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是院士,李林是院士,鄒承魯是院士,一家三人同為院士在中國科技界僅此一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設立的科技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泱泱華夏14億人,截至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院士共有790人。想要獲得院士稱號十分困難,它要求科學家是中國國籍,要在科學技術領域做出系統又創造性的成就,還得有重大貢獻。
但地質學家李四光是院士,女兒物理學家李林是院士,女婿生物化學家鄒承魯也是院士。他們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怕是因為「龍生龍,鳳生鳳」,和「優秀的人總是互相吸引」。
李四光出生於1889年,創建了地質力學,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的工作雖然和腳下的土地有關,是腳踏實地,但也可以說是代人們仰望星空。
李四光身為一個地質學家,能做什麼呢?能為中國原子彈和氫彈事業做出重大貢獻。他早就預料到中國需要鈾礦資源了,從英國回來時,他帶回來一臺為中國找鈾礦立下汗馬功勞的伽馬儀。
提取鈾可以用於核工業,包括軍用(核彈)和民用(核電站)。當時中國無論如何也要研製出兩彈。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國鈾礦資源不甚豐富,找鈾隊伍工作進行得很艱難。但李四光根據他的地質力學理論,卻很是樂觀。
他多次指導找鈾隊伍的工作,指出他們要找便於開採的富集帶,還劃出了大概的範圍。最終,找礦隊伍在他的思路指引下,發現一系列鈾礦床。李四光身為一個地質學家,卻憑著自己的學識為我國兩彈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世人提起兩彈,便想起鄧稼先,其實李四光也是一個不容磨滅的名字。
同樣,提起石油,人們不該只想起「鐵人」王進喜。石油是地質勘探的主要對象之一,算是李四光的老本行。中國確實有些貧鈾,當時還有著貧油論。大慶油田這個世界級特大砂巖油田被勘探出之後,後者自然土崩瓦解。
1955年,李四光在擔任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後,為中國摘下「石油落後」帽子作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是在1955年,李四光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他的功績當然不止鈾礦、石油方面,還有預測地震、對中國第四紀冰川研究、提出蜓科鑑定方法……但其女兒李林院士絲毫不墮父親威名,不能厚此薄彼,也得來個「你方唱罷我登場」。
李四光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後,因為緣分和才女許淑彬結成人生伴侶。1923年,兩人的愛情結晶李林出生了。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李林從母親那裡學會了鋼琴,繼承了父親熱愛科學、熱愛祖國的心。她自小就想成為一名科學家,這個願望一直沒有忘記過。
當時是戰爭年代,李林一家因著時代的洪流漂泊動蕩。李林卻一直朝著科研努力著。她在廣西大學機械系讀大學,畢業做了兩年機械組助理員,後來到英國伯明罕大學讀金屬物理專業碩士學位,到劍橋大學讀博。但她報國心切,博士答辯完,沒等拿到文憑,便急不可耐地回國報效祖國。放到現在,這種選擇少有人能做到。
回國後,李林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學識和經驗全部奉獻給了祖國。核事業與放射性高、工作艱苦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還會影響生育。生活中,人們其實是談「核輻射」色變的,但是李林卻毅然離開了愛人和獨生女,進行了大量的原子反應堆材料輻照實驗。
九三學社評論:「她參加了第一個「反應堆」實驗、第一顆原子彈引爆材料工作實驗,第一艘核潛艇材料實驗……」這麼多的第一,全部映照了她熱愛祖國和科研的初心。
李林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為我國的核事業作出了一定貢獻,後來,她又應祖國需要,從事有關超導的科研工作。1980年,她在中國首次製備出國際也罕見的臨界超導轉變溫度最高的A15相鈮三鍺薄膜,獲得國際的一致讚揚。就在這一年,她因其突出貢獻,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值得一提的是,她與丈夫鄒承魯是同時當選的。
她的丈夫鄒承魯也不一般,被評為「剛正不阿的鬥士」、「直言的科學家」,和「富有激情的愛國主義者」。他的成就與核事業不相關,難以被大眾直觀地理解,羅列榮譽除了表示他很牛之外,其實沒什麼意思。他最為人稱道的是,首提「科研道德」問題,總結了「七宗罪」。
鄒承魯出生於1923年的山東,他的學習之路是條學霸之路——畢業於南開中學高中部、考入北大、清華、南開聯合組成的西南聯大化學系,以第一名成績公費赴英留學,在劍橋大學就讀,最終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鄒承魯與李林同齡,同在英國留學。出色的兩人都致力於科研,還有著報國熱情。這種三觀與興趣的一致促使他們互相吸引,走到了一起。1948年,二人直接在英國海邊舉行了浪漫的婚禮。他也是獲得了博士學位後便迫不及待回國的,為此拒絕了高薪挽留,來到中國進行篳路藍縷的建設。
1958年,他參加發起人工合成胰島素的工作,幫忙確定胰島素全合成的路線,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中國合成人工結晶胰島素的消息被認為是繼「兩彈一星」後我國又一重大科研成果。鄒承魯作為發起人之一和參加者,其貢獻之大,足以和為核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妻子李林相提並論。
1979年,鄒承魯還作出足以在Nature發表的成果,這一成果使他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也令其在次年與同樣貢獻突出的妻子李林雙雙成為院士。至此,李四光、李林、鄒承魯三人均是院士,可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李四光在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逝世於1971年。李林和鄒承魯雙雙成為院士,或有其餘蔭,卻也是憑藉真材實料和突出貢獻獲得了公開的認可。而也只有一家三院士的鄒承魯才有這個底氣,在當選院士的次年便首提「科研道德」問題。
他是一個直言的科學家,這種直言不諱到底使他站在了風口浪尖,李林身為院士,堅定地和丈夫站在了一起,支持他。李林去世之後,鄒承魯這位鬥士總結了違背學術道德的七宗罪。他的這種直言,使得科研界飄來一股清風,吹淡一些濁氣。
其實,一家三院士並非是他們的頂峰。三人均是科學家,也培養了很多後繼的科研人才。李四光造就了一大批著名地質學家,李林對研究生教育作出重要貢獻,鄒承魯為中國生物界培養的大批人才中,有的也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們三人均無愧院士之名,都有著真正的院士之心!
如今,李四光、李林、鄒承魯這傳奇的一家三院士均已經不在人士,但是油田還在吐出石油,中國的核事業仍在蓬勃發展,科研界因為「七宗罪」套上了一頂緊箍咒。對這一家三院士,人們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