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2020-11-26 北大新聞網

編者按:

北大有著「科學報國」的光榮傳統。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兩彈一星」到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從成功提取青蒿素到聯合研製我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北大科技工作者在科學技術領域攻堅克難,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突破性科研進展和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稀土分離理論及其應用、計算機漢字雷射照排系統和後來的電子出版系統的研製等為代表的重大科技成果,持續引領時代進步、造福人民造福世界。

當前北大正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充分發揮榜樣的示範引領作用,北大新聞網特開設《初心•使命》專欄,講述老一輩科學家科學報國的故事,以激勵北大師生弘揚科學報國的優良傳統,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肩負時代重任,勇做新時代科技創新的排頭兵。

李四光

1930年,熙熙攘攘的上海街頭,人群中有一位步伐獨特的老人,他走路不緊不慢,步子卻距離大小相等,每邁一步都精確到0.85米。

他,就是李四光。這位一生熱愛地質工作的老科學家,從事科學研究一絲不苟。他經常對學生說,搞地質要到野外考察,腳步就是測量土地、計算巖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長度都要相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於湖北黃岡。14歲那年,李四光獨自到武昌高等小學堂求學,求知若渴的他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學習未滿兩年便被送到日本學造船機械。辛亥革命爆發後,他曾先後擔任過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和實業部部長。正當他準備大幹一番事業之時,辛亥革命失敗了。於是,他發憤專心於科學技術研究,遠赴英國伯明罕大學深造,立志走「科學救國」之路。

敢於質疑、求真務實是李四光一生恪守的信條。身為後輩,他敢於質疑權威。德國地學科學家李希霍芬曾先後來中國做過7次地質調查,並著有《中國》三卷,書中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作用的遺蹟隻字未提。當時,許多中外地學學家也都默認中國東部並無第四紀冰川作用可言,只有李四光對此存疑。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他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及廬山等地考察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

然而,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蘇格蘭地質學家巴爾博、法國地質學家德日進等著名地質學家卻質疑李四光關於廬山第四紀冰川的論斷。為了使自己的理論更具說服力,李四光逐漸將目光投向廬山之外,進一步擴大了冰川研究的地域範圍,對安徽中部、九華山、天目山等長江下遊區域進行考察。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黃山研究,寫了《安徽黃山之第四紀冰川現象》的論文。德國地質學教授費斯曼看罷黃山歸來,讚嘆道:「這是一個翻天覆地的發現。」這是李四光的冰川理論研究第一次得到外國科學家的公開承認。可是,李四光覺得這遠遠不夠,他乾脆把家搬到廬山上,又在廬山腳下建了一個冰川陳列館,更深入細緻地進行冰川研究。抗戰爆發前,李四光完成《冰期之廬山》,文中除描述新發現的季候泥與羊背石之外,還專門寫了一章「冰債物釋疑」,對非冰川論者提出的不同觀點進行分析與反駁。

保持批判精神是李四光在學術上的堅守。新中國成立初期是中蘇地質科學交流最火熱的階段,彼時,中國地質工作還很薄弱。蘇聯先後派了400多名地質專家援華,在空白領域,中國基本全盤引用蘇聯的地質工作模式和方法、規範。李四光自學了俄語,對蘇聯地質學家的理論、觀點他堅持批判地吸收,反對不顧中國地質情況生搬硬套外國的做法。一些蘇聯專家和李四光一起參加野外考察或聽了李四光的報告後,贊成李四光的見解,甚至改變了此前的學術觀點。

李四光不怕質疑他人也不怕被他人質疑。作為老師,他鼓勵學生挑戰權威。他曾說:「在追尋科學真理的路上,沒有老師,更沒有對與不對,只有實事求是!」當自己提出的理論受到學生質疑時,李四光沒有生氣反而批評自己的學生,認為他不該因為害怕亮出不同意見而在發文時用了筆名。

有外國學者斷言中國是一個貧油國家,李四光卻並不相信。「不相信」的背後,是他對真理的孜孜以求——1928年,他基於十多年的地質力學研究,對「中國貧油」的論調提出挑戰。他根據新華夏構造體系的特點,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斷定中國陸地一定有石油,並向中央大膽建議,實施「中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一場大規模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隨即展開。

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總局作了《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勘探遠景》的報告,指出三個可能性最大的含油區,並提出首先把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作為普查找油的目標。1959年國慶前夕,石油部和地質部先後在松基三井和扶27井獲得工業油流,李四光的科學預見得到了證實,也宣告了「中國貧油論」的徹底破產。

愛國奉獻、勇於擔當是李四光一生的寫照。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李四光讓滾滾石油冒了出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起來的大慶油田,是根據我國地質專家獨創的石油地質理論進行勘探而發現的。」出席會議的李四光聽完不禁潸然淚下。在國家核工業急需鈾的時候,李四光又提出了「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的思路,根據這一思路,到「二五」計劃末期,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為此後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奠定了基礎。

原文連結: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相關焦點

  • 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已有三處靈驗,剩下一處在臨沂?謠言別再相信
    面對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李四光十分痛苦,與此同時,他內心有了一個新的目光:將中國的地震損害率降到最低。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李四光開始了漫長的研究。地震是地殼運動的外在表現,如果人們能夠從地質構造中看出端倪,就能夠準確預測地震。
  • 李四光逝世49年 他是如此隱秘而偉大
    然而,等李四光長大成人後,他才意識到,彼時的中國是造不出來船的。造船需要鋼鐵,而中國沒有鐵礦。於是,他申請獎學金到英國學習採礦。不料,他又發現中國缺乏地質方面的相關研究,無法找出礦產資料。 自此,地質專業成為了李四光終身奮鬥的領域。
  • 魯迅為何點名罵李四光?李四光還不敢還嘴,原來是因為這個女人
    而且他以「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氣勢怒懟了大半個文壇,就連徐志摩也受到了牽連,而且他還罵了一個和他毫不相關的人,這個人就是李四光。而李四光卻是搞地質的,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是怎樣結下怨恨的呢?而且魯迅的跨界之罵,在當時可是轟動一時,還鬧得沸沸揚揚,一時間魯迅和李四光的熱度也是飛速上漲,成了名人,這到底是什麼回事呢?還得娓娓道來。
  • 魯迅為何點名罵李四光?對方卻不敢還嘴
    但實際上在很多年以前,魯迅先生曾與一位地質學家發生過一起矛盾,甚至在文章中點名批評他,這位著名的地質學家就是李四光先生,只不過當時很多人並沒能看出魯迅先生為何如此的氣憤,而當李四光先生了解到了前因後果之後,也就忍氣吞聲不敢碰嘴,而這背後到底有何隱情呢?
  • 李四光簡介
    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讚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很少有人知道,為中國和世界做出卓越貢獻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就誕生在這裡。從黃岡縣城往北走25公裡,有一個雲遮霧罩、丘陵環抱的小村子——張家灣,這就是李四光的家鄉。20世紀初,李四光還只是個十多歲的孩子,當時的名字叫李仲揆。12歲那年,仲揆向父母親提出想去省城讀書。李卓侯早就存心送他上學深造,只是憂慮家裡收入不寬裕,學費、路費,不好籌措。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我是中華兒女,祖國培養我長大的,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理應對祖國人民有所回報,這是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我國最艱苦的時候,一批批的革命先輩在各大領域發揮著作用,今天小編分享的就是關於李四光的故事,一個老一輩的地質勘探家。
  • 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
    現在我從中選出幾件往事講出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地質學家之外的「李四光」,一個不被大家熟知的「李四光」。孫中山:湖北李四光16歲就嚮往革命,非常的好外公早年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認識了宋教仁和馬君武,後經這兩位先生又認識了孫中山。
  • 李四光的足跡
    李四光關於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的思想,先後較系統的發表在《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等著作中,對這樣一門邊緣學科,他覺得用「地質力學」這一詞更為確切。1927年,李四光應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邀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並首任所長,任職二十餘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帶領全所人員,輾轉數千公裡,堅持地質科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
  • 世界33%強震在中國:李四光錢學森指導下,他成功預測唐山大地震
    如果這句話不是出自地震專家韓竹君之口,相信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謊言。估計很多朋友都會問,「難道日本不是最嚴重的麼?」「當然,更準確的說法是:中國和日本一樣,都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地震預報在外國也是從來沒有解決過的難題,我們就不可以提前解決嗎?」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當代的地震研究開始走上系統發展的軌道。邢臺地震後,周恩來多次向李四光詢問下一步的地震走勢。
  • 從湖北黃岡走出的李四光
    對研究我國的第四紀地質和地貌,以及解決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是一個關鍵問題。長期以來,許多中外學者認為中國無第四紀冰川可言。李四光在20年代到30年代,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以及廬山等地,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經過長時間的考察研究,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並最終得到國際科學家的公認。  李四光凝注心血最多的,是他創立的地質力學。
  • 李四光與許淑彬的愛情故事
    科學泰鬥李四光離世已經整整41年個年頭了。李四光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巨匠,而且還是一位感情豐富細膩的佳夫、慈父。他憑自己的知識和毅力,不僅成就了自己的事業,而且還建立了一個溫馨美好的家庭。 好事多磨終成眷屬 李四光長得挺胸直背、高大英俊。他性格溫和,含蓄沉著,遇事冷靜。成年後,曾贏得國內外許多姑娘的青睞。
  • 李四光的地震預言
    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帶而不是四個城市,李四光說的四大地震帶,它們是: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簡介:李四光,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李四光到底預測了哪四大地震?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在當時的那個年代學習地理的人並不多,大都選擇用文字來喚醒「沉睡」的國人。但是李四光確選擇了一個在當時比較冷門且相對沒有那麼受重視的學科。其實李四光從小家庭並不富裕,那麼從從貧困孩子到地質學家,李四光是如何轉變的?小編整理了一下幾點原因:第一,即使家庭貧困,父母依然支持他的學業,為他奠定基礎。李四光小時候,父親被迫離家,家裡的一切都靠母親靠紡線織布賣錢來貼補。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李四光紀念館講解員王智麟告訴記者,八九歲的李四光,因為迷戀村口的這塊大石頭,最終走上了地質科學的道路。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李四光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在1972年出版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初稿)》中,他進一步強調解決大陸構造問題,應該立足於確實可靠的構造現象,即構造體系的研究。構造體系概念的建立和構造體系理論的運用,是地質力學的精華和靈魂,是李四光畢生研究地球科學意義最為深邃、用途最廣的創造性貢獻,這一思想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
    5月3日,《人民日報》第二版刊登李四光逝世消息,稱他「為中國的地質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  記者手記  與李四光有關的記錄太多了。  即便不搞地質研究的外行人,李四光的名字也是從小聽到大。在電影、話劇和小說裡,他是大地赤子,是摘掉中國貧油帽子的關鍵人物,做任何事都飽含激情、滿腔熱血。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李四光與地質學界的歷史糾結
    在這次講話之前不久,他論述過買辦學者的形成過程。1950年6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召開的第一次擴大院務會議上,郭沫若院長和陶孟和、竺可楨副院長的報告內容,都與本院業務工作有關,唯獨李四光副院長做了一個以批判「買辦意識」和「買辦教育制度」為主旨的政治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