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塵新技術三氧化硫脫除率達90%—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本報訊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張軍營團隊的一項研究表明,運用其團隊發明的團聚強化除塵新技術對燃煤電廠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不但能確保煙塵達到超低排放標準,而且可高效協同脫除煙氣中三氧化硫,脫除率高達90%。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研究團隊選取有代表性的江西國電豐城電廠三臺34萬千瓦超低排放改造機組進行了試驗,對溼式靜電除塵技術和化學團聚強化除塵技術在不同機組不同負荷下對三氧化硫的脫除效果開展了研究。

結果表明,在煤粉燃燒和脫硝過程中均會產生三氧化硫,燃煤電廠3臺機組經超低排放改造後,爐內三氧化硫的轉化率為0.8%~1.4%;選擇性催化還原裝置中三氧化硫的轉化率為0.8%~1.3%。溼式靜電除塵器對三氧化硫的脫除率達80%以上,化學團聚系統三氧化硫的脫除率受負荷影響較小,最高可達90%。

不同於靜電除塵等物理除塵技術,團聚強化除塵技術通過特殊的團聚劑,讓粉塵細顆粒潤溼、絮凝、團聚變成「大胖子」落網,從而有效提高電除塵和袋式除塵對粉塵細顆粒物的捕集效率,能協同脫除三氧化硫、重金屬等汙染物,實現「近零排放」。(柯訊)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3334/j.0258-8013.pcsee.181039

《中國科學報》 (2019-02-26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華科除塵新技術:三氧化硫脫除率高達90%
    新華社武漢2月26日電(記者李偉)華中科技大學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一項新研究表明,運用我國發明的團聚強化除塵新技術對燃煤電廠進行超低排放改造,不但能確保煙塵達到超低排放標準,而且可高效協同脫除煙氣中三氧化硫,三氧化硫脫除率高達90%。
  • 專家解讀丨電力行業三氧化硫排放控制水平處於國際領先
    對上海6臺超低排放機組的測試結果表明,在燃煤硫分為0.35%-0.95%時,超低排放改造前三氧化硫排放質量濃度為4.58-31.30 mg/m3,平均值為13.40 mg/m3;超低排放改造後三氧化硫排放質量濃度降低至0.80-3.68 mg/m3,平均值為2.29 mg/m3,減排率為53.6%-95.1%。
  • 煙道噴射鹼性吸附劑脫除三氧化硫協同除Hg技術典型應用案例
    技術概要   工藝路線   在SCR脫硝系統後煙道內噴射鹼性吸附劑與煙氣中SO3和汞(Hg)反應生成固體顆粒物,再經除塵實現對煙氣中SO3和Hg的有效脫除。    經典案例   案例名稱   內蒙古大唐國際託克託發電有限責任公司1號600MW機組鹼性吸附劑注射SO3-Hg協同脫除工程   業主單位   內蒙古大唐國際託克託發電有限責任公司
  • 三氧化硫的性質
    三氧化硫在常態下為無色液體或者無色至白色晶體,不可燃,有發煙、吸溼特性,沸點45℃,相對體積質量2.8,是一種強氧化劑。  三氧化硫與可燃物質、還原性物質及有機化合物激烈反應,有著火和爆炸危險;  與水和潮溼空氣激烈反應,生成硫酸;水溶液是一種強酸;  與鹼劇烈反應;腐蝕金屬,生成爆炸性氣體氫。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俞飈告訴《中國科學報》,該合成中的另一個關鍵是對於多糖的保護基的脫除;在對128糖的合成過程中涉及到258個保護基的脫除,322個碳—氧鍵的斷裂,而多糖底物的溶解性會隨著反應的進行而發生變化,因此,保護基的完全脫除具有很大的挑戰。通過對反應條件的仔細摸索和精準把控,研究人員最終獲得了高純度的目標多糖化合物。其中的128糖也是迄今為止採用化學方法所合成出的線性最長的聚糖分子。
  • 燃煤電廠脫硫廢水氯離子脫除技術研究進展
    文章就脫硫廢水中 Cl-脫除技術最新進展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論述,介紹了脫硫廢水的組成特性,分析了化學沉澱法、吸附法、離子交換法、電解法、氧化法和萃取法等脫硫廢水除氯技術,最後對脫硫廢水Cl-脫除技術發展方向進行展望,以期為相關研究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鑑。
  • 新型太陽能塗層光熱轉換率達90%
    原標題:新型太陽能塗層光熱轉換率達90%   科技日報訊 「我們想要創造一種材料,能夠讓陽光無處可逃,你可以稱為『陽光黑洞』。」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雅各布斯工程學院機械與航空工程系教授金松河(音譯)說。
  • 預測模型告訴你:哪些兒童有肥胖風險—新聞—科學網
    7月16日,《科學報告》在線發表了一項來自煙臺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研究,該研究提出一個提前5年預測中國兒童體重指數(BMI)模型,準確率達70%。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碳氮化物2D材料合成有新法—新聞—科學網
    同時,研究人員通過電化學測試還發現,路易斯酸熔融鹽剝離策略製備的MXene電極在0.2-2.2 V電壓區間的恆流充放電曲線,且在循環2400次後,容量保持率達90 %,具有較好的充放電對稱性和優異的循環穩定性,這為MXene在電化學儲能系統(電池和鋰離子電容器)的實際應用鋪平了道路。
  • 「鐵礦燒結過程有害元素脫除與汙染物協同控制的基礎研究」成果簡介
    通過研究燒結過程有害元素的反應熱力學和反應行為發現,闡明了有害元素在燒結過程中的物相演變規律、脫除路徑:轉變成硫酸鹽、鋁矽酸鹽的鹼金屬殘留在燒結礦中,而以氯化物形式存在的鹼金屬則被脫除到煙氣中;反應生成硫酸鉛、鉛鐵礬的鉛被殘留在燒結礦中,脫除到煙氣的鉛主要為氯化鉛;燒結礦中的鋅主要物相為鐵酸鋅,脫除到煙氣的鋅主要通過還原成單質鋅;有害元素脫除的途徑主要有高溫條件下的直接氣化揮發脫除、局部還原氣氛下的還原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即使你留色率達90%,也需要二次補色的洗禮
    說白了留色率就是做完半永久之後,脫痂後返色時留在皮膚上的顏色多少,留色率是半永久操作的一個標準,初次操作的留色率越高,也從某種程度上表現了紋繡師的技藝。留色率既取決於紋繡師的技術,也和受操作者皮膚性質還有護理過程中的一些細節有關係。
  • 香港首現伊波拉病毒疑似病例 病毒最高致死率達90%
    據悉,伊波拉病毒潛伏期為2至21天,病毒爆發致死率達60%-90%,暫時沒有任何有效治療方法。【背景資料】每次爆發都清空幾個村子,然後神秘消失的病毒伊波拉病毒(作者:Hydro Ding,來源:知乎日報)我儘量把答案寫的不那麼噁心。
  • 數據顯示人體或正在降溫—新聞—科學網
    她懷疑慢性感染率的下降可以解釋身體變涼的原因。 1851年,德國內科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應為37攝氏度。「它成為了標準,並被用在教科書中。」
  • 當地醫生慌了:致死率或達90%,我們很害怕
    而這個新病毒的出現也造成了部分非洲民眾的心理恐慌,就比如當地一些醫生表示:這個新病毒致死率或達90%,我們也很害怕! 但是對於當地醫生的揣測該病毒或將擁有90%的致死率和極高的傳播率這兩點,專家還保持著相對懷疑的態度。雖說如此,但當地的醫生們還是害怕了,他們怕感染上之後得不到救治,畢竟在非洲,這種情況是經常出現的。
  • 零維非鉛鈣鈦礦單晶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與鈣鈦礦微晶薄膜相比,低缺陷態、高遷移率和更穩定的大尺寸鈣鈦礦單晶更適用於X射線等高能輻射探測。目前,已經有幾種三維/二維(3D/2D)鈣鈦礦單晶材料被用於X射線探測器,但存在很多不足。一是三維鈣鈦礦單晶具有高遷移率和大載流子擴散長度以及較高的載流子濃度,使得光電器件呈現很高的暗電流。
  • 熔巖湖堆積:最危險火山可能再噴發—新聞—科學網
    這項研究由義大利坎帕尼亞大學的火山學家達裡奧·特德斯科(Dario Tedesco)領導,他和他的同事分析,未來4年,尼拉貢火山的風險將達到最大,特德斯科直言,這座火山將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火山」。 尼拉貢火山位於非洲中東部,高3470米,上一次火山噴發是2002年,熔巖從火山側面流入剛果和盧安達邊界,導致了約250人死亡,數十萬人遷移,城市20%的土地被摧毀。
  • 「北京猿人」的遺產—新聞—科學網
    這個發生在90年前的故事很快震驚世界,甚至登上了《紐約時報》,給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帶去了些許談資。但更重要的是,它為中國的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學研究開啟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1927~1937年,科學家在周口店遺址開展了系統發掘,並於1936年連續又發現了3件「北京人」頭蓋骨,再次震動了學術界。 隨著越來越多證據的出土,一切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