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09年10月26日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了繼承和發揚李四光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26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的
-
中國近代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
近代歷史上,我國的許多成就在世界上都取得極大的成功,無論在哪個方向,都是令世人震驚的,小編帶你認識以下,近代歷史上十位傑出的地質學家吧~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
-
先找到石油後找到鈾礦,中國有今天,離不開地質學家李四光
21世紀的今天,中國能有今天的成就來之不易。這些都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李四光。在很多人心中,李四光的人設是「地質學家」,那他又是怎麼影響新中國軍工發展的呢?我之所以說李四光是新中國現代軍工奠基人,是因為他的兩項地址成就,一個是石油另一個是鈾礦。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李四光紀念館講解員王智麟告訴記者,八九歲的李四光,因為迷戀村口的這塊大石頭,最終走上了地質科學的道路。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2018年04月19日 10:00作者:科普中國網編輯:網絡 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李四光:崎嶇五嶺路 石跡耿千秋
資料圖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市一個小小的村落,由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1906年,李四光留學日本,學習造船。後又遠赴英倫,改學地質專業,並終成一代地質學大家。月,李四光在杭州飛來峰用放大鏡察看石灰巖中的有孔蟲化石。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我是中華兒女,祖國培養我長大的,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理應對祖國人民有所回報,這是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我國最艱苦的時候,一批批的革命先輩在各大領域發揮著作用,今天小編分享的就是關於李四光的故事,一個老一輩的地質勘探家。
-
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
在外孫女鄒宗平的記憶中,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個更為具體生動、有血有肉的人。他既是有著堅定信仰的科學家,也是尊重女性的謙謙君子。現在我從中選出幾件往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一個不被大家熟知的「李四光」。孫中山:湖北李四光16歲就嚮往革命,非常的好外公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認識了宋教仁和馬君武,後經這兩位先生又認識了孫中山。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稍微懂一些地理的人都知道的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李四光,之前一直流傳一句話:他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李四光少年時期,武昌興建學堂,他想去學習。
-
李四光造出的這個字,手機上都不能打出來,你來試試
李四光(1889—1971年),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相信不少人小時候都聽過李四光的故事,可是你知道嗎,李四光還曾經為古生物專門造了一個字出來。紡錘蟲生活在2.5億年前,是一種個頭很小的單細胞動物,體長4~6毫米,跟麥粒差不多大。因為它的殼呈紡錘形,故有「紡錘蟲」的俗稱。不過作為一類廣泛分布的古生物,想要對它展開研究,最好還是給它一個學名。
-
李四光參與繪製《棲霞山地質圖》被發現
《棲霞山地質圖》問世已經82年了。看得出來,此圖曾經被重新裱裝過,除了一些摺痕外,十分清晰。 難能可貴的是《棲霞山地質圖》是由四位著名地質學家共同完成。地形測繪人是劉祖彝、喻德淵,地質調查人為李四光、朱森,民國二十一年由「國立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制。記者查閱了4位測繪人、調查人的信息。 劉祖彝(1900——1985),湖南寧鄉人,著名地質學家。
-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 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解說】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地質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
李四光與地質學界的歷史糾結
李四光的觀點1951年12月30日,中國地質學會在北京召開年會,李四光以學會理事長身份作了長篇講話,後以《地質工作者在科學戰線上做了一些什麼?》為題,發表於《地質論評》、《光明日報》等報刊。通觀全文的設問和回答,是在檢討地質學界30年來的工作,可視為與時代轉折相伴而生的地質學史文本(下稱「李文」,本文引述者為所在《李四光全集》第8卷中的頁數)。中國地質學會成立於1922年2月3日,當1951年12月30日召開年會時,恰逢臨近學會成立30周年,李在講話中說:在這30年中,我們中國人民不管是哪一個集團的人,或者哪一個個人的活動,都成了歷史的事實。
-
歷史上的今天1866年9月25日遺傳學家摩爾根誕辰
歷史上的今天1866年9月25日遺傳學家摩爾根誕辰 2013-09-02 10:00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他,就是李四光。這位一生熱愛地質工作的老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一絲不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要到野外考察,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巖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長度都要相等」。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於湖北黃岡。14歲那年,李四光獨自到武昌高等小學堂求學,求知若渴的他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學習未滿兩年便被送到日本學造船機械。
-
當年今日——歷史上的10月29日
1889年10月29日 革命先驅李大釗誕辰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出生在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了一生,直到今天,人們也沒有忘記他的光輝形象和豐功偉績。為了紀念李大釗,1989年10月29日,也就是他誕辰100周年的時候,人們把用白色花崗巖雕成的李大釗塑像安放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釗公園」裡。
-
10月29日 歷史上的今天
1902年10月29日 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招生 1902年10月29日中國第一所女子學校招生滿族貴族少女。她們所受到的教育是在家庭中完成的1902年10月,吳馨將家塾遷至上海小南門內,擴大規模,改名務本女塾。
-
他出生於湖北團風,卻是蒙古族,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
李四光與許淑彬的愛情故事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李四光,中國著名地質學家,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蒙古族。少年時代在家鄉求學,1902年冬赴武昌讀書;1904年赴日本學習,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參加了武昌起義;1913年,李四光又赴英國留學,1919年回國;任過北京地質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湖北臨時參議會副議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世界科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71年4月29日逝世。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1889~1971),湖北黃岡人,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與奠基人。讓我國丟掉了「貧油」的帽子,對我國的礦產資源開拓有重大的貢獻。武漢東南長江北岸的黃岡,古稱黃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