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醫生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

2020-12-03 美通社

上海2020年12月1日 /美通社/ -- 醫學領域很多問題都是未知的,需要科研工作者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現去推動學科的發展,很多臨床治療的進步都源於科研成果,但國內研究型醫生背負著臨床和科研兩個重擔,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工作,將自己所熟悉領域的醫學現狀和需求轉變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往往是困擾他們的難題。近期,吉凱基因就「研究型醫生如何做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這個話題,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長諶科教授進行了專訪。

諶科教授深入臨床多年,擅長前列腺癌、腎癌、膀胱癌、腎上腺腫瘤的診斷和手術治療,亦在國際權威學術雜誌上以通訊作者發表SCI 論文50餘篇,主持多項國家省市級課題,兼顧臨床與科研。

 

獨樹一幟,提出「腫瘤瘦化」的治療理念

腎癌是腎惡性腫瘤中最常見的,其中70%的腎癌都是腎透明細胞癌,而腫瘤細胞中脂質的異常堆積又是其最明顯的特徵。針對這一臨床特性,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諶科教授和章小平教授課題組提出「腫瘤瘦化」的治療理念。

「腫瘤瘦化(tumor slimming)」即通過調控脂肪棕色化基因表達,促進腫瘤細胞中的脂自噬,將脂滴分解成游離脂肪酸,隨後啟動「脂質棕色化反應」消耗游離的脂肪酸,在不產生額外的ATP能量條件下,促使腫瘤細胞體積縮小和脂滴碎片化,最終抑制腫瘤的發展。

諶科教授提到,腎臟腫瘤最明顯的臨床特性是含有大量以脂滴形式存在的脂質堆積,但一直以來,脂滴的具體功能卻不明確。直到2015年,《Cancer Discovery》雜誌上有一篇文獻報導了脂滴的作用,即通過維持細胞內質網的穩態促進腫瘤進展。

「這篇研究和我們關於腎臟腫瘤的實驗也相吻合,我們研究發現腎臟腫瘤透明細胞跟脂肪細胞有很多相似的特性,因此驗證出腎臟腫瘤中的脂滴也能促進腫瘤生長。」再結合課題組之前關於「脂肪褐變」的研究,白色脂肪組織獲得棕色脂肪組織特性的過程,在消耗脂質的同時並不產生ATP,而是以熱能的形式予以發散,由此提出「腫瘤瘦化」的治療理念,通過清除腎臟腫瘤中的脂質以抑制腫瘤生長。

2019年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諶科教授和章小平教授課題組相繼在Advanced Science (IF=15.8)和J Pineal Res(IF=15.2)上在線發表了關於「腫瘤瘦化」的最新研究。

點擊了解諶科教授關於「腫瘤瘦化」的研究詳情。

 

從臨床問題出發的研究課題,才具有真正的臨床意義

研究型醫生做科研有兩種選擇,一是臨床科研,二是基礎科研,「但是不管哪一種科研,首先要立足於臨床,即從臨床的基本問題出發。」

諶科教授提到,」我之前做科研時認為研究哪個基因很關鍵。一般來說,科研主要是研究一個基因調控另一個基因,然後在某個疾病中發揮一定的功能。但有了一定的臨床經驗後,我發現研究的關鍵往往不是基因,而是疾病的特異功能,其核心就是臨床問題。「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諶科教授

諶科教授提出,有意義的研究課題應從臨床的真實事件出發,「什麼是臨床的真實事件?比如腎臟腫瘤,臨床最顯著的病理特徵就是存在大量脂滴,那麼圍繞脂滴進行研究,探索如何通過清除脂滴來抑制腫瘤發展便是很重要的真實事件;再比如,2019年以前腎臟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是靶向治療,2019年以後,所有的指南都指向免疫聯合靶向療法,那我們的研究課題必須結合這些臨床的真實事件。」

不管是臨床課題還是基礎研究課題,科研就應圍繞真實事件來設計,而不僅僅執著於某一個基因或者某一種信號,從臨床真實事件引申出的研究課題,才更具臨床意義。

 

研究型醫生如何平衡臨床工作和科研?

臨床工作太累、科研時間太少、系統性的科研思維不足……研究型醫生在做科研時往往會面臨多重挑戰,關於如何戰勝這些困難,諶科教授給予臨床的研究生及臨床醫生兩點建議。

首先對於臨床的研究生,諶科教授建議大家要把握好研究生的時光,培養好自己的科研思維,因為一旦進入臨床便很難再有時間和精力開展科研思維的培養。此外要儘可能的發表1~2篇高質量的論文,有機會的可以出國深造1~2年,為以後申請基金項目打下堅實的基礎,這樣今後的科研工作才得順利起步。」


諶科教授課題組

接著對於臨床研究型醫生,要打造穩定的科研團隊,團隊協作才能高效的完成課題研究。諶科教授提到:「培養好自己的學生,打造穩定可持續的人才梯隊可以讓科研工作事半功倍,醫生大部分精力在臨床,科研時間相對比較零碎,把握好大的研究方向,並安排好研究進展,更多的研究細節其實可以放心交給自己的團隊成員。」

 

遇到科研難題如何處理?

「有時,我們研究團隊也會遇到自己處理不了的問題」,諶科教授提到他們課題組前不久遇到的一個難題,「我們的一項研究需要做受體和配體的探索,但由於配體是完全未知的,需要更加有效的篩選方法,而一直都沒有發現合適的方案。」

「很多最新的研究方法都是歐美先開始嘗試,研究型醫生主要精力在臨床,我們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及時關注最新的研究方法並學習、應用到我們的研究中去。後來,吉凱基因的科研顧問向我推薦了一種國際上的最新方法,鑑定的靈敏度和精度都是目前最優秀的,能夠區分將近8000種蛋白質的結構和種類,同時還能實現非常穩定並且準確的定量,讓我們對於配體結合的強弱程度也能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正好能夠解決我們當前的困境。」

身處臨床一線,研究型醫生擁有很多珍貴的臨床樣本,但在大樣本篩選後發現更集中的問題並使用最新的研究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時,常常會面臨很多難題,諶科教授提到,「這時,一方面是要多讀文獻,雖然臨床很忙,但我一直堅持閱讀文獻,並且每天都抽時間與團隊成員一起交流領域內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術;另一方面是多交流、多合作,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鑽研新的研究方法,那麼與基礎研究者或者有豐富經驗的服務性公司合作會是很好的彌補不足、互利共贏的方法。」

 

諶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泌尿外科研究所副所長。2010-2015年赴美國費城託馬斯傑斐遜醫院學習和工作,並獲得教職。2016年回國受聘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從事臨床,科研和教學工作,回國後入選國家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和湖北省醫學青年拔尖人才第一層次,並受邀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醫學部二審評委,同時獲得湖北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湖北省泌尿外科傑出青年醫師獎和科技部駝人醫療器械科技創新大賽湖北省二等獎。2016年回國後圍繞泌尿系腫瘤脂代謝和臨床治療抵抗開展科學研究,相關成果在Nature comm, Clinical Cancer Res, Adv Sci, JPR等IF>8雜誌上發表代表性通訊作者論文10餘篇(其中IF>10分6篇),以第一發明人獲臨床相關國家實用新型專利5項,獲多項國家省市級科研項目資助。

相關焦點

  • 求新求變 推開科研業務「旋轉門」——上海市氣象局研究型業務發展...
    流程再造,預報業務與研發「合二為一」上海氣象部門大膽探索,積極拓展新的業務流程,將科研融入業務全鏈條,打通觀測到預報再到服務的全流程式研究型業務「任督二脈」。「2019年,上海中心氣象臺大力推進業務集約化整合和預報業務流程再造,打破了以往的常規崗位設置方式。」
  • 與國際接軌的醫院腫瘤研究中心,如何讓醫生的科研效率最大化?
    例如,一位臨床醫生想要了解某種治療方案對於患者的影響,他首先需要了解適合該項治療的患者適用人群,以及在治療過程中想要觀察到的項目,並且負責採集連續性的臨床的數據。  設計好方案後,臨床醫生會提交給中心實驗室的相關人員。經過溝通後,中心實驗室確定檢測方式和設備,從而得出成果。
  • 武大成立科研「兩院」 探索研究型大學科研管理新體制
  • 研究型業務如何促成新業態?看福建氣象人的探索!
    在與林草部門深入溝通後,張深壽和同事邁入了福建天氣雷達應用新領域,研究成果惠及江西、廣東等地,其新一代天氣雷達網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防禦關鍵技術應用獲得2019年福建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探索之初,基層研究型業務急需破解三個問題——「想不想?」關鍵在人心。「必須讓業務人員充滿熱情、無後顧之憂地身兼科研之職。」龍巖市氣象局局長陳敏豔說。市氣象局在建立激勵和培養機制的同時,集約人才組建團隊,建立業務值班和科研服務輪崗的流動機制,保證每個團隊一年至少有三個月時間專注於科研。
  • 「院校簡介」研究型學位課程——從格裡菲斯走向科研未來!
    如果你有一顆熱愛科學的心,那就聽從它的指引,來格裡菲斯大學攻讀研究型學位課程吧!當前,有超過1,700名格裡菲斯大學科研工作者在世界各地努力為全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意味著,格裡菲斯大學的學生有機會向各個領域的1700多名專家學習,拓展自己所熱愛的科研項目。
  • 記者探訪研究型病房:找到適合中國人的診療標準
    為此,醫務人員、科研人員一直在研發新藥、新醫療器械和新技術的創新道路上求索。而任何新藥、新醫療器械和新技術,都要經過大量的臨床前研究和臨床研究,證明其先進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後,才能進入臨床應用。在這個過程中,研究型病房是必經之路。醫療行業的需求、醫療產業的需求、患者的需求,三者疊加,讓研究型病房的重要性凸顯無疑。更重要的是,在中國建設研究型病房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
  • 加快推動科研高質量發展
    科研高質量發展,是關注科研的外延拓展、內涵深化和實質貢獻的發展狀態,是科研質量特性日益滿足科研價值主體要求的發展狀態,也是有利於促進科研事業發展、支撐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強基層組織能力和提升社會公眾獲得感的科研發展狀態。從宏觀層面看,應從如下三個尺度衡量科學研究是否處於高質量發展狀態。首先,是否有利於提升科研事業的國際競爭力。
  • 德國的研究型大學與科學
    在「普法戰爭」失利後創建的柏林大學遵照著「教學和研究合一」的理念,先後為普魯士和全德國的大學作出了榜樣,從19世紀30年代開始,德國擁有的科學家數量和科研成果數量已經超越了英國和法國。  「科學家」的出現  19世紀被譽為科學的世紀。
  • 施一公:評審終身副教授制度,臨床科研思維與論文成果孰輕孰重?
    作為醫生,如何處理臨床與科研的關係?小編認為施院士說這番話,做這番改革的最終目的應該很明確,就是希望我國所有醫學科研工作者不以發文章的目的而發文章,而是能以學術思維為核心,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角度去發起研究且轉化科研成果。
  • 百年清華為何沒有做出什麼世界級成果,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百年清華為何沒有做出什麼世界級成果,產生一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百年清華為什麼沒有諾獎獲得者?我們可以從清華的發展歷程來簡單探索這個問題的答案。清華是因為美國退賠「庚子賠款」而建立起來的,最初,主要發揮的是留美預備學校的功能。
  • 福建:研究型業務發展迸發蓬勃生機-中國氣象局政府門戶網站
    精細化要素客觀預報訂正技術成果推廣到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臺, 3種模式產品解碼技術成果走出本省、廣泛應用——這是從一個省級創新團隊業務總結中摘出的寥寥數語。  這昭示著,在福建,研究型業務這棵「大樹」從根繫到枝葉都躍動著蓬勃生機。
  • 秦銀河:研究型醫院的社會思考(全文刊發)
    研究型醫院注重培養臨床與科研兼優的研究型人才,以能否解決臨床診治重大問題、能否取得被業界認可的重大突破作為人才評鑑的核心要素,著力培養研究型領軍人才、研究型臨床人才、研究型科研人才、研究型教學人才、研究型技術人才、研究型護理人才和研究型管理人才,打造一支類型齊全、結構合理、富有活力、密切合作的人才團隊。在運行管理上增強創新動力。
  • 科學家重視科研成果的現實影響力
    該論文提出,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提供決策依據是科學家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動機。  為了解科學家分享研究成果時希望實現什麼目標,貝斯利等人分析了2017年和2018年的兩項學術調查。第一項調查的樣本是加拿大聯邦政府科研經費接受者(573人),第二項調查的樣本是美國若干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的教授(516人)。調研結果顯示,加拿大和美國學者都將「確保政策制定者使用科學證據」視為最重要的科學傳播目標。在從1到7的重要程度標尺上,兩國學者給這個目標的評分都接近6分。第二重要的目標是「確保社會文化重視科學」,兩國學者的評分都超過5.5分。
  • 學醫一定要當醫生嗎?有什麼偏向研究型的醫學專業及院校嗎?
    學醫一定要當醫生嗎?有什麼偏向研究型的醫學專業呢?昨天有一位上海的家長帶著這樣的問題找到我們老師。答案當然是有的,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些家長比較關心的研究型醫學專業。基礎醫學基礎醫學專業簡介基礎醫學(英語縮寫BMS),屬於基礎學科,是現代醫學的基礎。
  • 綜述型與研究型論文對期刊學術質量的影響
    綜述型論文與研究型論文是科技期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科技期刊影響因子(來源於ISI每年出版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的總貢獻率一般在90%以上[1]。其中,綜述型論文著重總結某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和發展現狀,研究型論文側重報導單個研究工作的創新成果。
  • 從日本「井噴式」獲獎看中國未來科研成果
    如此豐碩的成果堪稱奇蹟,這也使得日本在亞洲地區諾獎獲得者數量遙遙領先。就連日本在2001年提出將在50年中獲得30個諾貝爾獎的「狂妄之言」,如今看來,將很有可能可以實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顧日本諾獎獲得前後,或許能帶給我們一點啟發。
  • 他考研3次,讀博7年,英語極爛,卻做出諾獎級的科研成果
    今天這位科研精英,他沒有從小就身背光環,但憑著一路的堅韌和決心,他克服了重重困難,現如今做出了諾獎級的成果。未來,這兩項科研成果,將大力推進信息技術革命,對人類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楊振寧對科研成果的評價是:「這是中國本土首次諾獎級的實驗,也是第一次在本土實驗的基礎上,發表出了諾獎級的科學論文。」
  • 海南現代婦女兒童醫院兩篇科研論文被 SCI 收錄,科研成果再次突破
    臨床上,水解蛋白配方奶在減少胃腸道疾病方面的有效性存有爭議,楊綺妍副護士長針對這一現象,積極思考,運用系統回顧和 Meta 分析的方法,對水解配方奶預防性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進行了系統的評價,最終給出了積極的結論,研究將為水解蛋白配方奶對早產兒胃腸疾病和體格發育的影響提供高質量的證據,這對臨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 "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如何煉成?
    一場學術報告演練80次 誤差在5秒以內  薛其坤出生長大於沂蒙山區蒙陰縣,經歷過兩次考研失敗、7年讀研的坎坷以及8年留學的苦樂,薛其坤自述,正是這些挫折和磨練,為他後期所取得的「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AI領域頂尖學者沈向洋:要走出一條培養中國研究型人才的道路
    沈向洋認為「懂語言者得天下」,在人工智慧道路上,認知智能方面依然是發展的短板,也是下一步人工智慧發展的關鍵,包括如何認知模型,如何進行常識建模和因果推理。沈向洋介紹了一個人工智慧產品——小冰,通過機器學習,小冰已經在人工智慧方面做出了很大成績,比如三年前她就可以作詩,發表了詩集,去年她已經在中央美院畢業,可以畫油畫,今年在上海音樂學院畢業,可以作詩作曲。 「懂語言者得天下」,沈向洋表示在接下來的人工智慧發展中,必須認真對待認知模型自然語音處理帶來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