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藻「披上」磁性外衣 借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2020-11-28 光明網

  螺旋藻在外部磁場控制下,能夠定向移動至腫瘤。受訪者供圖

  因具有靈活運動、藥物運輸等能力,微納機器人在疾病診斷治療、靶向遞送、無創手術等生物醫學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現階段針對微納機器人的有關研究大多聚焦在體外,在體內治療應用的更多預期功能仍然存在極大的挑戰。

  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研究員團隊研製出了一款微納機器人。他們以具有生物活性的螺旋藻作為活體支架,將其浸塗磁性塗層、「改裝」成微納米機器人後,再調節外部磁場、靶向輸送至腫瘤組織,成功改善了腫瘤乏氧微環境並有效實現磁共振/螢光/光聲三模態醫學影像導航下的腫瘤診斷與治療。這項研究被刊登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

  借體外光照,為腫瘤治療供氧

  「尺度為微納米級別、可通過外部調控控制的超小型材料或器械通常被稱為微納機器人。」周民介紹說,微米尺寸的微藻經過改裝,在腫瘤治療方面,具備了更多優越性。

  據了解,腫瘤細胞在快速增殖中會消耗大量的氧氣,導致腫瘤組織內部存在缺氧微環境,這成了包括放療、化療等眾多腫瘤治療方法出現耐受現象、療效受限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常情況下,臨床腫瘤治療會採用放療和光動力治療,令患者通過高壓氧艙吸氧來解決腫瘤內部氧氣不足的問題。但這種方法往往收效甚微,並不能為接受治療的腫瘤部位靶向供氧,難以提高腫瘤治療效果。

  「我們想到螺旋藻,一種生活中常見的微藻,能夠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要把它送進腫瘤卻並不簡單。」周民告訴記者,自己和浙江大學機械學院的教授交流時,了解到他們經常用不同浸塗方法在應用機械上浸塗不同的材料來提高機械的防護能力或者機械強度。

  「這給了我靈感,磁性塗層也是一種經常採用的方法,用於通過外部磁場來控制機械的定向移動。」實驗團隊提出將超順磁性的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通過浸塗工藝,均勻塗層至微藻表面,磁性工程化的微藻在外部磁場控制下,能夠定向運動至腫瘤。

  在具體治療中,實驗團隊通過體外交變磁場將由微藻改裝成的微納機器人靶向運送至腫瘤,通過體外光照,由光合作用在腫瘤原位產生氧氣來減輕腫瘤內部乏氧程度,從而提高放射療法的效率。

  實驗團隊發現,在小鼠的原位乳腺癌模型中,經增強的放療聯合治療明顯抑制了腫瘤的生長。

  釋放葉綠素,監測殺滅兩不誤

  「研究的創新性在於無機材料與活性生物混合的微納體,選擇性把藥物輸送到腫瘤缺氧部位。」周民說,他們所研製的微納機器人是一種光合生物雜交體系統,這個系統既保持了微藻高效的產氧活性,還兼有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的定向磁驅能力。

  「螺旋藻之類的微藻本身內部也包含葉綠素,而葉綠素是有螢光性能的。當微藻到達腫瘤部位以後,通過微藻內部的葉綠素可以產生螢光。」周民說,藥物遇到螢光,就能夠表達出來,可以無創性地監測腫瘤治療情況和腫瘤微環境變化。

  據介紹,這一光合生物雜交體系統,經過射線處理後能釋放葉綠素作為光敏劑,在外部紅光的照射下,產生具有細胞毒性的活性氧來殺死腫瘤細胞,實現協同光動力治療。

  「正常的光動力治療需要氧氣和活性氧才能順利開展,我們製成的微納機器人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兩個需求。」周民說,這套系統作為天然生物能夠在體內得到有效降解,為生物雜化材料應用在靶向遞送和體內生物醫學中提供了轉化前景。

  談及未來的應用,周民表示,課題組目前在嘗試做相關藥物的生物安全性實驗和大型動物實驗,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磁場控制能力。「我們目前利用的磁場是比較簡單的磁性裝置,正在和浙江大學機械學院的教授合作,採用定向可控交變磁場,以便更精準控制藥物在腫瘤內部的運動。」(洪恆飛 柯溢能 記者 江 耘)

[ 責編:趙宇豪 ]

相關焦點

  • 浙大專家把螺旋藻製成微納機器人 以光合作用治療腫瘤
    螺旋藻穿上磁性外衣
  • 浙大周民團隊研製一款微納機器人 可通過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靶向輸送至腫瘤組織,成功改善腫瘤乏氧微環境並有效實現磁共振、螢光、光聲三模態醫學影像導航下的腫瘤診斷與治療。這是因為腫瘤細胞在快速增殖中消耗了大量的氧氣,導致腫瘤組織內部存在缺氧微環境,這成為眾多腫瘤治療方法出現耐受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一般臨床腫瘤治療採用的放療和光動力治療中,患者通過高壓氧倉吸氧來解決腫瘤內部氧氣不足的問題。但這種方法往往收效甚微,並不能達到靶向供氧到腫瘤部位,難以提高療效。
  • 今日科技話題:金星合昴星團、精神分裂症、螺旋藻、噬菌體、新冠...
    ——中國新聞網 3 螺旋藻「披上」磁性外衣 借光合作用靶向治療腫瘤 ▲螺旋藻在外部磁場控制下,能夠定向移動至腫瘤。
  • 3月20日:浙大科學家用螺旋藻造機器人,並利用光合作用治療腫瘤
    [摘編:財經網]浙大專家把螺旋藻製成微納機器人,以光合作用治療腫瘤▲▲▲螺旋藻穿上磁性外衣,由磁場引路,能準確到達腫瘤組織,並通過光合作用提供氧氣。「研究的創新性在於無機和有機的微納體,選擇性把藥物輸送到腫瘤缺氧部位。」周民介紹,他們所研製的微納機器人是一種光合生物雜交體系統,這個系統既保持了微藻高效的產氧活性,還兼有四氧化三鐵納米顆粒的定向磁驅能力。相關論文刊發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並被遴選為當期封面。
  • 微藻,腫瘤細胞新剋星 浙大二院在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螺旋藻餅乾、小球藻保健品、微藻生物燃料……微藻,是一種自然界中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微生物,在食品、保健品、生物燃料等領域均有廣泛應用。現在,微藻還多了一項新的用途——「種」在腫瘤細胞裡治療癌症。近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周民團隊與孫毅團隊合作,在工程化活性微藻的體內癌症治療應用上取得新進展。
  • 溫州醫科大學陳蔚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沈建良研究員團隊關於磁性氧化鐵在腫瘤診斷與治療方面應用的綜述
    近日,溫州醫科大學陳蔚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大學溫州研究院沈建良研究員團隊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8 IF: 8.063)上發表論文,報導了近年來磁性氧化鐵在腫瘤診斷與治療方面的最新應用,系統的闡述了磁性氧化鐵從合成、修飾改性、多模態成像、成像指導的腫瘤治療以及臨床轉化方面的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為研究者更好的了解磁性氧化鐵在腫瘤診療一體化方面的現狀提供了參考。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因此,靶向精氨酸代謝藥物與其他癌症治療方式聯合在腫瘤的有效治療上是有前景的。
  • 用於腫瘤靶向治療的聚糖代謝標記
    用於腫瘤靶向治療的聚糖代謝標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23 17:02:38 哈佛大學David J.
  • 穿上「外衣」的綠藻 光合作用時也能產氫
    電鏡下看到的穿上二氧化矽外衣的綠藻  浙江大學研究人員通過跨學科合作,給綠藻細胞披上一層二氧化矽「外衣」,使其能在自然條件下持續不斷地利用光合作用,高效產氫,每升綠藻可以產生17毫升氫氣。這是生物光合產氫領域取得的一次重要突破,為化學手段改造光合生物,進而實現光生物產氫,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德國《應用化學》上。  30多年前,科學家就發現綠藻細胞中存在著一種氫酶。
  • 香港中文大學:螺旋藻製造微型機器人,殺死癌細胞!
    現在,香港中文大學材料科學家張立(Li Zhang)團隊通過磁力信號可以操縱螺旋藻在體內遊走,這種生物合成機器人,將以最小副作用的方式實現定點給藥和局部微手術等高難度操作,更重要的是,它和它的磁性塗層似乎還能殺死癌細胞!螺旋藻(spirulina)是一類由單細胞或多細胞組成的絲狀體,看起來像個小彈簧。
  • 通過間接靶向相關途徑靶向治療KRAS突變腫瘤為治療實體腫瘤帶來希望
    靶向治療新方案 根據早期臨床試驗初見成效的結果,與KRAS相關的信號轉導途徑的靶向成分可能是治療某些含有KRAS突變的癌症的長期解決方案,這些腫瘤曾經被認為是不可治癒的靶點。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胰膽管腫瘤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進展
    在ASCO20虛擬教育項目中,教育課程「超越化療治療胰膽管腫瘤:靶向和免疫治療策略」,聚焦這些探索的新途徑,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疾病的分子特徵量身定製可以改善預後的治療策略。 BTCs的靶向治療 Rachna T.
  • 婦科腫瘤靶向藥物治療的現狀
    片中提到的伊馬替尼Imatinib(格列衛,Glivec),是針對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胃腸道間質瘤的分子靶向藥物。靶向治療,顧名思義就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明確的致癌位點設計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後特異性選擇致癌位點或針對特定的病變部位,在目標部位蓄積或釋放有效成分,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在提高藥效的同時抑制毒副作用,並減少對正常組織、細胞的傷害。
  • ...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
    化學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已能治癒一部分化療敏感腫瘤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絨毛膜上皮細胞癌、睪丸癌等,並延長晚期乳腺癌等對化療比較敏感腫瘤的生存期。但仍有一些腫瘤對現有的化療藥物不敏感,化療還不能延長這部分患者的生命。
  • 靶向治療還是免疫治療?腫瘤專家:規範合理用藥才是關鍵
    如此,只能寄希望於後期的治療。  靶向藥:腫瘤治療步入飛躍時代  肺癌治療的手段一直在更新迭代。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院主任醫師,上海市肺部腫瘤臨床醫學中心首席專家廖美琳教授介紹。  如今,靶向治療已經經歷了一代、二代、三代藥,對於耐藥性進行了有效的把控。2017年,第三代EGFR陽性晚期非小細胞肺癌靶向藥物在中國上市,能夠選擇性地抑制EGFR敏感突變和T790M耐藥突變,顯著延長耐藥患者的生存期,為肺癌患者帶來了新的治療選擇。
  • 人類腫瘤藥物治療史上的三次革命——從化學治療到靶向治療、免疫...
    化學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已能治癒一部分化療敏感腫瘤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絨毛膜上皮細胞癌、睪丸癌等,並延長晚期乳腺癌等對化療比較敏感腫瘤的生存期。但仍有一些腫瘤對現有的化療藥物不敏感,化療還不能延長這部分患者的生命。
  • 腫瘤免疫治療:CAR-T的靶向抗原
    一 CAR-T的靶向抗原 CAR-T技術是靶向某一種抗原,而不是針對單一腫瘤疾病,因此靶點的選擇是CAR-T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基礎。CAR-T靶向的腫瘤抗原可分為兩類:  腫瘤特異性抗原:特異性地在腫瘤細胞表面表達,在正常組織中無表達,這是最理想的抗原。
  • 腫瘤靶向藥物治療,你真的了解麼?化療藥物和靶向藥物的區別,你知道...
    腫瘤已成為危險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 目前,腫瘤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放療和化療,但這些常規的腫瘤治療方法一般不良反應較多。
  • 朱濤: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
    在2014腫瘤轉化醫學研討會上,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朱濤教授分享了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的新靶點及新策略的研究。朱教授現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長期從事腫瘤分子病理及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發表SCI論文近60篇,篇均影響因子>5,論文他引總數超過2000次,H-index=24,朱教授此會議視頻已上傳至行雲學院以供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