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2020-11-26 騰訊網

[導讀]按照李四光的理論,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並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這些油田的發現和開採,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

李四光 圖片來自網絡

他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他所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幫助中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他為中國的「兩彈」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他就是愛國科學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李四光。

學成回國效力的愛國者

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辛亥革命後,袁世凱上臺,李四光發展實業、造福人民、建設新湖北的宏偉計劃已成幻想,他內心鬱悶,陷入彷徨之中。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國,1918年獲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後,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李四光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學會。在擺脫了國民黨政府的威脅之後,1950年,李四光夫婦到達北京,受到熱烈歡迎。周總理鼓勵李四光協助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學方面的工作,同時發揮專業特長與優勢,把組織全國地質工作者為國家建設服務的主要責任擔負起來。

地質力學理論的創立者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李四光提出地質力學理論的核心是構造體系。1926年,他發表了《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這是李四光地質力學研究的第一個裡程碑,吸收了當時國際先進地質學家的思想。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這時,地質力學理論初具雛形。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李四光寫成了《新華夏海之起源》的論文。1948年李四光出席倫敦第18屆國際地質年會時,宣讀了這篇論文,轟動了國際地質學界。1962年《地質力學概論》的完稿,是李四光對地質力學理論的總結。在1972年出版的《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初稿)》中,他進一步強調解決大陸構造問題,應該立足於確實可靠的構造現象,即構造體系的研究。構造體系概念的建立和構造體系理論的運用,是地質力學的精華和靈魂,是李四光畢生研究地球科學意義最為深邃、用途最廣的創造性貢獻,這一思想在地球科學飛速發展的今天仍閃爍著光芒。

挑戰「貧油論」的實踐者

關於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抱著悲觀的看法。經過實地地質調查,美國的石油公司工程師和一些大學的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在中國東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遙遠,西北部不會成為重要的油田,東北地區不會有大量石油。從此以後,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

作為地質學家的李四光,他根據自己對中國地質的多年深入鑽研,認為中國「貧油論」是沒有事實根據的。早在30年代,他就預言中國東部新華夏系沉降帶中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他從構造地質角度出發,認為油區是生油和儲油條件比較優越的地區,而油田是儲油條件特別好的地區。找油要先找油區再找油田。

新中國成立後,李四光提出扭動構造體系控油理論,並據此提出戰略、戰役、戰術找油工作的7個步驟,堅信不論海相或陸相,只要有適宜的地質條件便可以形成豐富石油。據此,他率先提出進行「華北平原和松遼平原摸底工作」,大膽建議並實施了我國石油地質工作「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為我國東部大慶等一系列大型油氣田的發現鋪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論極大地鼓舞了石油戰線的廣大工作者。正是按照這一理論,我國發現了大慶油田。隨後,我國的石油隊伍南下,沿新華夏系沉降帶向華北、江漢和北部灣推進,相繼發現了勝利、大港和江漢等油田。這些油田的發現和開採,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當時石油資源匱乏的問題。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指導,為我國甩掉「貧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兩彈」研製的突出貢獻者

李四光早就預見到新中國的國防和經濟建設需要鈾礦資源。1949年啟程回國時,他克服重重困難,從英國帶回了一臺伽馬儀,為我國後來尋找鈾礦發揮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研究發展原子能事業的問題,拉開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序幕。在這次會議上,李四光和劉傑、錢三強一起作了工作匯報。李四光多次聽取找鈾隊伍匯報、指導工作。他根據地質力學理論,對找鈾前景持樂觀態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帶,二是要便於開採。……在我國主要是在幾個東西帶上。」實踐證實了李四光的預測。尤其南嶺帶的一些鈾礦床以規模大、品位高、易開採著稱全國。李四光在強調構造規律的研究時提出:「關鍵要把對構造規律的研究與輻射測量結合起來。」遵循李四光的思路,覃慕陶、吳磊伯等經過艱苦工作,找到了211特大型鈾礦床。到「二五」計劃末期,我國已發現一系列鈾礦床,鈾產量已能保證我國核工業發展需要。李四光作為原子能委員會主席,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突出貢獻。

相關焦點

  • 李四光: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李四光    [背景]    「中國貧油論」的迷霧是怎樣驅散的?     長期以來,在「中國貧油論」的影響下,中外不少地質學家對我國石油資源遠景抱著悲觀的看法。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他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堅持地震可以預測。他就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經過實地地質調查,美國的石油公司工程師和一些大學的專家學者都認為,中國是貧油國家,在中國東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遙遠,西北部不會成為重要的油田,東北地區不會有大量石油。從此以後,中國「貧油論」就流傳開來。
  • 李四光:用數十年時間打破中國「無油論」,臨終對工作仍念念不忘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上一直宣揚著「中國貧油論」,很多西方國家都認為中國大地大多屬於陸相地層,而當時西方專家一致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能產出石油,所以西方國家認為中國不可能生產出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甚至公開稱中國「無油」。況且,當初一些帝國主義也曾經派出一批批專家和學者前往中國勘察礦產情況,卻都無功而返,因而他們更加堅信中國沒有石油資源。
  • 李四光:用數十年時間打破中國「無油論」,臨終對工作仍念念不忘
    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國際上一直宣揚著「中國貧油論」,很多西方國家都認為中國大地大多屬於陸相地層,而當時西方專家一致認為只有海相地層才能產出石油,所以西方國家認為中國不可能生產出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甚至公開稱中國「無油」。
  • 李四光和他的「不相信」
    敢於質疑、求真務實是李四光一生恪守的信條。身為後輩,他敢於質疑權威。德國地學科學家李希霍芬曾先後來中國做過7次地質調查,並著有《中國》三卷,書中對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作用的遺蹟隻字未提。當時,許多中外地學學家也都默認中國東部並無第四紀冰川作用可言,只有李四光對此存疑。19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他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及廬山等地考察發現了大量冰川證據,確認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
  • 中國是世界公認的貧油國,為何李四光卻說中國有大油田?
    但是這些西方國家並不死心,在幾年後又來到了中國,繼續在這片土地上尋找寶貴的石油資源,可是他們再次失望而歸,那些偽學者們還專門發表了一篇學術文章,聲稱中國沒有石油,中國是一個貧油國家,是不可能會有良好的石油資源存在的。
  • 李四光:炎黃子孫理當奉獻祖國
    他所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幫助中國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他為中國的「兩彈」研發作出了重大貢獻。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孫中山親切地摸著李四光的頭說,你小小年紀就參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當時,李四光年僅16歲。 1910年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到武昌縣花林湖北中等工業學堂任教。
  • 【尋找行業精神符號】李四光:追尋真理的光芒
    李四光,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 李四光預測中國的四大地震 揭秘預測背後的真相
    李四光是中國著名的地質學家,一生為了中國現代地質工作奉獻出了一生,而李四光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網上流傳的預測了中國四次大地震,而這四次大地震的前三次均已實現了,只有最後一次還沒有應驗,此後關於李四光預測四大地震的說法就流傳出來了,但是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 青春勵志故事——李四光:中國的「地質之光」
    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蔣介石曾多次邀請李四光出任教育部長,大學校長和駐英大使。但由於李四光親眼目睹了國民政府的腐敗和對科學的不重視,親眼看到愛國青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鎮壓,這些邀請都被他斷然拒絕了。抗戰期間,李四光在重慶曾兩次見到周恩來。周恩來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並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發展前景。從周恩來身上,李四光感到,「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我是中華兒女,祖國培養我長大的,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理應對祖國人民有所回報,這是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我國最艱苦的時候,一批批的革命先輩在各大領域發揮著作用,今天小編分享的就是關於李四光的故事,一個老一輩的地質勘探家。
  •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李四光
    李四光以科學家、地質學家而享譽全球,而作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國同盟會的創始會員之一,他是現代進步愛國知識分子的典範。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奠基人,中國地質學會創始人之一。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縣,1904年留學日本,190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成為創始會員之一。
  • 大家知道李四光四大震區的故事嗎
    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李四光預測中國60年內將有四次特別大的地震,隨著日本發生8.5級地震的消息傳來,李四光預測的四大地震點有一次成為關注的焦點李四光的夫人許淑彬,是江蘇無錫人,她是晚清學者許士熊的女兒。1923年的時候,李四光和許淑彬在北京結婚,李四光的夫人愛彈鋼琴,是一位大家閨秀,李四光會拉小提琴,二人曾一起創作《行路難》這是第一首中國人創作的小提琴曲。
  • 他,打破了「中國貧油論」
    【他,打破了"中國貧油論"】①他傾盡畢生心血,首創地質力學,是中國地質工作奠基人;②在他的理論指導下,中國陸續發現大慶、勝利等油田,一舉摘掉了"貧油"的帽子;③他帶頭尋找鈾礦,為我國原子彈和氫彈的成功研製做出重要貢獻。1889年的今天,李四光先生出生。向老一輩科學家致敬!
  • 《為了新中國》丨地質學家·李四光
    李四光和學生在一起學成回國的李四光,在北京大學任地質系教授。並在一次賑災義演上,意外邂逅了她以後的人生伴侶許淑彬。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再一次深情講述這一場世紀之戀。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李四光頂著所有的壓力,用他二十多年對中國地質的研究,堅信新華夏構造體系和中國陸相相油理論。
  • 李四光,從貧困孩子到愛國的地質學家
    稍微懂一些地理的人都知道的一位地質學家——李四光。對於李四光,之前一直流傳一句話:他早就預測到了中國有四個地方會發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樹都應驗了。在抗戰期間,李四光因為聽父親說「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慘敗,是因為造船術不如人」,就萌生了去日本學造船的想法。
  • 歷史上的今天1889年10月26日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
    在124年前的今天,1889年10月26日 (農曆十月初三),地質學家李四光誕辰。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       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出生在湖北省黃岡縣農村的一個貧寒家庭。他勤奮好學,13歲時就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省城武昌高等學校,但當時他並未想到要學地質。
  • 「地震預言帝」李四光?外孫女闢謠:科學家不是預言家
    本期《隱秘而偉大》邀請到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外孫女鄒宗平以及中國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拴宏,回憶李四光先生的一生。李四光,地質學家,一生致力於地質科學研究,是中國現代地質科學奠基人之一,為石油、鈾礦等礦產的發現和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提出了中國第四紀冰川的存在,開創了活動構造研究與地應力觀測相結合的預報地震途徑。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協主席。
  • 李四光在東北能找到石油,為何日本卻徒勞三年?日本學術界的笑話
    在上世紀中期,我國曾經有過一個「貧油」的帽子,即所謂的「中國貧油論」。這頂帽子事實上是當時的日本侵略都給我們扣上的,原因在於他們在東北及華北佔領區,費盡周折都沒有能找到石油,故爾得出結論:中國沒有石油。
  • 著名科學家李四光
    很少有人知道,為中國和世界做出卓越貢獻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就誕生在這裡。從黃岡縣城往北走25公裡,有一個雲遮霧罩、丘陵環抱的小村子——張家灣,這就是李四光的家鄉。20世紀初,李四光還只是個十多歲的孩子,當時的名字叫李仲揆。12歲那年,仲揆向父母親提出想去省城讀書。李卓侯早就存心送他上學深造,只是憂慮家裡收入不寬裕,學費、路費,不好籌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