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恆升李四光丁文江:三位地質科學家的情懷—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吳勝明

【這一看不要緊,一下就在個舊考察了近兩個月。丁文江還飽含深情地記錄了當時礦工的生活。】

20世紀50年代初冬,王震將軍率領解放軍進駐烏魯木齊後,遇到了一個重大難題。因為缺乏燃料,每天都有不少官兵睡下後再也沒能起來。王震心急如焚,向周總理報告。周總理立刻找到剛回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李四光說,我有個學生叫王恆升,現在新疆,找到他就能解決問題。

王震接到電報後,立刻派人找到王恆升所在的單位新疆建設廳;一到單位說有此人,但被作為有問題的人,關進了「學習班」。好不容易,才找到他。王震將軍見到王恆升時,就說你能找煤,能幫我們找煤嗎?此時的王恆升作為一個海歸的地質學家卻被以所謂的反革命關進了「學習班」,他受了多大委屈,多大的打擊啊!可是,他毫不計較,他要為忍飢挨凍的人民子弟兵找到煤,儘快地找到煤。憑他在新疆的多年野外地質工作經驗和學識,很快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此後,王震將軍始終記得他為新疆人民所作的重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初,王震打電話找王恆升,單位人告知說,他不在單位(此時王恆升已80歲了),在家。王震問,他家電話號碼,被告知,王恆升家無電話,只能打街道的傳呼電話。王震真沒想到這麼大一個科學家(王恆升早已是院士),「為人類作了很大貢獻的科學家家中竟無電話」。(這是王震的原話)王震馬上打電話給北京市和郵政部門,第二天就給王恆升安上電話。

王恆升院士晚年給他的學生重複兩次講了同一個故事。那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他們坐船在長江的宜昌段上航行。突然,一陣吵鬧聲吸引了年輕的王恆升,一位英國水兵搶一位中國中年農婦買的柑橘,農婦要他付錢,水兵不但不付錢還動手毆打了她。此時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快步上前,扯開了水兵,並回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然後用純正的倫敦英語教訓這位水兵說,在你們國家也有像這位農婦的婦女,她們是你的姐妹、你的母親,你怎麼能這樣對待她們。那位水兵驚呆了,連連賠不是,並付了柑橘的錢。這位高大的中年人就是他的老師,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

這個故事是我2007年編寫國土部院士事跡時,親耳聽王老的學生講的。這又使我想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缺乏燃料,不少專家說中國缺油。李四光根據自己的學識,堅定認為中國不缺油,終於帶領中國的地質石油專家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大慶油田,使國人大受鼓舞。

1968年邢臺地震,周總理看到震後的現場眼淚落下來,心情十分難受。總理希望地震能夠預報,把此事交給了李四光。李四光接受任務後,排除萬難,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是在做這件事。他十分堅定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他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方向,並取得了重大進展。2008年汶川地震後,《北京晚報》用整版篇幅刊登了筆者撰寫的《李四光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一文。

最後,要寫一下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丁文江先生。1911年,丁文江24歲從英國留學歸國,由越南入雲南時,前輩葉浩吾告訴他,你學習地學,又好旅行,最宜讀《徐霞客遊記》。丁文江認為地質學家一定要有紮實深厚的野外工作實踐。1914年,已經是中國地質調查所重要專家的丁文江再次入滇進行地質考察。這次,他自己安排了一個行程,那就是到中國最著名的礦產地之一 ——雲南箇舊錫礦去看看情況,看看中國的礦產開發,看看中國採礦工人的實際情況。這一看不要緊,一下就在個舊考察了近兩個月。他還飽含深情地記錄了當時礦工的生活。他寫道:

「工人的住處叫做夥房,是一間土牆的草棚篷,幾十個人睡在一處。我曾在銀洞的夥房裡睡過一夜。終夜只聽見工人咳嗽的聲音,此停彼起,絡繹不斷。我聽著這種悽慘的音樂,想著在洞裡聽見的喘聲,一直到天明,不能合眼。早上起來一看,沒法可以下腳,因為地下到處都是工人的涕唾!工人的工資平均每月不到五元。」

從此,勞苦礦工的情形深深留在了丁文江心中。他的逝世十分可惜。他是為了解決中國南方少煤的問題,專程去湖南省調查煤田時,晚上睡覺,因為天冷,煤氣中毒而走的。他去世時年僅49歲。胡適先生得知後,為表達對丁文江的尊敬和懷念,親自撰寫了《丁文江傳》一書。

從王恆升與人民子弟兵,李四光與買柑橘的農婦,丁文江與個舊礦礦工的故事中,我深深感到三位科學家的人文情懷。

《中國科學報》 (2015-07-10 第11版 作品)

相關焦點

  • 訪談︱潘雲唐:丁文江、葛利普如何奠定中國地質學的基礎
    葛利普之墓澎湃新聞:20世紀初以來,中國地質學得到了非常大的發展,特別是從國外邀請來了很多科學家,包括葛利普在內,這其中丁文江是起了積極作用,納賢能力很強。潘雲唐:李四光也是他邀請的。澎湃新聞:對!澎湃新聞:剛才您也提到了「章丁翁李」,能否簡單評述一下這四位先生?潘雲唐:我是這樣來比較他們的。這四位當中,年歲最大的是章鴻釗,他比丁文江大10歲,比翁文灝和李四光大12歲,翁文灝與李四光同年,翁只比李大三個月,論資排輩,這四個人的順序是「章丁翁李」。
  • 李四光與地質學界的歷史糾結
    中國地質學界的形成1913年6月,在丁文江的策劃下,北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把原來管理地質事業的行政機構「地質科」,改作擬行調查研究功能的「地質調查所」,並同時成立了以培養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機構「地質研究所」。1922年2月,以地質調查所人員為主體,北京大學地質系教師和外國學者等積極參與,成立了中國地質學會,創刊了《中國地質學會志》。
  •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新聞—科學網
    60歲的李四光被任命為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任命之時,李四光正從歐洲秘密回國。 次年5月,李四光抵達北京。與周恩來總理暢談近3小時後,李四光接下了組織全國地質工作的任務。地質工作要服務好國家經濟建設,要緊的任務有哪些?地質人才要交給怎樣的單位培養?當時全國的地質工作者僅有兩百多人,為徵求意見,李四光給他們每一位都發了信。
  • 李四光參與繪製《棲霞山地質圖》被發現
    而最近棲霞山風景名勝區的工作人員在整理棲霞山史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份1932年李四光、朱森等人調查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地質圖顯示,棲霞山當時也有一個「仙人洞」。專家指出,李四光等人繪製的《棲霞山地質圖》,也是棲霞山較早的地質調查圖,對研究棲霞山地質地貌具有重要意義。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入學後三次考試都列在第一名,但是幾次公布的保送出國留學的名單裡卻沒有他。李四光覺得奇怪,一個要好的同學悄悄告訴他:「你是農村來的窮人家孩子,一無門第,二無靠山,他們把你擠掉了。」李四光聽了,少年氣盛,一怒之下離開學堂表示抗議。一個陌生的大城市,他能跑到哪兒去?學校派人把他找回來。學堂的監督見了他竟斥責他說:「你要逃走嗎?把學膳費交回來,二十一兩銀子!」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對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抱有悲觀看法。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獻禮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新聞當事人》繼續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
  • 中科院物理所講述:李四光一門三院士「無悔的選擇」
    通過科學家故事,讓參與者深刻體會老一輩科學家愛國奉獻、執著創新、協同育人的寶貴精神。 活動上,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林院士的女兒鄒宗平,講述了其外祖父李四光、母親李林、父親鄒承魯一門三院士「無悔的選擇」。 鄒宗平講述了李四光為國求學、為國科研的輝煌一生:兒時遭遇中日甲午海戰爆發,為了國家的強大,五歲的李四光心中埋下了學造船的夢想。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我是中華兒女,祖國培養我長大的,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理應對祖國人民有所回報,這是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我國最艱苦的時候,一批批的革命先輩在各大領域發揮著作用,今天小編分享的就是關於李四光的故事,一個老一輩的地質勘探家。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
    近代歷史上,我國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無論在哪個方向,都是令世人震驚的,小編帶你認識以下,近代歷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吧~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中國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鈾——在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就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
  • 青春勵志故事——李四光:中國的「地質之光」
    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首創地質力學,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他以獨到的學術見解,不僅圓滿解決了各種地質構造型式的形成機制,而且成功地指導了找礦工作。根據他的理論,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地震預言帝」李四光?外孫女闢謠:科學家不是預言家
    鳳凰網鳳凰新聞客戶端推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節目《隱秘而偉大》,講述貢獻者的故事。本期《隱秘而偉大》邀請到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以及中國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拴宏,回憶李四光先生的一生。李四光,地質學家,一生致力於地質科學研究,是中國現代地質科學奠基人之一,為石油、鈾礦等礦產的發現和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李四光少年時期,武昌興建學堂,他想去學習。
  • 從湖北黃岡走出的李四光
    1950年,李四光從歐洲秘密回到新中國,接受組織全國地質工作的任務,並長期擔任地質部長,領導全國的地質工作對研究我國的第四紀地質和地貌,以及解決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是一個關鍵問題。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認為中國無第四紀冰川可言。李四光在20年代到30年代,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廬山等地,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經過長時間的考察研究,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並最終得到國際科學家的公認。  李四光凝注心血最多的,是他創立的地質力學。
  • 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
    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 2019-09-27 18: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李四光姓名由來:誤將年齡「十四」填在姓名欄(圖)
    1920年的春末夏初,三位文質彬彬的年輕學者走進了這條小巷,輕聲探討著一些學術問題。  三位學者當中,最年輕的叫丁燮林(筆名丁西林,1893年-1974年),後來成為北大物理系主任,解放後任文化部副部長;年長一些的叫王世傑(1891年-1981年),時為北大法學教授,後來成為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年紀最大的,便是本文的主人公李四光。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他,就是李四光。這位一生熱愛地質工作的老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一絲不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要到野外考察,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巖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長度都要相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於湖北黃岡。14歲那年,李四光獨自到武昌高等小學堂求學,求知若渴的他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學習未滿兩年便被送到日本學造船機械。
  • 李四光的地震預言
    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帶而不是四個城市,李四光說的四大地震帶,它們是: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