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日本諾獎得主癌症免疫專家本庶佑如是看新冠

2020-12-04 任姓領域

據日本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指出,"儘管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但人類的活動不會永遠停止。我不認為全球化的趨勢會倒流。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雖說中國最先出現疫情,不過毫無疑問中國將最早實現經濟復甦。雖然無法預計中國的力量將變得強大,還是被世界冷眼相待,但是中國的立場、各國看待中國的目光會受到影響,國際秩序也有發生變化的可能性。"

日本經濟新聞採訪諾獎得主本庶佑談新冠疫情。本庶佑是日本分子生物學專家,2018年因發現癌症免疫療法獲得諾貝爾獎。在新型冠狀病毒對策方面,本庶佑建議大幅增強檢測能力。據本庶佑表示,僅僅是一個變異的病毒就能讓世界陷入混亂。估計會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但這就是現實。

據本庶佑指出:(日本)現在進入緊急事態、非常事態,成為最大的國難。很多人失去生命,全球的經濟也受到巨大衝擊。重要的是如何減輕傷害。就如同陷入泥潭,該如何走出來?為此應想盡一切辦法。將成為哪個國家能最早走出來的競爭。因此應控制病毒感染擴大。無論如何一定要避免感染者急劇增多和隨之而來的醫療系統崩潰的事態發生。人們之所以會恐慌是因為疫情會使人失去生命。要想減少死亡人數需要有治療藥。應活用來自中國的研究報告,使用推薦的藥物。

政府應該採取超越法規的保險適用,或者相當於這樣的措施。就為什麼人類無法擺脫傳染病的威脅呢?本庶佑指出:雖然醫學較20年前相比取得巨大進步,但是出現了新的病毒後,需要新的手段。物理和化學在理論上確立了整體的形態,但是生命科學是依然存在很多未知部分的學問。僅僅是一個變異的病毒就能讓世界陷入混亂。估計會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但這就是現實。

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說,傳染病和癌症完全不同。傳染病能傳播,使感染者在短時間內迅速增加。一方面,癌症的發病率幾乎沒什麼變化。治癒率也是一樣。關於癌症的醫學知識在穩步積累。本庶佑還說,傳染病研究必須和免疫學一起推進。僅僅關注病毒沒有意義,還有必要探索與病毒抗爭的人們的反應。

就新冠疫情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的提問,本庶佑回答說:儘管新型冠狀病毒全球大流行,但人類的活動不會永遠停止。我不認為全球化的趨勢會倒流。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

雖說中國最先出現疫情,不過毫無疑問中國將最早實現經濟復甦。雖然無法預計中國的力量將變得強大,還是被世界冷眼相待,但是中國的立場、各國看待中國的目光會受到影響,國際秩序也有發生變化的可能性。

本庶佑就日本疫情批評說:在某些方面講應對傳染病就像一場戰爭。特殊情況下需要控制社會系統,以相當強的權限應對。專家應該從平時就對政府獻言獻策,通過行政手段推行,但是日本並沒有這樣。

應該像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一樣時刻保持關注,做研究和行政的連接點的工作。在醫學領域沒有自衛隊這樣的機制不是很好。很顯然日本的IT戰略滯後,未能充分運用於社會。

據本庶佑指出,臺灣採取的措施非常有參考價值。通過一個號碼統一管理個人的醫療等信息。就連教育方面,在線授課的方式能讓老師與學生的一對一感更強,在40人大教室裡不會感到孤獨。希望日本能夠大膽的實施。

相關焦點

  •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
    (抗擊新冠肺炎)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中新社東京5月3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有人假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免疫學家本庶佑之名,通過英語等語言傳播「新冠病毒是人工製造的」等虛假消息
  • 諾獎得主本庶佑稱新冠病毒系「人造」?本人親自澄清怒斥假信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一則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帖子在美國社交媒體廣泛流傳。帖子稱,曾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訪問研究員的日本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爆料說,新冠病毒是「中國研製」的。
  • 銳參考 | 諾獎新晉得主本庶佑的獨創秘訣?答案就是六個「C」
    這幾天,這些年輕人格外神採飛揚,因為他們的教授、這裡的 「掌門人」 本庶佑剛剛獲得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的,這裡就是京都大學免疫基因組醫學研究室。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1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位免疫學家——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本庶佑的主要成就是對免疫細胞「剎車」分子PD-1的發現和應用。
  • 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盛讚臺灣「健保卡」IT戰略防疫立功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本庶佑(美聯社)現年78歲的本庶佑是分子生物學者,曾於2018年10月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在談到面對新冠病毒的防疫對策上,他提議應該採用普篩。本庶佑坦言,這次疫情很清楚的暴露出日本IT戰略的落後,IT戰略並沒有廣泛被運用到社會,而臺灣的作法很值得各國參考。本庶佑說,臺灣僅僅運用一張嵌有IC晶片的「健保卡」就可以知道個人的所有醫療資訊;在教育上,藉由線上教學,老師可以一對一的授課增強情感,不需讓學生在一間30-40人的教室中承擔染疫的風險,這些都值得日本多多去學習。
  • 諾獎得主本庶佑透露搞科研的背後原因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被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發現可使攻擊體內異物的免疫反應停下的蛋白質,為癌症免疫療法藥物研發開闢了道路。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諾獎委員會成員透露,當76歲的本庶佑在電話那頭得知自己獲獎時表現得很平靜,甚至還有些害羞。本庶佑在日本國內的記者會上稱:「感到非常光榮。
  • 關注|日本諾獎得主將把藥企告上法庭
    撰文 | Leon責編 | 雪月上周五,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宣布將起訴位於日本大阪的小野製藥公司(Ono Pharmaceutical),原因是後者拖欠了220億日元(約合14.4億人民幣)的專利費用。
  • 諾獎得主漏報22億專利收入!日本醫藥圈到底發生了什麼?
    柯北很少講諾貝爾獎,一是因為諾獎很專業,即使專利文本能看到,也搞不清楚在說些什麼;二是僅僅說專利,貌似沒什麼意思。不過,今天這個很有意思,日本的一位諾獎得主居然因為漏報專利收入,而被告上了法庭。1、 諾獎得主本庶佑的「專利風波」本庶佑在日本醫學界有很高的地位,他是日本免疫學家、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並且在2018年因發現了抑制負免疫調節的癌症療法,與美國醫學家詹姆斯
  • 諾獎得主本庶佑:到2050年憑藉免疫療法可治療癌症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6日下午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召開正式記者會,談及對未來的展望時稱「到2050年,幾乎所有癌症都能憑藉免疫療法得到治療
  • 諾獎得主本庶佑:2050年免疫療法可治療癌症—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12月7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6日下午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召開正式記者會
  • 諾獎得主本庶佑起訴小野製藥拖欠220億PD-1專利費,並承諾將全部捐獻用於支持年輕學者
    2018年,這位日本京都大學的免疫學家與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的James Allison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通過抑制免疫的負調節信號來治療癌症的方法」。本庶佑的主要貢獻是對PD-1的研究,後來他和其他研究組發現,靶向PD-1可以用於腫瘤的治療。
  •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10月1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抑制人體免疫能力的物質並弄清其機制,對研製癌症藥物Opdivo(Nivolumab)、確立「癌症免疫療法」作出了貢獻。
  • 諾獎得主本庶佑的研究20年前就被看中和投資,這家日本藥企大大地火了!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之一的本庶佑教授  10月1日,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因「
  • 諾獎得主本庶佑起訴小野製藥,尋求226億日元抗癌藥專利費
    日前,現年78歲的諾貝爾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宣布將對日本小野藥業(Ono Pharmaceutical Co.)提起法律訴訟,要求獲得226億日元(約合2.07億美元)的PD-1抗癌藥物Opdivo的專利使用費。
  •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新聞—科學網
    本庶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抑制人體免疫能力的物質並弄清其機制,對研製癌症藥物Opdivo(Nivolumab)、確立「癌症免疫療法」作出了貢獻。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2日報導,本庶佑在接受該報專訪時,談到了他獲獎的原因、獲獎後的打算和希望。他說,他開展研究工作時,正趕上日本科研經費增長期,從年輕時就能夠獲得研究補助資金,得到周圍人們的各種支持,所以他從來沒有過放棄研究的念頭。
  • 被冒名發布新冠起源謠言 諾獎得主闢謠
    新華社東京5月3日電(記者華義)近日,一則假借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之口,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的謠言在海外社交媒體散播。為此,本庶佑專門發布闢謠聲明,並指出這類對疾病起源毫無根據的說法是「極其危險和災難性的」。
  • 美法院判決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的藥品專利需加入2名美國專家
    人民網東京5月30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美國波士頓地區法院近日做出裁定,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所申請持有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的專利中,應該將美國的兩位研究人員也作為該專利的共同發明人。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日本諾貝爾獎得主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
    網傳消息:日本諾貝爾獎得主、京都大學教授本庶佑稱新冠病毒是「中國製造」的消息在海外社交媒體廣泛散播。鑑定結果:謠言權威解讀:本庶佑教授4月底在京都大學官網上發布了闢謠聲明。他說,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帶來了痛苦和經濟損失,在全世界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難之時,「我和京都大學的名字被用於擴散虛假指控和錯誤信息,讓我感到非常驚訝」。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當天14時,2018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的演講在卡羅琳斯卡醫學院主禮堂舉行,現場座無虛席。在今年10月1日,共同獲得2018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P·Allison)和本庶佑(Tasuku Honjo)發表演講。他們以「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獲得諾獎表彰。
  • 諾獎得主親身澄清怒斥假信息
    近日,一則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帖子在美國社交媒體廣泛流傳。帖子稱,曾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訪問研究員的日本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爆料說,新冠病毒是「中國研製」的。然而,帖子出來沒兩天,本庶佑教授就親自發表聲明予以澄清,怒斥這些帖子都是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