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院士:搞科研是種享受,只苦幹不會有創造力—新聞—科學網

2020-11-27 科學網

李林帶領上海生科院不斷向躋身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目標努力著。袁婧攝

人物小傳

李林,生物化學家,無黨派人士。1983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2年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生理與生物物理系做博士後,1992年5月回上海生化所工作,1993年晉升為研究員,2011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上海中青年知識分子聯誼會(市知聯會)會長。曾任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本報首席記者 張懿

嶽陽路320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所在地。高大的梧桐把周邊喧鬧隔絕在外,只有澄澈的陽光穿過樹影灑落在大院裡。有人說,這裡似乎有種魔力,不僅能在上世紀60年代孵化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而且多年來,純粹的科學精神和高度的使命擔當,始終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手上一棒一棒地傳遞著。

李林來到「320大院」已有34年。從研究生、研究員,到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長;從所長基金資助的受益者,到運用所長/院長基金扶持優秀青年人才,他不僅是生物化學領域卓有建樹的科學家,也是科技創新的戰略家,他帶領上海生科院不斷向躋身世界一流研究機構目標努力著。如果說「320號大院」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傳承,那麼,在人們眼中,李林就是新一代「接棒人」的傑出代表。

夢想「放下一切回實驗室」

學風就像磁場,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很多人說,在「320大院」,因為學風的影響,稍微偷點懶就會心生內疚。

李林是1983年本科畢業考取中科院上海生化所的。學生時代,他一直是塔尖上的那一小部分。高中時獲南京市化學競賽一等獎,提前被南京大學瞄上;大學裡成績輕鬆排到南大生物系最前列,還找到了人生另一半;在嶽陽路320號度過六年研究生生涯後,他在獲得博士學位的同時,還摘得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整個中科院系統僅10人獲獎。

人們常說,最怕有天賦的人比你更努力。研究生時,李林每天一頭扎進實驗室,總能待上十六七個小時。1990年代初,他在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做博士後研究時,雖然妻子張芹專程前來陪讀,但李林依然每天回家吃完晚飯後,雷打不動地回到實驗室繼續手頭的實驗。回國再次踏進「320大院」,李林給人的印象是常在實驗室一路小跑,他解釋說這樣節省時間。

李林並不覺得研究辛苦。他說,做好科研起碼要具備三項素質:一是從紛亂的現象中提煉本質的邏輯能力,二是過人的專注力與發現力,三是興趣。他對科研有著發自內心的愛,也經常引導學生在研究中尋找樂趣。他說:「搞科研是一種享受,只會苦幹,不會有創造力。」

李林主要從事細胞信號轉導研究,在名為「Wnt信號轉導通路」的研究中,作出了系統性、原創性貢獻。Wnt是一種分泌性蛋白,其濃度變化信號被傳遞給千千萬萬個細胞,從而對胚胎發育、腫瘤生長等施加影響。

在這片生命科學研究的「藍海」,李林的成果為學界深入理解幹細胞分化、腫瘤發病機理等重大問題打開了全新視野。

對科學的愛,使得李林成為少數願意長期留守在實驗室最前沿的傑出科學家。他不滿足於僅僅擔任研究生導師,在論文上以「通訊作者」署名。41歲時,他仍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直到後來接受組織安排,把精力轉向科研管理崗位。

如今的李林雖然行政事務纏身,但依然不捨得離開科研一線。每周一下午是他最快樂的時光———這幾個小時,他在實驗室「開組會」,與同事、學生一起交流研究進展;哪怕出差,他也要想方設法安排討論。李林說,他內心深處有一個夢想,就是有朝一日能放下其他所有事務,回歸實驗室埋頭做實驗。

率隊衝在科技改革前線

李林的職業生涯中,有幾位關鍵的領路人:其一是高中化學老師濮銅生,他的指點讓李林去招生辦追回高考志願,現場改為生物化學,這改變了他的人生;博士生導師許根俊院士是我國著名酶學大師,他的指導為李林日後工作打下紮實基礎;而王應睞院士雖然故去多年,至今仍對李林產生著深遠影響。妻子張芹說,王先生的學術態度、名利觀以及管理思想,都被李林視為標杆。

李林很珍視一張老照片,那是1989年他博士論文答辯時拍的。臺上的他胸有成竹,臺下則是一位長者的背影,他頭髮花白,聽得相當認真。這就是王應睞先生,當年是李林博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主席。

很多人說,如果有人能擔得起「德高望重」四字,王應睞先生必在其中。他是我國人工全合成結晶牛胰島素研究的主要領導者和組織者之一。沒有他的運籌帷幄、選人用人,這一彪炳史冊的重大成果很難順利誕生。李林說,一個人的作用既可以看他個人取得的科研成就,也體現在能帶領團隊取得更大的成功,王應睞先生就是典範。讓李林印象深刻的,還有王應睞先生的為人。李林說,結晶牛胰島素合成工作中,王先生沒有在任何一篇相關學術論文上署名。

2001年,王應睞先生彌留之際,李林前去探望。當時先生已說不出話,只是握著他的手。李林說,他知道,那是一種囑託。第二年,李林走上領導崗位,出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與細胞所常務副所長 (兩年後任所長)。

實驗室的李林,一直很享受挑戰。而在管理崗位上,他的這一特質似乎繼續得以保留。李林說,好的科研管理體制不僅能激發科研人員的熱情,還能有效地遏制學術不端行為。在生化與細胞所任職期間,他循著這一思路大力改革,建立並完善了以「PI運行體系」「科研評估制度」為基礎的科研管理和運行體制。實踐證明,這些頂著壓力推進的改革舉措,對研究所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008年,李林出任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並於2013年擔任院長。在這一平臺上,他的大局觀展現得更加充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黨委書記湯伯偉說,李林既是科學家,也是戰略家。上任後,他主抓生科院發展戰略謀劃,推進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突出研究所創新主體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釋放了科研生產力。目前,體制機制改革正在進一步向深水區推進。同事們說,這體現出李林作為領導者衝在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前線的勇氣和擔當。

權威機構評出的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上海生科院共有五項成果入選,成績令人驚嘆。這讓李林感到了與當科學家同樣的成就感。但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化與細胞所副所長周金秋說,這幾年,李林的頭髮似乎「刷地一下」白了。

在實驗室和研究院之外,李林還通過各種參政議政渠道在另一個更大的舞臺上施展抱負,體現他對國家和社會的使命擔當。

作為無黨派人士,李林早在十幾年前就受邀加入市知聯會。這是一個在市委統戰部領導下,團結引導廣大黨外知識分子加強學習、建言獻策、幫困扶貧、聯誼交友的組織。在市知聯會的十多年,李林的作用越來越突出,並於2015年當選新一任會長。他常代表市知聯會參加市委、市政府定期組織的座談會並發言。為更好地建言獻策,會前,他總要廣泛搜集各行業理事的意見,匯總提煉後帶到會上。

2008年起,李林先後當選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從而能把他對基礎研究的理解,以及科技工作者的聲音帶到北京、帶到全國「兩會」。近幾年,他的建言方向始終聚焦加強基礎研究、注重源頭創新,並引發越來越多關注。市科技工作黨委統戰處處長宋明毅說,李林一直特別注重為人才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誰有才就用誰;每年全國「兩會」,他一直通過建言傳遞這一觀點。

參政議政中,李林不斷令人感嘆科學家的嚴謹與務實本色。他對數字相當敏感,在審議政府預算報告時,就曾因為會議材料和大會報告不一致,專門請財政部加以解釋。每年全國「兩會」,各代表團都會舉行集中的議案會籤活動。這個場合,李林曾幾次婉拒希望他籤名附議的代表:「我的原則是,不懂就不附議。」在他眼中,每一份議案都涉及國計民生,分量非常重。

李林自小受在部隊工作的父母的影響,對黨和國家充滿感情。1990年他赴美進修,兩年後就按計劃準時回到「320大院」。在當時的環境下,這一選擇讓不少親友感到不解,甚至一度引發媒體關注。當時,妻子張芹在美國陪伴李林,回憶起回國的決定,張芹說,李林就問了她一個問題:

「你覺得中國需要我這樣的人嗎?」

「需要。」張芹說。

「那就回去。能在自己的國家做出成績,更有一份成就感在內。」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一家3位院士!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李四光對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來說,最驕傲的可能不是他的科研成果,或許會是他最寵愛的女兒李林。李林不僅在生活中乖巧可愛,更是繼承他的科學家身份,為中國高溫超導事業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李四光時常欣慰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兒 ,對自己的女婿也是十分肯定!
  • 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 李四光女兒李林,27歲劍橋博士畢業,為國家核事業選擇不再要孩子
    李林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獨生女」,是新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她出生於1923年,生長於國家最動蕩的時期。後來留學英倫,陰差陽錯搞起了物理冶金方面的研究工作。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李四光奉獻了一生,只留下了李林一個獨生女。而李林作為李四光的掌上明珠,同樣也為了祖國的科學進步,放棄了再度生育的機會,只留下了一個獨生女兒鄒宗平。一、「陰差陽錯」學對了專業李林原來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李熙之。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席南華(中國科學院院士) 希望《中國科學報》有更深刻的內容,有更大的影響!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 科學家設計新型雙光子螢光探針 —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維與南京工業大學教授李林團隊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Yao ShaoQ合作,設計合成了一種新的雙光子螢光探針,這將有助於未來臨床上對人源膠質瘤的標誌物
  • 饒毅:「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當時我國的科研水平與美國相比,仍有一些落後。饒毅考慮再三,決定利用這一機會,在美國參與更多高層次的科研研究,好為之後推動祖國的科研發展做準備。而他在美國這一留,就是十多年。這十幾年,他專心致志搞科研,在美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還成為了一所高校的教授。
  • 生命科學與基礎醫學全球科研機構產出評價報告(2017)發布—新聞...
  • 中科院院士洪茂椿受聘鄭州輕工業學院—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鄭州訊 (記者史俊庭 通訊員劉磊)7月2日上午,鄭州輕工業學院在科學校區舉行該校「雙聘院士」受聘儀式
  • 饒毅公開放話:以後專心搞科研,永不參選院士
    無論落選的原因到底是什麼,饒毅始終是中國出色的科學家之一,一心為國、堅守原則、極有遠見、深愛科研,理應得到世人的尊敬和佩服。至於他不再參選科學院院士這件事,雖然同他自身品性有些許關聯,但更多的卻是饒毅足夠清醒,他明白什麼東西是自己一定要完成的,什麼東西是可以捨棄的,故而他只是選擇了自己該選擇的那一份罷了。
  • 陸夕雲:做科研,何苦之有—新聞—科學網
    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新增院士139人,他們在數千萬中國科技工作者中脫穎而出。《中國科學報》今起開設「走近新院士」欄目,講述新晉院士的人生經歷,探訪其學術成就,使廣大讀者對頂尖科學家多一分了解,對科學家精神有更多認識和體悟。
  • 趙忠賢:堅持,科研就不再是「坐冷板凳」而是享受
    趙忠賢院士作報告代代有使命「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趙忠賢引用「兩彈一星」元勳彭桓武的教誨作為開場。他說,上世紀50年代,趙忠堯、洪朝生、彭桓武、周光召等老一輩科學家以身許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他那一代人。
  • 2020全國植物生物學大會在深圳召開—新聞—科學網
    開幕式上,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院士希望,大會匯聚學界智慧,共同探討促進植物科學融合發展、更好服務於社會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把握新一輪科技和產業變革浪潮,助力我國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本次大會以「植物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學院院士許智宏和陳曉亞為大會主席。
  • 國科大:多位院士從科研一線走上本科講臺—新聞—科學網
    2014年,自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首招300多名本科生以來,因院士給本科生當班主任、院士給本科生授課而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這會不會是招生噱頭?院士那麼忙哪有時間給本科生上課?」這給了我們很大的鼓勵,讓我們堅定了走科研的道路,並為之努力奮鬥。」 談及院士上課的獨特之處,楊佯說:「李院士上課時經常會談到目前化學最前沿的研究內容,讓我們對整個化學的研究趨勢和方向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他還會經常介紹自己的研究領域,和我們分享他在做科研時的一些感想感悟以及最新的進展。比如涉及光電池時,他便與我們侃侃而談起來,告訴我們他在研究光電池時攻克的難點與目前尚待解決的問題。
  • 夏建白院士:只喜歡「安安心心作點研究」—新聞—科學網
    只是鮮有人知,為了安心,他曾走過一段並不平坦的科研人生路。 ■本報記者 郝俊夏建白在他工作了二十餘載的辦公室 一場秋雨落下,九月初的北京已有絲絲寒意。像往常一樣,陪著老伴和外孫吃過早飯,年過七旬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夏建白準備換衣出門。
  • 四位院士加盟,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李椿萱、王華明,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林劍華,北航黨委副書記程波以及來自海澱區有關部門,各兄弟院校,大賽合作政府、知名企業家、校友投資、孵化合作機構、優秀創業項目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儀式。
  • 朱美芳院士:把碳纖維穿在身上—新聞—科學網
    保暖早已不再是人們對服裝的唯一要求。 這些年,針對這樣的挑戰,朱美芳帶領著科研團隊不斷探索。2015年,他們首先開發了非液晶溼法紡絲法用於連續化製備石墨烯纖維。在氧化石墨烯液晶溶液中添加氫氧化鈉形成非液晶相紡絲液,以乙酸為凝固浴,他們採用自製溼法紡絲設備和後還原處理技術製備了多孔石墨烯纖維。
  • 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學天文學有前途—新聞—科學網
    表面上看,武院士探討的是宇宙命運,但最終卻和我們息息相關:地球的資源總有一天會耗盡,當人類不得不太空移民時,該具備哪些技術?   宇宙未卜的命運 也是人類的命運   「你肯定沒法帶足夠多的食物進入太空,你必須自造一個可循環的生態系統,第一步就是通過光合作用供給足夠的氧氣。
  • 湖南院士周光召:留學回國搞科研,呼籲應改進院士制度、普及科學
    ——中國科學院評 總有一些默默無聞的科學家,為中國崛起而付出一生,正如一句話「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他們無疑是最可愛的人,也是最值得我們敬仰的人民偶像。 1964年10月16日,寂寥荒漠的羅布泊上空,一個巨大蘑菇雲升騰而起,那是中國實現了核爆炸!而參與其中的科學家之一周光召,也在這一刻被歷史銘記。
  • 鄧子新院士話高考:我們是那個時代的受益者—新聞—科學網
    首次在眾多細菌的DNA上發現了硫修飾,這是在DNA骨架上發現的第一種生理性修飾,打開了DNA硫修飾這個全新的科學領域。先後主持50餘項國家級和國際合作項目,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300餘篇研究論文。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當選為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2010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2012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17年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
  • 孫斌勇:「做數學要慢一點」—新聞—科學網
    1月初,他獨立完成的「典型群表示論」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一成果被國際同行認為是「孫的突破」;11月,他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最年輕的新晉院士」「數學奇才」......被貼上許多標籤的孫斌勇迅速走進了數學界以外的公眾視野。而很多陌生人也闖入了他的生活,訪問、交流、討教,紛至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