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勵志故事——李四光:中國的「地質之光」

2020-11-26 中國網

李四光,生於1889年,卒於1971年,原名李仲揆,字仲拱,湖北黃岡人。我國傑出的地質學家,首創地質力學,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他以獨到的學術見解,不僅圓滿解決了各種地質構造型式的形成機制,而且成功地指導了找礦工作。根據他的理論,我國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努力向學 蔚為國用

黃岡,古稱黃州,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中遊北岸,大別山餘脈南端,自古山川秀麗,人傑地靈,是歷代州府所在地。19世紀中葉,以廣西為發端的太平天國曾六進黃岡,為這裡留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思想;而洋務派領袖張之洞就任湖廣總督後,更是為這裡帶來了新學的氣息。

1889年10月26日,在新潮思想影響下的黃岡,一個名為李仲揆的生命呱呱墜地,就此展開了一段科學報國的人生傳奇。

生命中最初的13年,李仲揆都在農村中度過。5歲時,他開始進私塾讀書。每天午後放學回家,就和長兄一起幫助家裡勞動。晚上,又和哥哥一起在油燈下背書、習字。家境艱難,讓仲揆小小年紀就懂得了生活之不易。當同齡的孩子還在四處調皮的時候,小仲揆已經懂得了將兩段油燈芯分開來用以延長讀書時間的做法。

1902年,聽聞省城武昌開辦的官費高等小學堂正在招生,年僅14歲的小仲揆便請求父親為他籌借路費,只身前往省城趕考。

生平首次進入有洋人的「大城市」,仲揆未免有些緊張。結果忙中出錯,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在姓名欄中填入了年齡「十四」。川資微薄,仲揆已無力再購買新的報名單,情急之下,他看到府衙堂中上方「光被四表」的匾額,靈機一動,將「十四」更改為「李四」,又在後面加了一個光字。自此,一個叫做「李四光」的人走進了時代的視線。

天道酬勤,李四光幼時的苦讀顯現了成效。他以排名第一的優秀成績被錄取,並且在學校中的幾次考試中也都是排名榜首。終於,他爭取到了保送日本留學的機會。

站在開往日本的船上,李四光躊躇滿志。想到父親給他講述的甲午海戰、庚子賠款,想起一路行來他親眼目睹的洋人對同胞的肆意欺凌,他決心學習造船,為祖國造出強大的輪船。懷揣報國之志,李四光東渡扶桑。他先在弘文學院學習,後又進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習造船。在日學習期間,西方的先進思潮也影響了李四光。1905年7月的一天,在孫中山先生的親自主持下,16歲的李四光成為了第一批同盟會會員。會上,孫中山先生將「努力向學,蔚為國用」八字送與李四光,以示勉勵。中山先生或許不會想到,短短的八字叮囑,成為了李四光一生的目標。

凜凜浩然氣 拳拳赤子心

1910年,李四光學成歸國。武昌起義後,他被委任為湖北省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後又當選為湖北實業部部長。但不久袁世凱掌權後,革命黨人受到打壓,李四光突然發現,自己「科學救國」的抱負,竟然沒有了施展的空間。「力量不夠,造反不成,一肚子穢氣,計算年齡還不太大,不如讀書十年,準備一份力量」。23歲的李四光不願為腐敗的政府所用,毅然拋棄官位,返歸校園。

長途跋涉,遠渡重洋,李四光第二次離開祖國,來到英國倫敦伯明罕大學深造。其時正值一戰爆發,物資短缺,生活極度困難,許多留學生無法忍受,紛紛離開英國。但李四光硬是憑著從小養成的堅忍精神,節衣縮食,克服種種困難,把學習堅持了下來。

他常常利用假期,跑到礦山做臨時工,勤工儉學。在一次考試前,他腿上長了一個膿瘡。為了省錢省時間,他忍著疼痛,用刮鬍刀片把瘡刮掉,他的腿上也因此留下了一塊深深的疤痕。

功夫不負有心人。1918年,李四光用英文寫就的長達387頁的論文《中國之地質》讓他順利得到了伯明罕大學自然科學碩士學位。不久,李四光接到了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先生發來的聘書,請他回國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儘管國內軍閥混戰動蕩不安,但李四光仍決意回國,帶著為真理奮鬥的治學精神,帶著報效祖國的滿腔熱血,他回到了這片自己深愛著的熱土。

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蔣介石曾多次邀請李四光出任教育部長,大學校長和駐英大使。但由於李四光親眼目睹了國民政府的腐敗和對科學的不重視,親眼看到愛國青年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鎮壓,這些邀請都被他斷然拒絕了。

抗戰期間,李四光在重慶曾兩次見到周恩來。周恩來向他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並詳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發展前景。從周恩來身上,李四光感到,「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1948年,李四光赴歐洲從事地質考察和學術研究活動,由於國內缺少從事科研的基本條件,李四光便留在了歐洲。第二年,新中國即將成立。李四光收到了祖國的來信,他被邀請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祖國的召喚讓李四光下定決心,立即回國。當時,蔣介石對於李四光回國百般阻撓,李四光不顧蔣介石「扣留」的威脅,以近花甲之年的高齡,不辭勞苦,幾經輾轉,終於回到了能讓他真正施展生平抱負的祖國。

石油之父 地質之光

回到中國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擔任了新政府首任地質部部長,後來還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新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百廢待興,對於石油能源的需求量很大。當時,八九成的石油都要從國外進口,這對於新中國的建設無疑是極為不利的。而早年間西方「中國貧油」的論斷,也讓新中國的建設者們大為憂慮。

在這個時候,李四光力排眾議,堅信我國天然石油的遠景大有可為。他從新華夏構造體系的觀點出發,向毛澤東、周恩來分析了我國地質條件,認為在我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黨中央聽從了李四光的建議,石油普查勘探的戰略決策由此開始實行。

1956年,67歲高齡的李四光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他以自創的地質力學為理論基礎,指出石油勘探工作應該打破「偏西北一隅」的局面,尋找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到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坳陷帶找油」。在他的理論指導下,勘探隊在很短的時間內先後發現了大慶、勝利、大港、華北、江漢等油田,一舉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這一成就所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時至今日,這依然是那個時代最振奮人心的標誌性圖景。

有了石油,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得以飛速發展。但新中國的國防建設,還需要鈾。

「中國有沒有造原子彈的鈾礦石?」1955年1月15日,面對著主席的詢問,李四光帶著他從歐洲特意帶回來的探測器,和從中國境內發現的鈾礦石,給出了肯定的答案:「中國有鈾。」

在隨後的勘探工作中,勘探隊員們從李四光提出的三條東西構造帶上,果然陸續發現了儲量豐富、品位高的鈾礦床,從而為新中國「兩彈」的研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先後破除「中國無第四紀冰川」和「中國貧油」的「洋神話」,世界首創地質力學學科,在地震地質領域的卓然建樹,為「兩彈」的研發所做出的鮮為人知的貢獻……李四光的一生,有太多的輝煌值得書寫。而他也像他所敬仰的周總理那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還在誠懇地對醫生說:「只要再給我半年時間,地震預報的探索工作就會看到結果……」他被周總理稱作「中國科技界的一面旗幟」,他被公認為中國的「地質之光」,他用自己的一生履行了自己「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的諾言,也完成了中山先生對他的八字囑託。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不移報國之情。李四光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科學救國的理想信念,堪稱學者的典範,師者的楷模,他的業績光耀九州,福澤萬世,為世人敬仰。(記者 陸一 編寫)

相關焦點

  • 共和國的脊梁——中國地質力學之父李四光
    他為中國摘掉「貧油」帽子、堅持地震可以預測。他就是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李四光。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將力學引入地質構造的分析,發表了《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正式提出地質力學這個名詞。        地質力學是我國科學家創立的有重要影響的大地構造理論,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結晶。這一理論為尋找我國緊缺的重要礦產資源和解決國家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不少地質學家對中國石油資源的遠景抱有悲觀看法。
  • 青春勵志故事
    青春勵志故事:肝膽照人,風聲樹世,威武不屈,貧賤難移。他被稱為當代的關漢卿,他是中國的...一個人可以抵擋住形形色色的誘惑,卻抵擋不住誠摯之... 青春勵志故事:他是著名的胸外科醫師;他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他以精湛的醫術在抗日戰爭中挽...
  • 李四光原型話劇《大地之光》走進南大
    中國江蘇網訊 (愛南京南京晨報記者 陳彥)科學家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關鍵力量,科學家精神是推動民族進步的高貴財富。昨天下午,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多位院士和師生齊聚一堂,共同觀看了以李四光為原型的話劇《大地之光》。
  • 地質專家:李四光
    「我是中華兒女,祖國培養我長大的,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理應對祖國人民有所回報,這是一個科技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我國最艱苦的時候,一批批的革命先輩在各大領域發揮著作用,今天小編分享的就是關於李四光的故事,一個老一輩的地質勘探家。
  • 雷鋒,從苦孩子到「好榜樣」 - 青春勵志故事
    青春勵志故事:新中國成立之初,當黑色油流在祖國東北角噴薄而出的時候,「愛國、創業、求實...一個人可以抵擋住形形色色的誘惑,卻抵擋不住誠摯之... 青春勵志故事:他是著名的胸外科醫師;他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他以精湛的醫術在抗日戰爭中挽...
  • 國慶節手抄報:李四光的愛國故事
    國慶節手抄報:李四光的愛國故事 2013-09-12 11:45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鄧中翰:融會東西得以心存天下 - 青春勵志故事
    青春勵志故事:新中國成立之初,當黑色油流在祖國東北角噴薄而出的時候,「愛國、創業、求實...一個人可以抵擋住形形色色的誘惑,卻抵擋不住誠摯之... 青春勵志故事:他是著名的胸外科醫師;他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他以精湛的醫術在抗日戰爭中挽...
  • 【短視頻展播】李四光入黨的故事
    【短視頻展播】李四光入黨的故事 2019-09-27 18: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李四光後人做客江蘇 講述地質學家平凡故事  【解說】中國地質學家李四光是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第一任所長,對中國地質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
  • 李四光:中國有了共產黨,中國就有了希望
    他們認為,「中國境內似無發現大規模油田之希望,即以小規模之油田而論,其有希望之地帶亦不甚多」,「中國永遠也不能生產大量的石油」。    以李四光為代表的我國地質工作者,運用地質力學的原理,總結了世界找油的經驗,分析了我國的地質條件,提出了新的見解。李四光明確指出:「找油的關鍵不在於『海相』『陸相』,而在於有沒有生油和儲油條件,在於對構造規律的正確認識」。
  • 預告:10月31日「青春勵志故事」人物丁肇中
    他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作為美籍華裔科學家,在諾貝爾頒獎臺上他用漢語對人生、對科學的真知灼見,讓中華之聲響徹諾日爾獎授獎大廳。   探索無止境,他難以停下真理探索的腳步,他更難以割捨對祖國的一片情。他越來越頻繁地回到中國,組織中國科技人才參與他的研究所,鼓勵中國青年一代積極探索實驗。
  • 李四光與許淑彬的愛情故事
    《世紀風採》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李四光,中國著名地質學家,1889年10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香爐灣,蒙古族。少年時代在家鄉求學,1902年冬赴武昌讀書;1904年赴日本學習,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參加了武昌起義;1913年,李四光又赴英國留學,1919年回國;任過北京地質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中國地質學會副會長,湖北臨時參議會副議長。新中國成立後,他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世界科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1971年4月29日逝世。
  • 預告:10月16日「青春勵志故事」人物江上舟
    在海南,他首開土地公開拍賣之先河,提出了「小政府、大社會」、「最小的行政幹預、最大的經濟自由」的「洋浦宣言」;開公務員招考、公共財政、無紙化辦公等地方政府管理改革風氣之先。  他又是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踐行者,是中國科研戰略產業布局的領軍人物,是一名戰略型科學家。
  • 青春勵志故事蘇步青:從放牛娃到數學家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10日電(記者 朱琪紅)今年是數學大師蘇步青先生誕辰110周年。中國青年網記者精心編寫並在今日的青春勵志故事主頁推出蘇步青先生從少年放牛娃成長為享譽國際的數學大師的勵志故事。
  • 【尋找行業精神符號】李四光:追尋真理的光芒
    李四光,湖北黃岡人,蒙古族,地質學家、教育家、音樂家和社會活動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立者,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批傑出的科學家和為新中國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元勳,2009年當選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 李四光:大地之子 光耀四方
    時隔63年,如今86歲的中國地質大學教授李東旭告訴《中國科學報》,「那是我第一次見到李先生,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我畢業留校,從事構造地質教學的初心,可能就源於此」。  李東旭的人生軌跡真的因此而改寫:聽完報告第二年,他發現了李四光所說的旋卷構造。之後,李東旭當面向李四光匯報此項工作。  其實,有許多人像李東旭一樣受到了李四光的影響。
  • 王恆升李四光丁文江:三位地質科學家的情懷—新聞—科學網
    王恆升院士晚年給他的學生重複兩次講了同一個故事。那是20世紀20年代的事,他們坐船在長江的宜昌段上航行。突然,一陣吵鬧聲吸引了年輕的王恆升,一位英國水兵搶一位中國中年農婦買的柑橘,農婦要他付錢,水兵不但不付錢還動手毆打了她。
  • 李四光 「中國貧油論」的顛覆者
    他就是愛國科學家、新中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李四光。學成回國效力的愛國者1904年,15歲的李四光被破格選派去日本官費留學。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李四光學習刻苦,生活清貧。他常去留學生會館,聽演講,聽報告,結識了許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東京見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並參加了「中國同盟會」成立大會。
  • 《感動中國人物誌》解說詞:李四光——科學的目光
    新華網北京12月23日電 (電視片《感動中國人物誌》解說詞)李四光——科學的目光  編導:何磊  【解說】2009年10月26日,對鄒宗平來說是特殊的一天,因為這天是她的外公李四光的120歲生日。外公去世已經38年了,鄒宗平用多種方式紀念著他。
  • 《大地之光》劇情簡介及劇照[組圖]
    話劇《大地之光》是以中國現代地質學的開拓者和新中國地質事業主要奠基人之一、卓越的科學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新中國第一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協第一任主席、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北京地質學院創建者李四光先生的生平事跡為原型,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團委大學生藝術教育基地傾情打造的一部原創話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