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李晨陽)2020年12月30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雲端舉行。2020未來科學大獎授予將急性早期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癒率提升至90%的張亭棟、王振義,在倒向隨機微分方程、非線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線性數學期望領域中作出奠基性和開創性貢獻的彭實戈等人。
「在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前,我對評獎這個事完全不知情。」2020年度「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自己曾非常羨慕諾貝爾獎得主的故事,「就是那種半夜三點突然接到電話得知自己獲獎的感覺」,而未來科學大獎給他帶來了相似的激動和興奮。
「生命科學獎」獲得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王振義則在致辭中表示:「民間科技獎勵在推動科研工作前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讓大家知道,你只要好好搞科研,老百姓和國家都會重視你。」
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鄧鋒表示,設立未來科學大獎的初衷,是通過獎勵作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崇拜科學家」的潮流。
「今年是未來科學大獎的五周年,希望在不遠的未來,奮鬥在一線的科學工作者以未來科學大獎得主作為衡量標準,青年學者以獲未來科學大獎為追求目標,青少年以獲獎者為偶像,真正塑造一個尊重科學、嚮往科學的社會環境。」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何川說。
創立於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是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項採取提名邀約制和國際同行評議制,並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委員會專業評審。
大獎目前共設置「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數學與計算機科學」三大獎項,單項獎金近650萬人民幣(100萬美元)。每個獎項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中國科學報》 (2021-01-01 第4版 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