治療效果仍面臨諸多挑戰。
  • 杭師大謝恬教授團隊發明鍺烯納米水凝膠藥物遞送系統,用於腫瘤手術...
    剝落的Ge納米片(NSs)表現出高載藥量,多響應(pH和近紅外[NIR]敏感)化療藥物釋放行為,NIR觸發的深部腫瘤滲透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多模式成像引導的腫瘤新輔助治療的潛力。基於上述藥物釋放實驗結果,在體外3D腫瘤細胞球模型中載藥PEG @ Ge NSs 被證實具有NIR觸發的深部腫瘤滲透性能:NIR處理後,從腫瘤球外部到內部(核心),觀察到明顯的藥物螢光,並在定量結果中被進一步證實。在體外抗腫瘤效果評估中,近紅外光照射的載藥PEG @ Ge NSs組比對照組表現出更顯著的抗腫瘤效果。此外,作者還就材料對線粒體膜電位的影響進行了研究。
  • 【Nature Reviews Cancer前沿】腫瘤藥物「納米時代」來臨,改善...
    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眾所周知,腫瘤具有EPR效應(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 effect),即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由於腫瘤細胞新生內皮細胞不連續性,粒徑小於200nm的粒子可以通過血管壁進入組織間隙。大量研究表明,將化療藥物(紫杉醇、喜樹鹼等)包載於納米載體中可5-10倍提高藥物在腫瘤部位的富集。這種基於納米藥物粒徑及EPR效應的靶向稱為被動靶向。
  • 抗腫瘤納米藥物: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
    他們也在竭盡全力研究為什麼納米藥物對某些病人和腫瘤有效,對另一些卻無效。在擺脫了這個領域不切實際的空想之後,納米藥物研究人員現在希望研發出一種名副其實的更有效的靶向治療方法。多倫多大學納米技術科學家Warren Chan和他的同事分析了過去10年、超過100篇關於納米藥物的文章,結果發現無論是否具有主動靶向能力,所有的納米顆粒平均只有約0.7%的注射劑量進入腫瘤。Chan說:「這個效率低到讓我吃驚,因為一談到『納米』,人們立刻就會想到『靶向』,這是納米藥物研究人員潛意識裡的假設。」
  • 聖諾製藥陸陽:核酸幹擾藥物迎來黃金時代,遞送系統為其成藥關鍵
    愈來愈多的突破性成果和新藥產品正在證明 RNAi 現象的發現為醫學與製藥研究開啟了一個全新的維度,是一項醫藥領域顛覆性的創新。 核酸幹擾從被發現之初,就已被國際醫藥產業界鎖定為未來靶向藥物的生力軍,早有各路人馬和大量資本大量投入到 RNAi 藥物的研發熱潮。
  • 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佔昌友課題組發現血液中天然IgM為葉酸結合蛋白...
    葉酸受體在多種人類腫瘤細胞上高表達,而在正常細胞上低表達,利用葉酸分子識別葉酸受體,進而實現腫瘤藥物靶向遞送,是藥物遞送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過去的數十年,利用葉酸介導藥物靶向遞送研究層出不窮,並有多項成果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至今無一例基於葉酸介導的靶向藥物獲批應用於臨床。
  • 進展 | 生物合成聚蘋果酸可作為癌症醫學的納米載體
    PMLA可天然獲得,鑑於其極其優良的生物可持續性、生物利用度、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可被用作多種分子的理想載體,包括核苷酸、蛋白質、化療藥物和顯像劑等。目前,PMLA已被成功應用於針對癌症治療的藥物遞送和生物成像等方面的醫學研究。
  • 螺旋藻「披上」磁性外衣 借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受訪者供圖  因具有靈活運動、藥物運輸等能力,微納機器人在疾病診斷治療、靶向遞送、無創手術等生物醫學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然存在極大的挑戰。
  • 淮安市一院納米藥物載體研究取得新突破
    近日,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中心實驗室腫瘤納米藥物組在抗腫瘤納米脂質體藥物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實驗室人員以天然蛋黃中的脂質為基礎,製備了可有效遞送化療藥物、核酸製劑等的納米藥物載體(蛋黃脂質衍生的納米載體,EYLNs)。該載體大約50nm,可高效內化腫瘤細胞;因該載體代謝來源天然,不會產生機體毒性。
  • 闢謠特工隊 | 納米載體靶向藥物取代傳統化療?
    澳洲醫學果然是人類救星!》的文章稱,澳大利亞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新的藥物靶向治療方法:納米細胞上載有腫瘤藥物,精準定位癌細胞,已治癒了多位癌症患者。真的這麼神奇嗎?醫學已經有了如此大的突破了嗎?納米技術知多少?首先,我們先來說一說納米載體靶向運輸藥物這項在學術界很火的研究。
  • |亞治療性光動力治療促進了腫瘤納米藥物的傳遞,克服了組織增生
    |亞治療性光動力治療促進了腫瘤納米藥物的傳遞,克服了組織增生大家好,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發表在Nano Letters上的文章,通訊作者是Gang Zheng。有限的腫瘤納米顆粒積累仍然是癌症納米醫學的主要挑戰之一。
  • 浙大周民團隊研製一款微納機器人 可通過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由於其具有靈活運動、精確靶向、藥物運輸等能力,在疾病診斷治療、靶向遞送、無創手術等生物醫學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具極大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