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張素)未來科學大獎自2016年創辦以來,因評審體系、獎金額度等參考諾貝爾獎,被冠以「中國諾獎」的稱謂。9月6日,未來科學大獎委員會揭曉2020年獲獎名單,再度引關注。
今年獲獎的4名科學家極具看點。
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教授張亭棟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振義共獲「生命科學獎」。評語稱,他們的工作已在國際上得到驗證和推廣,使兇險而致命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治癒率達到90%。
96歲高齡的王振義刷新了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的年齡紀錄。他在與現場連線時表達獲獎喜悅,也說道:「我所發現的方法只是治療一種急性白血病的辦法,並不能治療所有(類型)的白血病。每天都有急性白血病的病人去世,我非常難過。」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盧柯摘得「物質科學獎」。梳理盧柯的履歷發現,16歲上大學,38歲被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在還擔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盧柯在與現場連線時表示對獲獎感到突然,他感謝評委會認可其工作。他說,材料科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此番獲獎也將激勵他在這個學科中繼續工作,讓已被人類利用上千年的金屬材料煥發出新的活力。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有趣的是,該獎項2019年度獲得者是清華大學教授王小雲,她同時也是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
至此,未來科學大獎共評選出20位獲獎者。「五年前,未來科學大獎只是一個倡議,現如今,大獎的影響力已經從華人科學界逐漸擴展到備受國際科學界的認同與深度參與。」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何川說。
如其所言,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這個「中國諾獎」本身頗具看點。
何川說,五年來,未來科學大獎的提名增長了32.8%。今年1月至4月,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定向邀請2000多位專家提名候選人,其中,數位諾貝爾獎得主、百餘位各國院士參與提名。除採取提名邀約制,該獎項還採取國際同行評議制,要求每位候選人至少要收回5封評議信。今年共收到近百封評議信,來自十餘位諾貝爾獎得主、數十位各國院士等權威專家。
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成員從最初的9位增加至21位。今年新增兩人,一位是曾率隊研發出鍶原子光鐘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教授葉軍,一位是西湖大學理學院化學講席教授鄧力。
單項獎金高達100萬美元更是為人關注。每項獎金由4位捐贈人共同捐贈,慷慨解囊者中不乏知名企業家,如百度公司創始人李彥宏、騰訊公司控股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新東方聯合創始人王強等。
未來科學大獎的配套活動則吸引社會公眾廣泛參與。北京大學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主任謝曉亮是未來科學大獎周程序委員會委員,他介紹說,2019年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周曆時5天,共吸引3000餘名聽眾參會,直播累計觀看量超過700萬人次。
「不僅讓人們認識到基礎科學在人類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更激發了無數青少年對基礎科學研究的信心和激情。」謝曉亮說,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擬於11月16日至22日舉行,將舉辦以《病毒與人類健康》為主題的國際論壇,還將安排青年科學家夜話、青少年對話獲獎人等環節,以期吸引更多人關注科學、崇尚科學、熱愛科學。
事實上,由「中國諾獎」引發的討論和變革或在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王振義當日對現行評價體系表達出憂慮。他說,現在更多是依據在期刊發表論文來評判人才,導致一些年輕科學家為發表論文而工作,但「這是做不出工作來的」。他寄語後輩要更具創新性,對待工作要更加刻苦且具有耐心。
此外,未來科學大獎是一個民間科學獎項,中國科學技術部曾多次進行調研,並於2017年出臺了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文件。
「我們的探索為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參考,國家又為各類民間科學獎提供了更好的環境和支持,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說,歐美國家基礎科研經費中來自民間的經費比例超過50%,相較而言,未來科學大獎的「未來」還有很多事情要做。
正如未來論壇的發起者、知名科學家饒毅在獎項創辦之初時所言:希望一百年以後人們會說,未來科學大獎對於中國的進步起了良性的作用。(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