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生於1889年,卒於1971年,原名李仲揆,字仲拱,湖北黃岡人。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首創地質力學,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他以獨到的學術見解,不僅圓滿解決了各種地質構造型式的形成機制,而且成功地指導了找礦工作。根據他的理論,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努力向學 蔚為國用
黃岡,古稱黃州,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北岸,大別山餘脈南端,自古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是歷代州府所在地。19世紀中葉,以廣西為發端的太平天國曾六進黃岡,為這裡留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而洋務派領袖張之洞就任湖廣總督後,更是為這裡帶來了新學的氣息。
1889年10月26日,在新潮思想影響下的黃岡,一個名為李仲揆的生命呱呱墜地,就此展開了一段科學報國的人生傳奇。
生命中最初的13年,李仲揆都在農村中度過。5歲時,他開始進私塾讀書。每天午後放學回家,就和長兄一起幫助家裡勞動。晚上,又和哥哥一起在油燈下背書、習字。家境艱難,讓仲揆小小年紀就懂得了生活之不易。當同齡的孩子還在四處調皮的時候,小仲揆已經懂得了將兩段油燈芯分開來用以延長讀書時間的做法。
1902年,聽聞省城武昌開辦的官費高等小學堂正在招生,年僅14歲的小仲揆便請求父親為他籌借路費,只身前往省城趕考。
生平首次進入有洋人的「大城市」,仲揆未免有些緊張。結果忙中出錯,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在姓名欄中填入了年齡「十四」。川資微薄,仲揆已無力再購買新的報名單,情急之下,他看到府衙堂中上方「光被四表」的匾額,靈機一動,將「十四」更改為「李四」,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自此,一個叫做「李四光」的人走進了時代的視線。
天道酬勤,李四光幼時的苦讀顯現了成效。他以排名第一的優秀成績被錄取,並且在學校中的幾次考試中也都是排名榜首。終於,他爭取到了保送日本留學的機會。
站在開往日本的船上,李四光躊躇滿志。想到父親給他講述的甲午海戰、庚子賠款,想起一路行來他親眼目睹的洋人對同胞的肆意欺凌,他決心學習造船,為祖國造出強大的輪船。懷揣報國之志,李四光東渡扶桑。他先在弘文學院學習,後又進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造船。在日學習期間,西方的先進思潮也影響了李四光。1905年7月的一天,在孫中山先生的親自主持下,16歲的李四光成為了第一批同盟會會員。會上,孫中山先生將「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八字送與李四光,以示勉勵。中山先生或許不會想到,短短的八字叮囑,成為了李四光一生的目標。
凜凜浩然氣 拳拳赤子心
1910年,李四光學成歸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省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湖北實業部部長。但不久袁世凱掌權後,革命黨人受到打壓,李四光突然發現,自己「科學救國」的抱負,竟然沒有了施展的空間。「力量不夠,造反不成,一肚子穢氣,計算年齡還不太大,不如讀書十年,準備一份力量」。23歲的李四光不願為腐敗的政府所用,毅然拋棄官位,返歸校園。
長途跋涉,遠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離開祖國,來到英國倫敦伯明罕大學深造。其時正值一戰爆發,物資短缺,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留學生無法忍受,紛紛離開英國。但李四光硬是憑著從小養成的堅忍精神,節衣縮食,克服種種困難,把學習堅持了下來。
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礦山做臨時工,勤工儉學。在一次考試前,他腿上長了一個膿瘡。為了省錢省時間,他忍著疼痛,用刮鬍刀片把瘡刮掉,他的腿上也因此留下了一塊深深的疤痕。
功夫不負有心人。1918年,李四光用英文寫就的長達387頁的論文《中國之地質》讓他順利得到了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發來的聘書,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儘管國內軍閥混戰動蕩不安,但李四光仍決意回國,帶著為真理奮鬥的治學精神,帶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他回到了這片自己深愛著的熱土。
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蔣介石曾多次邀請李四光出任教育部長,大學校長和駐英大使。但由於李四光親眼目睹了國民政府的腐敗和對科學的不重視,親眼看到愛國青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鎮壓,這些邀請都被他斷然拒絕了。
抗戰期間,李四光在重慶曾兩次見到周恩來。周恩來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並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發展前景。從周恩來身上,李四光感到,「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1948年,李四光赴歐洲從事地質考察和學術研究活動,由於國內缺少從事科研的基本條件,李四光便留在了歐洲。第二年,新中國即將成立。李四光收到了祖國的來信,他被邀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祖國的召喚讓李四光下定決心,立即回國。當時,蔣介石對於李四光回國百般阻撓,李四光不顧蔣介石「扣留」的威脅,以近花甲之年的高齡,不辭勞苦,幾經輾轉,終於回到了能讓他真正施展生平抱負的祖國。
石油之父 地質之光
回到中國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擔任了新政府首任地質部部長,後來還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廢待興,對於石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當時,八九成的石油都要從國外進口,這對於新中國的建設無疑是極為不利的。而早年間西方「中國貧油」的論斷,也讓新中國的建設者們大為憂慮。
在這個時候,李四光力排眾議,堅信我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從新華夏構造體系的觀點出發,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我國地質條件,認為在我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黨中央聽從了李四光的建議,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由此開始實行。
1956年,67歲高齡的李四光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他以自創的地質力學為理論基礎,指出石油勘探工作應該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尋找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到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坳陷帶找油」。在他的理論指導下,勘探隊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一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這一成就所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時至今日,這依然是那個時代最振奮人心的標誌性圖景。
有了石油,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得以飛速發展。但新中國的國防建設,還需要鈾。
「中國有沒有造原子彈的鈾礦石?」1955年1月15日,面對著主席的詢問,李四光帶著他從歐洲特意帶回來的探測器,和從中國境內發現的鈾礦石,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中國有鈾。」
在隨後的勘探工作中,勘探隊員們從李四光提出的三條東西構造帶上,果然陸續發現了儲量豐富、品位高的鈾礦床,從而為新中國「兩彈」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先後破除「中國無第四紀冰川」和「中國貧油」的「洋神話」,世界首創地質力學學科,在地震地質領域的卓然建樹,為「兩彈」的研發所做出的鮮為人知的貢獻……李四光的一生,有太多的輝煌值得書寫。而他也像他所敬仰的周總理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還在誠懇地對醫生說:「只要再給我半年時間,地震預報的探索工作就會看到結果……」他被周總理稱作「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他被公認為中國的「地質之光」,他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自己「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的諾言,也完成了中山先生對他的八字囑託。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不移報國之情。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科學救國的理想信念,堪稱學者的典範,師者的楷模,他的業績光耀九州,福澤萬世,為世人敬仰。(記者 陸一 編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