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氮化物2D材料合成有新法—新聞—科學網

2021-01-08 科學網

 

 路易斯酸熔鹽合成MXene示意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黃慶課題組與四川大學、法國土魯斯大學和瑞典林雪平大學等學者合作,發展出路易斯酸熔鹽合成MXene的通用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碳氮化物(MXenes)是2D材料系列的最新成員之一,具有獨特的2D層狀結構,親水性表面和金屬導電性,在諸多領域尤其是電化學儲能領域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已有研究表明高導電MXene具有很強的吸波能力,在5G網絡中的抗電磁幹擾有潛在的應用。

不過,目前MXenes的製備主要通過含氟離子溶液選擇性刻蝕一種被稱為MAX相的陶瓷材料的鋁原子層。可採用的含氟離子溶液包括,氫氟酸水溶液、氟化鋰和鹽酸的混合物或氟化氫銨等。在這些含氟離子溶液中製備MXenes,存在不環保、實驗操作危害性大、廢物和廢液處置難度與成本較高等諸多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人員在最新發表的研究中發現,由鈦、鋁、碳三種元素組成的MAX相在氯化物熔鹽中會發生顯著的反應,熔鹽中的銅、鐵、鈷、鎳、銀、鎘等陽離子作為路易斯酸發揮了氫氟酸的作用,從而創造性地使用路易斯酸熔鹽剝離MAX相合成出MXene。

同時,研究人員通過電化學測試還發現,路易斯酸熔融鹽剝離策略製備的MXene電極在0.2-2.2 V電壓區間的恆流充放電曲線,且在循環2400次後,容量保持率達90 %,具有較好的充放電對稱性和優異的循環穩定性,這為MXene在電化學儲能系統(電池和鋰離子電容器)的實際應用鋪平了道路。

與傳統製備方式相比,該方法具有更「廣普」的應用前景,可以推廣到含有眾多鋁、矽、鋅、鎵等元素的MAX相,這將極大擴充獲得高質量和多功能性MXene的先驅體材料即MAX相的選擇空間,為「自上而下」合成二維材料(MXene)提供全新的思路。

黃慶表示,目前的研究只從高溫熔鹽電化學基本原理揭示了MXene刻蝕機制,但對於MAX相A位單原子層氧化還原過程和MXene表面化學行為尚未明晰,未來期待更多的科研團隊通過該方法能夠在自己的實驗室方便地合成出高質量的MXene,推動其在儲能和催化等前沿研究的發展。

相關論文信息: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0-0657-0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碳氮化物2D材料合成有新法
    MXene示意圖 日前,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黃慶課題組與四川大學、法國土魯斯大學和瑞典林雪平大學等學者合作,發展出路易斯酸熔鹽合成MXene的通用方法。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材料》。 碳氮化物(MXenes)是2D材料系列的最新成員之一,具有獨特的2D層狀結構,親水性表面和金屬導電性,在諸多領域尤其是電化學儲能領域顯示出獨特的優勢。已有研究表明高導電MXene具有很強的吸波能力,在5G網絡中的抗電磁幹擾有潛在的應用。
  • 碳氮化物材料合成有新法
    15789次閱讀 作者:甘曉 丁蘇雅   來源:中國化工報    2020年05月11日 收藏   中化新網訊 日前,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與四川大學等單位的研究人員合作
  • 新機制提高生物法合成萜烯類化合物產量—新聞—科學網
    萜烯類化合物在食品、醫藥、化妝品、香料、生防等行業有廣泛的用途。近年來,因其加氫產物在生物燃料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 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非線性光學同質多晶體的研發中,武奎研究團隊通過調控原料比例和合成溫度等,設計合成出SrCu2SnS4同質多晶,分析了材料相變與性能調控之間的機理關係。測試結果表明兩相均具有與商業化紅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硫鎵銀相當的倍頻能力,但抗雷射損傷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基於變溫粉末XRD測試和差熱分析方法確定了兩相之間的相轉變溫度和不可逆的相轉變行為。該成果發表在《化學材料》。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多層h-BN合成機制示意圖及近表面N原子擴散能量曲線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吳天如團隊和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袁清紅團隊,基於原位合成、表徵研究與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提出鐵硼
  • 科學家人工合成結構高度複雜手性粒子—新聞—科學網
    近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蘭州大學和巴西聖卡洛斯聯邦大學等多家單位科研人員的一項合作研究成果,他們基於金-半胱氨酸材料,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作為一種模式工業產油微藻,微擬球藻不僅在藻類養殖產業中有廣泛應用,而且已經成為一個備受重視的藻類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研究體系。 為促進全球微擬球藻研究群體的資源共享和通力合作,加速工業產油微藻合成生物學和分子育種技術的進展,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中心聯合中外14個實驗室組成國際聯合團隊,發布了「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NanDeSyn:http://www.nandesyn.org),該工作近日發表於《植物學期刊》
  • 製備黑磷納米材料有了高效新方法—新聞—科學網
    尋求高效、低耗、清潔的固氮合成氨方法來替代能耗巨大的哈柏法一直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 由於太陽能成本低廉,將太陽能轉換為產物化學能的光催化合成氨技術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方式,而實現高效的光催化固氮的材料基礎是半導體光催化劑。黑磷是一種新型非金屬層狀直接帶隙半導體材料,具有高載流子遷移率、覆蓋從可見到中紅外的可調帶隙等獨特性質。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該研究利用505份甘藍型油菜群體的基因組重測序數據以及從中選擇的309份代表性材料種子發育兩個時期的轉錄組數據,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和全轉錄組關聯分析(TWAS)等方法對油菜籽粒含油量的遺傳基礎進行了系統解析。
  • 全國有機化學學術會議聚焦「化學合成」—新聞—科學網
    大會學術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表示,我國有機化學學科發展迅速,一方面注重科學上的交叉、原創,學術上不斷追求卓越和優雅,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為化學、醫藥、材料等領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據了解,有機合成化學所創製的化合物已廣泛應用於製藥、材料和生物醫療等領域。
  • 可調控室溫磷光材料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將動態共價化學與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相結合,通過可逆狄爾斯—阿爾德反應,將熱可逆的動態共價鍵引入發光基團,構建了發光可調控的智能純有機室溫磷光聚合物材料。   室溫磷光材料可以應用於光電、信息處理和生物成像等領域,近年來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傳統的含貴金屬元素的無機化合物或者金屬有機配合物的磷光材料相比,純有機磷光材料具有毒性低、易於合成和修飾的優點。然而,如何拓展有機功能染料分子等發光母體更為豐富的發光性能以及功能調控、降低材料合成成本、提高分子材料構建過程的經濟性,仍然是面臨的重要挑戰。
  • 棉子糖合成代謝途徑調控植物抗旱能力—新聞—科學網
    簡化的棉子糖合成代謝及其對玉米該研究揭示了通過調控棉子糖合成酶提高植物耐旱能力的新途徑。 玉米肌醇半乳糖苷合成酶(GOLS)和棉子糖合成酶(RAFS)是棉子糖合成的關鍵酶。已有研究發現,通過調控GOLS基因可以提高植物抗逆能力。而對於負責植物棉子糖合成的第二個關鍵酶基因RAFS的研究相對較少。 該研究發現,玉米ZmRAFS基因的突變體缺少棉子糖,同時過量積累肌醇半乳糖苷,表現出對乾旱脅迫更為敏感。
  • 全生物法高效合成燕窩酸成為可能—新聞—科學網
    近日,《德國應用化學雜誌》以內裡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教授約瑟夫·弗戈邁爾團隊的研究成果,該研究發現了一種酶催化下的醯基化反應新機制,利用該機制可以氨基葡萄糖為起始底物,全酶法合成唾液酸
  • 科學家完成最長線性聚糖化學全合成—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命有機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俞飈課題組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最長線性聚糖——128聚糖分子的化學全合成。
  • 揚大團隊提出提高MEMS陀螺儀性能新法—新聞—科學網
    微機電系統(MEMS)陀螺儀是測量旋轉結構角速度的一種重要慣性傳感器,在制導、定位和運動控制等領域有廣泛應用。
  • AM綜述:2D過渡金屬碳化物(MXenes)作為導電材料的應用
    自2011年被發現以來,基於MXenes的2D過渡金屬碳化物、氮化物和碳氮化物因其出色的導電性、重量輕、柔韌性好
  • 脂肽類天然產物生物合成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脂肽類天然產物是由非核糖體肽和聚酮雜合途徑合成的一類抗生素,結構中既含有親水性胺基酸單元,又含有疏水性脂肪鏈,表現出抗菌、抗腫瘤和抗病毒等多種生物活性。脂肽類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成藥性、發展潛力和應用前景。
  • 高耐久低成本DNA合成糾錯系統研製成功—新聞—科學網
    DNA的從頭合成是合成生物技術的基礎平臺之一。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糖平臺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
  • 科學家提出電催化一氧化氮還原合成氨新策略—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員團隊和鄧德會研究員團隊合作,提出將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中排放的一氧化氮電催化還原合成氨氣的新策略,為脫硝和電催化合成氨提供了新的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