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新聞—科學網

2020-12-04 科學網

 

10月1日,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宣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授予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和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本庶佑獲獎的理由是:發現抑制人體免疫能力的物質並弄清其機制,對研製癌症藥物Opdivo(Nivolumab)、確立「癌症免疫療法」作出了貢獻。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2日報導,本庶佑在接受該報專訪時,談到了他獲獎的原因、獲獎後的打算和希望。他說,他開展研究工作時,正趕上日本科研經費增長期,從年輕時就能夠獲得研究補助資金,得到周圍人們的各種支持,所以他從來沒有過放棄研究的念頭。他打算把獎金捐贈給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基礎研究的基金。他認為,日本科研人員退休年齡延長,客觀上佔據了青年科研人員的位置,所以有必要打造競爭性科研環境,讓青年科研人員有更多機會,加強培養青年科研群體。在宏觀層面,本庶佑表示,「不投資生命科學的國家是沒有未來的」,世界大國正因應新時代的生命科學實施大規模投資,而日本的科技政策尚未從立項階段就擺脫既往的思維,目前還只是在「看得見的領域」加強投資。

10月1日晚,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致電本庶佑稱:「您的研究成果為眾多癌症患者帶來希望和光明。」7日,安倍在京都市出席國際會議早餐會之際,特意會見了本庶佑並再次表達祝賀。日本各界也紛紛為本庶佑送上祝賀與敬意。 「日本癌症患者聯絡會」(橫濱市)的代表稱:「本庶佑教授就是我們的救世主。」一些日本癌症患者表示,Opdivo對有些患者無效,希望本庶佑教授在獲獎後繼續推進他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全面無度吹捧Opdivo療效的文章適時出籠,而且被一些中國自媒體和社交平臺大加傳播。

本庶佑現年76歲,37歲時成為教授。他原本是分子生物學與免疫學專家,十分重視基礎醫學,且治學態度嚴謹,早早就獲得國際學界高度認可。他在1999年10月擔任京都大學醫學部長,其時已成為諾獎的有力競爭者。2006年,本庶佑擔任日本內閤府科學技術會議成員;2013年獲得日本文化勳章;2016年獲得「京都獎」。

本庶的科研之路十分漫長,也並非一路坦途。他的研究團隊在1992年發現了蛋白質「PD-1」,直到1999年才弄清其相關免疫阻礙機制。Opdivo的開發過程更加波折。合作夥伴小野藥品工業株式會社一度懷疑他的思路有問題,醫療界的反應也頗為冷淡。到2000年左右,「小野藥品」與美國BMS公司聯手並取得成果,臨床研究結果2003年刊登在美國的《科學》雜誌上。2014年,日本政府批准Opdivo為癌症免疫療法新藥。——從發現到臨床,再到應用、獲得官方認可,一共耗費了22年。據知,日本新藥研發成功率約為三萬分之一,平均每研發一種新藥約需2000億日元。

Opdivo在日本被奉為「夢一樣的藥物」,首先是作為治療皮膚癌的藥品發售的,後來才擴大為治療肺、腎、胃等的癌症治療藥物,逐步打開了市場。剛開始銷售時,每100毫克Opdivo售價73萬日元,每名患者一年至少需要300萬日元。在日本,「藥商的無比貪婪與漫天要價」也一直飽受輿論詬病。

很多人有意無意地忽視了一點:日本社會甚至包括本庶佑本人,對Opdivo的療效及副作用,其實是存在諸多客觀看法的。

據《朝日新聞》(電子版)10月6日報導,本庶佑教授5日在愛知縣的一次演講中告誡那些過度重視外部評價的學生,認為研究成果非得刊登在《自然》《科學》等著名雜誌上才行的想法是錯誤的。本庶佑表示,免疫力才是治療癌症的力量,「21世紀可以通過增強免疫力抑制癌細胞的生長」。他明確地說,Opdivo效果如何目前並不十分明確,找到應對其副作用的辦法是當務之急,雖然Opdivo已被納入治療肺癌的醫保藥物範疇。本庶佑還批評稱,很多自稱的所謂「免疫療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治療;提供自由診療的醫療機構挺多,「這麼幹來撈錢的做法是非人道的」。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注意到,日本「全國癌症患者團體聯合會」10月5日在其網站刊登聲明,提醒患者不要輕信包括使用Opdivo在內的所謂「免疫療法」;該藥物目前適用範圍有限,且伴有特定副作用,需慎重用藥。而且,缺乏科學根據的所謂「免疫療法」資訊滿天飛,部分診療機構正在提供無法保證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危險治療。

日本醫科大學武藏小杉病院腫瘤內科教授、癌症藥物專家勝俁範之認為,「Opdivo並非萬能,必須注意到其副作用,要在醫療團隊的參與下才能實施用藥、治療。患者宜冷靜判斷,首先要與主治醫生商談」。

一個由大阪大學等參與的研究團隊10月4日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研究結果認為,Opdivo對固形癌的治療有效率為30%左右。

另有報導認為,Opdivo的副作用包括嚴重的肝功能損傷和腸炎。

Opdivo系由日本小野藥品工業株式會社與美國百時美施貴寶公司聯手開發。2015年,「小野藥品」股票市值為1.5萬億日元;2016年「小野藥品」開始銷售Opdivo,其股票市值總額一時飆升到3萬億日元左右。2016年4月,日本財務省財政制度審議會提出看法認為,按5萬人使用Opdivo計算,每年將花掉1.75萬億日元,這對日本醫保制度無疑是個威脅。2016年10月14日,安倍內閣經濟諮詢會議有民間委員建議Opdivo降價50%。2016年11月25日,安倍決定實施根本性藥價改革,指示Opdivo兩年內降價一半。之後,小野藥品股價應聲回落。

安倍嚴令Opdivo降價一半的舉措,除了獲取民意支持等國內因素之外,更重要的考量則是,因應世界醫藥的發展大勢,主動調降特定藥物價格,使其以「可以接受」的價格打入國際市場,獲取更加豐厚的利潤回報,成為國家支柱產業。

今年4月18日,美國批准Opdivo與另一種藥物用於腎細胞癌的臨床聯合治療。6月18日,中國批准Opdivo用於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藥物,這是中國首次批准進口免疫藥。

本庶佑此次獲得諾貝爾獎,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小野藥品」的重要利益支撐因素。10月1日,Opdivo生產商小野藥品工業株式會社發表聲明稱,感謝有幸與本庶佑教授合作。10月2日,小野藥品的股價攀升7%,達到每股3430日元,創26個月以來的新高。

據悉,Opdivo專利要到2031年才到期,在此之前,「小野藥品」因此藥將獲得穩定收益,其合作方美國百時美施貴寶公司(BMS)的收益也將擴大。美國醫藥諮詢公司IQVIA稱,2017年Opdivo全球銷售額約為55億美元,按現有銷售增長態勢,5年後將達到100億美元。

另據報導,各國藥企巨頭已在考慮開發「後Opdivo時代」的新型免疫藥物。

人們在讚嘆本庶教授22年如一日堅持專項科研的可貴精神和業績的同時,也應該深入考察日本因應世界醫藥研發事業發展新形勢,力保日本醫藥科研與開發繼續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思維和政策、運作舉措,避免醫保資源浪費,提高本國醫藥研發能力。

本報東京10月9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駐日本記者 張建墅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8年10月10日 05 版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本庶佑獲諾獎:獎是真獎 藥非神藥
    據《日本經濟新聞》10月2日報導,本庶佑在接受該報專訪時,談到了他獲獎的原因、獲獎後的打算和希望。他說,他開展研究工作時,正趕上日本科研經費增長期,從年輕時就能夠獲得研究補助資金,得到周圍人們的各種支持,所以他從來沒有過放棄研究的念頭。他打算把獎金捐贈給支持青年科研人員基礎研究的基金。
  • 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原標題:斬獲諾獎的癌症免疫療法,在頒發前就已造福長沙患者 △腫瘤免疫治療新藥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歐狄沃)。瀟湘晨報10月2日訊 10 月 1 日,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詹姆斯 · 艾利森(JamesP.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Honjo)獲獎。他們通過抑制免疫負調節機制,發現了一種新的癌症治療方法。 你或許會覺得,實驗研究與臨床應用還隔十萬八千裡。
  • 諾獎得主本庶佑透露搞科研的背後原因
    10月1日,日本京都,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後出席新聞發布會。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被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以表彰他們發現可使攻擊體內異物的免疫反應停下的蛋白質,為癌症免疫療法藥物研發開闢了道路。在昨天的新聞發布會上,諾獎委員會成員透露,當76歲的本庶佑在電話那頭得知自己獲獎時表現得很平靜,甚至還有些害羞。本庶佑在日本國內的記者會上稱:「感到非常光榮。
  • 獨家丨美國抗癌神藥:總統代言,兩位諾獎得主加持
    總統卡特代言的免疫療法在過去的十年裡,艾利森獲得了許多這樣的擁抱——以及一系列榮譽,包括今年他與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共同榮獲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兩人提出的都是免疫療法,艾利森的主要貢獻是率先發現了CTLA-4抗體,本庶佐則是發現並證明PD-1抗體可以清除癌細胞。
  • 諾獎頒發前已造福長沙患者 腫瘤免疫治療新藥已用於臨床
    諾獎頒發前已造福長沙患者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腫瘤免疫治療新藥已用於臨床 唐三元表示,近年來,免疫治療改變了腫瘤治療的臨床實踐,免疫治療無論是單藥治療還是聯合化療均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從2011年至今,在歐美國家已相繼有六種免疫治療的藥物獲批上市,可治療包括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胃癌和肝癌等在內的多個癌種。 唐三元表示,近兩個月,上述六種藥物中已有兩種進口免疫治療新藥在國內上市,說起來也不神秘了。
  • 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
    (抗擊新冠肺炎)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澄清「病毒起源」謠言中新社東京5月3日電 據日本媒體報導,近日有人假借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免疫學家本庶佑之名,通過英語等語言傳播「新冠病毒是人工製造的」等虛假消息
  • 美法院判決日本諾獎得主本庶佑的藥品專利需加入2名美國專家
    人民網東京5月30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美國波士頓地區法院近日做出裁定,獲得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所申請持有的癌症免疫治療藥的專利中,應該將美國的兩位研究人員也作為該專利的共同發明人。
  • 銳參考 | 諾獎新晉得主本庶佑的獨創秘訣?答案就是六個「C」
    這幾天,這些年輕人格外神採飛揚,因為他們的教授、這裡的 「掌門人」 本庶佑剛剛獲得2018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的,這裡就是京都大學免疫基因組醫學研究室。瑞典卡羅琳醫學院10月1日宣布,將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兩位免疫學家——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的本庶佑,以表彰他們在癌症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本庶佑的主要成就是對免疫細胞「剎車」分子PD-1的發現和應用。
  • 諾獎熱背後,帶來4點冷思考
    不過,雖然與此次諾獎無緣,但張鋒通過快速通道率先獲得了CRISPR技術核心專利,可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所有真核生物,商業前景廣闊。1982年出生的張鋒今年還不到40歲,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 胃癌治療近十年首現突破,獲諾獎的創新藥在華上市
    記者11月2日獲悉,首個胃癌免疫治療創新藥歐狄沃(納武利尤單抗)獲得國家藥監局批准,用於治療相關晚期胃癌患者。而其聯合化療用於晚期胃癌療效顯著,這也是近十年來晚期胃癌一線治療領域的首個重大突破。我國擁有全世界最龐大的胃癌患者群體,同時發病率也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 屠呦呦:獲諾獎並不意外
    正是如青蒿一樣默默無聞的屠呦呦等科學追夢人,歷經艱辛提取出青蒿素,使全球數億人因這種「東方神藥」而受益。 2015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在瑞典揭曉,愛爾蘭醫學研究者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大村智以及中國藥學家屠呦呦共同分享該獎項。幸福總是來得這麼突然。屠呦呦當晚在家中通過電視新聞才得知自己摘取諾獎的消息。 一時間,向老人祝賀的、採訪的電話已經打得發燙了。
  • 諾獎得主本庶佑起訴小野製藥,尋求226億日元抗癌藥專利費
    本庶佑在於京都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學術界的研究人員的發現應該得到社會的認可。」該訴訟將於6月中旬在大阪地方法院提起,小野藥業總部位於大阪,是一家生產和銷售Opdivo的公司。2018年,本庶佑和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表彰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通過刺激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攻擊腫瘤細胞的能力,這兩位獎獲得者被認為為癌症治療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原則。
  • 中國的動向引人關注,日本諾獎得主癌症免疫專家本庶佑如是看新冠
    日本經濟新聞採訪諾獎得主本庶佑談新冠疫情。本庶佑是日本分子生物學專家,2018年因發現癌症免疫療法獲得諾貝爾獎。在新型冠狀病毒對策方面,本庶佑建議大幅增強檢測能力。據本庶佑表示,僅僅是一個變異的病毒就能讓世界陷入混亂。估計會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但這就是現實。
  • 專利費不到銷售額的1% 日本諾獎獲得者本庶佑呼籲製藥公司提高對價
    人民網東京4月11日電 綜合日本時事通信社的報導,10日,在京都大學舉辦的一場媒體見面會上,榮獲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的京都大學特聘教授本庶佑向「小野藥品工業」公司提出要求,希望製藥公司提高購買他專利的對價。
  • 諾獎得主本庶佑稱新冠病毒系「人造」?本人親自澄清怒斥假信息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近日,一則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帖子在美國社交媒體廣泛流傳。帖子稱,曾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訪問研究員的日本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本庶佑(Tasuku Honjo)教授爆料說,新冠病毒是「中國研製」的。
  • 諾獎得主本庶佑:2050年免疫療法可治療癌症—新聞—科學網
    中新網12月7日電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京都大學特別教授本庶佑6日下午在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召開正式記者會
  • 諾獎熱背後帶來的冷思考:發頂刊真的重要嗎?
    不過,雖然與此次諾獎無緣,但張鋒通過快速通道率先獲得了CRISPR技術核心專利,可將這一技術應用於包括植物、動物和人類在內的所有真核生物,商業前景廣闊。1982年出生的張鋒今年還不到40歲,未來還有無限可能。他早年間同博士生導師Karl Deisseroth合作創建的光遺傳技術,是一個全新的原創領域,被認為有拿諾獎的潛力。
  • 2018年諾獎得主詹姆斯·艾利森:高中差點「肄業」
    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2月7日上午9:30,在瑞典皇家科學院舉行的是諾貝爾化學、物理和經濟學獎新聞發布會。其中,唐娜·斯特裡克蘭(Donna Strickland)為諾貝爾獎117年歷史上的第三位物理學獎女得主。另一位獲獎者弗朗西斯·阿諾德(Frances Arnold)則是歷史上第五位化學獎女得主。她們和歷史上唯一先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及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居裡夫人共同載入史冊。
  • 18年日本人拿了18個諾貝爾獎 你與諾獎之間差了什麼?
    新世紀以來已有18位日本人獲諾獎,距日本2001年出臺的「第二個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提出「50年要拿30個諾貝爾獎」的目標,已實現大半。實際上,2000年後,獲得諾獎的日本科學家人數僅次於美國,世界排名第二位。這個傲人的成績,和人口老齡化嚴重的日本重視科學、重視教育密不可分,當然,還有基礎研究的累積和人才的大量培養。
  • 諾獎給了HIF,國內藥企也瘋狂
    HIF——缺氧誘導因子,一個讓大眾甚至醫學界人士都感到陌生的詞彙,成為2019年諾獎的「新寵」。 近日,瑞典諾貝爾委員會宣布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名單,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獲此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