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黃岡人,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讓我國丟掉了「貧油」的帽子,對我國的礦產資源開拓有重大的貢獻。
武漢東南長江北岸的黃岡,古稱黃州。很少有人知道,為中國和世界做出卓越貢獻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就誕生在這裡。從黃岡縣城往北走25公裡,有一個雲遮霧罩、丘陵環抱的小村子——張家灣,這就是李四光的家鄉。20世紀初,李四光還只是個十多歲的孩子,當時的名字叫李仲揆。
12歲那年,仲揆向父母親提出想去省城讀書。李卓侯早就存心送他上學深造,只是憂慮家裡收入不寬裕,學費、路費,不好籌措。現在兒子自己提出上學要求,他馬上答應。第二天,他求親告友,湊了一些錢。母親龔氏不識字,可她嫁到這樣一個讀書人家,完全清楚孩子讀書上進是第一等大事。她連夜給兒子縫了一件藍棉袍,準備了簡單行囊。於是仲揆告別了父母,告別了村莊,毅然上路,直奔省城武昌去了。
這個第一次出門的少年一路打聽,終於找到省學務處,水陸街守備衙門。這裡門庭若市,擁擠著報名考學的人,比過去的科舉還熱鬧。仲揆第一次遇到這樣的場面,明白這是決定命運的關頭,心裡不免緊張。到了報名處,人家遞給他一張表格,上面有姓名、籍貫、年齡等欄目。他是頭一次拿到這東西,填寫時心中慌亂,把年齡填到姓名欄裡,寫了「十四」二字。辦事人已經囑咐不再給表,不許填錯,仲揆發現寫錯了,心裡一驚。可是他靈機一動,把「十」字加「八」加「子」成了他的姓,於是姓名成了「李四」。但覺得「李四」這名字太俗,抬頭思索,眼光正碰上廳堂前的匾,匾上四個字「光被四表」,令他心中一喜,在「四」字後寫了個「光」字。他就用自己偶然間的命名參加了入學考試,成績很好,於是李四光被錄取,分配在武昌五路高等小學堂(分東西南北中五路)的西路學校。學生住宿,夥食和學習用品由學校供給,每月補貼六元大洋。
李四光到了新的求學環境,立刻給父母寫信報告。一個從農村來的孩子,能有這個深造的機會多麼可貴!李四光完全明白,在學習上更加努力。學校開設的課程不少,有讀經、修身、算術、中文、歷史、地理和格致(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當時稱「格致」)。學校規定,每月考試一次,前五名的都可享受官費,保送到外國(英、美、法、德或日本)留學。李四光入學後三次考試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幾次公布的保送出國留學的名單裡卻沒有他。李四光覺得奇怪,一個要好的同學悄悄告訴他:「你是農村來的窮人家孩子,一無門第,二無靠山,他們把你擠掉了。」李四光聽了,少年氣盛,一怒之下離開學堂表示抗議。一個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哪兒去?學校派人把他找回來。學堂的監督見了他竟斥責他說:「你要逃走嗎?把學膳費交回來,二十一兩銀子!」李四光氣憤得臉色通紅,眼含淚水,質問道:「學堂規定,考了前五名就送去留學,我三次考試都是第一,憑什麼不送我?」校方本想壓制無錢無勢的農村孩子,不料遇到了李四光的抵制。他們極力狡辯,卻也怕事情鬧大。這時有位姓張的教師,得知李四光受委屈,就出來說情,建議校方準許李四光再考一次,如果落榜,怪他自己不爭氣,如果仍舊名列前茅,學堂理應按規定保送他留學。這也是關係學堂名聲信譽的事。學校接受了這位教師的建議,在下次考試中,李四光的成績仍赫然列在第一名。1904年7月,李四光終於以優異成績,被破格選派赴日本留學。在湖北省督撫致外務部的呈文中,李四光的名字列在上面,呈文稱:「第二高等小學堂學生李四光等,均堪由官費派往日本留學,以資造就。」與他一起被保送的武昌高小學生一共四名。李四光回黃岡家鄉,辭別父母,吃了一頓豐盛的團圓飯,欣然上路。這一次的出門是出洋。他到上海會同九名留日學生登上了赴日本的海輪。
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創建同盟會,16歲的李四光加入了同盟會。孫中山勉勵他說道:「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回國後不久,李四光又去英國留學。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和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所長。李四光青年時代懷著「科學救國」的雄心,赴英國伯明罕大學攻讀地質學,開始了他的地質生涯。上世紀30年代初,為了進一步探討地殼表面各種痕跡的規律,李四光不畏艱險,幾次橫渡大江,跨越秦嶺、南嶺,親自勘探測量,實地觀察地層構造。50年代,李四光任地質部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副院長和古生物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協主席。
1953年,李四光提出了「新華夏構造體系」。1954年,他親自組織隊伍,在松遼平原和華北平原開展石油普查,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接著,李四光與其他地質工作者共同努力,使我國很快找到了鎢、鉻、鈾、金剛石、煤及稀有金屬礦藏,並在開發地熱、地下水,研究第四紀冰川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李四光的研究涉獵廣泛,在古生物學、冰川學研究上取得很大的成績。他對第四紀冰川遺蹟的研究推翻了過去的「中國無第四紀冰川」的斷言。在地質學理論的研究上,最重要的工作是創建了地質力學。他運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與礦產分布規律,把各種構造看作地應力作用的結果。對於中國東部地區的地質特點,李四光運用地質力學的理論分析,他認為新華夏構造體系的3個沉降帶具有廣闊的找油前景,從而否定了「中國貧油」的觀點。在地震研究中,李四光強調,在研究地質構造活動性的基礎上,要認真觀測地應力的變化。
李四光畢生致力於地球科學事業,直到他臨終,還念念不忘發展地球科學、國家建設和人民的安危。1971年4月29日上午8時30分,李四光這位歷經風霜、鞠躬盡瘁、為祖國為人民奉獻了一生的偉大科學家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平凡地降落,光榮地離去。他一直都是默默無聞的,但所取得的成就,卻舉世矚目。一次又一次地辛勤勞動,汗水與心血的結晶,讓祖國丟掉了「貧油」的帽子,在地質學方面的貢獻,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在「兩彈一星」上,再創奇蹟。
他就像一個魔術師,祖國母親的優點,在他的靈巧的雙手和智慧的大腦下,逐一地被發掘出來並展示在世人眼前。(張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