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引關注,中國科研工作者應反思,這兩點需要引起重視

2021-01-08 易美雲學術

2019諾貝爾獎牽動人心,其中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已經揭曉。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自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之後,就有人提出了「貝爾彌補效應」,值得大家的思考。

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脈衝星的發現者 Antony Hewish,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遺漏了女性研究者貝爾,評審委員會也因此受到了「性別歧視」的質疑。這一次的風波讓評審委員會開始重視學生在科研工作者的貢獻。

如今,物理學獎已經連續兩年出現師徒分享獎項的情況,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得主中的兩位——熱拉爾·穆魯和唐娜·斯特裡克蘭就是師生關係,今年諾獎獲得者米歇爾·麥耶和戴狄爾·魁若茲這對師徒一起獲獎。按照學術慣例,諾貝爾獎主要頒發給導師,學生的成果不受重視。這讓我們聯想到師生的爭端,學生和導師為了一個成果,相互爭的面紅耳赤,甚至去打官司。這次的諾獎讓我們看到了師生和諧相處的益處,雙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贏才是師生關係的正常走向。

這次諾獎還有一個值得思考的地方,那就是反對「唯論文」≠「反論文」。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中的兩位,米歇爾·麥耶和戴狄爾·魁若茲曾在2013年被科睿唯安授予「引文桂冠獎」。「引文桂冠獎」被譽為「諾獎風向標」,獲得「引文桂冠獎」的52位科學家,在之後的三年內獲得了諾貝爾獎。論文被引情況雖然和諾獎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但是論文的被引情況反映了論文成果的重要程度和影響力。如今我國進行科研評價體系改革,雖然大家都在號召破「四唯」,但是在科研工作中,反對「唯論文」不應該走向「反論文」的極端,畢竟在基礎科學領域,論文是科學共同體交流的重要平臺。

在科學的道路上,就是要不怕困難,勇於創新,才能有所進步。諾獎的背後,需要我們的科研人員去反思,才能在科研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相關焦點

  • 中國科研工作者對抗體試劑問題的反思
    身為中國科研工作者,我們遇到的抗體試劑問題只怕比國外同行來得更多,當下除了抱怨,我們更應深刻反思:如何才能獲得高質量、合適的抗體試劑。獲得高質量、合適的抗體試劑也並非難事,我們需要在以下三個方面加以甄別:1.優秀的抗體供應商;2.過硬的冷鏈物流體系;3.正規的銷售(直銷/分銷)渠道。1.
  • 諾貝爾獎:不再高不可攀,也非觸手可及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評論員:從諾貝爾獎理性認識「科研差距」
    這幾天,2016年諾貝爾獎各獎項陸續公布,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榮獲生理學或醫學獎。至此已有25名日本或日本裔科學家獲得諾獎,包括11項物理獎、7項化學獎和4項生理學或醫學獎,其中,2000年以來的17年間,日本有15人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
  • 美國第一,日本井噴,論文大國不受青睞,諾貝爾獎真的高不可攀?
    或許是因為我們早已不在意得不得獎,或許是因為我們的現實主義對諾貝爾獎獲得者獲獎後對科研持續貢獻有限的現實評價,亦或許是因為我們其實離諾貝爾獎還有點遠?不論怎樣,諾獎級別的科學到底是怎樣產生出來的?諾獎對中國科研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這些問題還應有所回答。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原標題: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國內頂尖科學家,10日在北京參加首屆「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時,紛紛為中國科研環境點讚,稱讚中國科學發展動力十足。
  • 科學網— 「好好搞科研,老百姓和國家都會重視你」
    2020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雲端舉行> 本報訊(記者李晨陽)2020年12月30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雲端舉行。2020未來科學大獎授予將急性早期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癒率提升至90%的張亭棟、王振義,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領域中作出奠基性和開創性貢獻的彭實戈等人。 「在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前,我對評獎這個事完全不知情。」
  • 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日本諾獎得主癌症免疫專家本庶佑如是看新冠
    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雖說中國最先出現疫情,不過毫無疑問中國將最早實現經濟復甦。雖然無法預計中國的力量將變得強大,還是被世界冷眼相待,但是中國的立場、各國看待中國的目光會受到影響,國際秩序也有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日本經濟新聞採訪諾獎得主本庶佑談新冠疫情。本庶佑是日本分子生物學專家,2018年因發現癌症免疫療法獲得諾貝爾獎。
  • 中國離諾貝爾獎,到底還有多遠?
    那麼這真的是21世紀初日本政府所提出來的那個讓日本未來50年出現三十個諾貝爾得主所發揮的作用嗎?我想不是這樣的,政策只是一個導向,再說了,諾獎也不是那麼好拿的,尤其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更是難上加難,這需要的是科學家潛心的研究以及發現的成果。首先,日本的諾獎獲得者,他們生活在了一個特殊時期,也就是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時期。
  • 又一個華裔諾貝爾獎,又一次中國式妄想
    又一個華裔諾貝爾獎,又一次中國式妄想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線 (2009-10-8 12:00:41) 來源:四川在線天府評論   09年度諾貝爾獎得主新鮮出爐
  • 記者採訪30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國科學家如是說
    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院士在回顧這100年的科學發展史時講到,1900年普朗克在研究電子時發現了它與傳統理論的矛盾,提出普朗克常數,這就是著名量子論的起點,它使普朗克成為1918年的諾貝爾獎得主。1905年,愛因斯坦首先把量子理論的概念運用到光電效應中,又獲諾貝爾獎。
  • 這場全球科學盛會,讓諾貝爾獎得主感嘆「意義重大」
    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137位全球頂尖科學家、30餘位中國兩院院士、100餘位各國優秀青年科學家,通過線上視頻和線下出席方式,在上海這座正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城市發表演講、交流思想。「我們要鼓勵年輕科研人員敢於創新。年輕人不應被數量化,而是要從事獨特的高質量創新;要著眼於長期突破,而非短期目標。」「室溫超導材料一定存在,我們正在接近這種材料,政府需要在這個領域持續投入。」過去三天,全球頂尖科學家的很多話語令人印象深刻,在科技抗疫、扶持青年成長、技術預見等方面發表了真知灼見。
  • 凌晨兩點,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敲另一位諾獎得主的門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曉瑩凌晨2:15,美國加福利尼亞州,一位83歲老人按響了他鄰居家的門鈴:醒醒,咱倆得諾貝爾獎了!於是,凌晨兩點多,諾獎獲得者羅伯特•威爾遜和妻子穿著睡衣敲開了他的鄰居,也是另一位諾獎獲得者米爾格羅姆的門。監控錄像顯示,威爾遜2:15按響了米爾格羅姆家的門鈴,還敲了十幾秒鐘的門。「保羅,是我。」威爾遜說,「你得諾貝爾獎了!他們正聯繫你,但聯繫不上,他們好像沒有你的電話。」
  • 《未來簡說》赴美專訪諾貝爾獎得主 王星對話阿希姆·弗蘭克
    《未來簡說》近期推出了重磅之作——科學領域最高峰的諾貝爾獎得主專訪,每一年的諾貝爾獎頒獎典禮是對於全球科學界的大盤點,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六個領域對全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將進入榮譽殿堂,《未來簡說》的製作團隊在2017年頒獎典禮舉行前夕前往美國,專訪了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分享他們在科學探索路上的挑戰與收穫,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 推動基礎科學研究「中國諾獎」再引關注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張素)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因評審體系、獎金額度等參考諾貝爾獎,被冠以「中國諾獎」的稱謂。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揭曉2020年獲獎名單,再度引關注。今年獲獎的4名科學家極具看點。
  • 「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導讀:「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重視人才,更應具有強大的包容基因。而獲得該獎項的得主,多半會成為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據悉截至2020年9月,54人在獲得「引文桂冠獎」後榮獲諾貝爾獎,其中29人在獲得該獎項後2年內榮獲諾貝爾獎的。更值得一提的是戴宏傑曾經入選全球頂尖100化學家名人堂榜單,總排名第7位,在華人中排名第1位。
  • 「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導讀:「引文桂冠獎」頒布:華裔教授戴宏傑入選,成為諾貝爾獎潛在得主。 一個強大的國家,必然是重視人才,更應具有強大的包容基因。 他出生於中國湖南,在1994年獲得美國哈佛博士學位,之後成為了史丹福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金秋10月,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將至。從1901年開始頒發至今,已百餘年。新冠肺炎陰霾未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花落誰家?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
  • 文道非常道:諾貝爾獎得主不一定是好貨
    儘管在他的個人介紹裡,明確寫著美國國籍,其實諾貝爾舞臺上,似乎並不缺少華人的身影,自該獎1901年頒發以來,共有6位華人獲獎,卻無一人生長於中國。雖然中國已步入改革開放的而立之年,但諾貝爾獎似乎才剛剛為人們所認識和重視。
  • 教授襯衣穿30年捐百萬 網友:教育和科研行業的精神,比明星強
    這幾日在網絡比較火爆的一題,便是10月1日的諾貝爾獎揭曉,而這其中,來自美國的免疫學家詹姆斯·艾莉森和來自日本的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記得日本人曾在2001年誇下海口,說:「50年拿下30個諾貝爾獎。」
  • 「中國科研產出全球第二」是真的嗎?
    例如2014年6月,湯森路透發布了《201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研精英》報告,列舉了3200多位來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學家,其中111位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科研學者。這個數量高居全球第四,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高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