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微懂一些地理的人都知道的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李四光,之前一直流傳一句話:他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
當然這都是一種謠言,李四光的預測只是四個地震帶,而地震帶的範圍十分廣泛。所以李四光並沒有精確預測到四大地震的精確位置。但是李四光對於國家,對地理學的貢獻是依然是不可磨滅的。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學習地理的人並不多,大都選擇用文字來喚醒「沉睡」的國人。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李四光少年時期,武昌興建學堂,他想去學習。父親為支持他,到處籌學費,母親則用嫁衣給他改制了一件棉袍子。在學校期間,李四光學習非常優秀,他也因此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公費留學。李四光的留學公費有限,連去日本的船票都只買了廉價艙的。在日本,他過得很困窘,但每個月還能從牙縫裡省出一點錢寄回家。在東京,他結識了孫中山和宋教仁,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他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成為了一名進步青年。
第二,救國熱情高漲,革命不行,便轉為用科學,科技救國。李四光畢業回國之後,被派到武昌曇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武昌起義爆發,李四光參與到武昌起義。在武昌起義中,李四光感覺到革命的發展與他想像的相去甚遠,於是他便產生了科學救國的想法。那個時候北洋政府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李四光在不久之後便又被派出國深造。李四光去到英國後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那時,英國生活物資日益短缺,物價開始上漲,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留學生紛紛離開英國。沒學成的李四光不服輸,去當礦工掙取學費。最終在英國拿到了碩士學位。隨即,北大校長蔡元培就給他發來了聘書,聘請他回國當教授。
第三,為國家做貢獻,一直致力於搞研究,搞創作。現在的我們往往是尋找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習,但是在動蕩的年代,很多人都是國家需要什麼人才,人們就學什麼。在抗戰期間,李四光因為聽父親說「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是因為造船術不如人」,就萌生了去日本學造船的想法。
為了脫掉中國是「貧油國」的帽子,李四光研究地質,研究石油與地理的關係,最後終於找到一套理論,在李四光理論的指導下,廣大地質工作者和鑽探工人勘探出了油田。緊接著,大慶油田開發成功,這都打破了長期來西方科學家認定中國是貧油國的說法。遵循李四光的思路,我國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這次的發現,為我國開展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四光晚年一直在致力於地震工作的研究。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專業座談會召開,81歲的科學家李四光已是身患重病的老人,但他仍堅持參與,在對待科學上,他是一絲不苟的,在對待國家上,他盡心盡力。可以說他是一位真正有家國情懷和科學匠心的地質學家。
大家對於李四光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或補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