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勝明
【這一看不要緊,一下就在個舊考察了近兩個月。丁文江還飽含深情地記錄了當時礦工的生活。】
20世紀50年代初冬,王震將軍率領解放軍進駐烏魯木齊後,遇到了一個重大難題。因為缺乏燃料,每天都有不少官兵睡下後再也沒能起來。王震心急如焚,向周總理報告。周總理立刻找到剛回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李四光說,我有個學生叫王恆升,現在新疆,找到他就能解決問題。
王震接到電報後,立刻派人找到王恆升所在的單位新疆建設廳;一到單位說有此人,但被作為有問題的人,關進了「學習班」。好不容易,才找到他。王震將軍見到王恆升時,就說你能找煤,能幫我們找煤嗎?此時的王恆升作為一個海歸的地質學家卻被以所謂的反革命關進了「學習班」,他受了多大委屈,多大的打擊啊!可是,他毫不計較,他要為忍飢挨凍的人民子弟兵找到煤,儘快地找到煤。憑他在新疆的多年野外地質工作經驗和學識,很快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此後,王震將軍始終記得他為新疆人民所作的重大貢獻。20世紀80年代初,王震打電話找王恆升,單位人告知說,他不在單位(此時王恆升已80歲了),在家。王震問,他家電話號碼,被告知,王恆升家無電話,只能打街道的傳呼電話。王震真沒想到這麼大一個科學家(王恆升早已是院士),「為人類作了很大貢獻的科學家家中竟無電話」。(這是王震的原話)王震馬上打電話給北京市和郵政部門,第二天就給王恆升安上電話。
王恆升院士晚年給他的學生重複兩次講了同一個故事。那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他們坐船在長江的宜昌段上航行。突然,一陣吵鬧聲吸引了年輕的王恆升,一位英國水兵搶一位中國中年農婦買的柑橘,農婦要他付錢,水兵不但不付錢還動手毆打了她。此時一位身材高大的中年人快步上前,扯開了水兵,並回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然後用純正的倫敦英語教訓這位水兵說,在你們國家也有像這位農婦的婦女,她們是你的姐妹、你的母親,你怎麼能這樣對待她們。那位水兵驚呆了,連連賠不是,並付了柑橘的錢。這位高大的中年人就是他的老師,著名的地質學家李四光。
這個故事是我2007年編寫國土部院士事跡時,親耳聽王老的學生講的。這又使我想到20世紀50年代,中國缺乏燃料,不少專家說中國缺油。李四光根據自己的學識,堅定認為中國不缺油,終於帶領中國的地質石油專家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大慶油田,使國人大受鼓舞。
1968年邢臺地震,周總理看到震後的現場眼淚落下來,心情十分難受。總理希望地震能夠預報,把此事交給了李四光。李四光接受任務後,排除萬難,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都是在做這件事。他十分堅定地認為,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他提出了具體的研究方向,並取得了重大進展。2008年汶川地震後,《北京晚報》用整版篇幅刊登了筆者撰寫的《李四光說:地震是可以預報的》一文。
最後,要寫一下中國地質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丁文江先生。1911年,丁文江24歲從英國留學歸國,由越南入雲南時,前輩葉浩吾告訴他,你學習地學,又好旅行,最宜讀《徐霞客遊記》。丁文江認為地質學家一定要有紮實深厚的野外工作實踐。1914年,已經是中國地質調查所重要專家的丁文江再次入滇進行地質考察。這次,他自己安排了一個行程,那就是到中國最著名的礦產地之一 ——雲南箇舊錫礦去看看情況,看看中國的礦產開發,看看中國採礦工人的實際情況。這一看不要緊,一下就在個舊考察了近兩個月。他還飽含深情地記錄了當時礦工的生活。他寫道:
「工人的住處叫做夥房,是一間土牆的草棚篷,幾十個人睡在一處。我曾在銀洞的夥房裡睡過一夜。終夜只聽見工人咳嗽的聲音,此停彼起,絡繹不斷。我聽著這種悽慘的音樂,想著在洞裡聽見的喘聲,一直到天明,不能合眼。早上起來一看,沒法可以下腳,因為地下到處都是工人的涕唾!工人的工資平均每月不到五元。」
從此,勞苦礦工的情形深深留在了丁文江心中。他的逝世十分可惜。他是為了解決中國南方少煤的問題,專程去湖南省調查煤田時,晚上睡覺,因為天冷,煤氣中毒而走的。他去世時年僅49歲。胡適先生得知後,為表達對丁文江的尊敬和懷念,親自撰寫了《丁文江傳》一書。
從王恆升與人民子弟兵,李四光與買柑橘的農婦,丁文江與個舊礦礦工的故事中,我深深感到三位科學家的人文情懷。
《中國科學報》 (2015-07-10 第11版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