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LAB被禁」,誰之過?—新聞—科學網

2020-11-29 科學網

 

《三體》中有一個重要情節,三體人用質子幹擾地球上的加速器,封鎖了地球上基礎科學的發展,防止地球上在短時間內產生「技術爆炸」。現如今美國封禁MATLAB,與《三體》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我認為此次美國禁止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使用MATLAB這件事,並不局限於「二哈」範圍內。

說「軟體學院只能培養程式設計師」?冤也不冤

最近這段時間,網上出現這樣一個批評的觀點:哈工大的軟體學院發展了20多年,培養了很多人才,但實際上只不過是給BAT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培養了一大批可以「996」的程式設計師。

當我看到這個觀點之後,是非常自責的。但是冷靜下來一想,這個觀點其實也有些站不住腳。這麼說軟體學院,我覺得有點冤。

為什麼說冤?第一,軟體學院包括計算機專業,其實是純粹在研究計算機本身的技術和理論。如果讓我們切入到去研發MATLAB或其他基礎工業軟體、科研軟體,我們是沒有這些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的。比如,假設讓我做一個控制領域或電子學領域、化學領域的仿真軟體,我是沒有相關領域知識的。只有把領域專業知識和計算機知識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才能去做一些跨領域的事情。

但是,大多數搞計算機的人很難在短時間之內擁有非常豐富的領域知識。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去做工業基礎軟體或科研基礎軟體就很困難。

但是,反過來講,我們也不冤。因為如果我們深入思考,就能發現這其中存在著非常重要問題:投機心理。

我們都知道基礎軟體非常重要,對國家也非常重要。但是為什麼都不去做?生物信息學專業的學生都能把生物學和計算機交叉在一起,我們的教授、學者、工程師們為什麼不去做這些交叉?

這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們經常是偷懶的。

當前,所謂的「雲智大物移」「ABCDE」非常熱門——很多是外國人發明的,而我們經常盯著這些熱門。道理很簡單,因為吸引眼球,國家也有很多科研經費投入,所以大家一股腦都撲到這些方向上。這些既簡單直觀、容易理解,又容易出成果,容易在期刊發表論文。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就不冤了——每個人的科研方向都是自己做出的選擇,我們為什麼沒有選那些對國家看起來更重要的,而是去選這些熱點?美國人用了40多年做出來MATLAB,我們中國沒有,因為沒有人去做這塊。

所以我們也不能怪人們把「MATLAB被禁」這口鍋甩到軟體學院的頭上,我們確實沒有這方面的成果。

為什麼技術封禁一出現就是釜底抽薪?

萬丈高樓,起於平地。但是,為什麼每次技術封禁一旦出現,都好像是釜底抽薪?

計算思維中有一個重要的觀點:任何社會系統和技術系統都是分層的。大到國家治理體系,小到計算機系的課程體系都是如此。

就以計算機系的課程體系為例。大家知道計算機領域的新技術、新知識日新月異,導致大學四年的課時已經無法容納了。怎麼辦?我注意到,很多學校、院系在更新課程體系的時候,不經意間會把底層的基礎層給壓縮掉。

道理很簡單,上層不斷地湧現新知識、新技術,這些新內容又是和工業界接軌的,所以老師們寧可犧牲掉基礎課,去擴展這種頂層應用的內容。

很具體的一個例子:之前我們也討論過,計算機系大一的編程課到底要去學習彙編語言,還是去學習C、C++甚至是Python?

這實際上反映了一個「到底是重視基礎層還是重視應用層」的問題。

越底層的東西,構造難度就越大。晶片、作業系統、基礎軟體,如果都不去做,自然也就不需要去學這種靠近計算機底層的基礎知識。只解決頂層的應用問題,Python就夠了。

同樣的道理在AI領域也是一樣。我經常參加碩士和博士論文的答辯評審,幾乎每篇論文都涉及深度學習的很多算法如CNN、RNN,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但都不是我們的。使用這些算法和框架去「創造」所謂自己的算法和創新,但十幾年、二十年後呢?中國提出的AI國家戰略很好,但我擔心,AI的根基也會慢慢被壓縮掉。

所以,當針對我們的技術制裁一旦出現,就相當於是一種釜底抽薪。教育界、研究領域都在忽視基礎的東西,但如果沒了吃飯的工具,就只能用手抓了。用手抓著吃,肯定吃不好。

追求短期效益,就是丟掉未來

事物都是有發展規律的。MATLAB經過三四十年的發展,通過不斷地積累完善和迭代,才有了今天強大的生命力。它不僅涉及到軟體本身的技術,還涉及到在不同的科研領域裡對領域知識的積累。所以,我們不能奢望不去打基礎,一下子就能做出一個MATLAB。

所以,所謂的「彎道超車」,我並不是非常贊同。因為當我們趕時間去追求短期效果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丟掉未來的東西。搞研究也是如此,年輕時如果一味投機取巧,也可以發表很多論文和成果;但是如果沒有內功的修煉,以後想去做出更高水平的成就,就變得非常困難。

有很多博士生是這樣做事情的:一般是從論文當中發現要做的問題——這常常是一種空想主義。這個問題沒有遇到過,但是看到別人在做,於是就決定「我也去做」。那這樣做出來的成果,很多並不是為我們的工業界服務的,而是為論文服務的。如此一來,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很多人提出要靠市場機制。但我認為靠市場機制不太靈。一個很直接的問題:今天MATLAB被禁了,但可能兩個月以後、一年以後又放開了。放開了會怎樣?即使有了國產替代軟體,但可能在性能上、質量上比不上MATLAB,很多科研人員又回到MATLAB的懷抱了。

那麼靠情懷行不行?準備在火星上退休的埃隆·馬斯克,搞出來了SpaceX,有時候靠情懷是有用的。但是像MATLAB這種東西,我們不能把它推到一兩個人、一兩家公司身上。

是不是要靠國家體制?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是通過改變考核機制,讓更多的人願意投身在這些領域之中。MATLAB就是通過長時間的持續不斷地積累,才變成這樣一個產品。

另外,要從我們每個人做起。前幾天我跟同事們聊天,說我們還有20多年就退休了,這20年如果讓你把時間都放在去開發MATLAB最核心、最基礎的一個模塊上,可不可以?

大家回答說:讓我們去做編程沒問題,但是如果跟其他學科的人一起去做——面向產業界的需求、用自己的設備去做實驗、積累基礎數據、形成領域知識,就沒問題。其實就是搞軟體工程的人從軟體的角度切入,各個領域的專家從各自專業切入,大家一起去打磨,完全是可以做得到的。

但這其中非常重要的是,現在短期的目標考核導致很多人是不願意這麼去做的。

要知道,做作業系統的人很多,出現過一百多個,但最終留下來的只有Windows、Linux、BSD這些。這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現在的博士論文,不管水平多高,最終評審時往往一刀切:你的創新點有哪些?是不是通過幾條漂亮的對比曲線證明了你的方法、研究結果可以超過美國人、英國人的結果?

我想說的是,如果我們能夠允許博士論文「重複造輪子」,可以去重複走過諸如MATLAB最早期發展的那一段時間,可不可以?

這不是我能說了算的。這是考驗我們整個中國科研領域所有學者耐性和持久性的問題。

(王忠傑系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教授,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本報記者趙廣立根據其在YOCSEF哈爾濱特別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科研作圖之光譜圖繪製(matlab版)
    感謝關注matlab愛好者公眾號!如果公眾號文章對您有幫助,別忘了點擊分享和「在看」哦!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願《中國科學報》及科學網與時俱進,成為科研人員流連忘返、賞心悅目的百花園。 ◆姬揚(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讓我更好地獲取國內外科技新聞,同時還可以了解高層領導和先進人物對國內外科技現狀和發展趨勢的看法。
  • Matlab:不定積分和定積分
    >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 無距書鄉 獲取即時更新最近在寫一些常用的工具方法,前面已經介紹過了導數和極限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誤差分析指標計算之matlab實現
    感謝關注matlab愛好者公眾號!如果公眾號文章對您有幫助,別忘了點擊分享和「在看」哦!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第二具頭骨的年齡和大小與之相似。這表明南方古猿阿法種的大腦生長速度與黑猩猩差不多。因此,研究人員表示,為了達到成年時的腦容量,阿法種必須有更長的大腦生長時期——或童年時期——這是後來的人類,包括現代人的一個特徵。 「『露西』及其親屬為了解早期古人類行為提供了重要證據:直立行走,大腦比黑猩猩大20%,並有可能使用鋒利的石器。」
  • matlab矩陣及其運算(三)
    大家好,感謝大家對matlab愛好者公眾號的厚愛!
  • matlab中的成型濾波器設計
    matlab 中成型濾波器設計有好幾個函數:rcosineFd=9600;Fs=38.4e3;[num,den] = rcosine(Fd,Fs,'sqrt',0.25);freqz(num);其中的Fd表示輸入數據的採樣率
  • 世界三大禁曲是什麼?世界三大禁曲盤點它們為什麼被禁原因分析
    也有網友稱,三首禁曲播放後,曲調可以幹擾人們的腦電波,還有是歌曲中會有心理暗示,讓人們聯想自己的苦難,有證明三大禁曲出現的時間剛好是當時社會比較動蕩的時間,人們聽後心理壓抑於是自殺。不過也有部分網友認為,自殺者主觀上,聽得不會覺得恐怖,人不會因為恐怖而自殺,比如一個人把刀架你脖子上,難道你害怕到要自殺了嗎,肯定保護自己都來不及。世界三大禁曲是什麼?為什麼會被禁?
  • 海底泥火山是這樣產生的—新聞—科學網
    發過研究者研究了類似的泥火山是如何在水下形成的。圖片來源:Alamy 泥火山是一種不可預測的、危險的現象,現在科學家對它們如何形成和演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相關成果近日發表於《地球物理學研究期刊》。 在世界範圍內,已經發現了1000個泥火山,它們或存在於陸地,或在水裡。最著名的是Lusi泥火山爆發,2006年該火山在印度尼西亞爆發後,將附近的村莊埋入厚厚的淤泥中。
  • matlab矩陣及其運算(五)
    感謝大家對matlab愛好者公眾號的關注!如果公眾號文章對您有幫助,別忘了點擊分享和「在看」哦!
  • MATLAB 被禁點燃導火索,國產軟體路在何方?
    無知識積累、團隊支持,自研 MATLAB 替代品純粹是「瞎忽悠」首先,程先雲博士對哈工大等高校被限制使用 Matlab 一事有一個預判,認為此事對學術科研界影響巨大,而按目前的發展趨勢,不久的將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專業/行業軟體被禁,涉及的高校及科研單位也會更廣,甚至最大的開源社區的 GitHub 對中國封禁也是大概率的事。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譴責新冠起源陰謀論
  • 打開 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_國內新聞_新聞_湘潭在線
    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十年禁捕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目前禁捕退捕進展如何?如何提升長江流域漁政執法監管能力,確保史上最嚴「禁捕令」落實落地?
  • 瘟疫之年的牛頓:「蘋果神話」是真的嗎—新聞—科學網
    那麼,這個故事最初是出自誰人之口呢? 「蘋果神話」的來源,目前來看有四個: 第一個來源是老年牛頓在18世紀20年代自己說的。他在去世之前的七八年間寫了一份東西,跟人說1665年、1666年這兩年是他一輩子發明最旺盛的時期,其中有一項發明就是他思考了重力延伸到月球軌道這個問題。但這份手稿裡並沒有提到蘋果。
  • 三門問題及matlab仿真驗證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三門問題,感覺挺有趣的,自己也親自上手利用matlab仿真模擬了一下,分享給大家。【三門問題】三門問題出自美國的電視遊戲節目Let's Make a Deal,因為是由一個叫蒙提霍爾的人提出的,所以也叫蒙提霍爾問題。
  • 螞蟻大腦也分區—新聞—科學網
    文章通訊作者、蘇賽克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學家傑瑞米·尼文表示,這是昆蟲大腦偏側化的首個證據,記憶偏側化有助於這些小生物節省器官能量和記憶存儲容量,且可能經歷過多次進化。 相關研究已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卷》發表。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誰知道呢,也許有一天你會看到一輛大眾甲殼蟲和甲殼蟲一樣堅硬。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813-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東莞植物區系與植被》出版—新聞—科學網
    東莞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因地處廣州之東,境內盛產莞草而得名。東莞擁有豐富的植物區系,植被類型多樣,境內的銀瓶山森林植被被譽為「廣東十大最美森林」;東莞的植物資源富有特色,莞香、莞草聞名於世。
  • 方舟子被屏蔽,鳳姐被禁,誰封殺了他們?
    同時勵志網紅羅玉鳳也被禁,千萬粉絲也一夜歸零?那誰封殺了他們?有人說是得罪了華為?也有人說是這些年他們得罪了太多人?真的嗎?並且方舟子還在美國羅切斯特(Rochester)大學生物系、索爾克(Salk)生物研究院做過博士後研究。可謂學術素養應非常深厚,這也是方舟子能在國內經常手撕各種學術腐敗或是偽科學的底氣所在。但關於方舟子站臺轉基因食品這個事兒,爭議是很大的,甚至也有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和方舟子持有同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