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3月12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昨天,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的劉春江教授提出,在霧霾天氣持續不斷、PM2.5居高不下的情況下,種下一棵樹,就是為人類儲蓄一份健康。據劉春江課題組研究表明:枝條和葉片表面粗糙、分泌物豐富、葉面積係數高的樹種,會具有較好的吸滯大氣顆粒物的功能,若重點考慮樹種降低大氣PM2.5顆粒物,可多選擇一些針葉樹。
城市「綠肺」可有效吸納顆粒物
我國樹種多樣、氣候覆雜、細顆粒汙染物來源多樣,在不同氣候條件下,如何利用城市森林防控大氣細顆粒汙染,還是一個新課題。
劉春江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生態學和城市林業,以及全球變化與森林生態功能。劉春江課題組成員殷杉博士在該領域已做了多年研究,他的博士論文就是關於城市森林綠地植被防控大氣汙染的功能。殷杉博士說,大氣中的PM2.5,它的運動是「漫無目的」的,基本不受重力和慣性的影響。當它運動接近樹葉時,可以穿過空氣和葉片的邊界層而到達葉片表面。由於葉片表面粗糙,表皮毛豐富,再加上可以分泌一些粘性物,葉片就可以成功將細小的顆粒物滯留在表面,甚至將一部分PM2.5吸納到葉片氣孔內部。因而,枝條和葉片表面粗糙、分泌物豐富、葉面積係數高的樹種,會具有較好的吸滯大氣顆粒物的功能。
如何降低PM2.5是一個社會熱點問題。劉春江表示,現在政府主要是採用工業減排和區域聯動控制的方法;提高汽油質量,降低細顆粒物排放;監測和預測PM2.5的變化,提醒市民注意出行防護,避開汙染高峰。其實,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的「綠肺」功能,調節氣候,吸納顆粒物,也是一種重要的防控途徑。
上海可多種針葉樹降低PM2.5
一到植樹節,人們都在忙著種樹。可是種什麼樹、在空間上如何搭配才能起到對汙染物的最佳淨化效果?
殷杉博士表示,就上海城市林業發展經驗而言,香樟、水杉、廣玉蘭、女貞等樹種具有較好的適應性和抗性,是上海地區城市森林的優勢樹種。但是,若重點考慮樹種降低大氣PM2.5顆粒物,可多選擇一些針葉樹,例如,雪松、龍柏、水杉等。根據國內外資料,針葉樹葉面積大,枝條粗糙,分泌物豐富,比闊葉樹,如香樟等有更好的效果。
殷杉曾在浦東新區的多處典型綠地中進行生態功能的測定,得出最佳的樹種配置方式。以面積為300平方米的綠地為例,為了達到較高的淨化汙染功能,應配置12-15株喬木(如香樟、廣玉蘭、銀杏、懸鈴木、水杉等樹種),30株左右大灌木(如夾竹桃、紅葉李、慈孝竹、石楠等)及80株左右小灌木(如杜鵑、月季、黃馨、小葉黃楊、火棘等),並搭配至少100平方米的草本植物;喬木、大灌木、小灌木的比例維持在1:2:5左右。這種植物配置方式基本可以達到鬱閉度75%、疏透度30%,密度合適的疏透式植物群落。
在排列上,小灌木應栽植在樣地靠近道路或人為幹擾較大的一側,其後是大灌木或喬木;大灌木應搭配在喬木之間,儘量避免與喬木冠幅重合,保存其自身生存生長空間並起到增大鬱閉度減小疏透度的作用。「這樣配置情況下的植物群落,可達到較好的淨化汙染物的效果,約能阻擋交通汙染物中30%-40%的顆粒物,10%-20%的SO2和NO2,5-10分貝的噪聲汙染。」
加強立法鞏固現有森林成果
劉春江教授認為,在上海這樣寸土寸金的城市,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90年代5%增加到目前的13%,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商業開發往往把有森林區域當作黃金地段。因而,城市森林常常處於朝不保夕的境地。人們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保障「城市森林」在土地利用中的法律地位,改變城市森林在土地利用類型中的處於「弱勢群體」狀態。
「人手一本綠色『存摺』,人人植下一棵樹,帶來一份清新空氣,換一份身心愉悅,就是為自己未來儲蓄一份健康。」劉春江教授認為:我國多數大都市,例如上海、北京、廣州等,城市森林「骨架」已經建立,但城市森林綠地的建設,還有很大潛力可挖。例如,在城市居住區和繁忙主幹道路兩旁,應「見縫插綠」,形成無縫隙綠色屏障;根據特殊區域的需求,選擇最適宜樹種,優化配置,形成最大生態效益群落;少建草坪,多造森林群落,提高單位綠化面積的生態效益。
此外,針對上海的林地現狀,應加強立法,實行分類經營、分類規劃,鞏固現有的森林成果,避免工業生產和房地產擠佔森林空間。在經營管理上,應該形成較大連續分布的森林面積,使更多城市森林成為近自然植物群落,給人們帶來一個空氣清新、野趣橫生的休閒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