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2020-07-17 上海大學本科招生

4歲開始學習鋼琴,5歲登臺演出,16歲獲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一等獎暨獨唱第一名,20出頭開個人演唱會、出版個人專輯……如果你以為她是個音樂家,那就大錯特錯了。她出身於科研世家,研究成果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中外媒體稱她為&34;,她就是上海大學1986級生物醫療專業校友——曾凡一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曾凡一,上海大學(原上海科學技術大學)1986級生物醫療專業校友,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理學雙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國家重大研究計劃(&34;)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先後獲得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首屆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學家獎,以及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等多項獎項。她和中科院的合作科研項目,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十大醫學突破之一;她還喜歡音樂、跳舞,開過個人演唱會,出過唱片。被中外媒體譽為&34;&34;。

科研世家 一心多用是門藝術

曾凡一的研究領域是遺傳學,而她的身上就體現了基因遺傳的奧妙。

她的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主要從事人類遺傳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學的研究。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終身教授、&34;之一。父母長期並肩奮鬥,研究人類遺傳性疾病防治和分子胚胎學,取得了一系列有國際和國內影響力的成果。在他們的培養下,曾凡一讀小學時就經常身穿白大褂,在父母的單位裡做實驗。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有一次,身為&34;的她在做血紅蛋白結構分析實驗,用滴管加樣品時不小心把樣品點歪了。曾凡一很擔心自己闖了禍,但父母並沒有批評她,反而在觀察了實驗結果後大大誇獎了她一番。因為通過那次失誤操作的實驗,他們意外解決了一個難題。&34;

文藝世家 文藝科研兩不誤

不僅如此,這個實力非凡的科研家庭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藝術世家。

曾凡一的父母都愛音樂,母親黃淑幀自幼學習鋼琴,具有很高的音樂造詣。父親喜歡攝影、油畫、交響樂並且擅長文學寫作,他所創作的獲獎小說曾被拍攝成電影。從小,父母便教曾凡一接觸和學習不同領域的課程,發展不同方向的愛好。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曾凡一4歲就開始學習彈鋼琴,並表現出識別&34;的天賦。她還秉承了母親的歌唱天賦,擁有寬厚醇美的嗓音,受過廖一鳴、譚冰若、吳國鈞等知名聲樂教授的指導。1984年,她在母親鼓勵下參加了上海首屆外國流行歌曲大賽,獲得獨唱第一名。

1988年,曾凡一遠赴美國聖地牙哥的加州大學修讀生物學專業。她僅用三年時間就把四年的課程修完了。同時還修讀了音樂系和作曲系的專業課程,繼續唱歌、彈琴、作曲,課餘出出唱片等,更加夯實了她的音樂基礎。

申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時候,她展示了一張自己的專輯,考官聽完後都十分讚賞。入學後才了解到這所作為常青藤聯校之一的美國第一所醫學院錄取的都是有一技之長的跨界人才。雖然成績、成果等等是申請的基礎,但這個唱片無疑是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醫學院的敲門磚。她成為了來自中國大陸就讀該校的第一位獲得醫學和理學雙學位的博士生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休學兩年 逐夢之路異常精彩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就讀的頭兩年,曾凡一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可就在這時,她做了一個常人無法理解的決定——休學回國,做一個追尋音樂夢想的&34;。

&34;這個詞似乎和曾凡一沾不上一點關係,畢竟拿到博士學位,她的科學前途一片光明。幸運的是,她的父母十分理解她,看著她一連十天用當時最新潮的電子合成器(Kongi-3)創作了10多首不同風格的作品,曾凡一的父親說:&34;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在休學回國的這段時間裡,她專注歌曲創作,出版了高中時期錯過的個人演唱專輯。她的原創歌曲《紅帆》拍成的MTV獲得了CCTV音樂大獎,個人也先後兩次獲得中央電視臺MTV大賽的特別榮譽獎等獎項。她還在北京、上海、廣州、華盛頓等地舉辦了多場個人演唱會,圓夢舞臺。

兩年後,曾凡一卻又暫時告別了對音樂的熱愛,重新飛往美國完成自己的學業,用母親黃淑幀的話來說,她回到了科學的懷抱。曾凡一也並沒有因為兩年休學覺得可惜,她覺得這段音樂生涯不僅為她留下了永恆的軌跡和難以忘懷的幸福時光,也擴大了她的社會閱歷,能讓她更好地融入社會,更好地與他人交流和溝通。

專注研究 科研成果引發轟動

赴美留學之始,曾凡一就想著將來要把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應用到國內的醫學研究中。2005年,她回到中國,進入上海市兒童醫院上海醫學遺傳研究所以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工作。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2009年7月,一項重大成果在國際知名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曾凡一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和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研究員的團隊合作,利用iPS細胞(誘導多能幹細胞)先後育出27隻小鼠,從而在世界上首次證明:iPS細胞具有與胚胎幹細胞相似的全能性,能發育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體。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被喻為&34;的胚胎幹細胞一直是人類修補器官的希望所在,但在來源和倫理上面臨巨大挑戰。曾凡一、周琪等人將黑色小鼠的皮膚細胞&34;為iPS細胞,自主構建了37株iPS細胞系;隨後將其中6株的iPS細胞分別注入1500多枚四倍體囊胚,進而植入一群代孕白鼠的子宮;21天後,黑鼠&34;誕生了;此後,26隻黑鼠相繼出生。

曾凡一說:&34;然而就是這&34;一步,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巨大反響,它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9年世界醫學十大突破之一同時入選了我國兩院院士評選的2009年&34;。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科研成果"震驚"國際科學界,父親是首批院士,母親是終身教授!

科學研究是無止境的,曾凡一的科研道路沒有因為已取得的成就而止步。2018年,她和她的團隊又投身於乳腺生物反應器製藥的項目中。該項目是一個以基因工程技術為核心,把動物體作為&34;,使珍貴藥物蛋白有序地在動物乳腺裡表達並分泌到乳汁中的新一代製藥系統,有著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是曾凡一父母科研生涯的一個結晶。他們把接力棒交到了女兒手上,希望這種新型製藥模式早日實現產業化。

從父母手中&34;的曾凡一也沒有讓人失望,她已帶領團隊開發出一整套從牛乳中分離純化人凝血因子IX藥物蛋白的工藝和技術體系,進入了新藥臨床前研究的最後衝刺階段。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程中,曾凡一對&34;的產業化前景充滿了信心。

科研與藝術交織的生活,在別人眼中也許不可理解,但對曾凡一來說卻如同DNA的雙螺旋一樣,是天然相合的互補,在她的生命中不可分割,並駕齊驅。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34;頭條號!

(本文部分圖文素材來自上海大學官網)

相關焦點

  • 女科學家胡海嵐,科研成果拯救3.5億抑鬱患者,評選院士卻落選
    在中國,兩院院士是對科研工作者最高程度的認可,每年的院士評選,都有上百位科研工作者參與,2019年,我國有181位科研工作者參與可軒轅院士評選,最終卻只有64位科研工作者成為院士,入選人數只有三分之一,可見成為院士有多難。在這些落選的科研工作者當中,有一位美女科學家,叫做胡海嵐,她的落選,讓無數人感到惋惜。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天才的成長之路 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任詠華之所以對化學產生興趣,說來還是一根溫度計的功勞。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如何做傑出科研?她,就是答案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82歲中國女科學家閃耀!全世界都尊重她
    3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了2018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女科學家獎」名單,其中,有一位82歲的中國老人,打敗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競爭對手,名列其中!她,就是張彌曼。「時代風雲改變了她的觀念,也改變了她的命運。」
  • 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01天才的成長之路 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導讀 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誰?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 來源:科學時報
  • 顏寧: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即將畢業時,顏寧放棄了許多公司遞來的邀請,她清楚地認識到自己鍾愛在實驗室的專注和創造,因此便向施一公大膽地寫了一封自薦信,在這位蜚聲國際的導師教導下,顏寧也一步步打開了自己的實驗之行。回想起9年前,顏寧的導師施一公也曾落選當年的院士評選,當被媒體問到時,顏寧也曾毫不在意地回答道:"科學家的名片是她的科研成果,而不是各種頭銜"。
  • 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出彩人生讓人羨慕
    要說到女科學家,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科研女神顏寧,今天介紹的這位女性科學家叫任詠華,她是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1、天才的成長之路任詠華是香港人,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則是一位家庭主婦,她在香港度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光,直到畢業工作也沒有離開過香港。任詠華之所以對化學產生興趣,說來還是一根溫度計的功勞。
  • 中國院士名人錄|她是中國最年輕女院士紀錄者
    她,就是答案。今年8月,女科學家組織公布了2020年度的榮譽會員獎,有著學術女神稱號的顏寧喜提當天的微博熱搜。提起顏寧,放眼全球實屬罕見,國際核心期刊發文發得手軟,可謂是公認的「中國科學之星」。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霍金離世刷屏,中國女科學家拿這麼大一個獎,卻無人知曉...
    今天,所有人都在熱議霍金的突然離開,但是前兩天,一個中國女科學家獲獎的消息卻無人知曉。多年來的工作,她在把鮮為人知的中國魚化石引起科學界的關注方面,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國外專家對她的評價。張彌曼院士榮獲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而這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L』Oréal-UNESCO For Women In Science Awards),也是對張彌曼院士極高的肯定
  • 武大首位女院士逝世,國際再生資源領域最高獎中國第一人,享年80歲
    據武漢大學官方《訃告》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張俐娜,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10月17日20時在武漢逝世,享年80歲。△ 圖源:武漢大學官網張俐娜是武漢大學第一位女院士,畢生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工作。
  • 哈佛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美國院士帶你做健康大數據分析項目!
    哈佛大學數據科學項目聯合主任 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院士 湯森·路透「2015年高被引科學家」前1% 研究領域: 因果推理;空氣汙染與健康;癌症比較效果研究 作為哈佛大學終身講席教授
  • 評院士落選,去美國卻當上終身教授,攻克世界難題,她在報復?
    評院士落選,去美國卻當上終身教授,攻克世界難題,她在報復?都說「科教興國」,在這個競爭激烈的世界,誰的綜合實力強誰就有話語權。當初日本之所以敢堂而皇之地入侵東山省,還不是那會的中國貧弱,實力落後。新中國成立初期,美國又越過三八線,也是仗著自己手裡的武器裝備,有原子彈這樣的威懾,而我們處於百廢待興的階段。
  • 她38歲就已經當選中科院院士,卻說:「今天你可能是最好的,明天就不是了,科研需要終身學習!」
    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她致力於無機化學以及合成化學的研究,並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曾在含金量極高的SCI雜誌上發表過150篇文章之多。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身為我們科學界的頂梁柱和領軍人物,傑出的科學家就像巍巍大廈的棟梁,離開了他們,只剩下一堆亂七八糟的磚瓦;離開了他們,只剩下滔滔大江的河床;離開了他們,只剩下洶湧澎湃的浪花;離開了他們,只剩下一把冰塊;離開了他們,只剩下癱瘓的巨型支架。
  • 兩位清華美女教授,國內評選院士落選,為何在美國能成功當選?
    對我國絕大多數的科研工作者來說,院士這個稱號不僅是最高的科研學術榮譽,而且是對自己科研實力的有力肯定。在中國,對院士的選拔要求可以說非常之高,每年都有許多科研大咖爭相入選,可最終入選院士的卻很少。而有些著名的科學家在我國沒有取得院士的稱號,但卻在美國被授予院士稱號了。
  • 上海女科學家曾凡一的「跨界」人生
    原標題:上海女科學家曾凡一的「跨界」人生  如何加速推動長三角原創尖端科技成果產業化?海沙爾攝  科學與音樂交織的人生  曾凡一的研究領域是遺傳學,而她的身上就體現了基因遺傳的奧妙。  她的父親曾溢滔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遺傳研究所原所長。母親黃淑幀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終身教授、「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突出貢獻女性」之一。
  • 曾凡一:女科學家開演唱會
    回國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基金」、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先後擔任兩屆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獲得首屆第三世界女青年科學家獎、第六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以及第五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創新獎,今年又獲得「2014年度全國巾幗建功標兵」稱號。
  • 中國最年輕的女教授,成為美國外籍院士,單身至今喜歡追星
    可她不僅年輕,還非常漂亮,而且在生物學方面有著常人難及的天賦,這就足夠讓人眼紅了。更讓人驚訝的是,她不僅是中國最年輕的提名院士,也是美國最年輕的外籍院士之一。顏寧從小成績就很好,老師教的東西她一聽就會,哪怕不會的,她再做一下練習也會了。所以別人放學後都在絞盡腦汁寫著課後作業,她卻可以毫無壓力的想玩就玩,不用擔心成績。
  • 李愛珍: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被拒,最後成美國院士
    作為我國半導體材料領域傑出的女科學家,李愛珍教授的成功之路就如同這寶劍和梅花一樣,經過了反覆的磨練。她曾4次申請成為中科院院士,可惜都因為不同的理由被拒絕,但她最終因為科研成就的突出,被美國聘用,成為了一名美國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