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重視科研成果的現實影響力

2020-10-08 中國社科國際關係學


中國社會科學報綜合外媒報導 9月21日,對話網發表了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廣告與公共關係教授約翰·C.貝斯利(John C. Besley)與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生命科學傳播系助理教授託德·P.紐曼(Todd P. Newman)等人合著的論文《考察加拿大和美國學者的公共參與目標》。該論文提出,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為政策制定者和公眾提供決策依據是科學家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動機。

  為了解科學家分享研究成果時希望實現什麼目標,貝斯利等人分析了2017年和2018年的兩項學術調查。第一項調查的樣本是加拿大聯邦政府科研經費接受者(573人),第二項調查的樣本是美國若干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的教授(516人)。調研結果顯示,加拿大和美國學者都將「確保政策制定者使用科學證據」視為最重要的科學傳播目標。在從1到7的重要程度標尺上,兩國學者給這個目標的評分都接近6分。第二重要的目標是「確保社會文化重視科學」,兩國學者的評分都超過5.5分。排在其後的目標是「確保獲得充足的科研資金」「幫助人們基於科學作出更好的個人決策」「履行社會責任」,這些目標的評分都超過5分。「增強個人職業聲望」這一目標的評分僅為3.29分,這一點可能與許多人想像的不同。

  貝斯利表示,川普執政期間對科學的輕視在美國歷史上實屬罕見。但這項研究說明,美國科學家看重研究成果對現實世界的積極影響,並希望通過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來實現這一目標。有調查顯示,被問及科學傳播的目標時,科學家最初的回答都是「增長知識」或「改正錯誤信息」。但被進一步問到為何希望「增長知識」或「改正錯誤信息」時,他們的最終願望通常是幫助人們更好地作決策。

  (李遇/編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相關焦點

  • 諾貝爾獎得主引關注,中國科研工作者應反思,這兩點需要引起重視
    這一次的風波讓評審委員會開始重視學生在科研工作者的貢獻。如今,物理學獎已經連續兩年出現師徒分享獎項的情況,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得主中的兩位——熱拉爾·穆魯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就是師生關係,今年諾獎獲得者米歇爾·麥耶和戴狄爾·魁若茲這對師徒一起獲獎。按照學術慣例,諾貝爾獎主要頒發給導師,學生的成果不受重視。
  • 超越大蛇丸、涅隊長,他是動漫三大科學家之首!科研成果影響世界
    對於動漫裡的科學家,相信不少漫迷對蛇叔、涅隊長還有印象吧?一個作為火影裡面的科學家,蛇叔研究禁術、自己開創忍術,可以說是火影裡最崇尚科學的忍者了,他研究多年成果頗多。雖然沒有什麼強大到足以影響世界的成就,卻也練就了自己的不死之身,只要有一條小蛇跑掉他就不會死!甚至被藥師兜、佐助融合了也沒事。
  • 中科院李國傑:SCI不是評價科研成果的唯一標準
    國內有些大學和研究單位不太重視在高水平的國際會議上發文章,也很少派人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這種作法嚴重地影響了我國學者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不同的學科對會議論文的態度很不一樣:在物理、生物、材料等領域,可能主要看Science(《科學》)、Nature(《自然》)等期刊論文,不重視會議論文;但對大多數計算機學科而言,主要看頂級學術會議上的論文,SCI期刊反而沒有頂級學術會議重要。
  • 評論員:從諾貝爾獎理性認識「科研差距」
    也有不同意見認為,諾獎是對科學研究「遲到」的評價,日本科學家近年來頻頻獲得諾獎,憑藉的是日本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取得的成果,那時中國科研確實落後於日本,但我國近年來科學研究成果與日本當前的科學研究相比,誰領先誰落後還不好說。中國對日本獲諾獎「井噴」的關注,應聚焦於借鑑日本重視投入基礎研究,並給予科學研究更大自由的做法。調查顯示,諾獎獲獎周期一般是出成果之後的17年。
  • 科研成果顯著降低早產兒死亡率 澳洲科學家榮獲自然科研與騰訊聯合大獎
    DoNews11月7日消息(記者 翟繼茹)7日,記者從騰訊獲悉,澳洲流行病學家及公共衛生研究人員Joshua Vogel博士榮獲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Nature Research Awards for Driving Global Impact)」。
  • 顏寧: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好奇心能夠造就嚴謹的科學家和浪漫的詩人,無疑,這份好奇心為顏寧種下了科研的種子。面對當時出現對她教職的質疑,顏寧毫不在意地回應道:"不管我在哪裡,回到國內我也是為了做研究的,我對職位鬥爭毫無想法,我只想用我的研究成果說話"。科學既是人類智慧的偉大成果,又是世間最能帶來希望的物質福報的源泉。人生的意義在於自己選擇什麼,選擇在生物結構的科研世界為自己開闢天地的顏寧,最好的人生便是自己喜歡的人生。
  • 2017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哪家強!河大上榜高校網絡輿論影響力前四
    排行榜評估指數由三級指標體系構成,一級指標由媒體影響力、新媒體影響力、網絡輿論影響力、科研影響力、校友影響力、入選世界高校排名、入選「雙一流」高校等7個維度加權歸一化求得;二級指標由中央級媒體關注指數、地方及行業媒體關注指數、科技成果指數、成果轉化指數等8個維度構成;三級指標則包括中央級媒體報導量、教學與科研人員數量、科技經費、課題數量、論文數量、科技轉化收入等近20個維度組成。
  • 戰爭科學:蘇聯科學家的科研成果使勝利靠近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蘇聯科學家在偉大衛國戰爭期間的科研成果,從數學到醫學,幫助前線解決了大量必須克服的異常棘手的任務,這樣使勝利逐漸靠近了我們。蘇聯科學院院長謝爾蓋·瓦維洛夫後來寫道:「幾乎軍事裝備、制服、軍事材料和藥品的每個細節都是預先的科研想法和科研成果的結晶。」
  • 世界級影響力!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曝光,這些中國學者強勢上榜!
    "名單旨在通過引文分析揭示各學科領域內被同行認為在最具影響力的科研人員。基於Web of Science數據,通過對過去十年間的引文數據的分析,該名單遴選出了各領域中高被引論文數量最多,即受到全球同行集體認可的最具引文影響力的科研人員。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她出身於科研世家,研究成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中外媒體稱她為&34;,她就是上海大學1986級生物醫療專業校友——曾凡一。,先後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首屆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學家獎,以及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多項獎項。
  • 前沿|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
    東南大學近期科研成果掃描我校與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舉行3月21日上午,我校與中國航天科工通信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量子信息與通信聯合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在九龍湖校區舉行。
  • 深外校友科研成果登上國際頂尖學術期刊《Science》
    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 3 位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鋰電池方面的研究貢獻,引發了人們對於鋰電池的關注。從上世紀 70 年代鋰電池概念提出至今,科學家對電池技術研究不輟,產品不斷升級迭代。在新能源儲存方面,可充電的金屬負極電池是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
  • 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出爐 百度學術助力科研發展
    近日,「2015年度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頒獎典禮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此次評選在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指導下,由百度學術、「壹學者」移動學術科研服務平臺共同完成。通過表彰一批水平高、影響大的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調動、鼓舞廣大青年學者積極從事科學研究。
  • 顯著降低早產兒死亡率科學家獲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
    中新網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自然科研7日發布消息說,第二屆自然科研全球影響力大獎當天揭曉,澳大利亞流行病學家及公共衛生研究人員Joshua Vogel博士以其科研成果顯著降低早產兒死亡率獲得本屆大獎。
  • 海南現代婦女兒童醫院兩篇科研論文被 SCI 收錄,科研成果再次突破
    這兩篇科研論文的成功發表,是海南現代婦女兒童醫院醫護團隊在臨床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為進一步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提高強有力的支持。近年來,海南現代婦女兒童醫院不斷加大科研投入,鼓勵並支持醫護團隊在教學科研中多下功夫,並取得顯著成效。
  • 18個國家級科研成果項目齊聚廣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對接...
    本次活動通過科技成果供給端與需求端的精準對接,聚焦生物醫藥與健康、新能源與新材料等產業,吸引全國高端創新資源和優秀成果落戶廣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為戰略性產業高質量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撐。
  • 華人科學家孫大文主編學術期刊影響力創新高(圖)
    中新網(廣州)6月21日電 記者今天從廣東省僑辦獲悉,6月20日,世界著名的湯森路透集團(ThomsonReuters)發布了最新版的《期刊引用報告》(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著名華人食品科學家孫大文創辦和主編的國際學術期刊
  • 新成果!自學習AI算法發現高性能材料,未來遠程科研或成現實
    近日,一個包括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NIST)在內的多機構研究團隊在 AI 研究領域取得了又一項重要研究成果: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名為 CAMEO 的 AI 算法,該算法在不需要科學家額外訓練的情況下,自主發現了一種潛在的實用新材料。
  • 周傳忠:德國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為此,德國聯邦政府2000年提出「知識造就市場」計劃,幫助中小企業獲得科研成果,調動科研機構實現其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2002年,修訂了《僱員發明法》(The Employee Invention Act),規定科研機構擁有職務發明所有權,從法律上為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保障。
  • 深睿醫療創新科研成果被頂級期刊ER及MIA收錄
    在科研創新能力上,深睿研究院(Deepwise AI Lab)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是目前行業內規模最大的專注於人工智慧醫療領域的研究機構之一,從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醫療前沿科技的探索,通過科技與臨床的結合,產生了眾多兼具臨床價值和科技創新性的科研成果,陸續被國際頂級期刊和會議收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