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16歲獲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一等獎暨獨唱第一名,20出頭開個人演唱會、出版個人專輯……如果你以為她是個音樂家,那就大錯特錯了。她出身於科研世家,研究成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中外媒體稱她為&34;,她就是上海大學1986級生物醫療專業校友——曾凡一。
曾凡一,上海大學(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1986級生物醫療專業校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研究計劃(&34;)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先後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首屆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學家獎,以及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多項獎項。她和中科院的合作科研項目,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她還喜歡音樂、跳舞,開過個人演唱會,出過唱片。被中外媒體譽為&34;&34;。
曾凡一的研究領域是遺傳學,而她的身上就體現了基因遺傳的奧妙。
她的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主要從事人類遺傳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學的研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終身教授、&34;之一。父母長期並肩奮鬥,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防治和分子胚胎學,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和國內影響力的成果。在他們的培養下,曾凡一讀小學時就經常身穿白大褂,在父母的單位裡做實驗。
有一次,身為&34;的她在做血紅蛋白結構分析實驗,用滴管加樣品時不小心把樣品點歪了。曾凡一很擔心自己闖了禍,但父母並沒有批評她,反而在觀察了實驗結果後大大誇獎了她一番。因為通過那次失誤操作的實驗,他們意外解決了一個難題。&34;
不僅如此,這個實力非凡的科研家庭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世家。
曾凡一的父母都愛音樂,母親黃淑幀自幼學習鋼琴,具有很高的音樂造詣。父親喜歡攝影、油畫、交響樂並且擅長文學寫作,他所創作的獲獎小說曾被拍攝成電影。從小,父母便教曾凡一接觸和學習不同領域的課程,發展不同方向的愛好。
曾凡一4歲就開始學習彈鋼琴,並表現出識別&34;的天賦。她還秉承了母親的歌唱天賦,擁有寬厚醇美的嗓音,受過廖一鳴、譚冰若、吳國鈞等知名聲樂教授的指導。1984年,她在母親鼓勵下參加了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獲得獨唱第一名。
1988年,曾凡一遠赴美國聖地牙哥的加州大學修讀生物學專業。她僅用三年時間就把四年的課程修完了。同時還修讀了音樂系和作曲系的專業課程,繼續唱歌、彈琴、作曲,課餘出出唱片等,更加夯實了她的音樂基礎。
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時候,她展示了一張自己的專輯,考官聽完後都十分讚賞。入學後才了解到這所作為常青藤聯校之一的美國第一所醫學院錄取的都是有一技之長的跨界人才。雖然成績、成果等等是申請的基礎,但這個唱片無疑是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敲門磚。她成為了來自中國大陸就讀該校的第一位獲得醫學和理學雙學位的博士生。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的頭兩年,曾凡一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可就在這時,她做了一個常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休學回國,做一個追尋音樂夢想的&34;。
&34;這個詞似乎和曾凡一沾不上一點關係,畢竟拿到博士學位,她的科學前途一片光明。幸運的是,她的父母十分理解她,看著她一連十天用當時最新潮的電子合成器(Kongi-3)創作了10多首不同風格的作品,曾凡一的父親說:&34;
在休學回國的這段時間裡,她專注歌曲創作,出版了高中時期錯過的個人演唱專輯。她的原創歌曲《紅帆》拍成的MTV獲得了CCTV音樂大獎,個人也先後兩次獲得中央電視臺MTV大賽的特別榮譽獎等獎項。她還在北京、上海、廣州、華盛頓等地舉辦了多場個人演唱會,圓夢舞臺。
兩年後,曾凡一卻又暫時告別了對音樂的熱愛,重新飛往美國完成自己的學業,用母親黃淑幀的話來說,她回到了科學的懷抱。曾凡一也並沒有因為兩年休學覺得可惜,她覺得這段音樂生涯不僅為她留下了永恆的軌跡和難以忘懷的幸福時光,也擴大了她的社會閱歷,能讓她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溝通。
赴美留學之始,曾凡一就想著將來要把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國內的醫學研究中。2005年,她回到中國,進入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工作。
2009年7月,一項重大成果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的團隊合作,利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先後育出27隻小鼠,從而在世界上首次證明:iPS細胞具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全能性,能發育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被喻為&34;的胚胎幹細胞一直是人類修補器官的希望所在,但在來源和倫理上面臨巨大挑戰。曾凡一、周琪等人將黑色小鼠的皮膚細胞&34;為iPS細胞,自主構建了37株iPS細胞系;隨後將其中6株的iPS細胞分別注入1500多枚四倍體囊胚,進而植入一群代孕白鼠的子宮;21天後,黑鼠&34;誕生了;此後,26隻黑鼠相繼出生。
曾凡一說:&34;然而就是這&34;一步,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它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同時入選了我國兩院院士評選的2009年&34;。
科學研究是無止境的,曾凡一的科研道路沒有因為已取得的成就而止步。2018年,她和她的團隊又投身於乳腺生物反應器製藥的項目中。該項目是一個以基因工程技術為核心,把動物體作為&34;,使珍貴藥物蛋白有序地在動物乳腺裡表達並分泌到乳汁中的新一代製藥系統,有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是曾凡一父母科研生涯的一個結晶。他們把接力棒交到了女兒手上,希望這種新型製藥模式早日實現產業化。
從父母手中&34;的曾凡一也沒有讓人失望,她已帶領團隊開發出一整套從牛乳中分離純化人凝血因子IX藥物蛋白的工藝和技術體系,進入了新藥臨床前研究的最後衝刺階段。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曾凡一對&34;的產業化前景充滿了信心。
科研與藝術交織的生活,在別人眼中也許不可理解,但對曾凡一來說卻如同DNA的雙螺旋一樣,是天然相合的互補,在她的生命中不可分割,並駕齊驅。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34;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上海大學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