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38歲就已經當選中科院院士,卻說:「今天你可能是最好的,明天就不是了,科研需要終身學習!」

2020-10-02 文匯網

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

這位女科學家,就是38歲當選院士,曾經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她致力於無機化學以及合成化學的研究,並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曾在含金量極高的SCI雜誌上發表過150篇文章之多。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01 天才的成長之路

任詠華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任詠華之所以對化學產生興趣,說來還是一根溫度計的功勞。

還在上小學時,任詠華不小心打破了一根溫度計,水銀流到手上的感覺和情景,令她瞬間產生了探索的興趣。

學生時代的任詠華成績優異,高考時她獲得同時獲得了醫學及藥劑學錄取,但是她沒有選擇念有「賺錢科」之稱的醫科,而是一心選擇化學。「我選讀化學是因為喜歡從事客觀理性的分析工作。這是一個靠化學才能正常運轉的世界。」本科畢業後任詠華決定留校,只用了3年,僅25歲時就拿了化學博士學位。每天至少在實驗室工作10多個小時的作息習慣,也在那時確定下來。

很多人認為香港只是金融中心,很難開展基礎研究,而任詠華硬是做出了世界級水平的科研。

時間回到1988年,那時候新創的應用科學系的實驗室基本上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試管和玻璃瓶都不多。任詠華從買玻璃瓶開始從事研究。「我是一名化學家,可以創造不同的分子,我希望這些研究能對人類有影響力,有益處,而非只是牟利。」

現在,全球每年的能源需求約為13萬億瓦。到2050年,人類的能源需求量將額外增加14萬億至20萬億瓦。她認為,地球正面臨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機,研發出無汙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當務之急。

02 堅持興趣和初心,遭受質疑也淡然面對

任詠華所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超分子自組和有機凝膠。2013年時,就已經累計發表了300多篇的期刊論文,申請的專利高達30項之多。不僅如此,任詠華還是全球首位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頒授百年講座獎及獎章的中國人。

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年僅43歲時,她便已經成為第三世界科學院的院士,49歲,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有著科學家一貫理性特質的任詠華對獲獎感到欣喜,卻沒有陶醉於鮮花與掌聲中,因為「一山還有一山高」,只希望鼓勵自己做得更好。「一分耕耘,有半分收穫已經很開心了。」

但是,她也曾經遭受過質疑。

當她青春年少選擇化學時,身邊很多人就都用一種怪怪的眼光看待她,他們想不通,一個長相好看的女生,為什麼非要做這種需要看上去枯燥乏味的科研工作,既辛苦又無趣。而當她當選為中科院院士之後,任詠華也曾遭受過質疑,主要原因就在於她太過年輕,但任詠華始終以淡然的態度面對。她依舊整日在試管、燒瓶各類儀器之間穿梭。多年的研究之下,她系統地設計合成了新的無機發光分子材料,合成了多核金屬簇體系的發光材料,設計出雙核金屬硫配合物……

她坦言:「我希望青年人對喜歡的東西,或稱理想,要有堅定的意志去追求,保持一份執著,不輕言放棄,不要有太多包袱和顧慮。科研的過程能鍛鍊人的意志及精神。我常跟學生說,即使以後不從事科研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鍛鍊自己。」

因為只有興趣才能激發人的潛力和堅持,她自己就說,興趣是她做科研的動力。為此,她曾經每周工作七天,生孩子前兩天,才不得不離開實驗室,坐月子的時候,她把學生請來家裡修改論文。直到現在,也是每周六天,每天的工作都會超過十小時。

任詠華經常抱著「不信任」的態度反問學生,要他們肯定驗證過程沒有出錯。「我不會看到一點點結果便急著發表,越重要的發現便越要審慎。」她強調,作研究不可性急,一定要花時間反覆求證,若最終找不到具有說服力的結果,寧可不發表,以免影響信譽。

03 氣質的絕對代表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從事科研的人通常是比較嚴肅、內斂的,可任詠華卻是一個顏值與才華雙高的奇女子。她眉目溫柔,氣質端莊,一舉一動皆是大家風範。任詠華師承中科院院士支志明。在繁華的香港,這一對性格沉靜的師生被很多人稱為地地道道的「港產」科學家。

任詠華曾在受訪時說,我很感謝我的博導支志明先生,是他讓我明白科學並無性別之分,只有好壞之分。而支志明同樣也是40歲前就獲評院士。任詠華先後帶領的50多名博士、博士後此後均在各個領域和行業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儘管已是科研界的國際權威人物,任詠華在面對人們的採訪和詢問時均表現得十分謙遜,她的心願很簡單,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研究而為人類發展作出貢獻。對待工作,她可以整日埋頭在實驗室裡與各種儀器朝夕相伴,在實驗中,無論是失敗或是成功,都能保持淡然快樂的心情。

她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我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就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念好書,多學些東西。直到今天,我依舊覺得我有很多東西不懂,還需要自學。你今天是最好的,但明天你已經不是最好的了。化學是要終身學習的。」

「科學像是吃飯一樣,你不可以不吃,它已經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似乎沒有什麼,顯得特別平淡的,已經融在一起分不開了。也許,我是個離不開化學品的人。我選擇了熱愛的化學,直到現在,我還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編輯:儲舒婷

相關焦點

  • 任詠華:38歲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一心為人類做貢獻
    1988年進入香港城市大學任教,1990年轉入香港大學任教,先後擔任講師、教授、講座講授,並於2001年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時年38歲。  38歲當選院士,更是刷新了當選院士的最低年齡紀錄,引起轟動。  女神顏寧的導師施一公教授是在46歲時第二次競選才當選院士的。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當選院士的平均年齡為56、58歲,而任女士在38歲一舉當選院士,科研之路比顏寧還順,這也是靠她自身突出的科研成果以及對學術孜孜不倦的追求。
  • 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38歲當選院士,網友:這才是真正的女神
    如今越來越女性也為人類科學事業做出貢獻,她們心思細膩,而且十分專注,在科研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今天要說的這位優秀的中國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院士,在化學領域被稱作頂尖專家,她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她從小就成績優異,再加上自己也勤奮好學,尤其是對化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考以優秀成績考入香港大學化學系,並且繼續攻讀博士學位。當時她的老師是支志明院士,也是一位年少有人的科研專家,35歲就成了港大最年輕的講座教授,並且在三年之後評為中科院院士。老師身上的優秀品質再加上自己投身化學的毅力,都讓她更加堅定了在這條路走下去的夢想。
  • 她是施一公得意弟子,落選中科院院士,出走美國當選美國院士
    憑藉著豐富的履歷以及突出的貢獻,當選中科院院士,後為了創建一流的新型國際化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他選擇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專心擔任西湖大學校長,希望為中國高校建設以及人才培養做出一些改變。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顏寧,而她取得的成就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顏寧和施一公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1996年,顏寧憑藉著穩定的發揮和出色的成績順利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原本學習基礎較好的她並沒有因為到了清華就驕傲自滿,反而變得更加謙遜,因為她知道能夠進入這裡的人都不是普通人。
  • 38歲當選院士,這位大牛的開掛人生!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盧柯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 中科院退休研究員,4次落選中國院士,當選美國院士卻留在中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指出,目前科研領域多為男性,並稱女性科學家所佔比例還比較少,可見女科學家是一個特殊而又極其罕見的存在,以至於當顏寧教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紛紛為這位傑出的女科學家點讚。事實上,顏寧的成就並非前無古人,早在2007年,中科院研究員、材料科學家李愛珍就曾獲此殊榮。
  • 清華教授顏寧中國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原因為何?
    同時,2017年也有一位才華與顏值並存的中國籍科學家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她就是顏寧。說起顏寧大家或許並不陌生,顏寧曾是土生土長的清華人。從清華大學本科畢業後,他便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已經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博士後的她選擇回國,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這一當,就是10年。
  • 顏寧國內院士落選,出走美國2年就當選院士,主要是4點原因
    因為她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那就是回到她的另一所母校普林斯頓大學任職,擔任終身講席教授。要獲得國際名校的終身講席講授職稱難度頗高,相應的各方面待遇也會更有優勢。當你的科研學術能力足夠突出時,美國方面的有關部門就會對你給予關注,同時在評選外籍院士時將你納入評選範圍,所以才會出現有時候當事人還沒有其他人先知道自己評選上了。以顏寧為例,當時就是她朋友告訴她的這個好消息。2、性質上的差異中科院的主管部門是國務院,成為中科院院士之後,對於當選者個人的薪資待遇、職業發展等各方面影響還是蠻大的。
  • 我國最年輕的美女院士,科研之路一帆風順,如今氣質如蘭不輸明星
    我國著名的學者和院士有很多,近期鍾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漸漸進入到了大眾的視線,科學醫療等技術的發展離不開這些辛勤的科研工作者,院士是我們國家最高的學術榮譽,以前一般為終身榮譽,除非特殊情況,這個稱號是在終身制的,所以含量金很高。
  • 38歲最年輕院士盧柯:去找到自己的興趣,越快越好
    盧柯,許多關注科研界的朋友對他的大名不會陌生,他的傳奇經歷就是不斷刷新「最年輕」紀錄的過程。盧柯,河南汲縣人,出生於甘肅華池,16歲就考上了著名的華東工學院(後更名南京理工大學)機械製造工藝系,並在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專業學習,從此走上了金屬材料鑽研的科研道路。
  • 知乎熱議顏寧當選美國外籍院士:優秀,但可能還不是大科學家
    美國當地時間2019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NAS)公布了最新一批院士(100人)及外籍院士(25人)名單,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的傑出成就,其中普林斯頓大學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科學媒體《返樸》總編、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 她為中國貢獻巨大,申請中科院院士四次被拒,最後卻當選美國院士
    ,主要研究信息科學領域的半導體量子納米結構和器件, 44歲時曾被公派留美學習。如今已經84歲的李愛珍,發表了兩百多篇篇論文,擁有十幾件國家發明專利,更是獲得了多項科技進步獎、發明獎等獎項。不僅如此,她還被列為上海市的勞動模範和標兵等各種榮譽稱號。
  • 她是施一公教授的得意門生,不打算嫁為人妻,43歲依舊單身
    點擊『關注』,遇見最好的自己,教育之路,小匠與你同行!清華大學顏寧教授所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幾個月內,破解了生物學上幾十年不解的難題,顏寧教授的科研水平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她治學嚴謹,為祖國的科教事業做出了許多的貢獻,她也成為了許多學子的學習榜樣。
  • 她是中國女科學家,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遭拒,最後當選美國院士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一直在為祖國奉獻自己的女科學家,卻4次申請中科院院士遭拒,最後被美國選為科學院院士。1936年,李愛珍在福建出生。她從小就愛學習,考上復旦大學後依舊成績優異,在畢業後被分配到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工作。在十幾年的工作時間裡,李愛珍刻苦鑽研學術,前後共發表了256篇論文,獲得了28項國家專利。
  • 她4次落選中國院士,意外當選美國院士後,卻主動選擇留在中國
    按理來說,這樣一位女強人,入選中科院院士只是早晚的事。然而,李愛珍前後4次都落選了,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讓這位科學家遭受如此冷遇呢?得益於美國先進的科研設備,她學習了許多前沿技術並做出了不少成績。而後來回國時,由於美國進行技術封鎖,禁止設備外運,咽不下這口氣的李愛珍決心獨自研發一套設備。
  • 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兩院新增院士揭榜 新當選的兩院院士你了解多少? 11月22日,2019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經過推薦、通信評審、公示、會議評審以及全體院士終選投票等程序,2019年共產生中國科學院院士64名,中國工程院院士75名。
  • 38歲中國女院士:大的成就一定是源于堅定的信念和堅持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女科學家,38歲就當選了院士,成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如果把院士落選看作是顏寧的一個小挫折,那她的科研之路走得無疑比顏寧要順利得多。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
  • 八旬院士49歲學英語 突擊3個月能做英文報告
    澎湃新聞記者韓曉彤圖  趙鵬大:培養興奮轉移的能力至關重要  「我今年已經86歲了,坐姿端正,氣血暢通,大步快行,昂首挺胸!」趙鵬大對青年學生炫耀自己身體健壯時,語氣鏗鏘有力。  趙鵬大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多年,曾獲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成為獲此殊榮的亞洲第一人;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35歲晉級教授,41歲當選院士,50歲發現諾貝爾獎級科研成果
    ,原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已經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41歲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49歲提出界面高溫超導;50歲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是「諾貝爾獎級別」的科研成果;52歲獲中央電視臺「科技盛典」2016年度科技創新人物稱號;53歲獲得首屆「未來科學大獎」,獎金100萬美元。
  • 屠呦呦和顏寧為何不能當選中科院院士?
    學生的榮譽是考上最好的學府;白領的榮譽是拿到高昂的薪資;作家的榮譽是寫出上佳的作品,而對於當代的科研工作者們來說,進入國家科學院就是最大的榮譽。然而就是如同屠呦呦、顏寧這樣的科學家,最終卻沒能進入中國科學院,獲得應該有的榮譽,這又是為什麼呢?
  • 屠呦呦當選院士再次「落選」,成為中科院院士為何這麼難?
    屠呦呦已經80多歲了,她的年齡是院士評審過程中的短板。根據最新的院士增選規則,院士候選人僅由院士和學術組織推薦,本人申請無效,年齡不得超過65歲。這一次,屠呦呦不再排隊,但大門並沒有關閉,65歲以上的研究人員仍有機會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