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諾貝爾獎牽動人心,其中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已經揭曉。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自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之後,就有人提出了「貝爾彌補效應」,值得大家的思考。
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脈衝星的發現者 Antony Hewish,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遺漏了女性研究者貝爾,評審委員會也因此受到了「性別歧視」的質疑。這一次的風波讓評審委員會開始重視學生在科研工作者的貢獻。
如今,物理學獎已經連續兩年出現師徒分享獎項的情況,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得主中的兩位——熱拉爾·穆魯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就是師生關係,今年諾獎獲得者米歇爾·麥耶和戴狄爾·魁若茲這對師徒一起獲獎。按照學術慣例,諾貝爾獎主要頒發給導師,學生的成果不受重視。這讓我們聯想到師生的爭端,學生和導師為了一個成果,相互爭的面紅耳赤,甚至去打官司。這次的諾獎讓我們看到了師生和諧相處的益處,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才是師生關係的正常走向。
這次諾獎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反對「唯論文」≠「反論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兩位,米歇爾·麥耶和戴狄爾·魁若茲曾在2013年被科睿唯安授予「引文桂冠獎」。「引文桂冠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獲得「引文桂冠獎」的52位科學家,在之後的三年內獲得了諾貝爾獎。論文被引情況雖然和諾獎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論文的被引情況反映了論文成果的重要程度和影響力。如今我國進行科研評價體系改革,雖然大家都在號召破「四唯」,但是在科研工作中,反對「唯論文」不應該走向「反論文」的極端,畢竟在基礎科學領域,論文是科學共同體交流的重要平臺。
在科學的道路上,就是要不怕困難,勇於創新,才能有所進步。諾獎的背後,需要我們的科研人員去反思,才能在科研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