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2020-12-05 同濟大學新聞網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合作發表有關旋渦布朗運動的研究成果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8-20  瀏覽:

近日,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鍾錦強團隊聯合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夏克青團隊,在湍流體系旋渦結構的運動演化規律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論文以Vortices as Brownian Particles in Turbulent Flows(湍流中旋渦的布朗運動)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Science子刊)上。

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發生隨機的布朗運動,這一現象由英國植物學家布朗(R. Brown)於1827年發現。愛因斯坦(A. Einstein)在1905年對布朗運動的隨機行為進行開創性的理論描述。布朗運動的研究推動了現代分子運動論和統計力學的發展。1908年朗之萬(P. Langevin)預言了理想布朗顆粒的運動狀態從短時間的彈道(ballistic)區向長時間的擴散(diffusive)區發生直接的轉變。實際系統中由於受到環境流體的相互作用,顆粒的運動有記憶關聯效應,其運動狀態從彈道區到擴散區逐漸過渡。近百年來朗之萬預言的純布朗運動未曾在流體系統的研究中觀察到。

旋轉湍流對流體系的旋渦結構

研究人員在精密調控的旋轉平臺上,以旋轉湍流系統的旋渦為研究對象,運用時空高度解析的流場可視化實驗方法與直接數值模擬方法,觀察到柱狀對流旋渦的隨機水平運動。研究發現,旋渦水平運動的方均位移隨時間間隔的增長從彈道區向擴散區的直接轉變,中間沒有過渡區,符合純布朗運動的規律。論文揭示了其中的物理機理:對流旋渦處於充分發展的湍流背景中,背景流體與旋渦的相互作用驅動旋渦的隨機力而沒有記憶關聯效應;由浮力驅動的對流旋渦具有質量慣性與運動粘性;因此旋渦的運動是由朗之萬方程決定,其運動規律與朗之萬的理論預言一致。這一研究是在流體環境中對純布朗運動的首次觀察。

對流旋渦水平運動的統計規律。數據顯示旋渦運動與朗之萬方程預言的純布朗運動相符

實驗與理論計算結果都表明,旋渦布朗運動從彈道區到擴散區轉變的特徵時間是10秒左右,它由旋渦的特徵尺度與運動粘性決定的。這是一個具備非常難得的特徵時間的實驗體系;運用這一研究體系,人們可以在常規的實驗周期下,對以秒量級為時間尺度的彈道區域,和以小時為時間量級的擴散區域的隨機布朗運動行為進行充分的統計研究。

湍流的研究是世界難題。本研究表明,旋轉湍流運動中出現大尺度的旋渦結構,其運動演化特性符合人們熟知的物理統計規律而具有普遍性。在《科學進展》的評審過程中,審稿人高度評價了這一研究工作,認為「這一研究工作是20多年來旋轉對流領域的重要進展,更新了人們對這一重要湍流系統的認識」,「關於旋渦運動的研究工作是原創的、引人關注的和讓人信服的,開拓了旋轉湍流對流領域的研究新體系。」在未來的工作中,研究團隊將對湍流結構隨機運動行為的廣泛性及其流體力學微觀機製作深入研究。

香港中文大學莊啟亮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同濟大學石俊強博士為論文第二作者,鍾錦強和夏克青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南科大-港中大團隊承擔了課題中大規模的數值模擬計算工作,同濟大學團隊負責完成了高精度的實驗測量。同濟大學以鍾錦強為指導老師的實驗團隊近年來創建了精密的旋轉對流(rotating convection)研究平臺,在湍流輸運的精密測量與湍流場的高解析度成像等方面具備國際領先的實驗標準。團隊在旋轉湍流的熱輸運與湍流結構的運動演化等領域取得了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 Advances,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hysical Review Fluids等國際期刊上發表了系列論文。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 11572230,No. 11772235)以及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No. 11561161004)資助。

論文連結: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34/eaaz1110


相關焦點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有關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的研究成果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團隊聯合同濟大學教授朱瑞新團隊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William Martin教授團隊,在真核細胞線粒體與Alpha變形細菌之間的進化關係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
    1月9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與解放軍總醫院腎臟病醫學部陳香美院士、蔡廣研教授團隊合作,在《蛋白質與細胞》(Protein & Cell)期刊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RNA-Seq analysis identified kidney progenitor cells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結核菌感染致病重要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醫學院、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戈寶學教授研究團隊,聯合上海科技大學免疫化學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發現,結核菌中有一種分泌出的蛋白非常「聰明」,它能利用人體的蛋白分子攻擊其自身的免疫功能,從而產生毒力,導致結核病的發生。  該成果將為新型抗結核藥物的開發提供更精準的靶點。北京時間1月16日凌晨2時,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這一重要醫學研究成果。
  •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
    《自然》發表同濟大學深部生物圈合作研究成果,揭示海洋下洋殼巖石中的深部微生物及其生存策略 來源: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   時間:2020-03
  •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類)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20  瀏覽
  •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
    【同濟•新聞】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程黎明教授團隊獲2019年度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2019-12-27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同濟大學科研團隊在國際頂級化學期刊發表論文,手性分子檢測方面
    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車順愛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新型手性純無機材料的研究,利用無機材料的各種手性響應性實現手性分子的識別和檢測。日前,課題組研究人員利用手性納米結構金膜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手性各向異性實現手性分子的檢測的成果以「Enantiomeric Discrimination by Surface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Chiral Anisotropy of Chiral Nanostructured Gold Films」為題,發表於國際頂級化學期刊Angew. Chem. Int.
  •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
    今天,《科學》主刊發表復旦大學徐彥輝、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2020年11月27日,《科學》(Science) 主刊以長文(Research Article)形式發表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徐彥輝團隊與陳飛團隊合作研究成果《一種全新轉錄調控復物 INTAC——RNA聚合酶II磷酸酶的鑑定(「Identification of Integrator-PP2A complex (INTAC),an RNA Polymerase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作為同濟大學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又一實際行動,今年7月,同濟大學2020年度「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的科技成果」評選活動正式啟動,面向各學院、附屬醫院及學校控股所屬公司的科研團隊或人員開展。11月,來自政府、行業、投資、專業技術等領域的40餘位專家和學者,對科技成果進行了初次評選,25項成果脫穎而出。
  • ...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
    左為團隊與陳香美、蔡廣研團隊合作研究成果發表於《蛋白質與細胞》,為腎臟再生醫學療法帶來希望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21-01-12  瀏覽:
  • 香港大學科研團隊與內地合作獲重大成果,苗藥研究首登《科學》系列...
    為推進民族醫藥創新,助力貴州打贏脫貧攻堅戰,香港大學馮奕斌教授和其團隊歷時四年,與貴州百靈國家級技術中心研發團隊以及國內多名專家共同合作,並獲得重大研究成果。8月19日,記者獲悉,關於糖寧通絡的最新研究進展及兩篇論文在《科學》(Science)系列《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和《細胞通訊與信號》上發表,這是中國苗藥首次刊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同時亦是香港科研機構與內地科研力量、行業龍頭企業聯合創新的新成果。
  • 同濟大學參與的大型國際合作研究成果出爐——地球6600萬年詳細氣候變化首次呈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一項進行了數十年的大規模國際合作研究,近日結果出爐——來自6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宣布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  這一大型合作項目是根據國際海洋鑽探項目的數據進行的,迄今已開展了50年。科學家們詳細研究了海底沉積物中保存的微小浮遊生物的外殼,通過這些貝殼的碳酸鹽物質中氧和碳的同位素關係,推算出主要的古氣候參數——溫度以及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然後,他們將這些數據與地球軌道上的變化進行了比較,即「米蘭科維奇周期」。
  • 匯創新|促科研成果轉化,造環高校就業帶,這個區校合作的大學科技園...
    2019年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總產值達380億元,去年園區內新增雙創企業和團隊百餘個,逐漸形成了一個以汽車和智慧交通為主的產業「內循環」平臺。去年7月,嘉定區委中心組與同濟大學黨委中心組舉行聯組學習,雙方宣布要共建千億級嘉定同濟大學科技園。
  • 同濟大學研究團隊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氧化物晶體方面取得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同濟大學張弛教授與中科院北京理化技術研究所和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合作,以經典的無機π共軛硝酸鹽為合成模板,通過等價氧陰離子取代策略,構建了一例紫外吸收截止邊短、帶隙寬、雙折射率大日前,相關成果以「Giant Optical Anisotropy in the UV-Transparent 2D 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 Sc(IO3)2(NO3)」為題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學術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國《應用化學》)(2020, doi/10.1002/anie.202012456)上
  • 南科大學者合作發表有關線粒體起源世紀之爭的研究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海洋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張傳倫團隊聯合同濟大學教授朱瑞新團隊和德國杜塞道夫大學William Martin教授團隊,在真核細胞線粒體與Alpha變形細菌之間的進化關係上取得突破性成果。
  • 同濟大學:推進科學研究高質量發展,讓學術之光照亮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新徵程
    近日,嫦娥五號任務再次成功實現月面軟著陸,凝聚著無數科研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其中也凝結著同濟大學航天測繪遙感與深空探測研究團隊的重要科學技術貢獻。在南海深海過程演變、大洋鑽探、幹細胞、結核病防控等領域基礎研究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及其子刊上發表論文成果近百篇。一批傑出學者獲國際重要學術榮譽,或擔任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主編、國際學術組織負責人。高水平科學研究工作及其成果,成為寶貴的教育和育人資源,支撐了優秀青年人才培養。
  • 同濟大學費泓涵團隊在光催化分解水研究上取得重要成果
    近日,國際頂尖學術雜誌《Nature Catalysis》在線發表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費泓涵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Overall photocatalytic water splitting by an organolead iodide crystalline material」,費泓涵為唯一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宋雪玲與副教授韋廣豐老師為共同第一作者,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為唯一通訊單位
  • 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張校長表示,在國家大力推進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戰略的背景下,東南大學與通信研究院立足國家發展、發揮各自優勢達成戰略合作,意義重大。張校長希望以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為契機,切實落實軍民融合戰略,大力推進高校科研成果產業化,並在高層次人才培養、高水平科學研究和高質量服務國家需求等方面實現全方位強強合作,共同為國家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創新性和引領性的貢獻。
  • 研究型醫生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近期,吉凱基因就「研究型醫生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這個話題,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長諶科教授進行了專訪。 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諶科教授和章小平教授課題組相繼在Advanced Science (IF=15.8)和J Pineal Res(IF=15.2)上在線發表了關於「腫瘤瘦化」的最新研究。 點擊了解諶科教授關於「腫瘤瘦化」的研究詳情。
  • 青島大學科研團隊在《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科研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李強、李洪森教授在頂尖期刊《Nature Materials》發表突破性研究成果,通過原位磁性監測技術揭示Fe3O4的額外容量主要來源, 首次通過實驗證實了空間電荷存儲機制,明確了電子存儲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