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新型除塵方法可有效控制飛灰顆粒物—新聞—科學網

2020-11-28 科學網

 

近日,來自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運用我國發明的新型化學團聚強化除塵技術,可有效控制燃煤電廠飛灰細顆粒物排放。該項研究成果發表在2月5日出版的《中國電機工程學報》上。

據介紹,煤炭燃燒會產生大量飛灰細顆粒物,其造成的空氣汙染給人類健康及生存環境帶來巨大影響。而現有的顆粒物排放控制技術,包括靜電除塵和布袋除塵,只能脫除99%粒徑大於2.5微米的粗顆粒物,但對細顆粒物的脫除效果並不理想。

研究人員利用化學團聚強化除塵技術,即使用一定濃度的團聚劑,促進細顆粒物團聚成粒徑較大的顆粒物,再被除塵器加以脫除。研究表明,化學團聚能有效提高現有除塵設備對PM2.5的脫除效率。該技術可在既不影響正常生產,也無需更換現有除塵設備的條件下,有效促進燃煤飛灰細顆粒物團聚,具有效率高、投資少、建設周期短等優點。

該研究團隊在國家能源集團豐城發電有限公司進行了工業應用工程試驗。試驗結果表明,噴入團聚劑前,顆粒物平均濃度為每立方米18毫克左右。噴入團聚劑後,全年運行數據表明,顆粒物平均濃度降至每立方米3.7毫克,減排效果明顯,達到國家最新超低排放標準每立方米10毫克。研究發現燃煤電廠排入大氣的飛灰顆粒物粒徑峰值為0.8微米,絕大多數飛灰顆粒物粒徑在0.1-1微米之間,為靜電除塵器穿透窗口,極易逃逸。PM10為可吸入顆粒物,粒徑10微米以下,容易脫出;PM2.5為細顆粒物,粒徑2.5微米以下,難脫除;PM1為亞微米顆粒物,粒徑1微米以下,脫除效率更低,控制難度更大。如此細小的顆粒物,做到「灰飛煙滅」絕不易事。

論文第一作者、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博士生郭沂權在談到做這篇論文的初衷時表示,霧霾危害人盡皆知,但霧霾最可怕的地方,是在於富集有毒有害物質的直徑小於2.5微米的細顆粒,這種顆粒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是典型的「隱形殺手」。

論文通訊作者、郭沂權的博士生導師張軍營介紹,隨著我國排放標準的提高和除塵減排技術的進步,看得見的排放物大大減少,但看不起的飛灰細顆粒物成了重點,治理難度遠遠大過粗顆粒物,是我國治理霧霾的一塊「硬骨頭」,但飛灰顆粒物對人體危害更大,這也是許多民眾經常戴口罩的原因。

新型化學團聚強化除塵技術是張軍營團隊歷經十八年的研究成果,2015年進入工業應用,在湖北、江西、山西、新疆、安徽、河南等地20家企業投入運營。「傳統的靜電除塵等均是物理除塵方法,而團聚強化除塵則是一種全新的化學除塵方法,我們團隊18年的堅持證明了飛灰顆粒物是可控的。」張軍營說。

相關焦點

  • 溼法脫硫協同去除細顆粒物的研究進展
    本文首先綜 述了溼法脫硫的應用現狀,對比了溼法脫硫系統前後細顆粒物物性變化,然後概述了應用於溼法脫硫協同去除 細顆粒物的新方法,包括脫硫塔內部結構調整以及促進細顆粒物凝聚長大,同時分析了溼法脫硫工藝中採用荷 電細水霧吸附細顆粒物並增益脫除SO2的可行性,以期為燃煤電廠細顆粒物排放控制提供借鑑。
  • 華中科大取得痕量灌溉技術多項突破—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魯偉 通訊員餘璐遙)記者日前從新疆水利廳與水利部科技推廣中心聯合召開的「痕量灌溉在極端乾旱地區適宜性研討會」上獲悉,華中科技大學痕量灌溉研究中心與北京普泉科技有限公司聯合發明的痕灌節水技術
  • 華中科大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
    因此,發展出能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且在實驗上易於實現的量子傳感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華中科大物理學院量子傳感與量子信息實驗室蔡建明教授團隊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該方法為實現基於量子臨界現象的量子傳感,突破標準量子極限並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 華中科大「女神」登上教學系統封面—新聞—科學網
    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學院本科生魏世康本打算上HUB系統(學生版)查成績,剛打開系統首頁,卻被網站封面上的照片深深吸引了,仔細看封面說明才明白這個叫秦文錦的封面女孩不光是個美女,更重要的還是個學霸。原來,前幾天,華中科大新版HUB系統正式上線,大膽用「女神」照片作為封面,引來眾多學子關注點讚。
  •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華中科大教授薛宇:科學研究的倫理底線不容突破 2018-11-28 07:53:00來源:長江日報
  • 除塵脈衝控制儀表面處理方法
    除塵脈衝控制儀表面處理方法 ,「n051y8」  河北九正通明專業生產除塵脈衝控制儀,可按客戶實際需求定製,質量好,信譽優,如有需要,歡迎來電查詢!    除塵脈衝控制儀袋式除塵器本體安裝要求袋式除塵器本體安裝誤差應符合JBT8471《袋式除塵器安裝技術要求與驗收規範)的。
  • 除塵新技術三氧化硫脫除率達90%—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軍營團隊的一項研究表明,運用其團隊發明的團聚強化除塵新技術對燃煤電廠進行超低排放改造
  • 華中科大提出量子傳感新方法 為突破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可能
    因此,發展出能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且在實驗上易於實現的量子傳感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日,華中科大物理學院量子傳感與量子信息實驗室蔡建明教授團隊提出一種量子臨界動力學增強的量子傳感新方法,該方法為實現基於量子臨界現象的量子傳感,突破標準量子極限並達到海森堡極限測量精度,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 生態環境部:《生活垃圾焚燒飛灰汙染控制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適用於本標準。   GB/T16157固定汙染源排氣中顆粒物測定和氣態汙染物採樣方法   HJ/T164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HJ/T166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範   HJ/T299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硫酸硝酸法   HJ/T300固體廢物浸出毒性浸出方法醋酸緩衝溶液法
  • 可凝結顆粒物的範疇、監測與控制 | 大氣汙染精準治理對策
    介紹了CPM的監測方法,包括衝擊冷凝法和稀釋冷凝法,並提出採用冷凝洗滌法來去除煙氣中的CPM。關鍵詞:超低排燃煤電廠 可凝結顆粒物 水溶性離子 冷凝洗滌一、可凝結顆粒物的範疇可凝結顆粒物對參加今天這個會議的專家來說肯定不是陌生事物,提了很多年,最近我們課題組也發表了一些相關論文。
  • 華中科大發表關於新型Li3P/C高容量電池負極研究進展
    隨著近些年可攜式電子設備、零排放電動汽車以及太陽能、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的蓬勃發展,人們提出了越來越多的新型鋰離子電池 (LIBs)技術與機理,以實現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長的循環壽命、更快的倍率性能和更好的安全性。
  • 新型空氣PM2.5過濾紙及過濾口罩問世—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朱英傑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成功研製出一種可高效清除空氣PM2.5細顆粒物的新型羥基磷灰石超長納米線基過濾紙及以其作為濾芯的過濾口罩
  • 2019年電除塵行業發展評述和2020年發展展望
    近年來,我國電除塵行業堅持在機、電、控方面創新,開發了高頻電源、脈衝電源、智能節能控制、功率控制振打、反電暈自動控制、機電多複式雙區等技術,可大幅度節約能耗。應利用CFD流體仿真技術,模擬氣體在除塵器內部的流向,輔助設計導流引流裝置,引導氣體在電場內均勻流動從而提高除塵效率。採用的高溫電除塵技術和裝置可大幅降低煙氣粉塵濃度,有效提高後續SCR催化劑的機械及化學壽命,大幅降低了氨水用量和氨逃逸,實現SCR脫硝裝置與水泥窯系統的有機結合。
  • 新方法讓「沉默」基因「說話」—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通常使用活細胞內編碼基因的標記技術,將螢光蛋白精確插入蛋白編碼框研究基因的功能,但該方法往往對lncRNAs等非編碼基因和低豐度轉錄基因束手無策。該研究建立了一種通用的內源基因轉錄門控系統,為活細胞中實時標記lncRNAs和低表達基因,研究其生物學功能提供了有效工具。1月5日,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自然—細胞生物學》上。 楊輝表示,編碼基因通過轉錄為信使RNA(mRNA),翻譯為蛋白質。因此,研究人員可以利用共表達螢光蛋白的強弱判斷基因的表達的情況。
  • 催化裂化煙氣脫硫除塵技術的應用
    旋流除塵+ 鹼液溼法脫硫工藝: 採用旋流除塵和脫硫系統,使用鹼性溶液作為吸收劑,在脫硫塔內通過洗滌達到除塵和脫硫目的。採用溼法除塵和脫硫一體化,易導致脫硫溶液顆粒物磨損設備與管道。脫硫後排放廢水含高濃度催化劑顆粒物,難以治理。布袋除塵+ 鹼液溼法脫硫工藝: 採用先布袋除塵、後氫氧化鈉鹼液脫硫的技術路線。催化劑顆粒物通過布袋除塵器收集後裝袋回收,對後端脫硫系統無影響。
  • 溼電除塵陰極線該怎樣來選擇才能保證除塵效果?
    溼式電除塵技術作為煙塵超低排放主要技術路線已在全國燃煤電廠、化工、金屬冶煉、生物質鍋爐、水泥、玻璃行業成功應用實施,溼電除塵作為大氣汙染控制系統終端處理設備,具有捕捉煙氣中超細顆粒物和霧滴的功能,在目前的鋼廠、電廠、焦化、玻璃、水泥等行業進行的節能超低排放當中應用十分廣泛,溼式電除塵的核心工作部件是位於其殼體內部的陽極模塊和陰極線。
  • 可再生能源制氫勢在必行—新聞—科學網
    從環境和生態的角度來看,通過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制氫,不僅能夠實現「零碳排放」,獲得真正潔淨的「綠氫」,還能夠將間歇、不穩定的可再生能源轉化儲存為化學能,促進新能源電力的消化,由此帶來的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難以估量的。 我國可再生能源十分豐富,開發力度也位居世界前列,新能源新增及累計裝機容量均排名世界第一。
  • 華中科大李浩洪教授團隊近兩年成果匯總
    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李浩洪教授實驗室主要綜合運用膜片鉗電生理技術,在體多通道活體動物記錄技術,動物基因操縱以及光遺傳學和成像技術,對情感記憶及相關疾病如抑鬱症,焦慮症和衝動控制障礙等,在細胞水平,神經環路水平進行多學科的綜合研究,以期能闡明正常生理狀態下,情感記憶形成的神經環路機制,以及其在相關疾病形成中的作用。
  • 有色煙羽分析及可凝結顆粒物管控技術綜述
    當前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後,要求將液滴逃逸率控制在25 mg/Nm3 (鎂離子示蹤法)以下,總溶解態固體折算控制在1 mg/Nm3 左右,並不是有色煙羽治理的主要目標。2 國內外可凝結顆粒物管控技術現狀目前,國內外針對可凝結顆粒物的管控與治理等已經開展了一定研究。對可凝結顆粒物管控主要包含檢測和去除兩個方面。
  • 超低排放路線下燃煤煙氣可凝結顆粒物在WFGD、WESP中的轉化特性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固定汙染源可凝結顆粒物在監測時常被忽視,為了減少可凝結顆粒物排放,本文研究了其在煙氣淨化設施中的轉化規律。結果表明,溼法脫硫裝置、溼式電除塵裝置對可凝結顆粒物的去除有協同作用,煙氣中可凝結顆粒物質量濃度均高於可過濾顆粒物,但總顆粒物(可凝結顆粒物和可過濾顆粒物之和)排放量達到超低排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