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向平院士:下一代超級望遠鏡的中國機會—新聞—科學網

2020-11-22 科學網

 

■本報記者 丁佳

「當國人還沉浸在中國『天眼』問世的自豪之中時,全球的射電天文學家已經著手建造下一代超級射電天文望遠鏡了。」

在5月29日舉辦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學術年會上,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上來就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

作為國際大科學工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的中國首席科學家,武向平認為,這個超級大機器帶給中國的機遇不容錯過。

沒有最大,只有更大

作為最古老和神秘的一門自然科學,天文學的研究讓無數人著迷不已。仰望星空,離不開遙望宇宙深處的望遠鏡。而當今世界,天文大設備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和重要標誌。

2016年9月,有著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落成,不僅成就了中國射電天文設備未來10年的國際霸主地位,也為中國射電天文學家創造了探索宇宙奧秘、取得原創性發現的絕佳機遇。目前,FAST先後發現了50多顆脈衝星候選者,取得了中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具有重要的裡程碑意義。

然而,天文學家的雄心就像宇宙一樣深遠。國際學界已經試圖謀劃並建造下一代的超級射電望遠鏡,以克服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缺陷和不足,並獲得更高的靈敏度、更大的視場、更高效的巡天能力等。

在眾多方案中,由全球十多個國家的科學技術人員共同參與和協作建造、共同運行和管理的SKA被寄予厚望。

武向平說:「SKA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龐大的天文設備,也是超越國界的全球大科學裝置,將開闢人類認識宇宙的又一新紀元。」

作為下一代射電望遠鏡,SKA將以千公裡的基線獲得極高的空間解析度,以納秒級的採樣獲得精細的時間結構,並將產生超越目前全球網際網路總量的大數據。「SKA以追求突破性科學發現為目標和動力,有望揭示宇宙中誕生的第一代天體,重現宇宙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歷史進程。」

SKA為何需要中國

SKA集傳統射電天文幹涉技術和現代相控雷達技術於一體,體現了諸多當代科學技術的最新和最高成就,被認為將推動全球製造、通信、計算、能源等一系列產業迅速發展。

SKA將分別在澳大利亞和南非/非洲八國的兩個臺址分階段進行建設,第一階段建設約10%的體量,計劃在2019年開工,歷時5年;第二階段建設其餘的部分,預計在2030年完成全部建設。根據這一望遠鏡陣列的設計規劃,武向平推測,即使只完成第一階段的目標,SKA的綜合性能也將遠超FAST。

在他看來,SKA建設和運行時間表與「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和「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國家戰略高度契合。中國參與SKA也是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科技實踐,是中國展現大國風範、承擔大國責任的體現。

「國際SKA大家庭需要中國的加入和支持,甚至成為未來的主導和引領。」武向平說。

譬如,中國的製造業將為SKA奠定堅實的工業基礎。武向平覺得,只有中國的工業能夠支撐和保障SKA未來近3000面反射面天線製造和安裝的質量和速度,中國新型的信息、通信和計算機工業也將全方位參與項目建設和運行,再次展現「中國製造」的魅力。

中國為何需要SKA

SKA的穩步崛起,給中國創造了在基礎科學和高科技產業領域走向國際舞臺、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實現戰略性基礎研究、引領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的機遇。

換言之,中國參與SKA的最大動力和終極目標,無疑是獲得豐碩的科學回報。

作為中國迄今為止參與的第二大國際合作大科學工程,中國經過廣泛徵詢、充分論證和頂層設計,確立了參與SKA的科學目標。

比如,中國科學家團隊將繼承從事低頻射電探索「宇宙第一縷曙光」的十年經驗,直接「抓捕」宇宙第一代天體誕生和再電離的身影,再現宇宙的黎明;還將積極參與脈衝星的搜尋,長期參與並逐步主導脈衝星陣列相關工作,以期成為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及其併合過程引力波輻射的主要貢獻者。

此外,中國的科學團隊還計劃建設區域數據中心,並使之逐步過渡到SKA亞太科學和數據中心以及未來的國際SKA科學和數據中心。「這樣中國科學家不出國門,就能便捷使用數據產出科學成果,也將吸引國際夥伴來中國進行科學研究和交流。」武向平說。

當然,作為國際天文學界史無前例的革命性大科學裝置,該項目在設計、建設、技術、科學、運行和管理方面都存在著風險和挑戰。但這一匯集了人類在天文學、無線電、信息、通信、計算機、機械製造等領域最新科技成果的宏偉計劃,在很大概率上也將主導未來50年射電天文學的發展命脈。

正如武向平所說:「參與SKA將是中國天文學發展的裡程碑,也是中國科技發展長遠的全球布局。經過充分準備的中國團隊應當肩負起這個時代重任,在探索神秘的宇宙中創造奇蹟。」

《中國科學報》 (2018-05-31 第3版 學術)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武向平:學天文學有前途—新聞—科學網
    探討宇宙的命運 就是研究人類的命運
  • 武向平院士告訴你答案
    視頻裡,來自延職附小和延職創新小學的700多名學生在全神貫注地傾聽著「認識我們的宇宙」的科普報告,而和學生們對話的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 武老師出生於陝西黃龍,今年已經59歲,主要研究宇宙學和射電天文學。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播科學知識,為人民作貢獻。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 SKA望遠鏡三大課題上海開題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獲悉:在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專項的支持下,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前期數據處理系統建設和相關科學預研日前在上海正式啟動。 SKA的概念提出始於上世紀90年代初,是國際天文界計劃建造的世界最大綜合孔徑射電望遠鏡,也將成為人類有史以來建造的最龐大的天文設備。
  • 我國參與一超級工程,或將成為量子技術引領者
    據環球網5月30日報導,5月29日上午舉行的中科院第19次院士大會上,潘建偉、武向平、譚鐵牛三位院士對量子通信、射電天文望遠鏡以及人工智慧等重大科研方向進行了深刻詳細的解析。中科院院士、國家天文臺研究員武向平在自己的《射電天文望遠鏡:FAST與SKA》學術報告中講到,FAST所保持的領先優勢大概只能持續十年,一旦SKA建成,「天眼」的優勢將不復存在。據了解,FAST即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它位於我國貴州省境內。
  • 上海科普大講壇講解宇宙神秘的宇宙—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天文學會理事長武向平,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研究中心主任毛淑德,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戴子高和北京大學科維理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所所長何子山為公眾揭開宇宙的神秘面紗。 宇宙中第一代發光天體是何時誕生的?我們能否真的看到來自宇宙深處第一批恆星的光芒?「引力透鏡」又是什麼?宇宙的黑暗「幽靈」——暗物質和暗能量深藏何處?伽馬射線暴的威力到底有多強?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和盱眙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召開。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又恰逢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以下簡稱IAU)成立100周年,圍繞「同一片星空」這一主題,本次論壇邀請了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交流天文學前沿進展,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及世界格局下開展國際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本次論壇分為主論壇和專題論壇兩個環節進行。在主論壇環節,四位來自海內外的知名院士進行了主題演講及圓桌討論。
  • 楊廣文、南仁東入選「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
    楊廣文、南仁東入選「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清華新聞網12月30日電 12月29日,「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正式揭曉,清華教授楊廣文、清華校友南仁東等十人榜上有名。楊廣文於1980年至1984年在太原理工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學習,後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2016年今年6月20日,國際超算大會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更令人振奮的是,該套系統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國產化。
  • 美國「天眼」阿雷西博射電望遠鏡退役前坍塌 世界只剩中國FAST一隻...
    央廣網北京12月4日消息(記者朱敏)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當地時間12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表示,位于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臺的巨型射電望遠鏡平臺於11月30日晚間至12月1日凌晨之間坍塌。
  • 專家談「天琴計劃」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5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在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面向我國自主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天琴計劃』已進入第三階段任務,即發射『天琴二號』衛星編隊,該衛星編隊直接瞄準我國下一代重力衛星。」羅俊表示,「天琴一號」衛星已於2019年12月20日順利升空。
  • 朱美芳院士:把碳纖維穿在身上—新聞—科學網
    保暖早已不再是人們對服裝的唯一要求。最近,團隊還以浮動催化化學氣相沉積法成功製備了碳納米管雜化纖維,用其組裝的超級電容器的電化學性能得到顯著提高。 「碳基雜化纖維的高導電性和多孔特徵,使可穿戴能量存儲器件在規模化使用方面展現出可期的未來。」朱美芳說。 她同時表示,未來,該領域仍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氧化石墨烯原料的低成本化、穩定化和標準化,石墨烯纖維器件及改性聚合物纖維規模化生產和實用技術的研發等。
  • 曹雪濤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 黃辛報導)日前,德國科學院院長致函上海第二軍醫大學醫學免疫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曹雪濤教授,祝賀其當選德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新聞—科學網
    西安市舉行「院士·青少年面對面」第二期活動中科院院士郭烈錦走進西安市二十六中學作科普報告
  • 開放運行300天,「中國天眼」加速度
    用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的話說,有了「中國天眼」這臺「大國利器」之後,中國射電天文的國際地位正在迅速上升。總工程師的新夢想FAST從預研到完成花費了26年的時間,近百名科研工作者前赴後繼投入到這個項目中。
  • 「中國天眼」的加速度
    用中國科學院院士、FAST科學委員會主任武向平的話說,有了「中國天眼」這臺「大國利器」之後,中國射電天文的國際地位正在迅速上升。FAST於2016年落成,它的反射面相當於30個足球場,是世界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大大拓展了人類在射電波段的視野,也使中國射電天文學家終於有機會走到科學探索的最前沿。
  • 中國與南非研討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項目雙邊合作
    中新網北京7月3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技術部7月3日通過官網發布消息說,中國與南非平方公裡陣列射電望遠鏡(SKA)項目首次雙邊合作研討會6月下旬以視頻方式舉行,就中南SKA科學合作事宜展開討論。
  • 【中國新聞網】中國「天眼」運行穩定 有望捕捉宇宙大爆炸原初引力波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臺長常進院士在發布會後接受媒體採訪。孫自法 攝王培博士報告最新研究成果。孫自法 攝李柯伽研究員介紹團隊研究成果。孫自法 攝來源於磁層的快速射電暴偏振多樣性。李柯伽 供圖武向平院士介紹FAST科學遠景規劃。孫自法 攝  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的最新消息說,俗稱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自2020年1月完成國家驗收以來運行穩定可靠,已取得發現逾240顆脈衝星等系列重大科學成果,並以其當今世界最強靈敏度射電望遠鏡的巨大潛力,有望捕捉到宇宙大爆炸時期的原初引力波。
  • 四位院士加盟,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李椿萱、王華明,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林劍華,北航黨委副書記程波以及來自海澱區有關部門,各兄弟院校,大賽合作政府、知名企業家、校友投資、孵化合作機構、優秀創業項目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儀式。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這裡,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植物無法「忘記」不當信息,並會將其傳遞給後代,從而影響了它們的生存機會。 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發現了兩種蛋白質——以前只知道其控制植物開花的起始和時間,也負責通過組蛋白的化學修飾(去甲基化)控制「植物記憶」。他們發現,植物在有性繁殖過程中無法重置這些化學標記,從而將這種「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發育出現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