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2021-01-16 新兒說鄉鎮的習俗

稍微懂一些地理的人都知道的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李四光,之前一直流傳一句話:他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

李四光

當然這都是一種謠言,李四光的預測只是四個地震帶,而地震帶的範圍十分廣泛。所以李四光並沒有精確預測到四大地震的精確位置。但是李四光對於國家,對地理學的貢獻是依然是不可磨滅的。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學習地理的人並不多,大都選擇用文字來喚醒「沉睡」的國人。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李四光少年時期,武昌興建學堂,他想去學習。父親為支持他,到處籌學費,母親則用嫁衣給他改制了一件棉袍子。在學校期間,李四光學習非常優秀,他也因此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公費留學。李四光的留學公費有限,連去日本的船票都只買了廉價艙的。在日本,他過得很困窘,但每個月還能從牙縫裡省出一點錢寄回家。在東京,他結識了孫中山和宋教仁,接受了更多的民主革命思想。他將盤在頭上的長辮子剪掉,成為了一名進步青年。

第二,救國熱情高漲,革命不行,便轉為用科學,科技救國。李四光畢業回國之後,被派到武昌曇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武昌起義爆發,李四光參與到武昌起義。在武昌起義中,李四光感覺到革命的發展與他想像的相去甚遠,於是他便產生了科學救國的想法。那個時候北洋政府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李四光在不久之後便又被派出國深造。李四光去到英國後沒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那時,英國生活物資日益短缺,物價開始上漲,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留學生紛紛離開英國。沒學成的李四光不服輸,去當礦工掙取學費。最終在英國拿到了碩士學位。隨即,北大校長蔡元培就給他發來了聘書,聘請他回國當教授。

李四光在杭州做研究

第三,為國家做貢獻,一直致力於搞研究,搞創作。現在的我們往往是尋找自己喜歡的專業學習,但是在動蕩的年代,很多人都是國家需要什麼人才,人們就學什麼。在抗戰期間,李四光因為聽父親說「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是因為造船術不如人」,就萌生了去日本學造船的想法。

李四光做研究

為了脫掉中國是「貧油國」的帽子,李四光研究地質,研究石油與地理的關係,最後終於找到一套理論,在李四光理論的指導下,廣大地質工作者和鑽探工人勘探出了油田。緊接著,大慶油田開發成功,這都打破了長期來西方科學家認定中國是貧油國的說法。遵循李四光的思路,我國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這次的發現,為我國開展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四光顛覆中國貧油的說法

李四光晚年一直在致力於地震工作的研究。全國地震工作會議專業座談會召開,81歲的科學家李四光已是身患重病的老人,但他仍堅持參與,在對待科學上,他是一絲不苟的,在對待國家上,他盡心盡力。可以說他是一位真正有家國情懷和科學匠心的地質學家。

大家對於李四光有什麼不同的看法或補充,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分享哦!

相關焦點

  • 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
    在外孫女鄒宗平的記憶中,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個更為具體生動、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是有著堅定信仰的科學家,也是尊重女性的謙謙君子。現在我從中選出幾件往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一個不被大家熟知的「李四光」。孫中山:湖北李四光16歲就嚮往革命,非常的好外公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認識了宋教仁和馬君武,後經這兩位先生又認識了孫中山。
  • 22名地質學家獲「李四光學者」稱號
    原標題:22名地質學家獲「李四光學者」稱號  本報訊25日至27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主辦,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承辦的李四光學術思想討論會在北京舉行。22名地質專家獲得首批「李四光學者」稱號。會上,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做了「大力弘揚李四光精神,推進地質科技創新發展」發言。
  •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 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解說】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地質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 歷史上的今天1889年10月26日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
    歷史上的今天1889年10月26日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 2013-09-05 15:14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他走路不緊不慢,步子卻距離大小相等,每邁一步都精確到0.85米。他,就是李四光。這位一生熱愛地質工作的老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一絲不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要到野外考察,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巖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長度都要相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於湖北黃岡。14歲那年,李四光獨自到武昌高等小學堂求學,求知若渴的他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學習未滿兩年便被送到日本學造船機械。
  • 先找到石油後找到鈾礦,中國有今天,離不開地質學家李四光
    在很多人心中,李四光的人設是「地質學家」,那他又是怎麼影響新中國軍工發展的呢?我之所以說李四光是新中國現代軍工奠基人,是因為他的兩項地址成就,一個是石油另一個是鈾礦。 日本侵華期間在東北尋找石油多年,到戰敗都沒找到。
  • 國慶節手抄報:李四光的愛國故事
    國慶節手抄報:李四光的愛國故事 2013-09-12 11:4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中國既要找到油,又要找到鈾——在新中國地質事業的群星中,最為明亮的一顆就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李四光。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黃岡人,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讓我國丟掉了「貧油」的帽子,對我國的礦產資源開拓有重大的貢獻。武漢東南長江北岸的黃岡,古稱黃州。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李四光紀念館講解員王智麟告訴記者,八九歲的李四光,因為迷戀村口的這塊大石頭,最終走上了地質科學的道路。
  • 與李四光一道找到鈾礦的吳磊伯
    劉曉瑜說起李四光,全中國乃至全世界婦孺皆知,因為他是世界著名科學家、地質學家。李四光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其中有三個最大的貢獻:為新中國找到石油、甩掉中國「貧油論」帽子;找到鈾礦為發展原子彈和氫彈做出貢獻;創建地質力學理論。
  • 科學大師愛國事跡被搬上高校舞臺
    這一次,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真的生氣了,「這是我作為一個老師的失敗,難道我變成了學生心中不敢挑戰、不能質疑的神?學術的進步,就是在不斷的挑戰和創新中前行的。」《大地之光》是以李四光為原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傾情打造的一部原創話劇。
  • 為中國「兩彈」事業找到鈾礦的地質學家
    劉曉瑜 李四光(1889-1971),著名地質學家,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在後面兩大貢獻中,李四光的一位得意門生、長期追隨者功不可沒,他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地質學家的吳磊伯,中國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鈾礦的發現人之一。 積極參與抗日救亡 吳磊伯,1914年出生於湖南臨湘(今臨湘市)長塘鎮新生村禮儒堂一個書香世家。其父吳秉剛,湖南礦冶專科畢業,歷任平江黃金洞、臨武香花洞、水口山礦務局等處礦長。
  • 李四光的足跡
    李四光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地質學家,同時還擔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聘任、財務、庶務委員會委員和儀器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協助蔡元培校長為北京大學校務建設做出了貢獻。此外,他還籌辦了武漢大學,任過中央大學代校長、教授,京師圖書館副館長等職。  新中國成立前夕,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
  • 李四光與地質學界的歷史糾結
    李四光在報告中勾畫出來的1949年前的中國地質學史,是一部買辦學者與外國侵略勢力相勾結的歷史;買辦學者集團把持了中國地質學界;中國的地質調查與研究機構已淪為帝國主義國家學術機構的附庸;中國地質學家的大量工作只是為殖民主義國家提供地質資料。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上臺,李四光發展實業、造福人民、建設新湖北的宏偉計劃已成幻想,他內心鬱悶,陷入彷徨之中。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國,1918年獲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青春勵志故事——李四光:中國的「地質之光」
    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首創地質力學,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他以獨到的學術見解,不僅圓滿解決了各種地質構造型式的形成機制,而且成功地指導了找礦工作。根據他的理論,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 李四光神秘死亡成謎,專業醫生為你揭開真相
    李四光是我國和世界著名的地質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與實踐,為中國大慶油田以及後來其它油田的開發和石油工業基地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心中偶像。可惜李四光院士於1971年4月29日突然猝死離世,他的逝世是國家以及科技界的重大損失。由於他死的突然,所以對於他的死顯得很神秘,當時有各種猜測,其實李四光院士患的是大血管疾病——腹主動脈瘤破裂。
  • 陝西這個縣礦產資源貯量很大,被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亞洲的烏拉爾
    位於「勉略寧」金三角,被地質學家李四光譽為亞洲的「烏拉爾」。勉縣是一個兩漢三國歷史文化積澱非常深厚的地方,悠久的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新石器文化遺址在距縣城6.2公裡的溫泉鄉牟營村,遺址面積較大,內涵豐富,是漢中地區少見的文化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