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的傑出女性展現出了巾幗不讓鬚眉的實力。
這位女科學家,就是38歲當選院士,曾經是我國最年輕的院士之一。她就是我國化學領域的頂尖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任詠華。她致力於無機化學以及合成化學的研究,並在該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她曾在含金量極高的SCI雜誌上發表過150篇文章之多。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無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 、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 。
01 天才的成長之路
任詠華父親是一名土木工程師,母親是一位家庭主婦。任詠華之所以對化學產生興趣,說來還是一根溫度計的功勞。
還在上小學時,任詠華不小心打破了一根溫度計,水銀流到手上的感覺和情景,令她瞬間產生了探索的興趣。
學生時代的任詠華成績優異,高考時她獲得同時獲得了醫學及藥劑學錄取,但是她沒有選擇念有「賺錢科」之稱的醫科,而是一心選擇化學。「我選讀化學是因為喜歡從事客觀理性的分析工作。這是一個靠化學才能正常運轉的世界。」本科畢業後任詠華決定留校,只用了3年,僅25歲時就拿了化學博士學位。每天至少在實驗室工作10多個小時的作息習慣,也在那時確定下來。
很多人認為香港只是金融中心,很難開展基礎研究,而任詠華硬是做出了世界級水平的科研。
時間回到1988年,那時候新創的應用科學系的實驗室基本上什麼都沒有,甚至連試管和玻璃瓶都不多。任詠華從買玻璃瓶開始從事研究。「我是一名化學家,可以創造不同的分子,我希望這些研究能對人類有影響力,有益處,而非只是牟利。」
現在,全球每年的能源需求約為13萬億瓦。到2050年,人類的能源需求量將額外增加14萬億至20萬億瓦。她認為,地球正面臨百年一遇的能源危機,研發出無汙染和可再生的替代能源是當務之急。
02 堅持興趣和初心,遭受質疑也淡然面對
任詠華所研究的方向主要是超分子自組和有機凝膠。2013年時,就已經累計發表了300多篇的期刊論文,申請的專利高達30項之多。不僅如此,任詠華還是全球首位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頒授百年講座獎及獎章的中國人。
在38歲那年,因為成就突出,任詠華被選為中科院院士。年僅43歲時,她便已經成為第三世界科學院的院士,49歲,她當選為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有著科學家一貫理性特質的任詠華對獲獎感到欣喜,卻沒有陶醉於鮮花與掌聲中,因為「一山還有一山高」,只希望鼓勵自己做得更好。「一分耕耘,有半分收穫已經很開心了。」
但是,她也曾經遭受過質疑。
當她青春年少選擇化學時,身邊很多人就都用一種怪怪的眼光看待她,他們想不通,一個長相好看的女生,為什麼非要做這種需要看上去枯燥乏味的科研工作,既辛苦又無趣。而當她當選為中科院院士之後,任詠華也曾遭受過質疑,主要原因就在於她太過年輕,但任詠華始終以淡然的態度面對。她依舊整日在試管、燒瓶各類儀器之間穿梭。多年的研究之下,她系統地設計合成了新的無機發光分子材料,合成了多核金屬簇體系的發光材料,設計出雙核金屬硫配合物……
她坦言:「我希望青年人對喜歡的東西,或稱理想,要有堅定的意志去追求,保持一份執著,不輕言放棄,不要有太多包袱和顧慮。科研的過程能鍛鍊人的意志及精神。我常跟學生說,即使以後不從事科研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在過程中鍛鍊自己。」
因為只有興趣才能激發人的潛力和堅持,她自己就說,興趣是她做科研的動力。為此,她曾經每周工作七天,生孩子前兩天,才不得不離開實驗室,坐月子的時候,她把學生請來家裡修改論文。直到現在,也是每周六天,每天的工作都會超過十小時。
任詠華經常抱著「不信任」的態度反問學生,要他們肯定驗證過程沒有出錯。「我不會看到一點點結果便急著發表,越重要的發現便越要審慎。」她強調,作研究不可性急,一定要花時間反覆求證,若最終找不到具有說服力的結果,寧可不發表,以免影響信譽。
03 氣質的絕對代表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從事科研的人通常是比較嚴肅、內斂的,可任詠華卻是一個顏值與才華雙高的奇女子。她眉目溫柔,氣質端莊,一舉一動皆是大家風範。任詠華師承中科院院士支志明。在繁華的香港,這一對性格沉靜的師生被很多人稱為地地道道的「港產」科學家。
任詠華曾在受訪時說,我很感謝我的博導支志明先生,是他讓我明白科學並無性別之分,只有好壞之分。而支志明同樣也是40歲前就獲評院士。任詠華先後帶領的50多名博士、博士後此後均在各個領域和行業取得了不錯的成就。
儘管已是科研界的國際權威人物,任詠華在面對人們的採訪和詢問時均表現得十分謙遜,她的心願很簡單,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研究而為人類發展作出貢獻。對待工作,她可以整日埋頭在實驗室裡與各種儀器朝夕相伴,在實驗中,無論是失敗或是成功,都能保持淡然快樂的心情。
她曾經在接受採訪時說——
「我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我爸爸媽媽覺得孩子就應該做好自己的本分,念好書,多學些東西。直到今天,我依舊覺得我有很多東西不懂,還需要自學。你今天是最好的,但明天你已經不是最好的了。化學是要終身學習的。」
「科學像是吃飯一樣,你不可以不吃,它已經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似乎沒有什麼,顯得特別平淡的,已經融在一起分不開了。也許,我是個離不開化學品的人。我選擇了熱愛的化學,直到現在,我還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編輯:儲舒婷