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森林能較好吸滯大氣顆粒物 多種針葉樹可降低PM2.5

2021-01-08 東方網

  東方網3月12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昨天,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的劉春江教授提出,在霧霾天氣持續不斷、PM2.5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種下一棵樹,就是為人類儲蓄一份健康。據劉春江課題組研究表明:枝條和葉片表面粗糙、分泌物豐富、葉面積係數高的樹種,會具有較好的吸滯大氣顆粒物的功能,若重點考慮樹種降低大氣PM2.5顆粒物,可多選擇一些針葉樹。
  
  城市「綠肺」可有效吸納顆粒物
  
  我國樹種多樣、氣候覆雜、細顆粒汙染物來源多樣,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如何利用城市森林防控大氣細顆粒汙染,還是一個新課題。
  
  劉春江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生態學和城市林業,以及全球變化與森林生態功能。劉春江課題組成員殷杉博士在該領域已做了多年研究,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城市森林綠地植被防控大氣汙染的功能。殷杉博士說,大氣中的PM2.5,它的運動是「漫無目的」的,基本不受重力和慣性的影響。當它運動接近樹葉時,可以穿過空氣和葉片的邊界層而到達葉片表面。由於葉片表面粗糙,表皮毛豐富,再加上可以分泌一些粘性物,葉片就可以成功將細小的顆粒物滯留在表面,甚至將一部分PM2.5吸納到葉片氣孔內部。因而,枝條和葉片表面粗糙、分泌物豐富、葉面積係數高的樹種,會具有較好的吸滯大氣顆粒物的功能。
  
  如何降低PM2.5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劉春江表示,現在政府主要是採用工業減排和區域聯動控制的方法;提高汽油質量,降低細顆粒物排放;監測和預測PM2.5的變化,提醒市民注意出行防護,避開汙染高峰。其實,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的「綠肺」功能,調節氣候,吸納顆粒物,也是一種重要的防控途徑。
  
  上海可多種針葉樹降低PM2.5
  
  一到植樹節,人們都在忙著種樹。可是種什麼樹、在空間上如何搭配才能起到對汙染物的最佳淨化效果?
  
  殷杉博士表示,就上海城市林業發展經驗而言,香樟、水杉、廣玉蘭、女貞等樹種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和抗性,是上海地區城市森林的優勢樹種。但是,若重點考慮樹種降低大氣PM2.5顆粒物,可多選擇一些針葉樹,例如,雪松、龍柏、水杉等。根據國內外資料,針葉樹葉面積大,枝條粗糙,分泌物豐富,比闊葉樹,如香樟等有更好的效果。
  
  殷杉曾在浦東新區的多處典型綠地中進行生態功能的測定,得出最佳的樹種配置方式。以面積為300平方米的綠地為例,為了達到較高的淨化汙染功能,應配置12-15株喬木(如香樟、廣玉蘭、銀杏、懸鈴木、水杉等樹種),30株左右大灌木(如夾竹桃、紅葉李、慈孝竹、石楠等)及80株左右小灌木(如杜鵑、月季、黃馨、小葉黃楊、火棘等),並搭配至少100平方米的草本植物;喬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維持在1:2:5左右。這種植物配置方式基本可以達到鬱閉度75%、疏透度30%,密度合適的疏透式植物群落。
  
  在排列上,小灌木應栽植在樣地靠近道路或人為幹擾較大的一側,其後是大灌木或喬木;大灌木應搭配在喬木之間,儘量避免與喬木冠幅重合,保存其自身生存生長空間並起到增大鬱閉度減小疏透度的作用。「這樣配置情況下的植物群落,可達到較好的淨化汙染物的效果,約能阻擋交通汙染物中30%-40%的顆粒物,10%-20%的SO2和NO2,5-10分貝的噪聲汙染。」
  
  加強立法鞏固現有森林成果
  
  劉春江教授認為,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90年代5%增加到目前的13%,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商業開發往往把有森林區域當作黃金地段。因而,城市森林常常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人們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保障「城市森林」在土地利用中的法律地位,改變城市森林在土地利用類型中的處於「弱勢群體」狀態。
  
  「人手一本綠色『存摺』,人人植下一棵樹,帶來一份清新空氣,換一份身心愉悅,就是為自己未來儲蓄一份健康。」劉春江教授認為:我國多數大都市,例如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森林「骨架」已經建立,但城市森林綠地的建設,還有很大潛力可挖。例如,在城市居住區和繁忙主幹道路兩旁,應「見縫插綠」,形成無縫隙綠色屏障;根據特殊區域的需求,選擇最適宜樹種,優化配置,形成最大生態效益群落;少建草坪,多造森林群落,提高單位綠化面積的生態效益。
  
  此外,針對上海的林地現狀,應加強立法,實行分類經營、分類規劃,鞏固現有的森林成果,避免工業生產和房地產擠佔森林空間。在經營管理上,應該形成較大連續分布的森林面積,使更多城市森林成為近自然植物群落,給人們帶來一個空氣清新、野趣橫生的休閒空間。

相關焦點

  • 生物學者建議植樹節多種針葉樹 可降低PM2.5
    昨天,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的劉春江教授提出,在霧霾天氣持續不斷、PM2.5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種下一棵樹,就是為人類儲蓄一份健康。據劉春江課題組研究表明:枝條和葉片表面粗糙、分泌物豐富、葉面積係數高的樹種,會具有較好的吸滯大氣顆粒物的功能,若重點考慮樹種降低大氣PM2.5顆粒物,可多選擇一些針葉樹。
  • 吸附PM2.5 城市植樹綠化首推針葉樹(圖)
    該種什麼樹、怎麼種樹,才能在霧霾天氣中最大程度吸納「PM2.5」,發揮樹木「綠肺」功用?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春江教授說,城市森林具有降低顆粒汙染物的良好作用,但不同樹種功能不同。劉春江課題組成員殷杉博士在多年研究中發現,如葉片表面粗糙,表皮毛較豐富,再加上可以分泌一些粘性物,就可滯留細小顆粒物,甚至將一部分PM2.5吸到葉片氣孔內部。
  • ...五針松最厲害水杉墊底-滯塵 大氣顆粒物 幹沉降 疣狀突起 植物...
    針葉樹種尤其是松柏類的葉片具有更強的滯塵能力,適合種植在交通道路隔離帶,高速公路兩側綠化帶最窄至少應達到20米……上海交大的城市綠化吸霾數據在植樹節出爐,有望幫助緩解城市大氣汙染。  造林防霾效果有待研究  全球多數重要城市的森林覆蓋率都在30%以上,而上海城市森林覆蓋率約為13%,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上海交大農生學院劉春江教授表示,城市的森林植被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可以起到削減顆粒物等大氣汙染的作用。
  • 植樹節種什麼樹、怎麼種? 針葉樹更利於減少PM2.5[圖]
    一名女士和孩子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園的草坪上搭帳篷玩耍。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春江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方向就是城市生態學和城市林業以及全球變化與森林生態功能,課題組成員殷杉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城市森林綠地植被防控大氣汙染的功能。  殷杉解釋,當PM2.5運動到樹葉附近時,可以穿過空氣和葉片的邊界層而到達葉片表面。由於葉片表面粗糙,表皮毛豐富,可以分泌一些黏性物,葉片就可以成功將細小的顆粒物滯留在表面,甚至將一部分PM2.5吸納到葉片氣孔內部。
  • 今日植樹節 應對霧霾吸附PM2.5顆粒物首推針葉樹
    該種什麼樹、怎麼種樹,才能在霧霾天氣中最大程度吸納「PM2.5」,發揮樹木「綠肺」功用?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劉春江教授說,城市森林具有降低顆粒汙染物的良好作用,但不同樹種功能不同。劉春江課題組成員殷杉博士在多年研究中發現,如葉片表面粗糙,表皮毛較豐富,再加上可以分泌一些粘性物,就可滯留細小顆粒物,甚至將一部分PM2.5吸到葉片氣孔內部。
  • 上海交大最新研究成果:針葉樹種葉片具有更強滯塵能力
    資料圖  據《青年報》報導,針葉樹種尤其是松柏類的葉片具有更強的滯塵能力,適合種植在交通道路隔離帶,高速公路兩側綠化帶最窄也應達到20m,才能阻擋汙染物……植樹節到來之際,上海交大農生學院劉春江團隊發布了歷經數年的研究成果,有望幫助緩解城市大氣汙染。
  • PM2.5是什麼?PM2.5有什麼危害?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 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有時也被稱作入肺顆粒物。
  • 種什麼植物能夠吸附PM2.5?
    近年來大範圍的霧霾汙染頻繁發生,有效調控和消除PM2.5等顆粒物成了呼聲最高、最亟待解決的重大環境問題。2013年1月,國家林業局適時應急啟動了國家林業公益性行業重大科研專項,開展了森林對PM2.5等顆粒物的調控功能與技術研究。這樣的應急科研項目的設立,在林業科技史上並不多見。
  • pm2.5的主要來源有哪些?pm2.5標準值是多少?
    PM2.5是什麼意思?PM2.5有什麼危害?  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灰霾天氣被公認為災害性天氣:一是影響通行安全,地面能見度降低交通事故多發。二是導致氣象變異,便區域氣候反常。三是損害人體健康,這是危害最大的,PM2.5因其能被人體吸入並粘附在呼吸道和肺葉而引起鼻炎、支氣管炎等病症;由於太陽中紫外線輻射的減弱致使小兒佝僂病高發,還易使空氣中傳染性病菌的活性增強導致傳染病增多。那麼pm2.5產生的主要來源有哪些呢?
  • PM2.5是什麼意思?PM2.5有什麼危害?
    隨著全國各地空氣出現嚴重汙染,pm2.5屢屢爆表,我國多個城市發生嚴重霧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一個原本陌生的術語——PM2.5。那麼,到底pm2.5是什麼意思?pm2.5對人體的危害有哪些?  PM為英文particulatematter的縮寫,翻譯成中文叫做顆粒物。
  • PM2.5與可吸入顆粒物區別?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的頭髮絲粗細的1/20。雖然PM2.5隻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品質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與較粗的大氣顆粒物相比,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因而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 可入肺顆粒物 PM2.5
    可入肺顆粒物 PM2.5[ 2011-12-08 14:15 ]近日,大霧籠罩華北地區,空氣品質、霧霾、口罩、PM2.5再次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12月5日,《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次公開徵求意見截止。
  • 安徽城市年均PM2.5濃度 三年後降低18%
    [現狀]16市中僅黃山、池州空氣達標  「十二五」期間,全省16個市中,僅黃山、池州2市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均濃度達到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2015年,全省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55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0.57倍,PM2.5已成為影響空氣品質首要汙染物。
  • 細顆粒物 PM2.5對全身各系統的危害
    在大氣汙染物中,顆粒物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最大,PM 按其直徑的大小不同可分為粗顆粒(2. 5-10μm, PM10) 、細顆粒(0.1-2. 5μm,PM2.5)及超細顆粒(<0. 1 μm)。大氣顆粒物的直徑大小決定了其最終進入呼吸道的部位:2. 5μm的顆粒物在肺部沉積量可達83%,而 8.2μm和11. 5μm 的顆粒僅有49%和31%沉積下來,顆粒物的大小與其在肺部的沉積總量呈反比。
  • 可入肺顆粒物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可入肺顆粒物 PM2.5 particulate matter[ 2011-12-08 14:15 ]近日,大霧籠罩華北地區,空氣品質、霧霾、口罩、PM2.5再次成為了公眾關注的焦點話題。12月5日,《環境空氣品質標準》二次公開徵求意見截止。
  • pm2.5是什麼?pm2.5標準是什麼?pm2.5的影響
    早在奧運會期間,一些國外的人就因為覺得北京的空氣汙染太嚴重而帶口罩,雖然北京在奧運會期間城市綠色環保做得很不錯,但是這也逐漸帶動起了人們對空氣汙染物的好奇,這裡我們就來了解一種空氣汙染物質pm2.5。
  • 專家:PM2.5顆粒物可通過氣血交換進入血管
    在這個實驗中,以25、50、100、200μg/ml等不同的染毒狀況進行對比發現,隨著染毒濃度的增加,PM2.5可引起這些細胞的炎性損傷。  此類學術研究不勝枚舉,但普通讀者很難完全「吃透」。  「種種證據表明,目前這些小顆粒物對細胞損傷已是公論。」
  • 【PM2.5掃盲】PM2.5到底是什麼?進肺進血!
    PM2.5的「2.5」,是2.5微米,1000微米=1毫米,2.5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直徑的1/20。所以,直徑2.5微米的細顆粒物是肉眼看不見的。我們鼻腔裡的鼻毛,看起來緻密,但是對於PM50來說就顯得稀疏了。鼻毛能擋住 PM100、PM75,但擋不住PM50。能擋住PM50的,是鼻腔黏膜細胞的纖毛,這些纖毛肉眼看不見,很細密,所以能擋住PM50,而且,鼻腔裡的黏膜細胞分泌的黏液還可以把PM50粘住,使它們不能繼續前進。  積累到一定程度,我們就想擤鼻涕、挖鼻屎,但是別當眾,當眾則不雅。
  • PM2.5濃度嚴重超標 智能新風系統成「解藥」
    根據有效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大氣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目前空氣汙染嚴重、灰霾天氣頻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汙染居高不下,機動車尾氣持續攀升…PM2.5濃度嚴重超標。
  • 吸入一口空氣 裡面含有多少PM2.5?-顆粒物 體積 空氣品質 南工大...
    我們人眼能看到的灰塵就是其中的大顆粒,而PM2.5則是那些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細小顆粒,人眼是看不見的。  2.5微米有多小?南工大安全材料與技術研究院杜峰教授說,1米=1百萬微米,人的頭髮直徑大約在50-70微米左右,而PM2.5還不到人頭髮絲粗細的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