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學天文學有前途—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探討宇宙的命運 就是研究人類的命運
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學天文學有前途

 

 

記者 孫磊 通訊員 馮繼強 文/攝

 

昨天下午,杭州市圖書館科技分館迎來了一位科技大咖、55歲的天體物理學博士、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他主要從事宇宙學的研究,包括宇宙中的引力透鏡效應、星系團的動力學特性以及宇宙再電離探測。這一次來杭,武院士的講座主題很宏大:《宇宙未卜的命運》。

 

表面上看,武院士探討的是宇宙命運,但最終卻和我們息息相關:地球的資源總有一天會耗盡,當人類不得不太空移民時,該具備哪些技術?

 

宇宙未卜的命運 也是人類的命運

 

「你肯定沒法帶足夠多的食物進入太空,你必須自造一個可循環的生態系統,第一步就是通過光合作用供給足夠的氧氣。美國10多年前已經著手幹這事了,一個富翁贊助了一億美金,讓8個科學家在沙漠裡製造一個全封閉的生態系統,最後失敗了,因為材料的緣故,二氧化碳沒法被100%分解,最後氧氣越來越少。」

 

武院士透露,美國人沒死心,眼下又在夏威夷搞了一個系統,「關了6個人進去,這次主要針對人在太空中的心理、生理衍變。」

 

從事天體物理研究幾十年,有沒有像《三體》中的葉文潔那樣,收到過來自太空中其他文明的訊號呢?「沒有。」但武院士迅速補充道:「以目前科技的發展勢態,再過10到20年,人類就可以探測到其他文明的信號了——當然前提是,如果有的話。」

 

年輕人投身天文學有前途

 

和國內不成氣候的科幻市場相比,中國的天體物理學發展勢頭卻相當迅猛。武院士透露,目前國內長期研究天文學的年輕科學家有60人左右,「這個年輕的範疇,是指30多歲到50歲左右的少壯派科學家,他們中大部分都有留學背景,科研力量在國際上也屬於第一階梯。」

 

就連天文系這一貌似高冷的專業,在國內院校也日漸呈百花爭豔之勢:北大、北師大、上海交大、廈門大學等競相開設天文系。

 

武院士說,天文系的學生出路很多,並不一定非得成為科學家。「天文學啊是一口大鍋,這鍋裡容納了很多高精尖的基礎專業技術,比如IT、通信、數學、物理,因為,從事天文學的研究,就必須具備極高的基礎科研水平。以前有個學生特別擅長數學建模,畢業後跑去日本東京從事股票建模,賺大發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武向平院士:下一代超級望遠鏡的中國機會—新聞—科學網
    在5月29日舉辦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年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上來就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 作為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的中國首席科學家,武向平認為,這個超級大機器帶給中國的機遇不容錯過。
  • 武向平院士告訴你答案
    這些有趣的天文學知識你感興趣嗎? 視頻裡,來自延職附小和延職創新小學的700多名學生在全神貫注地傾聽著「認識我們的宇宙」的科普報告,而和學生們對話的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和盱眙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召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又恰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下簡稱IAU)成立100周年,圍繞「同一片星空」這一主題,本次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環節進行。在主論壇環節,四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
  • 中科院院士陳顒受聘西北大學「雙聘院士」—新聞—科學網
    2016年4月7日,中科院院士陳顒「雙聘院士」受聘儀式在西北大學太白校區舉行。
  • 上海科普大講壇講解宇宙神秘的宇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武向平,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毛淑德,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戴子高和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何子山為公眾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 宇宙中第一代發光天體是何時誕生的?我們能否真的看到來自宇宙深處第一批恆星的光芒?「引力透鏡」又是什麼?宇宙的黑暗「幽靈」——暗物質和暗能量深藏何處?伽馬射線暴的威力到底有多強?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 郭烈錦院士作科普報告   12月28日,由陝西省委人才辦、西安市委人才辦主辦的「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在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舉行。 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烈錦,以《氫—氫能—氫電互變互補→人類能源動力供給體系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為題,通過「線上+線下」的講座方式,為西安市二十六中「名校+」教育聯合體師生帶來了一場內容精彩的能源領域科技創新與基本物理學原理的科普報告,與青少年學子分享前沿科技、奮鬥人生、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一路走來,我們欣喜有一大群可愛的科學家與《中國科學報》、科學網一起成長,在新的起點,我們願與益友們共同前行,一起講述更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故事。 ◆王恩哥(中國科學院院士) 傳播科學,探索真知;擔當歷史,啟迪未來。祝賀《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周年!
  •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第九屆全國生物信息學與系統生物學學術大會舉行
  • 中科院院士洪茂椿受聘鄭州輕工業學院—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鄭州訊 (記者史俊庭 通訊員劉磊)7月2日上午,鄭州輕工業學院在科學校區舉行該校「雙聘院士」受聘儀式
  • 中科院公布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新聞—科學網
    經過院士推薦和歸口初選部門推薦,並經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審議,確認201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為391位。有效候選人名單將於5月20日在中國科學院網站和中國科學院學部網站登載。 據了解,中科院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2013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工作於今年1月啟動,計劃增選院士的名額不超過60名。
  • NSR專題|引力波天文學(特邀編輯:武向平)
    大家都說引力波天文學時代已經開始,傳說中的引力波新信號也是除了LVC之外人盡皆知的公開秘密。人人都想趕上這新時代,但是引力波天文學的新天地裡,又會有怎樣的絢麗風景呢?以下是知社為您奉上的《高頻引力波天文學之系列科普與科學發現解讀》,快來看看吧!
  • 光電儀器發展的關鍵在核心器件—新聞—科學網
    來自中科院上海技物所、遺傳發育所、長春光機所、上海光機所、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的院士、專家代表60餘人齊聚一堂,梳理了光電儀器在精準農林、環境監測等領域亟需解決的難題和發展方向。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所長韓斌坦言,在水稻表型與基因測序方面,我國使用的高端光電儀器主要靠進口,價格高昂,且維護成本高。
  • 從「植物智慧」講到「嫦娥工程」 院士和中科院老科學家科普團五年...
    您的到來為我校增添了更多科學色彩,也讓我們更加熱愛科學,學到了科學知識。」原來,近五年來,在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局、西安分院的領導下,中科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科普巡講團西安分團專家,走遍陝西省各個地市和西部地區甘肅、新疆、西藏、寧夏的中小學做科普和農技培訓。
  • 19位院士齊聚廣州 助推海洋強國建設—新聞—科學網
    參會院士專家、領導嘉賓合影   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現場   開幕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海洋實驗室主任張偲主持   參會嘉賓了解海洋科技成果   主辦方供圖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命名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廖洋報導】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海洋腐蝕與防護中心獲批為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
  • 中科院電工所成功研製世界最高磁場超導磁體—新聞—科學網
    正在實驗室測試的高磁場全超導磁體(位於液氦罐體中)(電工所供圖) 高低溫混合超導磁體測試曲線(電工所供圖) 12月6日,中科院電工所對外發布消息,該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王秋良團隊成功研製出了中心磁場高達32.35特斯拉(T)的全超導磁體。
  • 中科院院士曾毅病逝:一生與病毒抗爭的勇士—新聞—科學網
    7月13日,據光明網報導,中國科學院院士、原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所研究員、北京工業大學教授曾毅,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享年92歲。   曾毅,1929年3月生,廣東揭西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現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新聞—科學網
    石墨烯「摺紙術」了解一下比如,在生物學領域,生物學家可以將DNA單鏈摺疊成複雜的二維形狀。 在曾兩獲諾貝爾獎的石墨烯研究領域,科學家也同樣躍躍欲試。二維的石墨烯晶格結構被認為是其他眾多碳納米結構的母體材料,人們已經發現,石墨烯結構沿著某一方向捲曲,可以形成一維的碳納米管,而將具有五元環和七元環石墨烯結構彎曲成球型結構,即可形成富勒烯。在宏觀尺度下,科學家已經能夠構建出石墨烯功能器件甚至機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