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基礎科學研究「中國諾獎」再引關注

2020-09-0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張素)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因評審體系、獎金額度等參考諾貝爾獎,被冠以「中國諾獎」的稱謂。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揭曉2020年獲獎名單,再度引關注。

今年獲獎的4名科學家極具看點。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共獲「生命科學獎」。評語稱,他們的工作已在國際上得到驗證和推廣,使兇險而致命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癒率達到90%。

96歲高齡的王振義刷新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的年齡紀錄。他在與現場連線時表達獲獎喜悅,也說道:「我所發現的方法只是治療一種急性白血病的辦法,並不能治療所有(類型)的白血病。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摘得「物質科學獎」。梳理盧柯的履歷發現,16歲上大學,38歲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在還擔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盧柯在與現場連線時表示對獲獎感到突然,他感謝評委會認可其工作。他說,材料科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此番獲獎也將激勵他在這個學科中繼續工作,讓已被人類利用上千年的金屬材料煥發出新的活力。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有趣的是,該獎項2019年度獲得者是清華大學教授王小雲,她同時也是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

至此,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五年前,未來科學大獎只是一個倡議,現如今,大獎的影響力已經從華人科學界逐漸擴展到備受國際科學界的認同與深度參與。」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何川說。

如其所言,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這個「中國諾獎」本身頗具看點。

何川說,五年來,未來科學大獎的提名增長了32.8%。今年1月至4月,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定向邀請2000多位專家提名候選人,其中,數位諾貝爾獎得主、百餘位各國院士參與提名。除採取提名邀約制,該獎項還採取國際同行評議制,要求每位候選人至少要收回5封評議信。今年共收到近百封評議信,來自十餘位諾貝爾獎得主、數十位各國院士等權威專家。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員從最初的9位增加至21位。今年新增兩人,一位是曾率隊研發出鍶原子光鐘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教授葉軍,一位是西湖大學理學院化學講席教授鄧力。

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更是為人關注。每項獎金由4位捐贈人共同捐贈,慷慨解囊者中不乏知名企業家,如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等。

未來科學大獎的配套活動則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是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委員,他介紹說,2019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周曆時5天,共吸引3000餘名聽眾參會,直播累計觀看量超過700萬人次。

「不僅讓人們認識到基礎科學在人類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激發了無數青少年對基礎科學研究的信心和激情。」謝曉亮說,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擬於11月16日至22日舉行,將舉辦以《病毒與人類健康》為主題的國際論壇,還將安排青年科學家夜話、青少年對話獲獎人等環節,以期吸引更多人關注科學、崇尚科學、熱愛科學。

事實上,由「中國諾獎」引發的討論和變革或在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王振義當日對現行評價體系表達出憂慮。他說,現在更多是依據在期刊發表論文來評判人才,導致一些年輕科學家為發表論文而工作,但「這是做不出工作來的」。他寄語後輩要更具創新性,對待工作要更加刻苦且具有耐心。

此外,未來科學大獎是一個民間科學獎項,中國科學技術部曾多次進行調研,並於2017年出臺了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文件。

「我們的探索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國家又為各類民間科學獎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支持,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說,歐美國家基礎科研經費中來自民間的經費比例超過50%,相較而言,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正如未來論壇的發起者、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獎項創辦之初時所言:希望一百年以後人們會說,未來科學大獎對於中國的進步起了良性的作用。(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
    日前,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格拉肖、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麥可·萊維特、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埃裡克·馬斯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和生、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等嘉賓參與對話
  • 2020,諾獎將至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開創性成果是超前的,是人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甚至超出了人類現有的知識框架,因此可能是低被引的。愛因斯坦相對論提出的時候,全世界沒幾個人能看懂。這些低被引的『冷點論文』中,可能就存在驚為天人的『冷美人』。如何發現和評價『冷美人』,是很值得研究的課題。」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新冠肺炎疫情尚未離去,全球科研人員與新冠病毒賽跑,已經產出了數以萬計的科研成果,目標只有一個,了解、認識並終結新冠病毒肆虐人間。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基礎科學?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並推動基礎科學?解密就從這篇推送開始。在接受WLF獨家專訪時,羅傑強調,他為推動國際科學交流而來,為支持全世界年輕的科學家而來,為倡導基礎科學的發展而來。這三件事,正是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的三大使命。前兩天,WLA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已經對國際科學合作及扶持青年成長做出了闡釋;羅傑則強調了基礎科學的重要性。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直播活動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開拓公眾的科學視角,促進公眾對諾獎的理解與認識,活動吸引900餘萬網友線上觀看。
  • 2020諾獎將至!諾貝爾獎成果有什麼特徵?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2020諾獎將至!新冠疫情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諾獎究竟在獎勵什麼,其獎勵的顛覆性原創成果是否真的越來越少?如何評價低被引的「冷美人」成果?怎樣提出諾獎級的科學問題?中國如何搶佔國際科學發展的至高點?獎勵光環和熱度之下,更需要冷靜的思考。呼喚「開創者」!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免疫學成果將再成焦點?
  • 聚焦諾獎!諾貝爾經濟學獎與中國,十年4獲獎者關注樓市
    在過去十年間,樓市是中國最受關注的熱點之一,關於中國房地產是否存在泡沫的爭議長久沒有定論。中國的樓市同樣吸引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們的關注。至少有四位諾獎得主對此作出評論。2007年諾獎得主羅傑·梅爾森和2013年諾獎得主羅伯特·席勒都提出過中國房地產存在泡沫,席勒多次談及,中國房地產下跌風險較大。
  • 「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直播活動舉辦
    中國發展網訊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
  • 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對話——「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系列直播活動成功舉辦
    2020年10月1日-4日,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與百度生態、財經、科技聯合推出「2020為什麼我們這麼關注諾獎」中國科學家與往屆諾獎得主線上系列對話直播活動,每日一場,邀請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厄溫·內爾、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謝爾登·
  • 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2020年的諾獎,中國再次落空。一個缺乏諾獎的國度,那麼技術被卡脖子同樣也很正常。TIKTOK為什麼說封殺就封殺,因為這些應用軟體根本就不涉及到基礎科學,很快就可以再複製一個出來,更不要談什麼XX算法,那不叫算法,不過是人性被計算的權重而已,跟算法一點關係都沒有。
  • 沒有諾獎代表著什麼?從諾獎看「中國被卡脖子的科技」
    研究黑洞貌似沒有什麼用,但拿獎仍然眾望所歸。化學獎沒有給華裔科學家張鋒,因為諾獎更重視「元發現」,CRISPR技術是更重要的從0到1,而不是從1到10。在一個時刻都想著「割韭菜」的時代,沒有人真正重視基礎科學。頂層設計不重視,中堅力量很受傷,青年才俊不跟進。從實際收入到價值觀上都被鄙薄,拿不到諾獎很正常。
  • 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原標題: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點讚中國科研環境 認為未來十年中國有望再迎諾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陳燁):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和國內頂尖科學家,10日在北京參加首屆「崔各莊論壇暨諾獎成果轉化高峰論壇」時,紛紛為中國科研環境點讚,稱讚中國科學發展動力十足。
  • 諾貝爾獎得主引關注,中國科研工作者應反思,這兩點需要引起重視
    引起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自從諾貝爾物理學獎公布之後,就有人提出了「貝爾彌補效應」,值得大家的思考。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了脈衝星的發現者 Antony Hewish,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因為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遺漏了女性研究者貝爾,評審委員會也因此受到了「性別歧視」的質疑。這一次的風波讓評審委員會開始重視學生在科研工作者的貢獻。
  • 引力波、「諾獎哥」和媒體責任感
    這個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現在全球引起了極大轟動,一向因過程辛苦、嚴謹和進展緩慢而長期在大眾視野之外的基礎科學領域研究也由此備受關注。   當許多人正在為基礎科學的震撼性、革命性和催化性的重大成果而感動和歡欣鼓舞之時,中國的社交媒體和網絡上引力波也成了熱點話題,只不過這個熱點堪稱奇葩可笑。
  • 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日本諾獎得主癌症免疫專家本庶佑如是看新冠
    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雖說中國最先出現疫情,不過毫無疑問中國將最早實現經濟復甦。雖然無法預計中國的力量將變得強大,還是被世界冷眼相待,但是中國的立場、各國看待中國的目光會受到影響,國際秩序也有發生變化的可能性。"日本經濟新聞採訪諾獎得主本庶佑談新冠疫情。本庶佑是日本分子生物學專家,2018年因發現癌症免疫療法獲得諾貝爾獎。
  • 馬化騰知乎發問:基礎科學研究和產業網際網路成關注焦點
    與此同時,馬化騰在知乎的發問,還透露了他對基礎科學發展的關切。從小就是天文愛好者的馬化騰, 過去幾年一直在加大對基礎科學的支持和投入。 馬化騰多次參與未來科學大獎的活動,並成為捐贈人。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 ,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
  • 專家解讀:細胞自噬機制研究為何摘得諾獎?
    近幾年來,細胞自噬一直被視作得諾獎的熱門而屢屢出現在各類諾獎預測名單中。浙江大學醫學院教授劉偉告訴記者,他們前幾年一直期待這個領域獲得諾貝爾獎,「今年得知大隅良典一人獨立獲得,真是非常興奮」。 而此次大隅良典之所以能夠將諾獎攬入名下,也是因為雖然科學家觀察到細胞自噬現象的時間不短,但人們對於自噬的分子機制卻並不十分清楚,這便是大隅良典研究的突破所在。 張宏告訴記者,大隅良典在上世紀90年代建了酵母為研究細胞自噬的模型,他通過遺傳篩選找到很多基因,並通過研究基因功能,使人們對自噬的分子機制有所了解。
  • 諾獎賠率,還沒湖南這家出版社準
    「我覺得給他的諾獎給晚了」基普·S.索恩和羅傑·彭羅斯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們同時也是史蒂芬·霍金的好朋友,霍金生前未被諾獎青睞,被認為是諾獎的遺珠。有意思的是,他們三人都對時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1992年,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第一推動叢書」出版的第一本書,便是霍金的《時間簡史》。這部在中國尚處於「書荒」的時代訂量僅3000冊的書,此後多次再版重印。因為是霍金的學術好友,彭羅斯的《皇帝新腦》在出版四年後,也進入「第一推動叢書」的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