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丨美國抗癌神藥:總統代言,兩位諾獎得主加持

2021-01-21 手機鳳凰網

此帳號為大風號風鈴計劃加盟成員,文章為鳳凰網獨家版權所有

撰文/詹涓

尋找癌症免疫療法的競賽

在西維吉尼亞大學讀大四時,莎倫·貝爾文(Sharon Belvin)感覺到有什麼地方不對勁。22歲的她身材苗條,熱愛運動,她感覺每天跑步時呼吸越來越急促,但醫生們無法確定原因。畢業前不久,她發現左鎖骨下有個硬塊。活檢發現它是黑色素瘤——這是最致命的皮膚癌,每年奪去1萬美國人的生命。更糟糕的是,CT掃描顯示她胸部到處是腫塊。貝爾文知道,她的生命或許已經開始倒計時了:對於IV期轉移性黑色素瘤,平均存活時間只能以月為單位。

儘管如此,她還是決心戰鬥。2004年5月,她回到新澤西的家中,與高中時的戀人結婚,並在紐約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接受化療——這所醫院與位於德州休斯頓的MD安德森腫瘤醫院並列,堪稱美國最卓越的兩所癌症專科醫院。

化療令她虛弱、噁心,出現了神經病變,更糟糕的是,治療毫無效果。那年12月,貝爾文的腫瘤醫生告訴她,癌症已經擴散到她的大腦。

在外科醫生用放射療法暫時灼燒掉腫瘤病灶後,她轉而使用白介素-2。雖然它能給一小部分患者帶來病情緩解,但其副作用通常很可怕。貝爾文忍受著劇烈的嘔吐、皮膚脫皮和精神錯亂的折磨,但情況還是沒有好轉。癌症使她的胸腔裡充滿了積液,她覺得,自己怕是真的活不了了。

就在那時,腫瘤醫生告訴她,一種名為ipilimumab的藥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這種藥物的作用機制是全新的:ipilimumab不是攻擊癌細胞(如化療),也不是不分青紅皂白地調動起免疫系統(如白介素-2),而是阻斷了一種免疫細胞上的單一受體。

「你想試試嗎?」醫生問。

貝爾文回憶道:「這是我做過的最簡單的決定。不試就是死,沒什麼好猶豫的。」

2005年9月,她接受了第一次ipilimumab靜脈滴注,時長一個半小時,在12周的時間裡,她一共只需要接受4次這樣的治療,而唯一的副作用是有一整天身體顫抖、出汗。很快,她感覺自己能站起來,能再出門遛狗了。她的腫瘤急劇縮小,到了2006年9月,腫瘤完全消失了。

接受ipilimumab臨床試驗一年後,貝爾文的病情得到全面緩解,腫瘤醫生把她介紹給了救命藥背後的男人——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博士。貝爾文大哭起來,緊緊地擁抱他,差點把他的眼鏡都撞掉了。

艾利森回憶說:「她擁抱了我,她的丈夫擁抱了我,她的父母也上來擁抱我。大家抱在一起又是哭,又是笑。和他們告別後,我是哭著走到辦公室去的,一路思緒萬千。」作為一名理論科學家,這是艾利森第一次與使用了他的研究成果的病人相見,據他的妻子說,後來每次與病人見面,艾利森都會哭。

總統卡特代言的免疫療法

在過去的十年裡,艾利森獲得了許多這樣的擁抱——以及一系列榮譽,包括今年他與日本京都大學的本庶佑(Tasuku Honjo)共同榮獲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兩人提出的都是免疫療法,艾利森的主要貢獻是率先發現了CTLA-4抗體,本庶佐則是發現並證明PD-1抗體可以清除癌細胞。這兩種抗體通過影響不同類型的T細胞來啟動抗癌免疫攻擊,已讓數十萬病人受益。

兩種抗體類藥物在醫藥市場上也獲得了極大發展。2011年,百時美施貴寶的CTLA-4抗體類藥物ipilimumab(商標名稱為Yervoy,易普利姆瑪)獲得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主要用於晚期惡性黑色素瘤的治療,在中國也已於2013年獲得臨床試驗批准,不過目前尚未上市。

而PD-1類抗體類藥物已有五個獲得美國FDA批准,其中患者耳熟能詳的默沙東K藥(Keytruda,可瑞達)和施貴寶O藥(Opdivo,歐狄沃)都於今年8-9月登陸中國市場,而且藥價明顯低於歐美市場。前者暫時獲批的適應症為黑色素瘤,後者為非小細胞肺癌,不過隨著臨床試驗數據的充實,很有可能還將有更多單抗類藥物進入中國,適應症也將隨之擴大。

此類藥物最有名的代言人便是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2015年8月,90歲的卡特證實罹患黑色素瘤並發生腦轉移,除了切除肝臟並對腦部進行放療外,他還接受了K藥注射,12月他發表聲明說,醫生在他做完最近一次腦部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後,發現他大腦中的癌細胞已經消失。在繼續接受每隔三周一次的K藥治療後,到了2016年3月,卡特愉快地宣布,醫生認為他不再需要使用藥物治療,所以他停藥了——在此之後的2年多以來,卡特仍然繼續活躍在政壇。免疫療法對部分腫瘤的效果之顯著、副作用之低,從中可見一斑。

KEYTRUDA作為最成功的PD-1抗體之一,從上市之初就在創造奇蹟:除了治好了美國前總統卡特,還徹底改變了肺癌一線治療格局,一次獲批了15種腫瘤適應症。另外一款O藥,也獲批十多種腫瘤適應症。而其創新的聯合聯法更是讓這款藥幾成「神藥」。這款所謂的神藥,幾乎成為了抗癌的廣譜藥物,據了解,目前在美國,已有至少上百個臨床試驗,在上萬個不同的腫瘤患者中,開展普遍的試驗活動。試圖找到更多的適應症。

尋找癌症免疫拼圖缺失的部分

免疫系統可以遏制腫瘤,這並非新聞。早在100多年前,美國外科醫生威廉·科利(William Coley)就發現,一些在癌症手術後發生感染的患者存活的時間貌似更長,他因此推測,病原體在機體內激起的免疫反應或許對患者有利,所以他曾試圖用細菌刺激免疫系統來對抗腫瘤。

由於理論研究太過薄弱,癌症免疫療法長期一直被斥為一種過於簡單的假想。主流科學界對它嗤之以鼻,研究經費也在不斷減少,但一些免疫療法研究人員仍在繼續尋找癌症免疫這個拼圖中缺失的部分——一種可以阻止免疫系統識別和攻擊癌細胞的要素。

如果能找到這樣一個缺失的部分,它將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對自身和疾病的科學理解,並可能為醫學帶來繼疫苗發明之後的又一次革命。對於每年數千萬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來說,尋找癌症免疫之謎缺失部分的競賽生死攸關。

但是,儘管在黑暗中偶爾會有一絲微光,一代又一代的研究人員都以失敗告終。對於出身德克薩斯小城的艾利森來說,一切既是機緣,又是幾十年孜孜不倦的追求所得。

用艾利森自己的話來說,他與癌症的關係「非常私人」。10歲那年,當他握著媽媽的手、眼看她咽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他甚至不知道她得了什麼病、皮膚為什麼出現灼傷,後來他才知道,媽媽得的是淋巴癌,受放療影響因此皮膚脫落;在他十幾歲的時候,他又有一個舅舅患肺癌,雖然經受了痛苦的化療還是去世,另一個舅舅得了白血病,眼見兄妹們的遭遇,甚至選擇不做放化療,最終同樣去世。在他的內心深處,戰勝癌症永遠是他純科學研究的唯一潛在的結果。2005年,艾利森的哥哥在抗擊前列腺癌8年後去世,同年他也查出患有早期前列腺癌,不過由於他所發明的療法對於前列腺癌不敏感,他選擇了手術治療。

艾利森在入讀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時,雖然以醫學預科身份註冊,但讀的是微生物學,他回憶說,「當醫生意味著你不能出錯,而做科研恰恰意味著出錯再正常不過,所以科研路線更適合我。」在研究生階段,他開始對免疫系統和當時剛剛發現的T細胞的功能感興趣,致力於發現細胞和分子的優雅機制如何在你的身體中搜尋「出了差錯的東西,並設法保護你而不是摧毀你,」他說。

「我真的很好奇這是如何起作用的,所以我基本上把我的整個職業生涯都花在了免疫學上,試圖弄明白是什麼在調控T細胞,什麼在激活它們,什麼在阻止它們,它們的分子機制是如何工作的。」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他關注的是T細胞抗原受體,接著開創了對CD28的研究,CD28是一種共刺激分子,他稱之為免疫反應的「油門」。然後他的注意力轉向了另一種與CD28密切相關的分子,CTLA-4。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CTLA-4是另一種「油門」,但艾利森和他的研究團隊率先提出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這個概念,認為這種分子實際上起到了「剎車」的作用,它發出信號,告訴免疫系統停止部署數百萬細胞以抵抗感染或攻擊癌細胞的過程。而他的設想是,通過關閉免疫系統內置的防護措施之一,這種抑制劑可以讓T細胞(也就是系統的步兵)更有效地攻擊腫瘤。

1994年底,他的實驗室開發了一種抗CTLA-4的抗體,開始了第一次實驗,並在後來的實驗中治癒了患有癌症的小鼠。可以抑制小鼠腫瘤的生長,事實上,最開始的試驗裡,90%的患癌小鼠生存,他一度認為結果做得太漂亮,不敢相信這是真的。1996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成果後,他開始尋找能開發人體用CTLA-4抗體的醫藥公司,但兩年間不斷碰壁,到最後,新澤西一家名叫Medarex的小型公司同意一試,2001年,ipilimumab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ipilimumab是第一種能夠通過釋放免疫系統來提高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存活率的藥物,從而能夠識別並攻擊癌細胞。

在艾利森實驗室對準CTLA-4蛋白的同時,本庶佑和他的同事們在1992年於日本克隆了PD-1基因。與艾利森一樣,本庶佑也是在70年代去美國卡內基科學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期間,開始對免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現在已經是免疫學領域的頂級學者,因此很多業內人士認為他拿諾貝爾獎是早晚的事情。不過最初,他的這一發現並沒有為腫瘤免疫帶來多少衝擊。

直到1999年8月,本庶佑意外發現,敲除PD-1的小鼠都發生了一些自身免疫疾病,這說明PD-1具有抑制免疫的功能,再到2005年,以動物模型證明PD-1抗體可以清除癌細胞。整個鏈條由此完整建立起來。

德島大學的岡崎隆夫(Taku Okazaki)當年是本庶佑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他說,與這位導師合作很艱難。僅僅模仿其他實驗室的工作是不可接受的,「你必須做非常有原創性的工作才可以,導師的要求非常苛刻。」但與此同時,在他眼中,本庶佑先生「善良、溫和、令人鼓舞」。

但將抗體製成藥物的過程並不容易。「所有人都認為通過免疫就能治療癌症是謊言,」本庶佑的研究搭檔、京都大學現任副校長湊長博(Nagahiro Minato)說。但研究人員努力向製藥廠商宣傳他們的發現。2006年,他們的研究進行了臨床試驗,新藥物Opdivo於2014年7月在日本獲得批准,隨後在美國和歐洲獲得批准。

湊長博說,本庶佑「對成名不感興趣。他只是認為他有義務做出有用的藥物。」

而本庶佑自己說,他的生活是「幸福的」。「我的這一生非常圓滿,我真希望如果還有來世,可以再一次這樣度過,」他說。

兩位諾獎得主從實驗室推向藥廠的抗體,目前已經在跨國藥企引爆研發熱潮。Clarivate Analytics統計顯示,到2022年,免疫治療領域的市場份額預計將達到340億美元,屆時,百時美施貴寶的Opdivo和默沙東的Keytruda的銷售額預計也將超過100億美元。

與此同時,藥企還希望透過在不同地區進行的臨床試驗,擴大其抗體的適用症,據Evaluate Pharma統計,截止2017年4月,在全球範圍內有765項臨床試驗是關於PD-1/ L1單抗與其他藥物聯合療法研究的,較2015年11月的215項試驗出現了爆發性的增長。藥企希望這些抑制劑不僅可用於非小細胞肺癌、惡性黑色素瘤和腎癌,還將在如乳腺癌、胃癌、腸癌、食管癌等癌症方面發揮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現在,國內的多家藥企,包括君實、恆瑞、嘉和生物、百濟神州等也都在追趕中,一些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

最早推動PD1從理論到實踐的華人陳列平憾失諾獎

對於2018年的諾貝爾生物醫學獎,雖然人們公認本庶佐和艾利森得獎都屬實至名歸,但也並非沒有遺憾,比如本庶佑的論文合作者戈登·弗裡曼(Gordon J. Freeman)和克萊弗·伍德(Clive Wood)。另外呼聲極高的還包括了著名華人學者陳列平。

1999年,當時在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工作的陳列平獨立發現了B7-H1(也就是現在為人所熟知的PD-L1),並發現了其抗腫瘤活性,不過他沒有意識到這個分子是PD-1配體,對它的作用機制闡述有所欠缺。2002 年,陳列平發表文章稱,B7-H1 抗體可用於免疫治療。2006 年,陳列平發起組織了首個使用抗體阻斷PD-1/PD-L1通路的臨床試驗。因此,現為哈佛大學腫瘤中心免疫學部主任的陳列平教授在把PD-1抗體從理論推到實踐方面,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腫瘤免疫學仍然處在研究的初期階段,無論是陳列平課題組,還是傑庶佑、艾利森的小組,也仍在繼續探索中。

傑庶佑除了PD-1方面的傑出貢獻,其「活化誘導胞苷脫氨酶(AID)」的免疫學研究同樣堪稱諾獎級發現,有望在關於腫瘤發生和轉移的研究和臨床應用中發揮重大作用。

而艾利森現在與他的妻子帕德瑪妮·夏爾馬(Padmanee Sharma)共同領導著MD安德森腫瘤醫院的免疫中心。夏爾馬同樣是一位在免疫學中獲獎無數的學者。她發現一種叫ICOS的T細胞共刺激分子能夠促進T細胞更有效地攻擊腫瘤細胞。在取得了這個發現後,她把當時還只是她同事的艾利森叫了過來,艾利森震驚不已:「我真不敢相信當初我們居然沒注意到這一點。」接著他脫口而出:「我愛你!」兩人裝作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但如此微妙的一刻畢竟發生了。他們於2014年舉行了小型婚禮。現在,夏爾馬開著一輛特斯拉,車牌號是「ICOS」,而艾利森的保時捷車牌號是「CTLA-4」,代表他們各自的成就。

艾利森說,有時候他半夜睡不著,會想著:「接受Yervoy一次治療的黑色素瘤患者中,約有22%在10年後仍能存活。我們得提高這個數字,而且我們必須在更多種類的癌症上實現這一點。」而兩人共同的看法是,在未來10年,免疫療法將成為許多腫瘤治療的基石。

腫瘤治療的拼圖,或許即將完成,而這將延長無數腫瘤晚期患者的生命,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

至少莎倫·貝爾文是這樣希望的,患癌14年後,現在的她是妻子、母親,還是一位健身教練。

附錄

PD1進入中國,定價全球最低

2018年7月20日,中國國家藥監局正式批准PD-1抗體KEYTRUDA(商品名可瑞達,俗稱K藥)上市。不過中國只批准了100mg/4ml的規格,沒有50mg的規格。9月19號,K藥中國區售價和患者援助政策公布,零售價為17918RMB/100mg,此前在美國Keytruda售價為: 100mg/4ml:4800美金(33000RMB),而在香港Keytruda售價為: 100mg/4ml:30000港幣(26200RMB),Keytruda在國內的售價只有美國的54%,香港的68%,堪稱全球最低價格。

同時中國初級衛生保健基金會為了降低低收入和低保患者的負擔,公布了Keytruda針對惡黑患者的慈善贈藥方案(項目網站:http://smzy.ilvzhou.com):低保患者在其贈藥政策中,基本可以免費使用;Keytruda在中國,是全球最低的價格+五折的贈藥方案,能夠讓更多癌症患者享受免疫治療的獲益,同時也加劇了後來者,比如O藥及國內其他品牌的PD1藥物的價格竟爭。而這對於中國患者來說,是一個真正的春天。

據最新數據,中國患者在北京、上海、寧夏等26個省市近百家藥房均可憑醫生處方購到PD1。需要特別提醒中國患者注意的是,因為PD1在中國屬於新型藥物,即便是在美國與日本這樣的國家,有經驗的PD1醫生仍然很少,所以,在國內使用PD1藥物,必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購買持有醫生開具的處方,方可購買及治療。同時也要密切注意PD1產生的各種不良後遺症:比如免疫性腸炎、間質性肺炎等數十種副作用,這些副作用如若處理不好,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

版權聲明:本文僅發布於鳳凰網大風號,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諾獎得主朱棣文:中國已具備所有條件成為世界新能源領袖 2020-11-06 10: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頒獎】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女科學家獲獎
    據諾貝爾獎官網最新消息,北京時間10月7日17時45分,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花落」法國生物化學家埃瑪紐埃爾·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化學家珍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
  • 獨家|諾獎大猜想:夏普萊斯二拿化學獎?
    桑格爾是1958年和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此後40年,再無科學家能在諾獎「梅開二度」。在現今曾獲得諾獎的科學家中,美國化學家巴裡·夏普萊斯(K.科睿唯安從這些論文的作者中甄選發布「引文桂冠獎」,迄今已成功預測54位諾獎得主。因此,引文桂冠獎被視為諾貝爾獎的風向標。29位「引文桂冠」得主在兩年內獲得諾貝爾獎,從引文桂冠獎到諾貝爾獎的平均等待時間則是7年。
  • 諾獎預測來了!這些諾獎熱門人選將參加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素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引文桂冠獎」,昨天(9月23日)公布2020年獲獎名單,24位科學家上榜。屆時他們的身份會不會成為諾獎科學家呢?讀者可以在評論區留下您的預測。預測正確者將獲得WLF官方周邊。圖|WLF獨家兩位教授是合作夥伴,共同獲得了2019年沃爾夫化學獎。兩位教授去年就來滬參加了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並做了精彩發言。
  • 新科諾獎得主將飛上海!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腦洞大開
    有人驚呼論壇發邀請函的莫非神預測?當時他們還非諾獎得主,雖然邀請對象多為諾獎得主,結果這一邀請,他們就得獎了!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為何有齊聚當今科壇大咖的魅力?又為何花落上海?大江東工作室略知端詳。   首屆論壇主辦者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何以能夠「神預測」?
  • 得了諾獎卻不想領?這些諾獎得主的傳奇事跡也太可愛了吧
    提到諾獎得主,你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一些光輝的形象,他們代表了人類智識的最高水準,非常高大上。但其實,在諾貝爾獎的光環背後,很多諾獎得主也有著奇奇怪怪的一面——但也可可愛愛的。丨Wikimedia Commons真的沒去領獎的諾貝爾獎得主1964年,法國著名哲學家和作家讓-保羅·薩特(Jean-Paul Sartre)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接受這個獎項,瑞典那邊只好發公告說:給出去的獎不會收回,但不會舉行頒獎儀式。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圖|Rasmus Bjørk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圖|Rasmus Bjørk01意氣風發奎洛茲:我29歲就有了重大發現!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古迪納夫。
  • 諾獎最遺憾的華裔陪跑者
    記者丨盧伊 李鵬亮 編輯丨段文繼3名英美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拿下2020年諾貝爾醫學獎,北京時間10月6日下午,諾獎開出第二份獲獎名單。3名分別來自德英美國的科學家,從300餘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憑藉揭示「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斬獲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獨家|諾獎得主告訴你:幾歲拿諾貝爾獎最合適?
    化學家平均需要等待20年獲得諾貝爾獎,這已經是分析數據中,諾獎得主裡等待時間最短的了02最年長諾獎得主古迪納夫:我的年齡剛剛好 WLF曾向大家推送過現年98歲高齡的2019 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美國得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annister Goodenough)的故事(詳見推送97歲拿諾獎,98歲連發論文,他做的「足夠好」,才有今天的特斯拉)。
  • 諾獎得主40多篇論文作假?諾獎背後的風起雲湧
    經過這個事件,我們不經開始思考這些論文平臺對於這些諾獎得主的作假論文的態度,真的能做到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嗎? 又或者,諾獎得主真的可以犯這樣的錯誤嗎?3000份表格用於書寫諾獎的提名。
  • 揭秘WLF:上海市領導為論壇定名;28封郵件請來一位諾獎得主
    有一位來自美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已經年過八旬。他很早就同意參加今年的論壇,但疫情發生之後,他從大城市躲到了鄉下的私人寓所,閉門謝客。參加雲論壇,需要到他家安裝網絡設備,他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非常抗拒,流露了退出的想法。但我們的工作人員與他反覆交流溝通,也通過其他一些科學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終還是成功地說服了他。
  • 理察·塞勒:從差點輟學到諾獎得主
    芝加哥大學「貢獻」三成經濟學諾獎得主芝加哥大學官網信息顯示,塞勒是芝加哥大學決策研究中心主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所行為金融項目的共同負責人,另一負責人為美國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據統計,從1969年第一屆諾貝爾獎開始算起,歷史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的79位得主中,有29人來自芝加哥大學,所佔比例達到37%,超過其他任何一個機構。
  • 這所大學一個論壇,2位諾獎得主出席,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
    咋一聽不過是一個論壇,沒有什麼稀奇的,但這個論壇卻與別的論壇有所不同,來了2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2位諾獎得主發來視頻,1位美國院士、1位荷蘭院士和6位國內院士共同出席,堪稱國際頂級科學論壇。名家薈萃,專家鹹集,所為何事?原來是交流和探討分子科學與化學領域的前沿研究和成果。你看一看,前沿研究和成果。這個前沿絕對是世界級的。
  • 四川師大一天迎來兩位諾獎得主開講座 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
    聘任儀式  四川新聞網成都10月30日訊(記者 陳淋)10月29日,四川師範大學迎來兩位重量級嘉賓:諾貝爾獎得主梶田隆章和羅伯特•C•默頓。兩位諾獎得主先後走進校園,與師生座談,分享研究成果及人生成長故事,並舉行了一場精彩的主題演講,讓不少青年大學生打開了一扇了解前沿知識的新大門。  四川師大黨委書記丁任重表示,諾獎得主來校交流是推進學校學科建設、提升學術水平的重要舉措,對加強學校國際交流,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帶動學校雙一流建設,激勵青年學子探索真知具有重大意義。
  • 還不是科學家逼的丨搞笑諾獎
    還不是科學家逼的丨搞笑諾獎 2020-09-19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解讀|霍金的研究夥伴摘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去年諾獎獲得者「神...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新民晚報·新民網】北京時間今天18時許,在大家焦急等待了十多分鐘後,諾獎委員會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授予羅傑·彭羅斯,「以表彰他發現黑洞的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有力預言」。
  • SAF | 神預言!那些年,SAF給你和諾獎得主面對面的機會!
    其中根策爾1952年生於德國,現任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併兼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也是迄今第四位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科學家。
  •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獨家幕後故事
    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獨家幕後故事 2020-10-12 13: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諾獎得主的花式翻車:學術造假,種族主義,變身神棍
    那些聲名狼藉的諾獎得主,最後都去了哪裡?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了威廉·凱林(William G.然鵝,獲獎一年後,其中兩位諾獎得主就被爆出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雷格·塞門扎在PubPeer上被掛了41篇,彼得·拉特克利夫被掛了12篇。雖然這些論文都不包括兩位獲獎者最關鍵的那篇研究,但也有不少是諾獎相關的後續研究,對於諾獎的聲譽,也會產生不好影響。大多數情況下,諾獎的科學獎項都是發給一些已經蓋棺定論的研究,出錯的概率很小,但諾獎得主畢竟也非完人,「翻車」的情況並不少見。
  • 「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 想專注於科研
    「我希望諾獎來得晚一點比較好,讓我自己能在獲獎之前先專注於做科研,真正的科學家最大的樂趣還是來自於科研。」2018年10月31日,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餘金權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接受採訪時說。你看,現在諾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就在這裡。今天有個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的年輕科學家可以直接和他面對面交流,我非常嫉妒他們。但是在我那個時代,我見不到任何諾獎大師,連講英語都很困難。現在在上海要做頂尖的科學研究環境和條件真的好太多了!提問:你當時作為一個中國學生去國外求學,有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