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共和國60周年大型專題策劃-李四光

2020-11-26 中國新聞網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人家。中共黨員。他自幼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49年秋,新中國成立在即,正在國外的李四光被邀請擔任政協委員。得到這個消息後,他立即做好了回國準備。這時,倫敦的一位朋友打來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政協委員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李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義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於1949年12月啟程秘密回國。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後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他雖然年事已高,仍奮戰在科學研究和國家建設的第一線,為我國的地質、石油勘探和建設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1958年,李四光由何長工、張勁夫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由一個民族民主主義者成為共產主義戰士。20世紀60年代以後,李四光因過度勞累身體越來越差,還是以巨大的熱情和精力投入到地震預測、預報以及地熱的利用等工作中去。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歲。

相關焦點

  • 中新網-共和國60周年大型專題策劃-中國人首次太空行走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他就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        新中國成立後,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並據此提出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7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
  • 與李四光一道找到鈾礦的吳磊伯
    在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保存著一塊被譽為共和國「開業之石」的鈾礦石,這塊「國寶」鈾礦,它來自廣西富鍾縣花山鄉的杉木衝,1955年1月25日,這塊被稱之為「決定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製造的石頭」被帶進中南海紅牆之內,當天下午4點,在菊香齋書屋會議室,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央領導在聽取了李四光、錢三強的匯報後,中央和毛主席拍板決定製造原子彈。
  • 南京古生物所舉行紀念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09年10月26日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教育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李四光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為了繼承和發揚李四光的科學創新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26日上午,來自中國科學院、南京大學、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等單位的
  • 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即將召開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記者獲悉,「李四光倡導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50周年紀念大會暨首屆中國地熱前沿技術與應用在線研討會」將於2020年5月28日在「騰訊會議APP」上在線舉辦,網絡報名通道於5月9日開啟,僅僅3天,在線報名人數即已達到313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獻禮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新聞當事人》繼續推出特別節目《為了新中國》,致敬為新中國建設做出過特殊貢獻的科學家們。本期節目,由李四光孫輩和學生帶我們探尋李四光的足跡。記者與講解員王智麟(左)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在湖北黃岡縣城。1902年,就讀於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
  • 李四光原型話劇《大地之光》走進南大
    昨天下午,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多位院士和師生齊聚一堂,共同觀看了以李四光為原型的話劇《大地之光》。作為2018年「共和國的脊梁——科學大師名校宣傳工程」江蘇匯演暨江蘇省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教育的首場活動,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燕文,南京大學黨委書記張異賓分别致辭。
  • 福州慶典活動策劃,福州開業活動策劃,福州周年慶典場地布置公司
    福州慶典活動策劃,福州開業活動策劃,福州周年慶典場地布置公司-諮詢:億山靈靈山疤寺遛山舞山。福州龍成方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大型公司慶典晚會、文藝演出、晚會派對、 燈光音響租賃、舞臺設計實施、舞美器材租賃、攝影攝像、活動策劃、慶典於一體的綜合性演出公司。
  • 李四光與地質學界的歷史糾結
    中國地質學界的形成1913年6月,在丁文江的策劃下,北洋政府工商部礦政司把原來管理地質事業的行政機構「地質科」,改作擬行調查研究功能的「地質調查所」,並同時成立了以培養人才為目標的教育機構「地質研究所」。1922年2月,以地質調查所人員為主體,北京大學地質系教師和外國學者等積極參與,成立了中國地質學會,創刊了《中國地質學會志》。
  • 60周年了!揭秘大慶油田勘探發現始末
    今天是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致信祝賀。60年前的9月26日,松遼盆地沉睡千萬年的「黑色黃金」驚天一噴,大慶油田從此誕生。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和使用石油較早的國家之一。然而,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在石油勘探與開發上遠遠落了伍。
  • 建國60周年「毛主席紀念金鑽表」正式發行(圖)
    為隆重紀念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深切緬懷開國領袖毛主席的豐功偉績,近日,國家相關部門破例推出惟一一款表類紀念藏品「偉大領袖毛主席金鑽對表」,以此紀念——用黃金、鑽石品質彰顯中國現階段的輝煌成就和毛主席永放光茫的不朽精神,用記錄時間的金表來永恆紀念這一偉大歷史時刻……  建國60周年特別專題  ——謹以此套毛主席金鑽對表獻給偉大的祖國和熱愛毛主席,
  • 李四光簡介
    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因學習成績優異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讚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
  • 李四光的地震預言
    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李四光預言四大地震帶而不是四個城市,李四光說的四大地震帶,它們是:1、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2、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3、西南青藏高原和它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4、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
  • 從湖北黃岡走出的李四光
    周恩來評價他:「李四光是一面旗幟,對社會主義建設作出了很大貢獻。」  舊居·紀念館·畫像·世紀壇  5月中旬,我們尋訪到李四光的故鄉團風縣回龍鎮沙畈村香爐山。在李四光舊居遺址上有一幢破舊的土屋,灣裡人說,那是後來做的,多年前被他侄兒賣給了鄉鄰,李四光住過的老屋早就不存在了。
  • 【短視頻展播】李四光入黨的故事
    【短視頻展播】李四光入黨的故事 2019-09-27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衛視精心編排節目 廣電矩陣合力升溫70周年報導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出品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型全媒體活動「歌唱祖國·一首歌一座城」,目前已開始在全國收集遴選代表不同城市的歌曲,70首歌曲,每一首將傳遞一座城市的性格,每一首將寄託一個群體的鄉愁,每一首也將見證一段共和國成長曆程的光輝歲月。 70年砥礪奮進,70年長歌未央。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他就是愛國科學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李四光。學成回國效力的愛國者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先找到石油後找到鈾礦,中國有今天,離不開地質學家李四光
    這些都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李四光。在很多人心中,李四光的人設是「地質學家」,那他又是怎麼影響新中國軍工發展的呢?我之所以說李四光是新中國現代軍工奠基人,是因為他的兩項地址成就,一個是石油另一個是鈾礦。然而李四光回國不久就對毛主席說:」新中國幅員遼闊,不可能沒有石油。」在李四光的建議下,1955年開始全國開始大面積尋找石油區。如今我國幾大產油區,都是依據李四光的推斷找到的。如果沒有李四光,新中國的石油工業恐怕不會有今天這番景象。
  • 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的西藏記憶
    圖為5月25日,《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六十周年》紀念郵票在西藏日喀則市首發。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區分公司 供圖中新網拉薩5月25日電 題:中國人首次登頂珠峰60周年的西藏記憶作者 張偉5月25日是中國人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簡稱「珠峰」)60周年,也是中國西藏登山隊成立6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