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器主要包括核裂變武器和核聚變武器,核裂變原理引爆的即原子彈,核聚變原理即氫彈。二戰時期愛因斯坦聯名數名科學家致信美國總統,儘早研製核武器是取得戰爭和發展先機的重要條件,於是世界上第一顆成功引爆的原子彈誕生於美國,被投放於廣島。幾十年來原子彈的原理已經公布世界,那麼為何還有很多國家造不出原子彈?
被稱作「裂變彈」的原子彈,是一種殺傷力與破壞力極其巨大的核武器,原子彈引爆時會放出山崩地裂般的能量同時還伴有強烈的核輻射。一個原子彈裂變可以釋放出比擬20,000噸炸藥引爆所釋放出的能量。這種輻射不僅會影響非生命體的內部結構還會改變和影響生物體的遺傳物質,使其死亡或者基因突變(多為不好的畸形突變)。原子彈的製造是需要諸多硬性條件的。
1.製造原子彈的材料
製造原子彈需要主要材料鈾235。
這種元素是需從天然鈾礦中提取,全球的鈾礦儲量雖比普通金屬銅鐵等要少得多,但目前可開發的也超過過了500萬噸。每個國家的鈾礦儲量都不同,而是否貧鈾就是一個國家製造原子彈的先決條件之一。
2. 鈾元素的提煉技術與原子彈的用料配比。
鈾235是製造原子彈必不可少的原料,在鈾礦中的含量約佔0.711%,即使含量不高,但也絕不是稀罕至極。一個國家如若製造原子彈,只需數十公斤90%以上濃度的常規級鈾235足以。
還有製造原子彈離不開一個國家的科研水平和經濟投入。就拿我國來說,我國雖然是自主研發並成功試爆的國家之一,但這是舉全國科研之力幾乎所有尖端科研人員共同拼搏努力而來的成果,其中不乏有許多偉大的科學工作者殉職在科研崗位上。當時的年代沒有如今這樣先進的超級雲計算機,則海量的數據測量和計算都只能由人工來完成,各種試驗各種建模,其複雜程度難以想像。
試想一下,如果人僅僅依據飲品包裝罐上的配料表就能製造出同產品,那麼世界上的知名飲品是不是都面臨著隨時倒閉的風險?原子彈較之氫彈雖「低端」一點,甚至製造原子彈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構造在大學的專業論文上都可以找到,但真正掌握原子彈的科學數據的國家少之又少,甚至有的發達國家都沒有能力來測驗獲取數據,而已經獲得過成功的國家又豈能輕易將重要的信息透露半點?
提純鈾235的縱然然需要大筆資金投入,但如若允許,相信不少國家都會投入。所以單論材料與技術方面,原子彈的製造並不存在非常大的困難,中等強國大都具有解決的科技條件和經濟能力。
就目前而言,除了五常,發展中國家成功製造出原子彈的也只有以色列、巴基斯坦、印度,某半島國這九個國家。而像德、日、義大利此類傳統軍事強國至今仍然沒有達成這一成就,何以如此?
3.核武器制約的限制能力
上世紀美蘇英法相繼掌握核武器技術後,於1968年紛紛籤訂了《核不擴散條約》,以防止核武擴散,推動世界和平,但不乏美蘇想壟斷擁有核武器地位的可能。該條約籤訂後,只有五常是世界上合法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此後再私自進行核武研究與製造都是違反世界和平的。暗地研製核武器的國家將必定受到全世界的制裁。
總結:核武器的發展從二戰時期1945年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開始直至如今,經歷了七十多年曆程。原理已不是秘密,現如今,仍然有很多國家造不出原子彈不僅賴於該國的科研水平還受制於全世界核公約的約束,核公約的約束也很大程度上保障著世界和平與人類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