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夕雲:做科研,何苦之有—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編者按

院士是我國科學技術界、工程技術界的傑出代表,是國家的財富、人民的驕傲、民族的光榮。2019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共新增院士139人,他們在數千萬中國科技工作者中脫穎而出。《中國科學報》今起開設「走近新院士」欄目,講述新晉院士的人生經歷,探訪其學術成就,使廣大讀者對頂尖科學家多一分了解,對科學家精神有更多認識和體悟。

人物簡介

陸夕雲,1963年出生於江蘇泰州,流體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力學系教授,主要從事湍流模型理論和數值模擬、遊動和飛行的生物運動力學、界面流動和調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本報記者 陳歡歡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近代力學系有一面「院士牆」:嚴濟慈、錢臨照、郭永懷、錢學森……從1958年建校以來,40餘位兩院院士曾在這裡工作或學習過。

不久前,這面牆上又多了一個名字——2019年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大教授陸夕雲。

「只要不出差一定在辦公室,只要在辦公室一定亮燈到11點」是學生對他的印象。

不少人曾問:陸老師,搞科研這麼辛苦呀?陸夕雲一頭霧水:做科研,何苦之有?

「教育之鄉」走出的院士

江蘇省泰州市,有「教育之鄉」的美譽,常住人口400餘萬,2019年一下新晉兩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數理學部陸夕雲和常進。

陸夕雲是其所在梁徐中學歷史上第二位院士——前輩楊元喜是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副總設計師,200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陸、楊兩家相距僅兩公裡。

「我的父母都是農民,非常崇尚讀書。」陸夕雲告訴《中國科學報》。

在陸夕雲上學時,這所在他描述中「很小的農村中學」,每年約有150名畢業生。「簡約但不簡單」,1977年恢復高考時,該中學的本科錄取率超過了當地重點中學。這給初中生陸夕雲很大的激勵。

在他看來,梁徐中學高考成績出色並不奇怪:「小地方也有大人才,『文革』期間的農村中學積累了一批好老師。」其中就有一位對陸夕雲影響頗深的物理老師——陸桂榮。這位民辦教師因家庭成分不好沒有上成大學,但他講課卻不局限於高中課本,還教授了大學《普通物理》的許多內容,令陸夕雲大開眼界。

1981年高考,面對一道電路題,陸夕雲沒有用中學物理的方法,而是採用了《普通物理》的方法更便捷地解題。走出考場的他有點忐忑,直到成績下發,才放下心來:物理滿分。

回憶起老師陸桂榮,陸夕雲除了尊敬,還很崇拜:「他水平非常高,人文功底也很強,講古詩很有水平;而且對學生全心全意,完全是不求回報的奉獻。」

1980年暑假,陸夕雲去南京親戚家玩,順路參觀了南京航空學院,立刻被「研究飛機為什麼能上天」的專業吸引。在南京新華書店,他買了一本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對科學愈加好奇。

對於備戰高考,陸夕雲沒有留下特別的印象,只記得當時讀書農活兩不誤,其間還曾跟兩個同學一起給生產隊兩三百畝農田打農藥。

1981年,陸夕雲順利進入南京航空學院(現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氣動力學系,就此同流體力學結緣。

「深陷」旋渦動力學

1985年,陸夕雲自認這是他人生中最關鍵的一年。

進入大學後,他早上六七點起床,晚上十點多睡覺,除了上課就在自習,一個宿舍7名同學,幾乎人人如此。刻苦的學習使陸夕雲成為同學中的佼佼者。1985年,他以全系排名第一的成績畢業,成為全校唯一一名保送到外校——中國科大讀研的學生,師從中國科學院院士、流體力學家童秉綱。

當時的中國科大是全國理工科分數線最高的高校。回憶往事,陸夕雲感慨:「感謝系主任楊岞生先生,把我推薦給了童先生,讓我從此走上了科研道路。」

「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是童秉綱留給陸夕雲最大的精神財富。

研究生階段,陸夕雲就在童秉綱帶領下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進入學科中最前沿的課題領域。以此為基礎的博士論文被北京大學教授是勳剛評價說:其中一個章節就足以構成一篇博士論文。

如今的陸夕雲,深耕精研旋渦動力學三十餘載,成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學術帶頭人,僅在領域內的頂級刊物——英國《流體力學》雜誌上就發表論文30多篇,是國內最早登上該期刊封面文章的學者。

談起旋渦,陸夕雲滔滔不絕:旋渦是水和空氣流動最基本的形態,例如人在說話時,嘴巴周圍的空氣流動就能形成看不見摸不著的旋渦,颱風、龍捲風則是破壞力強大的旋渦。旋渦常被比喻為流體運動的肌腱,不論是自然界的魚、鳥,還是人造的艦艇、飛機,其運動性能都與旋渦流動息息相關。

要釐清這其中的奧妙,除了興趣驅動,離不開持之以恆的決心。「做科研像跑馬拉松,不能突擊,得靠日積月累、鍥而不捨。」陸夕雲常這樣教育學生。

他自己也是如此,40年前那名被「飛機為什麼能上天」吸引的少年,如今的研究成果可用於解決飛行器高速飛行中的諸多問題。

被學生點讚的老師

隨著白色粉筆的移動,一條流暢的曲線出現在黑板上,這條曲線不斷變化,越來越複雜,形成一個優美精緻的旋渦。粉筆還未停下,課堂上便有人發出了「哇」的讚嘆聲。

這是陸夕雲《流體力學基礎》課上的一幕,此時的他正在為學生演示圓柱繞流。

「我是被陸老師的課吸引,研究生才選擇學流體力學的。」博士生趙志曄告訴《中國科學報》。

大三時,在這門課上,他知道了湍流是七個千禧年大獎難題之一;了解到具有百年歷史的旋渦動力學至今仍是熱門方向;明白了再複雜的物理現象都是由簡單過程疊加而成……大四他便進入了陸夕雲實驗室。

對於這門一年80學時的本科生課程,陸夕雲用「很喜歡上」來形容,原因有二。

第一,要給學生講明白,自己首先要對知識體系融會貫通、瞭然於胸;第二,專業基礎課不是為教而教,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科研的興趣,通過「傳道、授業、解惑」來傳承科學精神。

「中國科大的學生今後大部分會從事科研,希望通過講課讓他們了解到科研並非高不可攀,而是高樓大廈平地起,從基礎概念起步。」陸夕雲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陸夕雲上課的情景留在了一屆又一屆學生心中。博士生王文江對陸夕雲的評價是「學問深厚,引經據典,能把難懂理論背後的物理本質講明白」。

為了提高學生興趣,陸夕雲實驗室的組會對本科生開放。每周一晚7點的組會,他堅持了15年,即使在外地開會,也會趕高鐵傍晚回到學校,給學生們一個「驚喜」。

在王文江眼中,陸夕雲「平時聊起來沒有距離感,生活上容易打成一片,科研上非常嚴謹,糊弄不來」。論文的字體不對、符號用錯、公式格式不對都會被他一眼看出。

陸夕雲的「儀式感」體現在實驗室每年拍一張合影的習慣。如今,他的個人主頁上已有14張合影。但是要想一下找到陸夕雲卻不容易,他在照片中的位置時而在旁邊,時而在後排,很少出現在「C位」。

「童先生總說『道德文章』,道德在前、文章在後,做人做學問都很重要。希望我的學生在研究生階段得到多方面的鍛鍊,獲得廣義上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科研能力。進入社會後,能寫好自己的道德文章。」陸夕雲說。

《中國科學報》 (2020-01-10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陸夕雲院士:流體力學專家
    陸夕雲無疑跨了兩個臺階。基礎打得紮實,陸夕雲逐漸有了清晰的科研目標:做頂天立地的科學研究工作。頂天,指的是做基礎研究時,要處在國際最前沿;立地,指研究工作要滿足國家需求,解決工程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陸夕雲在流體力學領域躬身耕耘了三十多年,在旋渦動力學和湍流領域,特別是在旋渦動力學理論、方法和旋渦控制方面,取得了系統的創造性成果。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宇(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 科學網的風格是鼓勵自由探討學術相關問題,從不加幹涉,這個在國內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熱愛科研,肯發聲、肯交流,大家都努力做科研,都努力推動中國科學的發展。科學網是我的最愛,只要還辦下去,我不在別的地方寫博文。
  • 謝毅:輕鬆上陣做科研—新聞—科學網
    在謝毅的心中,榮譽和稱號只是從事科研過程中所收穫的「副產品」。「沒有一個獎項是我自己主動提出申請的,都是老師和領導們『逼著、催著』的結果。榮譽對我來說,是鞭策和鼓勵,更是新的起點。」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 「一切都是順其自然,事先沒有規劃。我不喜歡刻意為之的生活狀態,很多事情並不是你刻意去做就會成功的。」
  • 陸夕雲院士做客極端力學研究院力學講壇第一講
    受極端力學研究院院長鄭曉靜院士邀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夕雲擔任本次報告會的主講人,為相關師生做了「高速流動的模擬與分析」的主題報告。鄭曉靜院士,力學與土木建築學院院長李棟,航空學院黨委副書記(主持工作)索濤、副院長張偉偉等、300餘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報告會由鄭曉靜院士主持。
  • 科學網權威調查:科研人員發國際論文需順勢而為—新聞—科學網
    就此問題,科學網採訪了業內資深的論文潤色公司的相關負責人。就我個人的經驗,中國學者存在的許多所謂「學術剽竊」問題實非無心而為之。是因為我們在文獻回顧上做的工作就不夠深入,導致有的應該被引用的說法或文獻沒有被提及。對剛接觸科研的研究人員,在設計一個課題之前也好,在寫作過程中也好,多做文獻回顧是非常必要也至關重要的一個工作。我們計劃以後推出一些文獻回顧的指導和培訓,讓年輕的科研人員充分意識到這個工作對好的文獻發表甚至課題設計的奠基性和必要性。
  • 「MATLAB被禁」,誰之過?—新聞—科學網
    現如今美國封禁MATLAB,與《三體》有異曲同工之處。因此,我認為此次美國禁止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使用MATLAB這件事,並不局限於「二哈」範圍內。 說「軟體學院只能培養程式設計師」?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去做工業基礎軟體或科研基礎軟體就很困難。 但是,反過來講,我們也不冤。因為如果我們深入思考,就能發現這其中存在著非常重要問題:投機心理。 我們都知道基礎軟體非常重要,對國家也非常重要。但是為什麼都不去做?生物信息學專業的學生都能把生物學和計算機交叉在一起,我們的教授、學者、工程師們為什麼不去做這些交叉?
  • 科研人員研發出汙水處理新材料—新聞—科學網
    研究表明,羥基對氫鍵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可以促進水分子在氧化石墨烯膜中的滲透,而環氧基團對形成氫鍵的貢獻相對較小,對水分子和溶質在通道內的傳輸形成阻力,不利於水分子和溶質的滲透。 研究認為,如果能在保留羥基的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環氧基團,有望極大改善膜的滲透性及其他性能。
  • 孫九林院士:科研拓荒人—新聞—科學網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的數據是跨地區、跨領域的,主要是國家投入的科研項目產生的數據。因為沒有規定科研數據必須匯集到平臺,我們需要通過運行機制將分散的數據收集起來,相比於林業、農業由主管部門匯集數據,我們的難度更大。」中國工程院院士孫九林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說。
  • 愛思唯爾與南開的學術之緣—新聞—科學網
    2018年,中國有20%左右的學術文章發表在愛思唯爾旗下期刊上,而且這些文章的整體FWCI(領域歸一化影響力)達到了1.8(世界平均水平是1)。其中前5% 的高被引文章中,就有47.8% 通過愛思唯爾旗下期刊發表。
  • 深圳先進院自然指數位列廣東省科研機構第一—新聞—科學網
    12月17日,記者從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深圳先進院)獲悉,最新數據顯示(統計時間範圍為2019年9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按照自然指數排名,深圳先進院指數從去年同期的23.45提升至29.92,再創歷史新高,在廣東省科研機構中的排名由原來的第二躍居第一,在中科院體系內排名17,全國高校排名85。
  • 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中國科研可與歐美競爭—新聞—科學網
    為進一步了解國外科研環境及其眼中的中國科研現狀,科學網記者對韓國先進科技學院副教授Ji-Joon Song博士進行了專訪。 問:您以前來過中國嗎?這次來中國最吸引您的地方是什麼? 答:這是我第一次來中國。但與原來的印象相比,中國無論在經濟還是科研上都有很大的進步。這裡的科研工作進展迅猛,已經成為了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
  • 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召開—新聞—科學網
    8月26-28日,2019年全國量子力學年會在北京召開,會議圍繞量子力學領域的最新科研進展與應用、科普及教學展開研討,旨在加強同行間的學術交流,推動我國量子力學教學和科研水平的進一步提升。 量子理論誕生於上世紀初,其誕生被視為科學技術史上的一場革命。從微觀理論到宇宙演化,從家用電器到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身影無處不在。物理學界普遍認為,目前正處在量子物理第二次革命的前夜。在不久的未來,量子理論和量子調控技術將極大改變甚至顛覆人們生產生活與認識世界的方式。
  • 科學網招聘兼職英文審核人員啟事—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基金委、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由具有六十年媒體經驗的中國科學報社主辦,具有良好的科教界口碑。
  • 沈向洋:30多年科研路,我「踩過的7個坑」—新聞—科學網
    在11月15日騰訊舉辦的首屆 X-Talk 上,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雙聘教授沈向洋以《科研七個坑,我的「求之不得」職業生涯之感悟》為題
  • 富硒豬肉或將問世—新聞—科學網
    富硒食品日漸走紅,現在,消費者將有可能買到富硒豬肉了這有賴於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優質功能畜產品創新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 該團隊首次開發了豬肉中硒形態分析新方法,建立了豬肉富硒技術,發現優質硒源「硒代蛋氨酸」在豬肉中富集效率較高,對於改善我國居民膳食硒營養水平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食品化學》。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容易導致機體免疫低下、死亡風險增加、肌肉功能障礙等問題。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孫斌勇:「做數學要慢一點」—新聞—科學網
    孫斌勇說,博士期間,導師相繼給了他幾個比較有挑戰性的問題,包括自守形式與李群表示理論、Howe對偶猜想、L-函數等朗蘭茲綱領的關鍵問題。「導師根據我的能力,判斷我在某些問題上有可能會做出來,只要做出來其中一個,能及時畢業就可以了。」 對於導師給的問題,孫斌勇當時並不知道自己能研究到何種程度、需要花費多長時間。
  • 飼料之王如何突破高蛋白瓶頸—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該院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培育」啟動會上指出,玉米聯結著種植業和畜牧業,影響著糧食和畜禽產品的高產和優質。 該科研任務首席專家張春義告訴《中國科學報》,玉米是動物飼料的主要組成原料,其營養品質直接影響畜禽產品產量和質量,是畜牧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關鍵因素。
  • 甘肅省同位素實驗室啟動建設—新聞—科學網
    據了解,同位素的應用廣泛,在核磁、心臟造影等放射診斷成像、消毒滅菌、地質礦床勘探、高精度測量等方面都有較高的產業價值。同位素與基於同位素的核技術發展可帶動國民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社會進步。近年來,國際上基於同位素的應用又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