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女兒李林,27歲劍橋博士畢業,為國家核事業選擇不再要孩子

2020-12-04 執筆讀春秋

李林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獨生女」,是新中國著名的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她出生於1923年,生長於國家最動蕩的時期。後來留學英倫,陰差陽錯搞起了物理冶金方面的研究工作。

受到父親李四光的影響,李林自五十年代取得劍橋博士學位歸國後,為了替國家造原子彈,不惜與丈夫、女兒分居十二載,忘我地投入到危險的熱核實驗研究中。每天與核反應堆打交道,寧可失去再度生育的能力。

李四光本是一名清朝的工科進士,從封建王朝走向共和,一直走到了新中國誕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李四光奉獻了一生,只留下了李林一個獨生女。李林作為李四光的掌上明珠,同樣也為了祖國的科學進步,放棄了再度生育的機會,只留下了一個獨生女兒鄒宗平。

一、「陰差陽錯」學對了專業

李林原來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叫李熙之。她很小的時候就和父親李四光一樣,喜歡地質學。可是因為自小體弱多病,她的母親建議她學鋼琴。學了一陣鋼琴後,她的左手食指上長了一個疙瘩。治療好了,食指似乎短了一截,不能彈琴了。

抗日戰爭爆發的時候,李四光的工作很忙,沒時間管女兒的學習。李熙之想上高中,年齡不夠,於是她就悄悄替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李林,從此這個名字就用了一生。

後來,她想去貴陽學醫,可是當時正在打仗,學醫可能要去前線救傷員,母親堅決不同意16歲的她出遠門。於是只好報考了廣西一所大學,進了機械系,成了該系唯一的一名女生。

李林從大學畢業後,準備赴英國伯明罕留學。她寫信問父親自己應該考哪個專業,結果李四光只顧著工作,讓秘書回李林的信。秘書回信的時候寫錯了一個字,本來他打算讓李林學彈性力學,結果寫成塑性力學,最後陰差陽錯去搞了物理冶金方面的研究。

1944年,抗日戰爭還沒有結束,21歲的李林就回國了。她先是在成都航空研究院工作,想發揮自己的在物理冶金方面的長才,幫助抗戰中的祖國。但是機會不夠成熟,只有赴英國攻讀博士。這一次讀博的過程中,她認識了後來的丈夫鄒承魯。

五十年代初,她和鄒承魯先後博士畢業回到了祖國,那時他們27歲。剛回來就為了工作與父母分居,很久都不能見面。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才生了女兒鄒宗平。

李林生性十分孝順,從小到大都非常聽父母親的話。父親李四光以自己作榜樣,要求李林選擇職業也要和自己一樣,做對祖國有用的人。

於是在女兒五歲以後,李林為了替中國造原子彈,毅然加入了熱核實驗室的研究工作。而她的丈夫鄒承魯,同時也奮鬥在祖國生化研究的戰線上,發起人工合成胰島素。

二、一門三院士,為國家奉獻了一生

李林的父親李四光是中科院的院士,後來李林和鄒承魯也都成了中科院的院士。李四光工作的時候勤奮忘我,有時候呆在辦公室寫論文,半夜不回家。有一回妻子讓女兒去叫他回來吃飯,他愣是沒有認出自己的親女兒!

不過他的女兒李林在這一點上,比起父親也不遜色。李林在外讀留學五六年,回國之後夫妻倆為了繼續研究事業就跑去了上海,很多年都不在李四光夫婦的身邊。但是老人似乎並不在乎這一點,只會在收到女兒、女婿的信件,看到他們在科研上取得新進展時,李四光就會很開心。

1957年的時候,李四光身患重病。上級把李林叫過去,對她說:交給你一個重要的任務,以後就要靠你照顧父親的身體了。可惜她卻沒有辦到,因為就在第二年,她就決定進入熱核實驗室,從此與家人分開了十二年。

1971年4月的下旬,李四光感冒發燒時還在醫院裡堅持工作。李林當時正在改造,她必須早上6點出發去工作單位。於是就和父親打了一個招呼,就出發了。臨行前,李四光還在問她早飯在哪裡吃。李林說:在什麼地方吃不是一樣嗎?

可是誰能想到,那一句話就是父親李四光和她講的最後的一句。兩小時後,當她再接到電話時,父親已經不行了。中午十二點,當醫生推開手術室的門,對李林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對不起,我們現在的科技還不行,沒能把他救回來。

李林聽到這句話,眼淚一下就飆出來了。是的,當時中國的科技還不太行,正在發展之中。自她從1950年後與父母親分開居住開始,到她女兒出世後,她又在實驗室裡待了十幾年。她真正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掰著手指頭都數得出來。

而她的丈夫鄒承魯則想起了嶽父上衣口袋裡的那個小本本,那裡面記著嶽父很多想說的話。本來陪伴嶽父的時間不多,每個人都認為工作忙完了,有很多閒聊時間。他心裡有很多問題,想向嶽父李四光請教。現在是真的有空了,終於可以聽老人家說一說,可是老人家卻走了。

李四光走後,李林和丈夫熬過了那段艱難的歲月,繼續在科研事業上發光發熱。為國家從事高溫超導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八十年代以後又發表了百餘篇論文。直至2002年,李林因病於北京逝世;2006年,鄒承魯因病於北京逝世。

結語

五十年代以前,李林求學、工作都以父親為榜樣。五十年代歸國以後,李林服從安排,先是核物理研究,後來又放棄原來的強項,轉去搞超導研究工作。

李四光本來是一個清代的進士,舊時候的中國人最講究傳承接代,血脈延續。可是為了搞科研,李四光顧不了家庭,他只有一個獨女。

李林生下第一個女兒後,她本來也可以不去參加熱核實驗,再替鄒家生一個兒子。但是和李四光一樣,為了科技強國,李林和丈夫完全捨棄了家庭與自身的利益。他們廢寢忘食,任勞任怨地工作。

後來,因為父親的去世,讓她覺得中國的科技還不行。她和丈夫分別在不同的領域裡努力拼搏,最後為國家做出了成績。再後來,李林和鄒承魯去世後,他們的女兒,也是李四光唯一的直系後人鄒宗平也繼承了外祖父的遺志,也成為了一名地質學家。

相關焦點

  • 李四光幫中國找鈾礦,女兒參加原子彈引爆材料實驗
    想要獲得院士稱號十分困難,它要求科學家是中國國籍,要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又創造性的成就,還得有重大貢獻。但地質學家李四光是院士,女兒物理學家李林是院士,女婿生物化學家鄒承魯也是院士。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怕是因為「龍生龍,鳳生鳳」,和「優秀的人總是互相吸引」。
  • 李四光幫中國找鈾礦,女兒參加原子彈引爆材料實驗
    想要獲得院士稱號十分困難,它要求科學家是中國國籍,要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又創造性的成就,還得有重大貢獻。但地質學家李四光是院士,女兒物理學家李林是院士,女婿生物化學家鄒承魯也是院士。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怕是因為「龍生龍,鳳生鳳」,和「優秀的人總是互相吸引」。
  • 李林:我爸爸是院士,我老公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李四光對於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來說,最驕傲的可能不是他的科研成果,或許會是他最寵愛的女兒李林。李林不僅在生活中乖巧可愛,更是繼承他的科學家身份,為中國高溫超導事業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李四光時常欣慰有這樣一位優秀的女兒 ,對自己的女婿也是十分肯定!在我們大眾看來,和諧美滿的家庭背後還能出現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不失為一段傳奇佳話。就連李林自己驕傲的說:「我老公是院士,我爸爸是院士,我也是院士。
  • 中科院物理所講述:李四光一門三院士「無悔的選擇」
    活動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林院士的女兒鄒宗平,講述了其外祖父李四光、母親李林、父親鄒承魯一門三院士「無悔的選擇」。 鄒宗平講述了李四光為國求學、為國科研的輝煌一生:兒時遭遇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為了國家的強大,五歲的李四光心中埋下了學造船的夢想。於是,15歲就日本留學,學習船舶製造專業。
  •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
    1924年,李四光和女兒李熙芝(李林)。前排左起李夫人許淑彬、李四光,後排左起,女婿鄒承魯、女兒李林、外孫女鄒宗平。(鄒宗平供圖)  人物簡介  李四光(1889—1971),原名李仲揆。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地質力學的奠基者。
  •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新聞—科學網
    他們在地質道路上開拓創新,使新中國的地質事業蒸蒸日上、蓬勃發展。 而這,正是李四光之心願。 謀篇布局 繪製地質藍圖 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中國科學院。60歲的李四光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任命之時,李四光正從歐洲秘密回國。 次年5月,李四光抵達北京。
  • 她是90後學霸,25歲牛津大學博士畢業,27歲成電子科技大學副院長
    她是90後學霸,求學劍橋牛津,27歲成為電子科技大學最年輕副院長張愛玲曾經說「啊,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年少有為,出名趁早。在享受光環縈繞的同時,這些人難免還會遭遇來自社會各個層面施加的挫折。這世界的惡意也許夾雜著質疑、謾罵甚至是詆毀。但還有很多年少有為的人堅守著自己的初心,憑藉著心中的熱情砥礪前行。今天,我們介紹一位出名很早且備受爭議的90後的「美女」副教授劉明偵。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當然這都是一種謠言,李四光的預測只是四個地震帶,而地震帶的範圍十分廣泛。所以李四光並沒有精確預測到四大地震的精確位置。但是李四光對於國家,對地理學的貢獻是依然是不可磨滅的。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學習地理的人並不多,大都選擇用文字來喚醒「沉睡」的國人。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
  • 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
    現在我從中選出幾件往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一個不被大家熟知的「李四光」。孫中山:湖北李四光16歲就嚮往革命,非常的好外公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認識了宋教仁和馬君武,後經這兩位先生又認識了孫中山。
  • 她是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後又在劍橋大學做博士後,如今怎麼樣了?
    而今天小編要說的這位名叫楊樹的姑娘,確實是可圈可點的人物, 她年僅16歲就考入有著985、211雙一流大學之稱的上海復旦大學,又在香港科技大學順利拿到博士學位,後來在劍橋大學做博士後 ,那麼如今的她怎麼樣了呢?
  • 「地震預言帝」李四光?外孫女闢謠:科學家不是預言家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在家中排行老二,14歲報考武昌高等小學時,用一個銅板買了一張報名表,一緊張,錯將年齡寫入了姓名欄裡,家境貧寒的他捨不得再用一個銅板買一張報名表,便將十字添了幾筆改為「李」。李四光再三斟酌,不希望自己日後名為「李四」,正在這時,他發現學校門口的牌匾上寫著「光被四表」,李四光想,「四光」有四面發光之意,從此,李仲揆便成了李四光。
  • 中科院合肥一研究所90多人集體離職:多為博士畢業,有事業編制
    來源:澎湃新聞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在網絡上也引起熱議。據《中國經營報》報導,已有90餘名科研人員辭職,均為中科院合肥研究院核能安全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核所」)職工。有中層幹部解釋稱:「(核所)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另據了解,集體辭職事件的導火索,是院方強制為核所更換保安,核所科研人員認為自身權益被侵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很少有人知道,為中國和世界做出卓越貢獻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就誕生在這裡。從黃岡縣城往北走25公裡,有一個雲遮霧罩、丘陵環抱的小村子——張家灣,這就是李四光的家鄉。20世紀初,李四光還只是個十多歲的孩子,當時的名字叫李仲揆。12歲那年,仲揆向父母親提出想去省城讀書。李卓侯早就存心送他上學深造,只是憂慮家裡收入不寬裕,學費、路費,不好籌措。
  • 母親把孩子當研究對象,兒子27歲落崖,女兒怨恨到不參加她的葬禮
    在心理學史上有一位名叫梅蘭妮·克萊因的著名心理學家,為了自己的專項心理研究,她將自己的孩子作為了研究對象。在兒子27歲意外去世後,梅蘭妮·克萊因與女兒卻自此決裂。直至梅蘭妮·克萊因去世,她的女兒甚至都未曾露面。童年悲慘,曾嚴重抑鬱梅蘭妮·克萊因是一位來自奧地利的精神分析學家,在心理研究上獲得了多項成就。她是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驅,研究成果影響了無數兒童。
  • 事業巔峰時懷孕,孩子他爹一直是個謎,女兒12歲長相浮現生父基因
    在演藝圈中獨自撫養孩子長大的明星有不少,像張栢芝、陳坤等等,她們都是如此。張栢芝孩子的生父是誰,大家都知道是謝霆鋒。而陳坤孩子的母親是誰,至今都是一個謎,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明星她也如此,女兒已經長到了十幾歲,但是她的生父是誰也始終沒人得知。
  • 李四光:用數十年時間打破中國「無油論」,臨終對工作仍念念不忘
    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他不僅是我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還為中國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最大的貢獻就是為中國摘去了貧油的帽子,讓中國再次揚名世界。1947年底,李四光受邀要去英國參加國際地質學會大會,原本他是不想去的,但是想到周恩來對他的關照,便下定決心要脫離國民黨政權,所以最終他還是帶著妻女去了英國。在英國的這段期間,李四光知道國民黨就要失敗了,中國註定是屬於共產黨的,所以他呼籲留學生們要努力學習,將來為祖國的建設而效力。
  • 李四光:用數十年時間打破中國「無油論」,臨終對工作仍念念不忘
    可是有一個人卻不僅不相信中國是貧油國家,反而用了10年時間成功勘探出了大量的油田,從而打破中國「無油論」。這個人就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他不僅是我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還為中國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 兒子被她「研究對象」,兒子27歲選擇自殺,女兒沒出席母親葬禮
    在現在這個時代,無形的壓力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樣壓在人們身上,很多的人其實都有大或者小的心理問題,所以心理學已經從之前僅有少數人得知的一門科學研究到了現在被眾人為知的一門學科,而今天我們要看的就是一名叫做梅蘭妮·克萊因的著名心理學家,她為了心理學把自己的兒子當做了「研究對象」,導致了自己的兒子在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