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2020-12-04 運城市科學技術協會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黃岡人,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讓我國丟掉了「貧油」的帽子,對我國的礦產資源開拓有重大的貢獻。

武漢東南長江北岸的黃岡,古稱黃州。很少有人知道,為中國和世界做出卓越貢獻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就誕生在這裡。從黃岡縣城往北走25公裡,有一個雲遮霧罩、丘陵環抱的小村子——張家灣,這就是李四光的家鄉。20世紀初,李四光還只是個十多歲的孩子,當時的名字叫李仲揆。

12歲那年,仲揆向父母親提出想去省城讀書。李卓侯早就存心送他上學深造,只是憂慮家裡收入不寬裕,學費、路費,不好籌措。現在兒子自己提出上學要求,他馬上答應。第二天,他求親告友,湊了一些錢。母親龔氏不識字,可她嫁到這樣一個讀書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讀書上進是第一等大事。她連夜給兒子縫了一件藍棉袍,準備了簡單行囊。於是仲揆告別了父母,告別了村莊,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這個第一次出門的少年一路打聽,終於找到省學務處,水陸街守備衙門。這裡門庭若市,擁擠著報名考學的人,比過去的科舉還熱鬧。仲揆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場面,明白這是決定命運的關頭,心裡不免緊張。到了報名處,人家遞給他一張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貫、年齡等欄目。他是頭一次拿到這東西,填寫時心中慌亂,把年齡填到姓名欄裡,寫了「十四」二字。辦事人已經囑咐不再給表,不許填錯,仲揆發現寫錯了,心裡一驚。可是他靈機一動,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於是姓名成了「李四」。但覺得「李四」這名字太俗,抬頭思索,眼光正碰上廳堂前的匾,匾上四個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後寫了個「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間的命名參加了入學考試,成績很好,於是李四光被錄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學堂(分東西南北中五路)的西路學校。學生住宿,夥食和學習用品由學校供給,每月補貼六元大洋。

李四光到了新的求學環境,立刻給父母寫信報告。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能有這個深造的機會多麼可貴!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學校開設的課程不少,有讀經、修身、算術、中文、歷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當時稱「格致」)。學校規定,每月考試一次,前五名的都可享受官費,保送到外國(英、美、法、德或日本)留學。李四光入學後三次考試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幾次公布的保送出國留學的名單裡卻沒有他。李四光覺得奇怪,一個要好的同學悄悄告訴他:「你是農村來的窮人家孩子,一無門第,二無靠山,他們把你擠掉了。」李四光聽了,少年氣盛,一怒之下離開學堂表示抗議。一個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哪兒去?學校派人把他找回來。學堂的監督見了他竟斥責他說:「你要逃走嗎?把學膳費交回來,二十一兩銀子!」李四光氣憤得臉色通紅,眼含淚水,質問道:「學堂規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去留學,我三次考試都是第一,憑什麼不送我?」校方本想壓制無錢無勢的農村孩子,不料遇到了李四光的抵制。他們極力狡辯,卻也怕事情鬧大。這時有位姓張的教師,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來說情,建議校方準許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爭氣,如果仍舊名列前茅,學堂理應按規定保送他留學。這也是關係學堂名聲信譽的事。學校接受了這位教師的建議,在下次考試中,李四光的成績仍赫然列在第一名。1904年7月,李四光終於以優異成績,被破格選派赴日本留學。在湖北省督撫致外務部的呈文中,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稱:「第二高等小學堂學生李四光等,均堪由官費派往日本留學,以資造就。」與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學生一共四名。李四光回黃岡家鄉,辭別父母,吃了一頓豐盛的團圓飯,欣然上路。這一次的出門是出洋。他到上海會同九名留日學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輪。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16歲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會。孫中山勉勵他說道:「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回國後不久,李四光又去英國留學。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青年時代懷著「科學救國」的雄心,赴英國伯明罕大學攻讀地質學,開始了他的地質生涯。上世紀30年代初,為了進一步探討地殼表面各種痕跡的規律,李四光不畏艱險,幾次橫渡大江,跨越秦嶺、南嶺,親自勘探測量,實地觀察地層構造。50年代,李四光任地質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協主席。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華夏構造體系」。1954年,他親自組織隊伍,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展石油普查,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接著,李四光與其他地質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國很快找到了鎢、鉻、鈾、金剛石、煤及稀有金屬礦藏,並在開發地熱、地下水,研究第四紀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的研究涉獵廣泛,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績。他對第四紀冰川遺蹟的研究推翻了過去的「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斷言。在地質學理論的研究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創建了地質力學。他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把各種構造看作地應力作用的結果。對於中國東部地區的地質特點,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的理論分析,他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3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前景,從而否定了「中國貧油」的觀點。在地震研究中,李四光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要認真觀測地應力的變化。

李四光畢生致力於地球科學事業,直到他臨終,還念念不忘發展地球科學、國家建設和人民的安危。1971年4月29日上午8時30分,李四光這位歷經風霜、鞠躬盡瘁、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了一生的偉大科學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平凡地降落,光榮地離去。他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但所取得的成就,卻舉世矚目。一次又一次地辛勤勞動,汗水與心血的結晶,讓祖國丟掉了「貧油」的帽子,在地質學方面的貢獻,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在「兩彈一星」上,再創奇蹟。

他就像一個魔術師,祖國母親的優點,在他的靈巧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下,逐一地被發掘出來並展示在世人眼前。(張文利)

相關焦點

  • 王恆升李四光丁文江:三位地質科學家的情懷—新聞—科學網
    王震真沒想到這麼大一個科學家(王恆升早已是院士),「為人類作了很大貢獻的科學家家中竟無電話」。(這是王震的原話)王震馬上打電話給北京市和郵政部門,第二天就給王恆升安上電話。 王恆升院士晚年給他的學生重複兩次講了同一個故事。那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他們坐船在長江的宜昌段上航行。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為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北大新聞網特開設《初心•使命》專欄,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科學報國的故事,以激勵北大師生弘揚科學報國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時代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敢於質疑、求真務實是李四光一生恪守的信條。身為後輩,他敢於質疑權威。德國地學科學家李希霍芬曾先後來中國做過7次地質調查,並著有《中國》三卷,書中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作用的遺蹟隻字未提。當時,許多中外地學學家也都默認中國東部並無第四紀冰川作用可言,只有李四光對此存疑。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他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及廬山等地考察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
  • 「地震預言帝」李四光?外孫女闢謠:科學家不是預言家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在家中排行老二,14歲報考武昌高等小學時,用一個銅板買了一張報名表,一緊張,錯將年齡寫入了姓名欄裡,家境貧寒的他捨不得再用一個銅板買一張報名表,便將十字添了幾筆改為「李」。李四光再三斟酌,不希望自己日後名為「李四」,正在這時,他發現學校門口的牌匾上寫著「光被四表」,李四光想,「四光」有四面發光之意,從此,李仲揆便成了李四光。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李四光的足跡
    李四光教授是中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889年誕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私塾教師家庭,1904年官費留學日本,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造船。1907年在東京加入孫中山先生創建的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
  • 李四光與許淑彬的愛情故事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李四光,中國著名地質學家,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蒙古族。 科學泰鬥李四光離世已經整整41年個年頭了。李四光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巨匠,而且還是一位感情豐富細膩的佳夫、慈父。他憑自己的知識和毅力,不僅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而且還建立了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 好事多磨終成眷屬 李四光長得挺胸直背、高大英俊。他性格溫和,含蓄沉著,遇事冷靜。成年後,曾贏得國內外許多姑娘的青睞。
  •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09年10月26日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了繼承和發揚李四光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26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的
  • 著名科學家的故事點燃青年學子激情
    10月20日—30日,2018年「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暨江蘇省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教育活動舉辦,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清華大學等9大高校以李四光、鄧稼先、錢學森等9位著名科學家事跡為原型而排演的話劇,在江蘇各大高校上演。帶著問題,記者走進現場。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中國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鈾——在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就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
  • 科學家精神報告團走進內蒙古講述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同志...
    【央視網】近日,內蒙古新聞聯播報導,由中國科協主辦,內蒙古科協承辦的「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內蒙古草原行第一站」來到呼和浩特市。科學家精神報告團分六組走進高校、中小學校和內蒙古科技館,講述李四光、黃緯祿、程開甲、鄧稼先、黃旭華、黃大年六名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創新精神、求實精神、奉獻精神、協同精神和育人精神。
  • 世界著名科學家世家
    有親緣關係的科學家世家,在世界科學歷史上的確挺多。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十七到十八世紀瑞士的伯努利家族,三代人共產生了8位數學和物理學家, 其中的雅各布·伯努利(1654-1705)和約翰·伯努利(1667-1748)對數學分析的建立功勳卓著,丹尼爾·伯努利(1700-1782)則建立了流體的「伯努利原理」。特別是約翰·伯努利,除了自己的傑出貢獻外,還培養出十八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歐拉。
  • 李四光參與繪製《棲霞山地質圖》被發現
    而最近棲霞山風景名勝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棲霞山史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份1932年李四光、朱森等人調查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地質圖顯示,棲霞山當時也有一個「仙人洞」。專家指出,李四光等人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也是棲霞山較早的地質調查圖,對研究棲霞山地質地貌具有重要意義。
  • 從湖北黃岡走出的李四光
    李四光在20年代到30年代,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廬山等地,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經過長時間的考察研究,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並最終得到國際科學家的公認。  李四光凝注心血最多的,是他創立的地質力學。這門地質學的邊緣學科,主要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的各種構造體系和構造型式,進而追索地殼運動的起源,探討解決地殼運動問題的途徑。
  • 魯迅為何點名罵李四光?李四光還不敢還嘴,原來是因為這個女人
    魯迅為啥要罵李四光?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李四光還不敢還嘴 魯迅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他給後世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而且很多作品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從而被選入課本中。其實,只要對魯迅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魯迅是一個放蕩不羈的文學家,具有批判主義思想。
  • 李四光的地震預言
    李四光是我國優秀的地質學家,民間謠傳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
  • 李四光:崎嶇五嶺路 石跡耿千秋
    李四光如是說。正是這份對待科學的嚴謹與執著,讓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資料圖  年少時的李四光就樹立了「科學救國」的理想。1906年,李四光留學日本,學習造船。後又遠赴英倫,改學地質專業,並終成一代地質學大家。
  • 與李四光一道找到鈾礦的吳磊伯
    劉曉瑜說起李四光,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婦孺皆知,因為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有三個最大的貢獻:為新中國找到石油、甩掉中國「貧油論」帽子;找到鈾礦為發展原子彈和氫彈做出貢獻;創建地質力學理論。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
    在外孫女鄒宗平的記憶中,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個更為具體生動、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是有著堅定信仰的科學家,也是尊重女性的謙謙君子。                         圖為1954年底李四光夫婦與外孫女鄒宗平一起享受冬日的陽光我的外公是李四光,他曾對年幼的我講過許多自己的事情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李四光當然這都是一種謠言,李四光的預測只是四個地震帶,而地震帶的範圍十分廣泛。所以李四光並沒有精確預測到四大地震的精確位置。但是李四光對於國家,對地理學的貢獻是依然是不可磨滅的。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李四光少年時期,武昌興建學堂,他想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