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4月29日,中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創立人李四光逝世。
在他16歲時,孫中山先生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身後,有人這樣評價他,「隱秘而偉大」。 他到底有著怎樣的人生?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當時,李四光5歲。周遭的大人告訴他,甲午戰敗的原因是中國的船比較落後。於是,那一年,李四光的志向是,長大後能造出堅船利炮。
然而,等李四光長大成人後,他才意識到,彼時的中國是造不出來船的。造船需要鋼鐵,而中國沒有鐵礦。於是,他申請獎學金到英國學習採礦。不料,他又發現中國缺乏地質方面的相關研究,無法找出礦產資料。 自此,地質專業成為了李四光終身奮鬥的領域。
1918年,李四光順利拿到英國伯明罕大學碩士學位。此時,國內急需海外人才。北大校長蔡元培發來聘書,邀請李四光回國當教授。
這一年,李四光才29歲。
1920年,李四光正式進入北大,擔任地質系教授。
1928年,國立武漢大學成立,李四光為武漢大學建設籌備委員會會長。
1938年,武漢淪陷。李四光和夫人輾轉逃到重慶。
1945年,第15屆國際地質學會在倫敦舉行,李四光前往參加。會議後,一家人留在了英國進行教學和研究。
1949年,李四光收到了郭沫若的來信,信中說新中國成立了,請他儘快回國。然而,回國談何容易。他提著一個小箱子,和夫人兵分兩路。從英法海峽到法國,又輾轉瑞士和夫人會合。最後,從義大利回國。
據資料描述,周總理擔心李四光一家回國路上出現問題,特地發電報給時任新華社駐布拉格分社社長吳文濤,「如果你們遇到了李四光,清協助他回國。」
回到國內的李四光,爭分奪秒,像打了雞血般投入新中國建設。
為了脫掉中國是「貧油國」的帽子,地質部、石油部、中科院聯合成立了以李四光為主任的全國石油地質委員會。
不久後,大慶油田開發成功,打破了長期以來西方科學家認定中國是貧油國的說法。
上世紀50年代,中國想要研發原子彈,但缺少一種原料,金屬鈾。李四光頂著巨大的壓力,在廣西發現了第一塊鈾礦石,大大增強了國人研發原子彈的信心。
晚年,李四光從事的重要工作是預報地震。當時,有很多科學家認為地震是不可預報的,但李四光不這麼認為。直到逝世,地震預報成為了他捨不得放手的事業之一。
今天,我們可能無法完全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對建設新中國的狂熱,但能肯定的是,那一代,是真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